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組成】 半夏一錢五分(4.5g) 天麻 茯苓 橘紅各一錢(各3g) 白術三錢(9g) 甘草五分(1.5g) 【用法】 生姜一片,大棗二枚,水煎服(現(xiàn)代用法:水煎服)。 【功用】 燥濕化痰,平肝息風。 【藥理作用】 具有改善微循環(huán)、擴張血管、降血壓、降血脂、抗炎、抗病毒等作用。 【中醫(yī)證】 風痰上擾證。頭暈目眩,頭痛,胸悶嘔惡,舌苔白膩,脈弦或滑。 【西醫(yī)病】 高血壓、耳源性眩暈、頸-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癥等病的臨床表現(xiàn)符合風痰上擾證者。 【方證分析】 本方所治之證乃脾濕生痰,肝陽化風所致。脾濕生痰,上蒙清陽,肝陽化風,風擾清陽,風痰相結,蒙阻清竅,則頭暈目眩;痰蒙清陽,阻塞不通,則頭痛;痰阻胸中,則胸悶;痰遏胃氣,則嘔惡;舌苔白膩,脈弦或滑,皆為風痰上擾之征。治當燥濕化痰,平肝息風。 方中天麻平肝息風,利清竅,止眩暈,為治風痰眩暈頭痛之要藥;半夏醒脾燥濕化痰,降逆止嘔惡,共為君藥。李東垣《脾胃論》曰:“足太陰厥寒頭痛,非半夏不能療;眼黑頭眩,風虛內作,非天麻不能除?!卑仔g健脾燥濕,杜絕痰邪變生之源,助半夏、天麻祛濕化痰,降逆止眩;茯苓滲濕健脾,助白術益氣健脾利濕,使脾主運化水濕,善治生痰之源;橘紅理氣化痰,使氣順則痰消,助天麻理肝氣,平肝逆,止風動,共為臣藥。甘草甘平益氣,氣能化濕,并調和諸藥,為佐使藥。諸藥配伍,則痰無從生,風無從化,達到痰消風息,眩暈悉除。 配伍特點:治痰藥配息風藥相伍,使風痰相離;治痰藥配理氣藥相伍,使風痰因氣行消散;平肝藥配理氣藥相伍,平抑不戕伐。 【臨床運用】 1.用方要點:本方是治療風痰上擾證的基礎方,臨床應用以眩暈,惡心嘔吐,舌質淡,苔白膩,脈弦或滑為辨治要點。 2.加減用藥:若濕痰較盛者,加澤瀉、桂枝,以溫陽化濕消痰;若肝陽偏亢者,加鉤藤、代赭石,以平肝降逆;若頭重不欲舉者,加葛根、藁本,以清利頭目;若惡心嘔吐明顯者,加竹茹、旋覆花,以降逆止嘔等。 3.注意事項:痰熱證者慎用本方。 【方歌】 半夏白術天麻湯,苓草橘紅大棗姜, 眩暈頭痛風痰證,熱盛陰虧切莫嘗。 |
|
|
來自: 學中醫(yī)書館 > 《100.實用中醫(yī)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