|
赧王(上) 元年(丁未,前314) 1.秦國侵犯義渠,占領(lǐng)二十五座城池。 (修遠(yuǎn)之思評:公元前318年,齊、宋、韓、魏、趙五國伐秦,秦惠文王擔(dān)心后院起火兩面受敵,接受臣下“賂之以擾其心”的建議,“以文繡千匹、好女百人遺義渠君”。但義渠并不買賬,還是趁五國伐秦之機,“因起襲秦”。這次五國伐秦以敗北收場,反倒是義渠趁虛而入,“大敗秦人于李帛之下”。此后雙方攻戰(zhàn)不休,李帛之役后的四年,秦軍征伐義渠,攻占了義渠的25座城池,義渠國土大大縮小。) 2.魏國反叛秦國。 秦國發(fā)兵攻魏,占領(lǐng)曲沃,送回魏國人民。 又在岸門打敗韓國,韓國派太子倉到秦國做人質(zhì),向秦請和。 3.燕國子之執(zhí)政三年后,國內(nèi)大亂。 將軍市被和太子平計劃攻打子之。 (市被,燕王子之麾下先鋒。絳袍朱發(fā),赤馬紅纓,可謂是一個“大紅人”。手把三尖兩刃刀,腰上雙懸水磨锏,十分驍勇。曾與齊國猛將袁達(dá)兩度打成平手。后來,孫臏在陣上指責(zé)燕王子之是簒君之位、酷虐燕民的暴無道昏君,指責(zé)市被是“助桀無道”,市被于是下馬投降了齊國,并引齊兵入城。) (燕太子平,燕王噲的長子,燕昭王的哥哥。) 齊王派人對燕太子說:“我聽說太子將要整頓君臣的大義,彰顯父子相傳的君位,我齊國雖小,愿意全部聽從你的指揮。” 于是燕太子結(jié)合黨羽,派市被攻打子之,結(jié)果沒有成功。 市被反回來攻打太子。 造成好幾個月的戰(zhàn)亂,死亡數(shù)萬人,百姓十分恐懼。 齊王派章子率領(lǐng)五都的軍隊,借著齊國北境的民眾,來攻打燕國。 (匡章, 戰(zhàn)國時齊國名將。又稱 田章、 陳璋、章子、匡子。) 燕國士兵不肯迎戰(zhàn),也不關(guān)閉城門。 齊人逮捕了子之,剁成肉醬,最后把燕王噲也殺死了。 齊王向孟子請教說:“有人要我不可占領(lǐng)燕國,又有人要我占領(lǐng)燕國。我想,以一個擁有萬輛兵車的國家,去攻打另一個擁有萬輛兵車的國家,五十天就能攻下,這不是人力所能做到的;如果不占領(lǐng),必會遭受天譴。不如占領(lǐng)了吧?” 孟子回答說:“占領(lǐng)燕國而燕民喜悅,那么就占領(lǐng),古時有這么做的,武王就是例子啊。占領(lǐng)燕國而燕民不喜悅,就不要占領(lǐng),古時有這么做的,文王就是例子啊。以一個擁有萬輛兵車的國家,去攻打另一個擁有萬輛兵車的國家,他的人民準(zhǔn)備飲料食物來迎接行王道的敵軍,哪里有別的原因呢?為的是要躲避如水似火的苛政啊。如果所迎回的更加暴虐,如水更深,如火更熱,那么人民必定又會轉(zhuǎn)而去迎接他國了!” 此時,諸侯各國打算營救燕國。 齊王對孟子說:“諸侯各國打算攻打我國,應(yīng)該如何應(yīng)付呢?” 孟子回答道:“我聽說,曾有以七十里土地而執(zhí)掌天下政權(quán)的,就是湯?。粎s不曾聽過有土地千里,反而會害怕別人的?!稌?jīng)》上說:'等待我的賢君來,賢君來了,人民就可以死而復(fù)蘇了?!F(xiàn)在燕王暴虐人民,君王去征討他,人民都認(rèn)為將可以把自己從水深火熱之中,拯救出來,因此,準(zhǔn)備了飲料食物去迎接君王的軍隊。如果反過來去殘殺他們的父兄,縛綁他們的子弟,毀壞他們的宗廟,遷移他們的國寶,這怎么可以呢!天下本來就畏懼齊國的強盛了,現(xiàn)在又增加一倍的土地,而不施行仁政,如此,必將招來天下的共憤。請君王迅速下令,歸還燕國的老幼,安置燕國的寶器,并且和燕國民眾商議,設(shè)置君王之后離開,如此,還可以及時阻止天下的討伐?。 ?/span> 齊王不肯聽從。 不久,燕國人民果然反叛。 齊王說:“我實在愧對孟子?!?/span> 陳賈說:“君王不必?fù)?dān)憂。” 于是去拜見孟子,說:“周公是何等人呢?” 孟子說:“是古時的圣人。” 陳賈說:“周公派管叔監(jiān)視殷商,后來管叔竟然依恃殷商的遺民來造反,是不是周公本已知道他將反叛才派他去呢?” 孟子說:“這個我不知道?!?/span> 陳賈說:“那么說來,圣人也會犯錯嘍?” 孟子說:“周公是弟弟,管叔是哥哥,所以周公犯錯,不是很正常的嗎!況且古時的君子,犯了過錯能改正;現(xiàn)在的君子,犯了過錯則依錯而行。古時的君子,他的錯就好像日月之蝕,人人都看得見;等到一旦改正,人人都會仰望他。現(xiàn)在的君子,豈止是不加改正,還會托辭掩飾自己的過錯!” 4.這一年,齊宣王去世,他的兒子湣王地即位。 (修遠(yuǎn)之思評:“齊湣王”一般是指“齊閔王”。齊閔王(本名:田地,又稱齊湣王,媯姓,出生于臨淄,齊宣王之子,戰(zhàn)國時期齊國(田齊)第六任國君。齊閔王即位后,依仗齊國強大的實力,窮兵黷武,想一統(tǒng)天下。但他傲慢自大,剛愎自用,不聽諫言,令好不容易發(fā)展壯大的稷下學(xué)宮漸趨衰落。他后期任用奸相,不講策略,使君臣不和,百姓離心。公元前284年,樂毅率領(lǐng)五國伐齊,齊軍無心戀戰(zhàn),齊閔王倉皇逃離。后楚頃襄王派淖齒救齊,不久齊閔王被淖齒弒殺。) 二年(戊申,前313) 1.秦國派名叫疾的右更官員發(fā)兵攻打趙國,占領(lǐng)藺,并俘虜將領(lǐng)莊豹。 2.秦王想發(fā)兵攻打齊國,又擔(dān)憂齊楚二國合縱相親,于是派張儀到楚國游說楚王,說:“如果大王真能聽從我的話,和齊國斷絕邦交,毀壞盟約,我愿獻上商於六百里土地,并派秦國女子做大王的灑掃侍妾,秦國嫁女,楚國娶婦,二國永為兄弟之邦?!?/span> 楚王很高興的答應(yīng)了。 所有臣子都向楚王道賀,獨有陳軫憂傷不喜。 (陳軫,戰(zhàn)國時期齊國人,縱橫家、謀士。許多成語從他而來,比如畫蛇添足、卞莊刺虎等。陳軫憑借口舌之利,為齊國擊退楚國大軍。甚至張儀要陷害他,都被他巧妙地運用講故事的方式化解。即便是強大的秦王,也經(jīng)常聽他的主意,甚至還因此大敗敵國。) 楚王生氣說:“寡人不出兵就得到六百里的土地,為什么不高興呢?” 陳軫答道:“事情不是這樣的,以我的看法,不但得不到商於的土地,還會導(dǎo)致齊、秦二國合作,齊、秦二國合作,就必有外患來臨了?!?/span> 楚王說:“這怎么講呢?” 陳軫回答說:“秦國所以重視楚國,是因為有齊國啊。現(xiàn)在我們和齊國斷絕邦交,毀棄盟約,楚國局勢已陷孤立,秦國哪里會在乎一個孤立的國家,還要送給他商於之地六百里呢!張儀回到秦國,一定會背信。如此,就造成北面和齊國斷交,西面產(chǎn)生秦國的外患,兩國的軍隊必都來攻我。現(xiàn)在為王打算,不如表面和齊國斷交,而暗中仍然合作,然后派人跟隨張儀,如果真的給我們土地,再和齊國斷交也不遲啊!” 楚王說:“希望陳先生閉上你的尊口,等著看我得到土地吧!”于是把宰相的大印頒授給張儀,并厚加賞賜。 封閉關(guān)口,和齊國斷絕邦交,毀棄盟約,派一名將軍到秦國去。 張儀假裝從車上跌下受傷,三個月不和楚國的將軍見面。 楚王聽說此事,私下想道:“莫非張儀認(rèn)為我和齊國斷交,做得不夠徹底?”于是就派武士宋遺借用宋國的符信,北上齊境,大罵齊王。 齊王非常生氣,改變往日的親密關(guān)系,而臣事秦國,使齊、秦二國邦交頓時和睦起來。 這時張儀才與楚國的將軍相見,說道:“你為什么不去接收土地呢?從那里到那里,大小共有六里。” 楚國使臣大怒,回來報告楚王。 楚王非常生氣,想發(fā)兵攻打秦國。 陳軫說:“我可以開口講話嗎?我認(rèn)為攻打秦國,不如送他一座都城,與他合力去攻打齊國,這樣我們損失于秦國的土地,可以在齊國得到補償。現(xiàn)在大王已經(jīng)和齊國斷絕邦交,還要再責(zé)備秦國欺騙我們,這樣將促使齊、秦二國和好,而招來天下的討伐,國家必會大傷元氣?!?/span> 楚王不聽,派屈匄率領(lǐng)軍隊攻打秦國。 (屈匄,一作屈丐,《戰(zhàn)國策》記載為屈蓋。戰(zhàn)國中期楚國將領(lǐng),于丹陽之戰(zhàn)戰(zhàn)敗身亡。) 秦國也派魏章任庶長官發(fā)兵迎擊楚軍。 (魏章,戰(zhàn)國時期秦國將領(lǐng)。公元前312年,得樗里疾之助,大敗楚軍于丹陽(今豫西丹水北),俘其將屈匄,斬首八萬,奪取了漢中之地。秦惠文王卒,太子秦武王立,秦初置丞相,與張儀一同被逐,啟用甘茂、樗里疾分別為左右丞相。) 三年(己酉,前312) 1.這年春天,秦、楚二國的軍隊在丹陽作戰(zhàn),楚國大敗。 殺死楚兵八萬人,俘虜了屈匄及列侯執(zhí)珪的朝官七十多人,最后占領(lǐng)漢中郡。 楚王發(fā)動國內(nèi)全部兵力,再度攻打秦國,大戰(zhàn)于藍(lán)田,結(jié)果楚軍又?jǐn) ?/span> 韓、魏二國聽到楚國被困,向南襲擊楚國,直到鄧。楚人接到消息,才率兵回國,割讓兩座城池,向秦國求和。 (修遠(yuǎn)之思評:秦楚丹陽之戰(zhàn)。秦國擊敗魏、韓、趙三國后,形成以秦與魏、韓為一方,齊與楚為另一方的兩大集團對立局面。秦欲攻齊,派張儀去楚,許諾割商於之地600里,要楚與齊絕交,以破壞齊楚聯(lián)盟。楚懷王遂與齊斷交,派使者往秦索地。張儀背約,只許6里地。楚懷王大怒,派大將軍屈丐率軍攻秦。秦惠文王派庶長魏章及樗里疾、甘茂率軍迎戰(zhàn),韓國也派兵相助。兩軍戰(zhàn)于丹陽,秦施計離間楚將關(guān)系,使其互不配合,大敗楚軍,俘屈丐及裨將逢侯丑等70余將領(lǐng),斬首8萬人。隨后,秦又遣軍攻取楚地漢中(今陜西漢中)600里地,置漢中郡。早在公元前316年,秦國滅蜀之后,插在秦國本土和巴蜀之間的楚國漢中郡直接成為了威脅秦國入蜀的要道,是秦國必須要拔掉的釘子,所以秦國不希望有楚國這么一個強大的鄰居。于是,秦惠王無時不在算計著楚國。秦國通過通過連橫手段,聯(lián)盟韓魏,發(fā)動對齊楚兩國的戰(zhàn)爭。秦國以幫助韓魏攻齊換取韓魏的共同伐楚。這便是連橫合縱的最具變數(shù)的部分。眾所周知,公元前318年,魏、趙、韓、燕、楚五國聯(lián)合攻秦。但是,短短的數(shù)年之間,韓魏與楚國反目,反而幫助秦國攻打楚國。這便是張儀曾經(jīng)說的,“六國強于秦,然多于宿怨,久必分之!”意思是說,六國的合縱攻秦只能是起到一時的作用,六國之間本來就恩怨不斷,互相攻伐之事也不少,這就給了連橫很大的機會。比如,齊魏兩陵之戰(zhàn)中,齊國消滅了魏國的精銳部隊致使魏國國力一落千丈,無力再與西方秦國爭雄,因此,魏齊之間的宿怨是早結(jié)下了;在魏韓與楚國之間,從春秋晉楚爭霸期間,晉楚兩國便相互爭霸,彼此之間也是宿怨深積。因此,在當(dāng)時的連橫合縱當(dāng)中,起關(guān)鍵因素的其實是齊國。也就是說,張儀能夠戰(zhàn)勝公孫衍的首要幫手是齊國。齊國是當(dāng)時唯一能與秦國響抗衡的強國,也是唯一不與秦國接壤的戰(zhàn)國。比如,當(dāng)五國聯(lián)軍的時候,魏、趙、韓、燕、楚五國組成了聯(lián)軍,獨缺齊與秦,雖然五國的目的是攻秦,但是,也可以隨時調(diào)轉(zhuǎn)進攻方向,轉(zhuǎn)而向齊國進攻,所以,齊國在五國合縱的時候,也同樣會坐立不安。再者,齊國位于東海之濱,也是遠(yuǎn)離中原,齊國要想向外擴張,燕趙、韓魏與楚都是發(fā)展方向。也就是說,對于齊國來說,秦國的強大可以牽制住五國當(dāng)中的相當(dāng)一部分力量,簡而言之,秦國的強大,對齊國有利,只要秦國在西方一直強大,韓魏燕趙與楚國就不能全力來對付齊國。反之,秦國被削弱之后,魏韓就會將矛頭轉(zhuǎn)向齊國。這一點,齊國很清楚,齊魏兩陵戰(zhàn)爭就是發(fā)生在這個背景之下的。因此,六國永遠(yuǎn)不可能統(tǒng)一攻秦,因為除掉秦國之后,其余的六國還得繼續(xù)的內(nèi)斗。這種客觀條件注定了合縱的制約性,也成了連橫的發(fā)展基礎(chǔ)。在這個背景之下,秦國連橫了韓魏對楚國發(fā)動戰(zhàn)爭也就成了必然,至于張儀欺騙楚國的事,不過是整個戰(zhàn)略格局的插曲,是秦國為了孤立楚國的戰(zhàn)略謀劃。這也是連橫的一個重要戰(zhàn)略,弱化敵國。從公元前316年到公元前312年共四年時間,秦國對楚國足足做了四年的戰(zhàn)爭準(zhǔn)備,在這四年里,秦國不僅對楚國施展外交,還突出了楚國的內(nèi)部矛盾。楚國,一直都糅雜著封建制度與部落制度,在戰(zhàn)國中屬于半原始國家,直到吳起變法之后,才給楚國帶來了一絲的崛起之意。吳起給了楚國王室構(gòu)建了一支龐大的軍事力量,這支力量足以在平時彈壓下各個權(quán)臣扈吏,也可以是對外的一支強大力量。因此,秦國對楚國的既定戰(zhàn)略很明顯,那就是,削弱楚國的王室力量,讓楚國的貴族勢力繼續(xù)的龐大,然后臣屬之間相互傾軋,因此,從楚國對秦國開戰(zhàn),楚國就已經(jīng)在戰(zhàn)略上輸了這場戰(zhàn)爭。此戰(zhàn),秦國重創(chuàng)楚軍主力,擴大了勢力范圍,消除了楚對秦的直接威脅。) 2.燕國人共同擁立太子平為昭王。 昭王是在燕國被攻破之后即位的。 他哀悼死者,慰問孤獨,和百姓同甘共苦,屈身厚祿以招致賢能的人。 對郭隗說:“齊國趁著我國內(nèi)亂時,攻破我國。我自知燕國地少力弱,無法報仇;不過,如果真能獲得賢士一同治理國政,洗雪先王破國亡身的恥辱,這便是我的愿望啊。先生你看誰是賢能的人,我就親自以老師之禮,去事奉他?!?/span> (郭隗(約前351年—前297年),戰(zhàn)國中期燕國人,燕國大臣、賢者。) 郭隗說:“古時候有位君王派近臣拿著黃金千斤去尋找千里馬,結(jié)果千里馬已死,就以黃金五百斤購買馬頭而歸。君王非常生氣,近臣說:'只要是千里馬,連死馬都買,更何況是活馬呢!千里馬即刻就會到來了?!徊粷M一年,來了三匹千里馬。現(xiàn)在君王要招致賢士,如果能先優(yōu)禮于我郭隗,那么比我更賢能的人,哪里會因千里太遠(yuǎn)而不來呢!” 于是昭王替郭隗改建宮室,以老師之禮奉他。 于是賢能之士都爭先前往燕國:其中樂毅來自魏國,劇辛來自趙國。 (樂毅,子姓,樂氏,字永霸,中山靈壽(今河北靈壽西北)人,戰(zhàn)國后期杰出的軍事家,魏將樂羊后裔,拜燕上將軍,受封昌國君,輔佐燕昭王振興燕國。公元前284年,他統(tǒng)帥燕國等五國聯(lián)軍攻打齊國,連下70余城,創(chuàng)造了中國古代戰(zhàn)爭史上以弱勝強的著名戰(zhàn)例,報了強齊伐燕之仇。后因受燕惠王猜忌,投奔趙國,被封于觀津,號為望諸君,之后于趙國逝世。唐肅宗將其列入“武廟十哲”,宋代被列入七十二名將。) (劇辛,上谷容城(今河北容城縣)人。戰(zhàn)國時期燕國將領(lǐng),兵家代表人物,著有《劇子》九篇。早年周游列國,與龐煖友善,出仕趙武靈王。聽聞燕昭王下詔求賢,進入燕國為官。實施變法圖強,輔佐燕昭王大破齊國。燕王喜十二年(公元前243年),率兵攻打趙國。輕敵冒進,損兵折將,為趙將龐煖俘殺。) 昭王任樂毅做亞卿,把國家大政全部交付給他。 3.韓宣惠王去世,他的兒子襄王倉即位。 (韓襄王,韓倉,姬姓,宣惠王的兒子,戰(zhàn)國時期韓國君主,在位十六年。他在位期間,推行中央集權(quán)的君主專制制度,主張以“術(shù)”治國。此改革雖有一定成效,卻有局限性。襄王四年秋,秦武王派甘茂圍攻韓國宜陽,次年宜陽被攻破,歷時5個月,韓軍損失慘重,國力遭重創(chuàng)。) 四年(庚戌,前311) 1.蜀國宰相殺蜀侯。 2.秦惠王派人告知楚懷王,希望用武關(guān)之外的土地和他交換黔中。 楚王說:“我不愿意交換土地,只要得到張儀,我就獻出黔中?!?/span> 張儀聽說此事,請求秦王派他去。 秦惠王說:“楚國殺你才甘心,怎能去呢?” 張儀說:“秦國強盛,楚國衰弱,只要大王在一天,楚國還不敢殺我,而且我和楚王的寵臣靳尚交好,靳尚伺候楚王的愛妾鄭袖,對于鄭袖的話,楚王無不聽從。” (靳尚,羋姓,靳氏,名尚,郢都(今湖北江陵紀(jì)南城)人,戰(zhàn)國時期楚國大臣。) 于是張儀前往楚國。 楚王囚禁張儀,準(zhǔn)備殺他解恨。 靳尚對鄭袖說:“秦王非常寵愛張儀,將用上庸六縣和美女贖回他。君王如果重視土地,尊重秦國,必定會寵愛秦國女子而疏遠(yuǎn)夫人?!?/span> 于是鄭袖日夜對楚王哭泣說:“每一個臣子都會為他的君王打算,張儀的所作所為,也是為了他的君王罷了。現(xiàn)在如果殺死張儀,秦國必定非常生氣。請求大王準(zhǔn)許我母子遷往江南,以免被秦國宰割??!” 楚王于是赦免了張儀,厚加禮遇。 張儀于是游說楚王說:“施行合縱,無異于驅(qū)使羊群,去打攻猛虎,敵不過是很明顯的了。現(xiàn)在大王不臣事秦國,秦國逼迫韓國、驅(qū)使魏國來攻打楚國,那么楚國就危險了。秦西方有巴、蜀,建造船只,儲存糧食,順岷江而東下,一天可行五百多里,不用十天,可抵捍關(guān),捍關(guān)受到驚擾,從此地以東,完全進入戒備狀態(tài),到最后連黔中、巫郡,也會非王所有了。秦國再發(fā)兵出武關(guān),那么楚國將盡失北境之地。秦國攻打楚國,覆亡的危難只在三個月之內(nèi),楚國等待諸侯的救援,卻要半年以上,像這樣等待弱國的營救,而忘記強秦的災(zāi)禍,就是我替大王擔(dān)憂的事啊。大王如果真肯聽從我的話,我可使秦、楚二國永為兄弟之邦,不要彼此攻伐?!?/span> 楚王已得張儀,又難以割舍黔中之地,就答應(yīng)了他。 于是張儀前往韓國,游說韓王說:“韓國地勢險惡,人多山居,種植的五谷,非菽即麥,國家沒有兩年的存糧;現(xiàn)有的士兵,不過二十萬人。秦披甲之士在百萬以上。太行山以東各國的將士,身披甲胄來作戰(zhàn),秦人脫甲赤臂來驅(qū)敵,左邊提著斬下的人頭,右邊挾著活捉的俘虜。以孟賁、烏獲般的勇士,來攻打不肯臣服的小國,無異于把三萬斤的重量壓在鳥蛋上,必定無法僥幸獲全。大王不肯臣事秦國,秦出兵占據(jù)宜陽,切斷成皋,就將使大王的國家,分裂為二了。到時鴻臺之宮、桑林之苑,將不再屬君王所有了。如果為大王打算,最好是臣事秦國,攻打楚國,來討秦國的喜悅,沒有比這個計劃更完美了。” 韓王就答應(yīng)了他。 張儀回國向秦王報告一切經(jīng)過,秦王封他六邑,號稱武信君。 又派他向東去游說齊王,說:“那些游說大王合縱的人,必定說:'齊國受到三晉的掩護,土地廣大,人口眾多,士兵強壯勇猛,即使有一百個秦國,對齊也無可奈何?!笸跽J(rèn)為他說的很好,卻沒有詳細(xì)考慮到這些說法的正確性。現(xiàn)在秦、楚二國嫁女娶婦,成為兄弟之邦;韓國獻宜陽;魏國獻河外;趙國也入朝晉見,割讓河間以臣事秦國。如果大王不臣事秦國,秦將驅(qū)使韓、魏二國攻打齊國的南方,傾趙國之兵,派他們渡過清河,直指博關(guān),到那個時候,臨淄、即墨就不再屬于大王所有了!只要齊國一被攻打,即使想再臣事秦國,也不可能了?!?/span> 齊王就答應(yīng)了張儀。 張儀離開齊國,向西游說趙王說:“大王統(tǒng)率天下與秦國為敵,使秦兵十五年不敢出函谷關(guān)。大王的威名震動太行山以東,敝國十分恐懼,修治鎧甲,磨利兵器,勤奮耕種,積儲糧食,戰(zhàn)戰(zhàn)兢兢地過日子,不敢有絲毫懈怠,只因為大王有責(zé)怪敝國罪過的意思啊。現(xiàn)在敝國由于大王的督責(zé)盡力,已攻克巴、蜀,并吞漢中,包圍二周,控制白馬渡口。秦國雖然地處偏遠(yuǎn),然而心懷忿恨,隱忍怒氣,已為時太久了?,F(xiàn)在秦國在澠池置有一些破甲殘兵,打算渡過黃河,越過漳水,進據(jù)番吾,而會合于邯鄲城下,正如周武王討伐商紂,愿以甲子之日,兩國決一勝負(fù)。因此,先派我來告訴左右。目前楚和秦已結(jié)為兄弟之邦,而韓、魏已東面稱臣,齊國又奉獻了魚鹽之地,此足以截斷趙國的右臂啊。像這樣斷去右臂,還與人搏斗,失去黨羽,而一人獨居,想要沒有危險,可能嗎!現(xiàn)在秦國發(fā)動三軍,派其中一軍阻斷午道,命令齊國派軍渡過清河,駐扎在邯鄲東方;一軍駐扎在成皋,驅(qū)使韓、魏兩國的軍隊駐守河外,一軍駐扎澠池,聯(lián)合四國而為一,來攻打趙國,只要趙國降服,必定四分趙國土地。因此,我私下為大王設(shè)想,最好與秦王當(dāng)面約盟,作口頭上的協(xié)定,永久結(jié)為兄弟之邦。” 趙王也答應(yīng)了。 這時,張儀又往北到燕國,去游說燕王說:“現(xiàn)在趙王已經(jīng)朝見秦王,獻出河間,臣事秦國。如果大王不臣事秦國,秦國出兵云中、九原,再驅(qū)使趙國攻打燕,那么易水、長城就不再為大王所有了!況且現(xiàn)在齊、趙二國對秦國來說,猶如郡縣,不敢輕易出兵攻打別國。大王如能臣事秦國,便永久沒有齊、趙二國的憂患了。” 于是燕王獻上恒山尾端的五座城池來請和。 張儀回國報告秦王,還未趕到咸陽,惠王已經(jīng)去世,由他的兒子武王即位。 (秦武王(嬴姓、趙氏、名蕩,公元前329年-公元前307年),又稱秦武烈王、秦悼武王,秦惠文王之子,戰(zhàn)國時期秦國國君(公元前310年-公元前307年在位)。秦武王生而有神力,勇武好戰(zhàn)。他在位時,政治上設(shè)置丞相,聯(lián)越制楚;軍事上攻拔宜陽,設(shè)置三川;經(jīng)濟上修改封疆,更修田律。公元前307年,秦武王與人比賽舉鼎,結(jié)果因流血過多而亡。) 武王自做太子的時候起,就不喜歡張儀,等到即位之后,群臣又多數(shù)說張儀的壞話。 諸侯各國得知張儀和秦王之間有嫌怨,都背叛了連橫,再度實行合縱。 五年(辛亥,前310) 1.張儀游說秦武王說:“我為君王設(shè)想,只要東方一混亂,然后大王就可取得許多土地啊。我聽說齊王非常厭惡我,我到哪里,齊國必定攻打哪里。我希望王準(zhǔn)許不才前往魏國,齊必會去攻打,齊、魏二國交兵,彼此兵連禍結(jié),不能甘休,王便可趁隙攻打韓國,進入三川,挾持天子,按驗圖籍,這是興王天下偉大功業(yè)??!” 王批準(zhǔn)了張儀的計劃。 后來齊王果然去攻打魏國,魏王恐懼。 張儀說:“王不必?fù)?dān)憂,我可以使齊國罷兵。” 就派他的舍人到楚國,借楚國的使臣,告訴齊王說:“太糟糕了,王加強了秦國對張儀的信任。” 齊王問:“為什么呢?” 楚國使臣說:“張儀離開秦國前,本來就和秦王計劃好的,想使齊、魏二國彼此攻伐,使秦乘此機會取得三川啊。現(xiàn)在王果然攻打魏國,這樣,便是王對內(nèi)疲憊了全國,對外攻打了友邦,且又加強了秦國對張儀的信任。” 齊王這才休兵回國。 張儀在魏國做了一年宰相后,便去世了。 張儀和蘇秦都靠著合縱連橫之法,游說各國諸侯,獲得高官厚祿,使天下人爭相羨慕和仿效。 又有一個魏國人公孫衍,號犀首的,也以擅長談玄辯說而彰顯了名聲。 (公孫衍(別稱:犀首),魏國陰晉(今陜西省華陰市東)人,戰(zhàn)國時期縱橫家,為張儀的連橫策略的主要對手。公孫衍與張儀同期,他主張合縱,與張儀的連橫之策對立。公孫衍歷仕秦國、魏國、韓國,主張諸國合縱抗秦,使張儀連連受挫,但函谷關(guān)一戰(zhàn)失利后其六國合縱之策最終失敗。) 其他如蘇代、蘇厲、周最、樓緩這般人,紛紜其說,遍布天下,專門利用辯說詭詐的手段,逞強斗勝,爭長量短,無法一一記載,而其中張儀、蘇秦、公孫衍是最著名的。 孟子評論此事說: 有人說:“公孫衍、張儀難道不是大丈夫嗎;怒氣一發(fā),可使諸侯們恐懼,安定下來,就可平息天下的戰(zhàn)爭?” 孟子道:“這哪里稱得上大丈夫呢!君子合乎禮法,立于天下最正大的位置,行的是義理所許,走的是天下最寬大的道路,一旦得志,就用所得的道,推行到人民身上,假使不得志,就獨自保守所得的道,富和貴不能使他的心意放蕩,貧和賤不能使他的節(jié)操改變,威脅和武力不能使他的志氣屈服,這才稱得上真正的大丈夫。” 揚雄在《法言》上說: 有人問:“張儀、蘇秦跟鬼谷子學(xué)習(xí)縱橫之術(shù),分別使中國安定了十幾年,是嗎?” 答道:“他們都是詐欺之人,為圣人所厭惡?!?/span> 又問:“讀孔子圣賢書來行張儀、蘇秦的事,怎么樣呢?” 他又說:“太糟糕了。鳴聲似鳳凰而羽毛像鷹鹯,簡直不倫不類?!?/span> 又問:“那么子貢不做這種事嘍?” 他說:“擾亂天下而不得罷休,這是子貢所恥的事。游說諸侯而得不到富貴,這是蘇秦、張儀所恥的事?!?/span> 又有人說:“張儀、蘇秦是才術(shù)超卓,因此行跡不循故常?!?/span> 他說:“從前的帝王察明奸佞,斥其遠(yuǎn)離。這不也是任才使能嗎?你所謂的才,并不是我所說的才啊!” 2.秦王派甘茂去殺蜀國的宰相陳莊。 (甘茂,姬姓,下蔡(今安徽潁上甘羅鄉(xiāng))人,戰(zhàn)國中期秦國名將、左丞相。甘茂曾就學(xué)于史舉,學(xué)百家之說,經(jīng)張儀、樗里疾引薦于秦惠文王。前312年,他助左庶長魏章略定漢中地,后遭向壽、公孫奭讒毀,在攻魏國蒲阪時投向齊國。他在齊國任上卿,并為齊國出使楚國。秦王想讓楚國送還甘茂,為楚所拒。后卒于魏國。) 3.秦王和魏王會晤于臨晉。 4.趙武靈王娶吳廣的女兒孟姚,非常寵愛,立為惠后。 生了一個兒子叫何。 六年(壬子,前309) 1.秦國開始設(shè)丞相之職,任命樗里疾為右丞相。 (樗里疾,本名嬴疾,又稱樗里子、嚴(yán)君疾,是戰(zhàn)國中期秦國宗室、將領(lǐng),秦孝公庶子。因其足智多謀,綽號“智囊”,被后世堪輿家尊之為“樗里先師”。樗里疾擅長外交、軍事,曾輔佐秦惠王、秦武王、秦昭王等秦國君主。秦武王驅(qū)逐張儀、魏章后,任命戰(zhàn)功卓著的叔父樗里子為右丞相,精通韜略的甘茂為左丞相,二人相得益彰,并且進行一連串戰(zhàn)爭,擴張秦國版圖,為后來秦國統(tǒng)一中國打下穩(wěn)固根基。) 七年(癸丑,前308) 1.秦國和魏國在應(yīng)城相會。 2.秦王派甘茂聯(lián)合魏國,攻打韓國,并命令向壽作為助手同行。 甘茂到魏國以后,命令向壽回國,對秦王說:“魏國已聽從臣的話了,希望王不要出兵攻打韓國!” 秦王在息壤迎接甘茂回來,并問其中原因,甘茂回答說:“宜陽雖是大縣,其實稱得上郡了?,F(xiàn)在王冒著數(shù)重危險,奔波千里而來,很難攻得下。過去魯國有一個和曾參姓名相同的人殺了人,人家告訴曾參的母親,曾參的母親還是神色自如地織布,一點兒不為所動。等到接連三個人都來告訴她的時候,曾參的母親立刻丟掉梭子,放下機床,跳墻逃走。我自認(rèn)賢能比不上曾參,王對我的信任也不如曾參母親對曾參,而懷疑臣的人更不只三個而已,我害怕大王也會不信任地投下梭子啊。從前魏文侯命令樂羊率軍攻打中山,三年之后攻下了。樂羊回國論功行賞時,文侯拿出一箱子毀謗他的信件給他看。樂羊看后再拜叩頭說:'攻取中山不是臣的功勞,而是國君的力量啊?!?/span>現(xiàn)在我只是個羈旅的臣子,如果樗里子、公孫奭挾持韓國來商議國事,王必定會聽從他們的話,如此,王不但欺騙了魏王,而我也會受韓相公仲侈的怨恨啊。” 秦王說:“我絕不聽他們的話,我和你可以立下盟誓為證!”于是在息壤歃血為盟。 這年秋天,甘茂和庶長封率領(lǐng)軍隊攻打宜陽。 (修遠(yuǎn)之思評:甘茂是戰(zhàn)國時期楚國下蔡人,曾經(jīng)跟隨一個叫史舉的人學(xué)習(xí)百家之術(shù)。史舉只是當(dāng)時一個看守城門的人,但是他涉獵頗豐,學(xué)問很高,所以非常自負(fù),曾經(jīng)對人說他的學(xué)問不下于鬼谷子??墒撬幌窆砉茸佑心敲炊嗟膶W(xué)生可以為師父揚名,他只有一個學(xué)生,這就是甘茂。后來甘茂學(xué)成出師,通過張儀和樗里子的關(guān)系得到了秦惠文王的召見,一見之下,便得到了秦惠文王的肯定,被封為將軍,幫助魏章奪取了楚國的漢中地。后來秦惠文王死了,秦武王繼位,任用自己的親信,張儀和魏章受到排擠離開了秦國,恰逢蜀地起兵反叛,甘茂領(lǐng)軍平定了叛亂,厥功甚偉,于是秦武王封他做了秦國的丞相。有一年秦武王想要發(fā)兵攻打韓國,奪取其三川之地。便找來甘茂,跟他說了自己的想法。其時秦武王繼位不久,加之正逢壯年,野心勃勃,秦國國勢正熾,秦武王的野心也就越發(fā)膨脹,他想打通三川之地,就可以直逼周國,一窺象征著天下最高權(quán)力的九鼎寶器了。甘茂當(dāng)然明白秦武王的心思,于是請求和向壽一起出使魏國。因此前不久秦魏兩國剛剛在應(yīng)城舉行了會盟,重申了兩國友好的外交關(guān)系,所以他要出使魏國,和他們約定共同攻打韓國。到了魏國以后,甘茂請向壽提前回國,并請他轉(zhuǎn)告秦武王說,魏國已經(jīng)同意和秦國組成聯(lián)軍,但是要請大王慎重考慮,不要攻打韓國。并對向壽說,如果此事成功,那么所得功勞全部歸于向壽。于是向壽回國,按照甘茂的吩咐原原本本地告訴了秦武王。過了沒多久,甘茂出使魏國歸來,秦武王特地趕到息壤迎接他,并詢問他不要攻打韓國的原因。于是甘茂向秦武王闡述了自己的想法。原來想要打通三川之地,必須拿下韓國的宜陽,宜陽雖然名義上是一個大縣,但是它城高糧多,其實力可比擬一個郡。如果秦國要攻打此地,首先是大軍長途跋涉,千里征戰(zhàn),其次所經(jīng)之地都是兇險安分,想要攻打宜陽,十分困難。以上這些是客觀上的原因,如果努努力還是可以克服的,但是還有一個人力上的原因,甘茂向秦武王講了一個故事,叫做"曾參殺人"。曾參是孔子的弟子,儒家的重要傳人。有一年曾參的母親正在家里織布,忽然鄰居氣喘吁吁地跑了進來,說曾參在外面殺了人了。曾母當(dāng)然不相信這種話,曾參是有名的賢者,怎么會做出這種違法亂紀(jì)的事情呢,于是繼續(xù)安心的織布。過了一會兒,又一個鄰居跑了進來跟她說了曾參殺了人了,曾母還是不相信,這是絕對不可能的事情,曾母非常有信息??墒沁^了一會兒,又跑來一個人說了同樣的事情。曾母終于坐不住了,趕緊翻墻跑了。甘茂想用這個故事說明什么呢?就是一個信任的問題。就連像曾參那樣的賢者,他的母親應(yīng)該是最相信他的人了吧,可是你看,只要三個人來跟她說曾參殺了人,他的母親都嚇得翻墻逃跑了,更何況甘茂呢。首先甘茂的賢明不如曾參,秦武王又不像曾母信任曾參那樣信任甘茂,再加上嫉妒甘茂的人可不止三個,滿朝文武看甘茂不順眼的可多得很。這樣一來勢必引起秦武王對甘茂的猜忌,肯定會中斷這次計劃。說完這個有點久遠(yuǎn)的例子后,甘茂又說起了張儀的例子,張儀為秦國立下了汗馬功勞,憑著他一張口打破了山東各國的合縱計劃,使秦國得以兵出函谷,逐鹿中原,可是天下人稱贊張儀的人不多,稱贊秦惠文王的人反而很多。為什么呢?因為張儀不是個完人,他雖然能力很強,但是得罪了很多人,那些人一直都在詆毀張儀,是秦惠文王一直堅持相信張儀,才使張儀建立了那么多的功勛。同樣的例子還有魏文侯派樂羊攻打中山國,魏文侯生活于戰(zhàn)國初期,就是他首先任用李悝實施變法,開啟了各國變法圖強的序幕。有一年他派樂羊攻打中山國,戰(zhàn)事曠日持久,整整三年才徹底打敗中山國。等樂羊凱旋之后,魏文侯拿出一筐的奏折給樂羊看,原來全都是詆毀樂羊的內(nèi)容。樂羊嚇得冷汗流了一身,向魏文侯表示攻下中山國全都是大王的功勞。甘茂只是一個外邦人,秦國朝堂上有樗里子,公孫奭等人用事,如果他們拿攻打韓國的事情說三道四,秦武王必定會聽信他們,到時候事不成功不就,不僅甘茂要受到韓國相的怨恨,秦國也同樣會背負(fù)欺騙盟友的罪名。基于以上的原因,甘茂才勸秦武王不要攻打韓國。秦武王很認(rèn)真地聽了這些話,他當(dāng)即表示絕不會發(fā)生這種事,甚至可以和甘茂立下盟約。甘茂一看秦武王如此堅決,終于答應(yīng)領(lǐng)兵攻打韓國,戰(zhàn)事綿延了五個月之久,果然如甘茂所料,樗里子,公孫奭等人開始議論紛紛,而秦武王也有所動搖。甘茂聽說后,只回復(fù)了一句話"息壤在彼",提醒秦武王不要忘記息壤的盟約。秦武王恍然大悟,繼續(xù)派兵增援甘茂,終于在秦王的大力支持下,成功獲得了宜陽之戰(zhàn)的勝利,打通了秦國與周國之間最后的障礙,從此秦國與周國成了鄰國。甘茂通過自己的智慧,提前預(yù)料到了事情的危機,并提前做好準(zhǔn)備,化解于無形,他能取得如此高的地位絕非偶然。) 八年(甲寅,前307) 1.甘茂率軍攻打宜陽,五個月還攻不下。 樗里子和公孫奭果然向秦王爭說他的壞話。 秦王召回甘茂,想休兵不打。 甘茂說:“息壤就在那里,你忘記昔日的盟誓了嗎?” 秦王說:“息壤還在那里?!?/span> 于是出大軍輔助甘茂,斬殺敵人六萬,最后攻占宜陽。 韓國宰相公仲侈親自向秦國謝罪求和。 (修遠(yuǎn)之思評:秦國奮六世之余烈,終成就一統(tǒng)天下之霸業(yè)。這六世君主中,沒有哪一個是吃干飯的。秦昭襄王嬴稷的哥哥秦武王嬴蕩便是其中之一。在我們的印象當(dāng)中,秦武王是一個赳赳武夫,雖然力能扛鼎,卻因為缺少頭腦,最終扛鼎而死。他死后秦國一度陷入奪嫡內(nèi)亂,險些亡國。那么這一位荒唐的國王,對秦帝國的建立,是否一點功勞都沒有呢?恰恰相反,秦武王是秦國一統(tǒng)天下的關(guān)鍵所在。東出一直以來都是秦國所倡導(dǎo)的國策,因為秦人只有東出才有希望和未來。所以秦國一直以來都在打通東出的通道。秦孝公時期,通過商鞅變法,提升了秦國的經(jīng)濟實力和軍事實力,終于從魏國手里奪取了河西五百里土地。秦惠文王時期,滅亡蜀國,使得義渠臣服的基礎(chǔ)上,又擊敗了楚國,戰(zhàn)敗魏國,使得魏國割讓上郡15城給秦國。甚至將黃河以西魏國的所有領(lǐng)土占領(lǐng),并且在黃河?xùn)|岸建立軍事基地。秦武王時期,戰(zhàn)敗韓國,攻取宜陽,使得秦軍東出有了最為重要的基地,為后來秦國一統(tǒng)天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chǔ)。所以說秦武王時期,最重要的一件事,那就是攻占宜陽。那么宜陽到底多重要呢?為什么這一戰(zhàn)的地位如此之高?其實宜陽這個地方,不僅秦國想要得到,楚國魏國也想要得到,而擁有該地的韓國,拼了命都想要保住。這塊地屬于四戰(zhàn)之地,從宜陽出發(fā),不管進攻周圍哪個國家,都非常方便。這里既是韓國的西大門,也是秦國、魏國包括楚國所擔(dān)憂的戰(zhàn)略要地。秦國占領(lǐng)了宜陽,其實就是徹底宣告自己擁有了東出的基礎(chǔ)。從此秦國徹底涉足中原戰(zhàn)事,也在中原地區(qū)擁有了重要的軍事基地。韓趙魏三國都是晉國分裂出來的諸侯國,他們在一定意義上,其實是有聯(lián)盟關(guān)系的。也就是說任何一方受到其他諸侯國的欺負(fù),其他兩國都會出手相助。這個時候魏國和韓國的確有聯(lián)盟關(guān)系,如果秦國要攻打韓國奪取宜陽的話,必須要同時對付兩個對手。當(dāng)時的魏國十分強大,這是非常不劃算的,所以秦武王只能通過挑撥他們的聯(lián)盟關(guān)系來達(dá)到自己的目的。于是他派甘茂出使魏國,與之結(jié)盟,答應(yīng)事成之后一起分享利益,魏國大喜并且表示愿意出兵相助。那么魏國到底有沒有出兵呢?其實是沒有的,但是他也沒有出兵相助韓國。當(dāng)時的魏國采取了作壁上觀的做法,它想要坐收漁翁之利。而真正幫助韓國的其實是東西周,宜陽不僅是韓國重要的屏障,也是周王室的屏障。他們通過宜陽與韓國聯(lián)合在一起,共同對抗強大的秦國,這才得以存活下來。所以說動了宜陽,不僅是將弱小的韓國給分裂了開來,更是將周王室至于生死邊緣,而整件事對魏國并沒有什么壞處。秦武王出兵宜陽的時候,其實壓根沒指望魏國動手,只要魏國不出手幫助韓國,那他就已經(jīng)非常滿足了。那么在秦武王拿下宜陽以后,他又該如何面對魏國呢?其實他也根本不用對魏國做出任何交代,畢竟彼此心里都清楚。要說魏國真正對秦國相助的地方,那就是甘茂了。甘茂本人就是魏國人,所以他能夠在兩國之間來去自如,本身就肩負(fù)著兩國國君的期望,他就是處理兩國關(guān)系最好的紐帶。當(dāng)時甘茂已經(jīng)穩(wěn)住了魏國,而秦武王也已經(jīng)讓甘茂帶兵進攻宜陽。不過因為這里是韓國的門戶,所以韓國在這里派遣了重兵把守。秦武王圍城五個多月,都沒辦法打下宜陽城。眼看著秦軍的士氣已經(jīng)低落了,這個時候右丞相樗里疾開始潑冷水了,希望秦武王撤軍。無奈之下秦武王打算讓甘茂班師回朝,可是甘茂寫了一封信給秦武王,提醒秦武王秦魏息壤之盟的事情,當(dāng)時秦武王可是說好了要堅定不移地支持甘茂的。想到這里,秦武王終于再次增兵五萬支援甘茂。得知秦軍有了增員,韓國這邊也不敢小覷,立刻也派去了大將公叔嬰支援宜陽。大戰(zhàn)再次爆發(fā),秦軍這一次終于擊敗韓軍,不僅拿下了宜陽城,而且還斬殺了6萬多韓國的士兵。秦武王在這里建立軍事基地,從此擁有了爭霸中原的地理資本。這個時候韓國無奈之下,只好選擇求和,送去了無數(shù)金銀珠寶,這才換取了秦武王的滿意。不過宜陽已經(jīng)是秦國的領(lǐng)地,這是不可更改的了。秦國的歷代君主都是比較有戰(zhàn)略眼光的人,秦武王為了奪取宜陽,不惜增兵五萬,舟車勞頓,不遠(yuǎn)千里。目的很簡單,只是希望秦國在中原地區(qū)有一塊屬于自己的地盤。除了這個目的以外,秦武王還在布局。為了能夠東出,秦國必須要一點點積攢自己的實力。宜陽這塊地方現(xiàn)在來看,可能沒什么大不了的,但是將來秦國要東出的時候,至關(guān)重要。秦軍通過強大的軍事實力,迫使韓國承認(rèn)喪失宜陽的控制權(quán),從此也將秦國這條狼給放進了中原地區(qū)。秦國一旦殺進中原,那天下的局勢可就難以預(yù)料了。畢竟對天下而言,這只是一小步,但是對秦國來說,卻已經(jīng)是邁出了一大步。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秦國正是因為一代又一代人不斷去積累,這才在最后擁有了奪取天下的能力。秦武王的宜陽之戰(zhàn),或許會被我們給忽略掉,卻永遠(yuǎn)不會在秦國的歷史上,被人遺忘。) 2.秦武王喜歡和人角力戲耍,大力士任鄙、烏獲、孟說都因此官至高位。 八月,秦武王和孟說舉鼎游樂,力竭脈斷而死;孟說全族被誅。 武王沒有兒子,異母弟稷在燕國為人質(zhì),秦人迎接他回來即位,就是昭襄王。 (秦昭襄王,別名秦昭王,嬴姓,趙氏,名則,又名稷,秦惠文王之子,戰(zhàn)國時期秦國國君(公元前306年-公元前251年在位),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國君之一。他早年在燕國做人質(zhì),即位初期,由其母當(dāng)權(quán),魏冉為宰相,親政后施行遠(yuǎn)交近攻策略,發(fā)動長平之戰(zhàn)大勝趙軍,攻陷東周王都洛邑,結(jié)束周朝統(tǒng)治,于公元前251年去世,謚號為襄。) 昭襄王的母親羋八子,是楚國女子,也就是宣太后。 3.趙武靈王向北經(jīng)略中山一帶,到房子,接著又到代,北出塞外到無窮,向西又到黃河,登上黃華山。 他與肥義商議教人民服胡服,學(xué)習(xí)騎馬射箭,說:“愚笨者所譏笑的事,賢能的人卻能明察。即使舉世都譏笑我,對于胡地和中山,我還是一定要據(jù)為己有的!” 于是命令人民穿胡服。 全國人民都不愿意,公子成更借口生病,不肯上朝。 趙王派人請他說:“一家之中要聽令于親長,一國之內(nèi)要聽令于君王?,F(xiàn)在我令人民改變服裝,你卻不聽從我,怕天下都會責(zé)備我令不行于上。治國有常法,最重要的是以便利人民為本;為政有常規(guī),最重要的是能貫徹命令為上。施恩德要先及于百姓,行法令要先行于親貴,因此,我希望你能明白大義,以成就穿胡服的政策?!?/span> 公子成聽后再拜叩頭說:“臣聽說中國行圣賢之教,用禮樂之制,為偏遠(yuǎn)國家的觀瞻,蠻夷外族效法的對象啊。現(xiàn)在王舍棄這些優(yōu)良的傳統(tǒng),而服胡人之服,改變了古人的常軌,違背了人民的意愿,希望深思熟慮??!” 使者回去報告趙王。 趙王親自去請他說:“我國東方有齊國和中山,北面有燕國和東胡,西境與樓煩和秦、韓二國的邊界接壤。現(xiàn)在如果沒有騎馬射箭的守備,那么如何能夠防守得好呢?從前中山憑恃齊國的強兵,侵犯暴掠我土地,逮捕我人民,引河水圍堵鄗邑;如果沒有我社稷神靈的護衛(wèi),鄗邑幾乎守不住啊。先君深以為恥,因此我改變服裝,練習(xí)騎馬射箭,想要防御四境的兵禍,洗雪中山的積恨,你為了順應(yīng)中國傳統(tǒng)習(xí)俗,厭惡改變服裝之名,忘記了鄗邑事件的恥辱,這不是我所希望的?。?/strong>” 公子成這才服從命令,趙王賜他胡服;第二天他穿著胡服上朝。 這時,趙王開始頒布改穿胡服的命令,并且叫人民練習(xí)騎馬、射箭。 九年(乙卯,前306) 1.秦昭王派向壽去劃定宜陽疆界,安撫宜陽人民,又派樗里子和甘茂攻打魏國。 甘茂勸秦王把武遂還給韓國。 向壽、公孫奭向秦王爭辯此事,秦王不采納,從此怨恨甘茂,說他的壞話。 甘茂害怕,停止進攻魏國的蒲阪,潛逃而去。 后來樗里子和魏國講和休兵。 甘茂又投奔齊國。 2.趙王進攻中山,到了寧葭;西略胡地,到了榆中。 (修遠(yuǎn)之思評:趙滅中山之戰(zhàn)是中國戰(zhàn)國時代中期的戰(zhàn)爭。從公元前307年攻打中山國房子到公元前296年并吞中山國結(jié)束,共計12年的時間,趙國不僅除掉了心腹之疾,使得南北二地得以連成一體,領(lǐng)土的擴張也使國力強大起來。) 林胡王獻上駿馬。 歸國后,派樓緩?fù)貒?,仇液往韓國,王賁赴楚國,富丁赴魏國,趙爵往齊國;代相趙固負(fù)責(zé)胡地,以征招各國士兵。 (樓緩,戰(zhàn)國時期趙國人,趙武靈王的大臣。前后侍奉趙武靈王和秦昭襄王兩位著名的君王,活動時間跨度有四十多年,投秦后多次損害趙國,將趙王的愚蠢暴露無遺。) (仇液,又作仇郝,戰(zhàn)國趙國人,宋國的相國。) (王賁,頻陽東鄉(xiāng)(今陜西富平東北)人,戰(zhàn)國四大名將之一的王翦之子,秦朝著名將領(lǐng),是秦滅六國戰(zhàn)爭中的主要將領(lǐng)。) 3.楚王和齊、韓二國合縱相親。 十年(丙辰,前305) 1.出現(xiàn)彗星。 2.趙王發(fā)兵攻打中山,占領(lǐng)丹丘、爽陽、鴻之塞,又占領(lǐng)鄗、石邑、封龍、東垣。 (修遠(yuǎn)之思評:當(dāng)時趙國除了有強秦的威脅外,中山國也是趙國的一個心腹之患。中山自魏文侯時期復(fù)國后,便雄據(jù)在河北中部一帶,幾乎將趙國一分為二。在趙武靈王即位以前,就依持齊、魏兩國的支持,侵略趙國,成為趙國安全的最大威脅,所以當(dāng)時的趙武靈王有感而言:“今中山在我腹心,北有燕,東有胡,西有林胡、樓煩、秦、韓之邊,而無強兵之救?!?strong>基于這種嚴(yán)峻的形勢,趙武靈王除了有胡服騎射的改革計畫外,還打算發(fā)動消滅中山的戰(zhàn)爭。) 中山獻上四城請和。 3.秦宣太后的異父弟叫穰侯魏冉,同父弟叫華陽君羋戎;秦王的同母弟叫高陵君、涇陽君。 (羋戎,別名辛戎,楚國人,秦昭襄王舅舅,長期執(zhí)掌秦國朝政,與高陵君嬴悝、涇陽君嬴芾、穰侯魏冉并稱四貴(一說與宣太后、魏冉并稱三貴)。周赧王八年(公元前307年)初封華陽,號華陽君。周赧王十六年(公元前299年),秦取楚新城后,又封新城,號新城君。其被封侯主要是因效力于其姐秦宣太后,與異父兄弟穰侯魏冉(楚人)把持秦國朝政,其姐秦宣太后羋氏長期執(zhí)政秦國,形成親黨專政格局,打破秦國重用客卿的慣例。) 其中以魏冉最賢能,從惠王、武王時開始,就擔(dān)任要職,辦理政事。 (魏冉,別名魏厓、魏焻,號曰穰侯,戰(zhàn)國時秦國大臣,宣太后異父同母的長弟,秦昭襄王之舅。他擁立了秦昭王,在秦國獨攬大權(quán),一生四任秦相,黨羽眾多,深受宣太后寵信,曾保舉白起為將,東向攻城略地,擊敗“三晉”和強楚,戰(zhàn)績卓著,威震諸侯,后被秦王罷免,“身折勢奪而以憂死”卒于陶邑。) 武王去世,幾個弟弟爭位,獨魏冉極力擁戴昭王。 昭王即位后,派魏冉做將軍,戍守咸陽。 這一年,庶長壯和大臣、諸位公子計劃叛亂,被魏冉誅戮。 事情牽連到惠文后,都不得善終,悼武王后流亡魏國,其他秦王的兄弟,凡參與此項事件的,魏冉都把他們殺掉。 由于秦王年少,宣太后親自處理政務(wù),派魏冉把持朝政,聲威震撼秦國。 十一年(丁巳,前304) 1.秦王和楚王在黃棘締結(jié)盟約;秦國把上庸還給楚國。 十二年(戊午,前303) 1.出現(xiàn)彗星。 2.秦國占領(lǐng)魏國的蒲阪、晉陽、封陵;又占領(lǐng)韓國的武遂。 3.齊、韓、魏三國因楚國違背合縱之約,于是成立聯(lián)軍攻打楚國。 楚王派太子橫到秦國做人質(zhì)求救。 秦國客卿名叫通的率軍營救楚國,三國才撤軍離去。 十三年(己未,前302) 1.秦王、魏王和韓國太子嬰在臨晉開會,會后,韓國太子先到咸陽,然后歸國;秦國把蒲阪歸還魏國。 2.秦國有一位大夫私下和楚國太子爭斗,楚國太子殺掉他,逃回楚國。 十四年(庚申,前301) 1.日全蝕。 2.秦人攻占韓穰。 3.蜀郡守嬴煇背叛秦國,秦王派司馬錯前往殺了他。 4.秦國庶長奐會合韓、魏、齊三國軍隊攻打楚國,在重丘打敗楚軍,殺死楚將唐昧;最后占領(lǐng)重丘。 5.趙王發(fā)兵攻打中山,中山君投奔齊國。 十五年(辛酉,前300) 1.秦國的涇陽君到齊國為人質(zhì)。 2.秦國的華陽君發(fā)兵攻打楚國,大敗楚軍,斬首三萬人,殺死將領(lǐng)景缺,并占領(lǐng)楚國的襄城。 楚王恐懼,派太子到齊國做人質(zhì)來求和。 3.秦國樗里疾去世,派趙人樓緩做丞相。 4.趙武靈王疼愛幼子,想在自己活著的時候,親見他即位。 十六年(壬戌,前299) 1.五月戊申日(五月無此日),百官朝賀太子,趙武靈王把國位傳給何。 新王拜祭祖廟后,出而臨朝,大夫皆為臣下。 其中派肥義為相國,并輔佐新王。 趙武靈王自號為“主父”。 主父想讓新王掌理國政,于是身穿胡服,率領(lǐng)士大夫巡行西北的胡地,將從云中、九原向南進擊咸陽,偽稱自己是使臣,進入秦國,想借此觀察秦國的地形和秦王的為人。 秦王毫不知情,賓主相見之禮畢,驚異他的儀態(tài)雄偉,不是人臣所應(yīng)有的風(fēng)度,派人追趕他。 主父已經(jīng)脫身出關(guān)了,仔細(xì)探問之下,才知是主父。 秦人都大吃一驚。 2.齊王和魏王在韓開會。 3.秦人發(fā)兵攻打楚國,占領(lǐng)八座城池。 秦王派人送信給楚王說:“以前我和王結(jié)為兄弟,在黃棘立盟,派太子到我國為人質(zhì),兩國相交甚歡。可是太子殺死寡人的大臣,不辭而逃。我實在非常生氣,才派兵侵?jǐn)_貴國邊境?,F(xiàn)在聽說王已命令太子到齊國做人質(zhì)以請和。我國和貴國國境相接,嫁女娶婦,彼此親近;可是現(xiàn)在二國交惡,無法再統(tǒng)率諸侯各國。我希望和君王到武關(guān)會面,彼此約定,締結(jié)盟約,然后離去,這是寡人的愿望??!” 楚王很擔(dān)憂,想去,惟恐受騙,想不去,但又怕秦國生氣。 昭睢說:“不但不能去,還要出兵加以防御!秦如虎狼,有并吞諸侯之心,不可相信啊!” 懷王的兒子蘭勸他前往,懷王就到秦國去。 秦王命令一位將軍假裝自己,在武關(guān)埋伏軍隊,楚王一到,就閉起關(guān)門,劫持了他,一同西行,到咸陽,在章臺朝見秦王,如同屬國朝見之禮,并脅迫楚王割讓巫及黔中郡。 楚王想先締結(jié)盟約,秦王想先得到土地。 楚王生氣說:“秦國欺騙我,又強迫我割讓土地!”便不答應(yīng)。 秦國就拘留了他,不放他回國。 楚國大臣們十分擔(dān)擾,互相謀劃說:“我們的君王在秦國無法回來,被迫割讓土地,而太子又在齊國做人質(zhì);如果齊、秦二國聯(lián)合起來算計我們,那么楚國就要滅亡了?!?/span> 想擁立目前尚在國內(nèi)的王子為王。 昭睢說:“君王和太子都被困在他國,現(xiàn)在又想違背君王的命令而擁立庶子,不合適!” 就運用方法來到齊國偽稱楚王去世,想請?zhí)舆€楚。 齊湣王召集群臣商議,有的說:“不如拘留太子讓楚國割讓淮北。” 齊國丞相說:“不可!如果楚人在郢中另立他王,這樣,我們既空執(zhí)這無價值的人質(zhì),又讓天下認(rèn)為我們不行道義?!?/span> 有些人說:“此說并不盡然,如果楚人在郢中另立他王,就和新王交易說:'給我下東國,我為王殺死太子。否則,將和秦、韓、魏三國聯(lián)合擁立他為王。'” 齊王最后采用丞相的計謀,護送楚太子回國。 楚國人才立他為王。 4.秦王聽說孟嘗君十分賢能,就派涇陽君到齊國做人質(zhì),請孟嘗君到秦國來。 孟嘗君到來之后,秦王任用他做丞相。 十七年(癸亥,前298) 1.有人對秦王說:“孟嘗君做秦國丞相,必定重視齊國的利益而忽略秦國;這樣秦國太危險了?!?/span> 秦王就改派樓緩做丞相,囚禁孟嘗君,想殺害他。 孟嘗君派人向秦王的寵姬求救,寵姬說:“我想要先生的狐白裘?!?/span> 孟嘗君有一件狐白裘,已經(jīng)獻給了秦王,無法答應(yīng)寵姬的要求。 幸好食客中有擅長偷竊的,進入秦國倉庫,偷出狐白裘獻給寵姬。 寵姬才替孟嘗君在秦王面前說好話,送他回國。 后來秦王后悔,派人追他。 孟嘗君來到關(guān)下,關(guān)門已閉,按照秦國的常法,雞鳴啟關(guān),放旅客出入,此時尚早,而追兵將至,食客中又有擅長雞鳴的,便學(xué)雞鳴之聲,田野人家的雞聽到,都跟著叫了起來。 孟嘗君才能夠脫身回國。 (修遠(yuǎn)之思評:孟嘗君:食客三千) 2.楚人告訴秦王說:“靠我們祖先的保佑,楚國有君王了?!?/span> 秦王非常生氣,兵出武關(guān),進擊楚國,斬首五萬人,攻占了十六座城池。 3.趙王封他的弟弟為平原君。 平原君喜好賢能之士,供養(yǎng)的食客常多達(dá)數(shù)千人。 (趙勝(平原君,?-前251年),趙武靈王之子,惠文王之弟,因賢能而聞名,趙國貴族。) 其中公孫龍擅長堅白同異之辯,平原君以客人之禮待他。 (公孫龍(前320年-前250年),字子秉,趙國邯鄲(今河北邯鄲)人?!懊摇彪x堅白派的代表人物?!霸幾儗W(xué)”的祖師。公孫龍能言善辯,曾經(jīng)做過平原君的門客,其主要著作為《公孫龍子》,西漢時共有14篇,唐代時分為三卷,北宋時遺失了8篇,至今只殘留6篇,共一卷。其中最重要的兩篇是《白馬論》和《堅白論》,提出了“白馬非馬”和“離堅白”等論點,認(rèn)為對于 “堅白石”,“視不得其所堅而得其所白者,無堅也”;“拊不得其所白而得其所堅者,無白也”,強調(diào)視覺與觸覺的差異故“堅白石二”。又分析一般與個別的關(guān)系,強調(diào)“白馬”(個別)與“馬”(一般)的區(qū)別,得出“白馬非馬”的結(jié)論。與他齊名的是另一名家惠施。) 孔穿從魯國到趙國,和公孫龍辯論奴婢三耳,公孫龍分析得十分精辟,使孔穿無法回答,不久,孔穿告辭出來,第二天去拜會平原君。 (孔穿,男,漢族,字子高,中國戰(zhàn)國時期魯國(今屬山東省)人。孔箕之子,孔子的6世孫。) 平原君問道:“公孫龍很有辯才,先生認(rèn)為如何?” 孔穿回答說:“是的。公孫龍很有辯才,幾乎能使奴婢生三耳了。雖然如此,實際卻不可能!我想再請教先生:現(xiàn)在辯論三耳的成立十分難得,卻不實際,辯論兩耳的成立十分容易,但卻是事實,不知道先生是相信容易而實在的,還是相信難得而不實在的呢?” 平原君無法回答。 第二天,平原君對公孫龍說:“先生不要再和孔子高辯論了!他的義理勝于言辭;先生的言辭勝于義理,凡言辭勝于義理的。最后必被別人折服?!?/span> 鄒衍經(jīng)過趙國,平原君請他和公孫龍辯論白馬非馬之說。 (鄒衍(約公元前324年~公元前250年),戰(zhàn)國末期齊國臨淄人。陰陽家代表人物、五行創(chuàng)始人,主要學(xué)說是五行學(xué)說、“五德終始說”和“大九州說”,又是稷下學(xué)宮著名學(xué)者,因他“盡言天事”,當(dāng)時人們稱他“談天衍”,又稱鄒子。他活動的時代后于孟子,與公孫龍、魯仲連是同時代人。著有《鄒子》一書,《永樂大典》等將其列入道家部。) 鄒衍說:“不可。因為辯論是在分別事物的品類,使各不相擾,列序事物不同的情況,使各不相亂。發(fā)揮意義,疏通宗旨,使人明白所說的事實和道理,而不以專門從事迷惑人為目的。因此,辯勝的不失去他的立場,辯敗的也能獲得所求的真知。像這樣,還可以去辯論。否則,彼此以虛文互相偽辯,飾浮詞去取信于對方,立巧譬以轉(zhuǎn)移論旨,引人到迂遠(yuǎn)的境地,無法明了其真意,這樣就違背了辯論的正確方法。糾纏紛亂,爭論不休,以后停者為勝,如此是非混淆,不能無損君子的行徑,我不去做?!?/span> 全座的人聽后,都認(rèn)為他說的很對。 從此,公孫龍被貶退,不受重視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