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者按 2019年2月24日,被學術界譽為“百科全書式的學者”李學勤先生因病去世。承蒙先生始終關懷和支持岳麓書院教學、科研事業(yè)的建設與發(fā)展,書院上下感念至深。 2000年以來,李學勤先生先后四次蒞臨岳麓書院講學,讓書院師生及社會各界人士受益匪淺。今日,我們推出先生在書院講學的第一場講座實錄。2001年8月18日,先生應岳麓書院邀請登上“千年論壇”,在岳麓書院講堂講述“夏商周斷代工程與中華文明探源”,以最新的研究成果論述五千年中華文明起源。 朱院長、各位女士、各位先生: ? 首先我解釋一下什么是夏商周斷代工程。在座的很多女士和先生們都知道夏商周斷代工程是中國在九五計劃期間國家重點科技攻關項目,也是科技部直接抓的十幾個重點科技攻關項目之一。這個項目要做什么呢?這個項目的總目標是:以自然科學與人文社會科學相結合的方法來研究中國古代夏商周這個歷史時期的年代學問題,通過這個研究來制定出一份有科學依據(jù)的夏商周年表。它的性質就是這樣。 我再詳細地報告一下這個項目是怎么建立的。夏商周斷代工程開始醞釀的時間還是比較早的,那是1995年的秋季,當時,擔任國務委員、國家科委主任的宋健同志,大家知道,宋健同志是中國科學院院士,本身就是一個真正的自然科學家,他出面召集當時在北京的一些專家學者舉行了一個小型座談會,在會上,宋健同志提出了夏商周斷代工程這個設想。
? 我談的第二個問題就是它的研究路線是什么,怎么進行研究?這個研究的最大的特點,就是剛才我已經(jīng)提到的多學科,是自然科學和人文社會科學相結合、運用現(xiàn)代科學技術的一種研究。我們怎么做的呢?其實主要的就是兩條,就好像工廠里頭的流水線,有兩條流水線,最后都要出年代,出數(shù)字。怎么出數(shù)字?兩條路線,第一條路線是這樣的,就是首先對傳世的所有有關的古代文獻、古書要進行研究和材料的收集。把這些有關的材料,都收集起來,用電腦整理和儲存,使所有人都能運用,然后從中選擇對我們的研究直接有用的材料,對它們要進行一種文獻學的研究,做一種審查。我們請出對這種文獻最有研究的專家,比如說,《尚書》請研究《尚書》的專家,《逸周書》請研究《逸周書》的專家,每一種都請專家做一個報告,就好像我們檢驗一種藥品一樣要進行報告,把這個報告的結果留給我們,看能用不能用,這個材料可信到什么程度?提供研究,這是第一點。 甲骨文
? 這個年表具體怎么制定的?因為時間限制,今天只給我45分鐘,我還講了五分鐘的三國吳簡,所以不可能詳細來說了,我只能舉個別的例子使大家能夠聽一聽。第一例,就以西周來說吧,我們做了一個西周的歷譜,這個歷譜主要是根據(jù)青銅器銘文,加上有數(shù)的文獻材料,再加上天文學的材料,這些材料就給整個的西周年表建立了七個支點。這七個支點,我也可以透露給大家,大家不要聽我說我們是研究公元前841年以前,說實在話,對于公元前841年以后的年表,我們也不那么信任它。
《漢謨拉比法典》
? 最后,我來談談中國古代文明研究的前景。夏商周斷代工程進行了五年,可是大家知道,相對于工作的困難來說,這個時間太短,我們現(xiàn)在所能做的,像剛才說過的,這是我們在20世紀的末葉所能做到的較好成果,也不敢說是最好成果。我們努力了,這是可以向大家報告的,可是努力的結果就是這個樣子。 * 本文摘自《智者的聲音——在岳麓書院聽演講》(朱漢民主編,湖南大學出版社出版) 整理:龔抗云 歐陽莉 編輯:劉穎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