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眾所周知,辣椒、葡萄、棉花、煙草、玉米、石榴、紅薯、土豆、西紅柿都是舶來品,但很少有人能全部說出它們是何時傳入中國的。
1、辣椒原產于中南美洲熱帶地區(qū)。15世紀末,哥倫布發(fā)現美洲之后把辣椒帶回歐洲,并由此傳播到世界其他地方。 辣椒于明代傳入中國。清陳淏子之《花鏡》有番椒的記載。今中國各地普遍栽培,成為一種大眾化蔬菜。 2、《史記·大宛列傳》載:“宛左右以蒲陶為酒…,俗嗜酒,馬嗜苜蓿。漢使取其實來,于是天子始種苜蓿蒲陶肥饒地。及天馬多,又外國使來眾,則離宮別觀旁盡種蒲陶苜蓿極望”;《漢書·西域傳》載:漢武帝“又發(fā)使十余輩抵宛西諸國求奇物,因風諭以伐宛之威。宛王蟬封與漢約歲獻天馬二匹,漢使采蒲陶目宿種歸。天子以天馬多又外國使來眾益種蒲陶目宿離館旁極望焉”;《齊民要術》載:“漢武帝使張騫至大宛,取蒲陶實,于離宮別館傍盡種之”。做為通西域的漢使張騫何時將葡萄種子引入內陸,可從《史記·大宛列傳》中對其通西域的經歷中找出結論。張騫于公元前138年奉命帶領百余人出使大月氏,經隴西時被匈奴拘留10多年,后與隨從逃走至大宛、康居,抵大月氏。公元前128年取道南山,欲經羌中(今青海)歸國,中途又被匈奴扣留。公元前126年回到長安時僅剩2人。 在這種情況下引種葡萄、苜蓿的可能性不大。公元前119年張騫奉命第二次出使西域,并派漢使抵大宛等國,這時從大宛引入葡萄是可能的。因此,我國內陸葡萄引種栽培起始時間應不早于公元前119年。 3、棉花種植最早出現在公元前5-4千年的印度河流域文明中。我國至少在2000年以前,在廣西、云南、新疆等地區(qū)已采用棉纖維作紡織原料。但是在中原地區(qū),起初人們只將棉花作為觀賞植物,并未認識到它的經濟價值。9世紀著名的阿拉伯旅行家蘇萊曼在其《蘇萊曼游記》中記述,在今北京地區(qū)所見到的棉花,還是在花園里被作為"花"來觀賞的?!读簳じ卟齻鳌酚涊d:其地有"草,實如繭,繭中絲如細纊,名為白疊子。"由此可見,現今紡織工業(yè)的重要原料棉花,最初是被人當作花、草一類的東西看待的。
在我國的棉花栽培歷史上,先后種植過四個栽培品種:海島棉(長絨棉)、亞洲棉(粗絨棉)、陸地棉(細絨棉)和草棉(粗絨棉)。在不同歷史時期,我國的主要栽培品種也不一樣,亞洲棉引入歷史最久,種植時間最長,同時栽培區(qū)域較廣;陸地棉引入我國的歷史較短,但發(fā)展很快,十九世紀五十年代即取代了亞洲棉。目前廣大棉區(qū)所種植的棉花多為陸地棉種(細絨棉),新疆還種植有少量海島棉(長絨棉)。 4、談起煙草,似乎古今中外,老幼皆知。其實不然,對絕大多數國家來說,煙草是舶來品,不是土特產,而且并非古已有之。除印第安人外,吸煙成為人們的嗜好,只不過才400多年的歷史。煙草是茄科煙草屬的植物,共有50多種,栽培最多的是紅花草,其次是黃花種。煙草的別名很多?!痘浿尽贩Q它為八角草,也叫仁草;《百花鏡》稱它為相思草;《和漢藥考》稱它為南蠻草,亦叫長命草、還魂草等。 煙草的原產地在拉丁美洲的厄瓜多爾及其附近,其范圍可能北起墨西哥,南達玻利維亞,東到委內瑞拉。煙草傳播得很快,1565年從法國傳入德國,接著傳入俄、日、英、印尼、印度及菲律賓等地。17世紀以后,吸煙之風傳遍了全世界。煙草傳入我國,大約在明朝萬歷年間(1573-1620),由菲律賓的呂宋島傳入廈門,所以當時叫它為“呂宋煙”。種植最早的是漳州。但也有人認為是先傳入臺灣,再傳入漳州、泉州。 5、玉米原來叫玉蜀黍,各地俗名很多,有番麥、玉麥、玉黍、包谷、包蘆、捧子、珍珠米等名稱;還有叫做六谷(也寫作稑谷或鹿谷)的,意思是說五谷之外的又一種谷。 玉米原產美洲。有人根據元賈銘的《飲食須知》(1367年前后)中談到玉蜀黍,而且元代尚食局(元朝宮廷里一個管理皇帝膳食的專門機構)有御麥面,以為我國元代已有玉米。這種說法未必正確。所謂御麥面,不過是專制皇帝御用的上好麥面?!讹嬍稠氈分姓劦接袷袷虻牟糠趾芸赡苁呛笕思尤氲?,恐不可靠。玉米很早就是美洲本地人的主要糧食作物,有很多關于玉米的故事,還在地下發(fā)掘出遠古玉米的籽粒,以及用大量黃金、陶土和玉米穗做成的玉米神像。而在其他各國的歷史上,直到十五世紀,沒有一個國家有有關玉米的記載或任何跡象。所以可以這樣說。玉米是在1492年哥倫布發(fā)現美洲以后,才傳到舊大陸各國的。 根據各省通志和府縣志的記載,玉米最早傳到我國的是廣西,時間是1531年,距離哥倫布發(fā)現美洲不到四十年。到明代末年(1643年為止),它已經傳播到河北、山東、河南、陜西、甘肅、江蘇、安徽、廣東、廣西、云南等十省。還有浙江、福建兩省,雖則明代方志中沒有記載,但有其他文獻證明在明代已經栽培玉米。清初五十多年間,到十七世紀末(即康熙三十九年)為止,方志中記載玉米的比明代多了遼寧、山西、江西、湖南、湖北、四川六省。1701年以后,記載玉米的方志更多,到1718年為止,又增加了臺灣、貴州兩省。單就有記載的來說,從1531到1718年的不到二百年的時期內,玉米在我國已經傳遍二十省。
6、石榴原產波斯(今伊朗)一帶,公元前二世紀時傳入中國。“何年安石國,萬里貢榴花。迢遞河源邊,因依漢使搓?!睋x·張華《博物志》載:“漢張騫出使西域,得涂林安石國榴種以歸,故名安石榴?!?/span> 公元前119年張騫出使西域,來到了安石國。其時,安石國正值大旱,赤地千里,莊稼枯黃,連御花園中的石榴樹也奄奄一息。于是,張騫便把漢朝興修水利的經驗告訴他們,救活了一批莊稼,也救活了這棵石榴樹。那一年石榴花開的特別紅,果兒結得特別大。張騫回國的時候,安石國王送給他許多金銀珠寶,他都沒要,只收下了一些石榴種子,作為紀念品帶了回來。從此,由驪山“紅寶石”變成的石榴,便開始在長安上林苑和驪山腳下定居繁衍,成為今日的臨潼石榴。 張騫得石榴種,經絲綢之路傳入內陸,首先在當時的帝都長安上林苑、驪山溫泉宮種植。據漢上林令虞淵追憶,上林苑其時栽植奇花異卉達三千株,內有“安石榴十株”。因得到漢武帝的喜愛,后又命人將石榴栽植于驪山溫泉宮。 7、紅薯這個作物品種究竟是從哪年傳入中國的,此前多有籠統說法。但是,從中國原全國人大副委員長兼中國科學院院長、著名大文學家、史學家郭沫若的作品中,可以獲知,紅薯被確認進入中國的時間,是1593年。被當時人們譽為“國寶”級人物的郭沫若,在1963年特為紅薯寫過一首、近日還為有關報紙轉載的詞,《滿江紅·紀念番薯傳入中國三百七十周年》:我愛紅苕,小時候,曾充糧食。明代末,經由呂宋,輸入中國。三百七十年轉瞬,十多億擔總產額。一季收,可抵半年糧,超黍稷。原產地,南美北;輸入者,華僑力。陳振龍,本是福建省籍。挾入藤籃試密航,歸來閩海勤耕植。此功勛,當得比神農,人誰識?45年前郭沫若大師的這首“滿江紅”贊紅薯的詞,既是一首紅薯和引進者陳振龍的頌歌史詩,又是紅薯傳入中國后迅速種遍全國、貢獻極大的概括。1593年這一年,正是哥倫布發(fā)現美洲新大陸(1492年)100年后的第二年。按中國地方史料換算推斷,紅薯品種進入中國就是1593年。不過按中國地方史料換算推斷,進入中國就是1593年。 8、土豆,是馬鈴薯的俗稱。土豆祖籍南美洲,至今已有四五千年的歷史了,當時的印加族人,不僅食用土豆,還把土豆當藥用。 如今世界上160多個國家中,就有130個國家種植土豆,我國的土豆也是從外國引進的,但它已成為我國人民生活中喜歡的飲食之一。 土豆是什么時候傳入我國的,這個問題目前尚無定論各種各樣的說法均有:第一種說法是,馬鈴薯引種到我國的時間大約在16世紀,但它成為糧食作物的時間卻很晚;第二種觀點認為,大約在17世紀的明朝末年,馬鈴薯傳到了我國;第三種看法是,馬鈴薯傳入我國的年份還沒有定論,但在1700年以前的福建省松溪縣縣志上已有種植馬鈴薯的記載.換言之,1700年以前,馬鈴薯已引種到了我國;第四種意見是,馬鈴薯大約在16世紀傳入歐洲,17世紀傳入中國.最早在華北、京津和山東一帶栽培,以后推廣到內蒙;持第五種說法的是美國學者德·希·珀金斯,他認為,馬鈴薯傳入中國的時間是由歐洲人發(fā)現美洲和太平洋群島的時間而定的.馬鈴薯在17世紀被引進中國,它是經菲律賓群島到達福建海岸,并且首先在福建種植的;第六種意見認為,馬鈴薯在徐光啟以前已傳入中國,因為徐光啟(1562—1633)所寫的《農政全書》中記載有'土豆’.在《農政全書》卷二十八記載有下述一段話:'土芋,一名土豆,一名黃獨.蔓生葉如豆,根圓如雞卵,內白皮黃,……煮食、亦可蒸食.又煮芋汁,洗膩衣,潔白如玉.’由此可見,土豆的引進在1633年前無疑,更準確地說,馬鈴薯在1628年前已傳入中國,并且廣為人知、普遍栽種,因為1628年為《農政全書》出版的大致時間.
9、西紅柿即番茄是明代時傳入中國的。很長時間作為觀賞性植物。成書于1621年的《群芳譜》載:“番柿,一名六月柿,莖如蒿,高四五尺,葉如艾,花似榴,一枝結五實或三四實,一數二三十實。縛作架,最堪觀。來自西番,故名?!?/span> 直到十八世紀,才有人冒險吃了番茄,從此知道了它的食用價值。相傳,有一位法國畫家看到番茄如此誘人,便萌生了嘗嘗它到底是什么滋味的念頭,可是他卻沒有勇氣食用,但是為了后人,于是他就壯著膽子,冒著中毒致死的危險,吃下了一個,并穿好衣躺在床上等待“死神”的降臨,然而過了老半天也未感到身體有什么不適,便索性接著再吃,只覺得有一種酸甜的味道,身體依舊安然無恙。 清代末年,中國人才開始食用番茄。現在它是不少人餐桌上的美味。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