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男孩‘自慰网亚洲一区二区,亚洲一级在线播放毛片,亚洲中文字幕av每天更新,黄aⅴ永久免费无码,91成人午夜在线精品,色网站免费在线观看,亚洲欧洲wwwww在线观看

分享

海河水系的形成與發(fā)展

 司敬雪書院 2019-02-21
若袁紹營不在清水口而在不瀕河的清水兩岸某處,趙浮等舟師順河而下就不可能過袁紹營,袁紹也用不著“惡之”了。胡三省在“朝歌清水”下注云:“據(jù)《水經(jīng)》,清水出河內(nèi)修武縣,徑獲嘉汲縣而入于河,不至朝歌;惟淇水則經(jīng)朝歌耳。蓋俗亦呼淇水為清水。據(jù)《九州春秋》,紹時在朝歌清水口,……清水口即淇口,南岸即延津?!焙弦蚯逅督?jīng)》、《注》不及朝歌,便認(rèn)為清水不至朝歌,這是很不應(yīng)該的誤解?!端?jīng)》對一水所經(jīng)流的郡縣,往往多所省略。如《淇水篇》在出隆慮縣西后即接敘“東過內(nèi)黃縣南為白溝”,中間脫載經(jīng)朝歌黎陽二縣。《濁漳水篇》在鄴縣以上即脫載襄垣、林慮、涉三縣。這種例子多得舉不勝舉,怎么能因《清水篇》不及朝歌,便斷謂清水不至朝歌?至于酈《注》雖然比《經(jīng)》文詳細得多,卻也并不見得每一個縣都提到,沒有脫漏。即如清水,酈認(rèn)為清口即淇口,則清水過汲縣后自應(yīng)東過朝歌至黎陽合淇入河,可是在《清水注》里既沒有提到朝歌,也沒有提到黎陽。可見清水《經(jīng)》、《注》不及朝歌,都不足為清水不至朝歌之證。胡氏是看到了《九州春秋》里明寫著“朝歌清水口”的,竟因為《水經(jīng)·清水篇》不及朝歌,便不肯相信《九州春秋》,偏要去信從酈氏清口即淇口之說,甚至進一步說成“蓋俗亦呼淇水為清水”,可謂荒謬之至。這果然要怪胡氏自己不能辨別是非,但主要還是應(yīng)由首創(chuàng)清口即淇口說的酈氏負(fù)責(zé)。
    《九州春秋》載韓馥從事趙浮等自孟津引兵東下時,袁紹尚“在朝歌清水口”?!队⑿塾洝匪d同,惟無“尚”字。據(jù)《三國志·魏志·袁紹傳》,則袁紹自“董卓西入關(guān)”后即“還軍延津”,下文即接敘袁紹脅誘韓馥讓冀州,趙浮等請馥以兵拒紹??梢姟段褐尽匪^延津,指的就是《英雄記》《九州春秋》的朝歌清水口。《通鑒》上文先從《魏志》已作“會董卓入關(guān),紹還軍延津”,下文又從《英雄記》《九州春秋》作“時紹在朝歌清水”,所以胡三省注要在“清水口即淇口”下加一句“南岸即延津”。按,《左傳》隱元年“至于廩延”,杜注:“陳留酸棗北有延津”。胡氏蓋因酸棗縣(故治今延津縣西南)在漢唐大河南岸,所以認(rèn)為清水口的南岸才是延津。其實清水口明明在北岸,而史稱紹軍延津,可見延津一稱,系兼指南北岸而言,并非專指南岸。又按,《水經(jīng)河水注》:“河水自酸棗縣西,又東北,通謂之延津”,“又東徑燕縣故城北,河水于是有棘津之名,……又東淇水入焉”。清水在延津入河而淇水在延津下游棘津之東入河,這又是清水口與淇水口是二而非一的一個明證。
    (二)《漢志》魏郡“內(nèi)黃,清河水出南”?!独m(xù)漢志》魏郡“內(nèi)黃,清河水出”?!俺瞿稀笔钦f水出縣之南境,“出”是說水出縣境。這兩條記載說明了西漢和東漢永和以前,清河水源就在內(nèi)黃本縣境內(nèi);既與內(nèi)黃西南朝歌、黎陽境內(nèi)的淇水不相涉,當(dāng)然與淇水以西修武、獲嘉、汲縣、朝歌境內(nèi)的清水更不相涉。要到永和以后若干年,內(nèi)黃以南的黎陽境內(nèi)開鑿了以菀水為源的白溝,白溝的下游依地望推斷,應(yīng)即注入清河水,這是清河水水源向上伸展超越內(nèi)黃縣界之始.至曹操遏淇入白,清河水才以全淇為源。在白溝通運后不久,人們也就把已成為白溝下游的清河水,視為白溝的一部分;所以在《水經(jīng)·淇水篇》里,就說成是淇水“東過內(nèi)黃縣南為白溝”,不再提到什么清河水了。三百年后的酈道元,不知道魏晉以后內(nèi)黃境內(nèi)的白溝原本是兩漢的清河水,這倒并不可怪。可怪的是,天下水道以“清”為名者何可勝計,各自名“清”可耳,酈氏為什么硬要把淇水以西的清水?dāng)酁殇克詵|的內(nèi)黃清河水的來源?何況兩《漢志》內(nèi)黃之水明明叫清河水,不叫清水?酈氏經(jīng)常引用《漢志》,何以竟不懂《漢志》體例?《漢志》凡水之源流相當(dāng)長遠者,必著其出某縣某處,至某縣入某水;只有很少數(shù)源流甚短不出縣境的水,《志》文才只作“在某縣”,不著其出入①。內(nèi)黃清河水若果如酈說上承《水經(jīng)》清水,那末《漢志》就得在修武縣下寫上“清水出北山,東至內(nèi)黃為清河水”才符合體例。一條經(jīng)歷五六縣首尾達數(shù)百里的水道,不可能只在內(nèi)黃縣下提一下“清河水出南”。
(三)酈道元認(rèn)為在河水自宿胥口北流時代,在宿胥口稍北處接納了清水的匯注,此下即有清河之稱,這又是一種極不可通的說法。河水自積石入塞,經(jīng)流數(shù)千里人海,接納了許多支流,其中有些支流遠比清水要大得多,為什么從沒有聽說接納了汾水、渭水以下有汾河、渭河之稱,接納了雒水、沁水以下有雒河、沁河之稱,獨于接納清水后會有清河之稱?兩條或兩條以上水道在合流后因互受而通稱,這在古代確是相當(dāng)普遍的現(xiàn)象。如上文提到的清河與泒河、沽河會合后既稱清河,又稱沽河,又稱泒河尾即其例。但必須是差相匹敵或相差不太多的兩條或幾條水,才有這種可能。清水即使果然在宿胥口稍北入河,河與清大小相去懸如,也談不上互受通稱。更何況互受通稱是說兩水會合后或稱甲,或稱乙,也從沒有合稱甲乙之理?再者,盡管河水在各個歷史時期的含沙量不盡相同,但它穿行數(shù)千里的黃土高原是歷古相同的,所以它的水色不可能不濁,不黃,因而它又被稱為濁河、黃河②。清是濁的對立詞,怎么可能同一條“河”,既稱為濁河,又稱為清河?
酈說河水在從宿胥口北流時已有清河之說既顯然不能成立,那末他的自河徙宿胥改道東流后,河北的清河是原來清河的“余目尚存”之說,當(dāng)然也不能成立。實際情形完全不是那么回事,有時剛剛相反。當(dāng)河水自宿胥口北流走《禹貢》《山經(jīng)》中的河道時,只稱河水或濁河,不可能稱為清河。到河水自宿胥口東流走《漢志》中的河道時,北流故道自內(nèi)黃以下因濁流變清,始有清河之稱。這是新出現(xiàn)的名稱,而不是舊稱的殘存。其后又經(jīng)過多次變遷,才形成《水經(jīng)·淇水》篇中那樣的清河。至于清水,則直到《水經(jīng)》時代,和清河還并無關(guān)系。這些都已在上文闡述清楚,用不著再多說了。
————————
    ①  例如有扶風(fēng)漆縣“漆水在縣西”;右北平郡字縣“榆水出東”;安定郡鹵縣“灈水出西”。
②  濁河始見《戰(zhàn)國策·燕策》“齊雖有清濟濁河,何足以為固”?黃河始見《漢書·高惠高后孝文功臣表》封爵之誓曰:  “使黃河如帶”。王念孫《讀書雜志》四之二認(rèn)為《史記·高祖功臣侯表》作“使河如帶”,無“黃”字,《漢書》此“黃”字乃后人所加。但《漢紀(jì)》及《吳志·周瑜傳》引誓詞亦有黃字,王氏此說確否可疑。按向秀《思舊賦》有云:“濟黃河以泛舟兮?!眲t魏晉之際已有黃河之稱是可以肯定的。

    (四)“曹公開白溝,遏水北注,方復(fù)故瀆矣”。這句話有三點錯誤:一、曹公以前已有白溝,非曹公所開。二、曹操只是遏淇水入白溝,未嘗遏淇水以西的清水一并入白溝。三、《水經(jīng)·淇水》篇中的白溝和清河,并非古大河故道。說俱見前,不贅。
清水是在什么時候開始不從朝歌清水口入河,改變?yōu)橄褚娪卺B道元《清水注》《淇水注》中那樣,自朝歌東北流會合北宋的淇水于黎陽西南的枋頭城下,又東北注入白溝,從而成為海河水系的一個組成部分的呢?這在歷史文獻中并找不到明確的記載,請先從分析論證酈《注》入手。

        《淇水注》:漢建安九年,魏武王子水口下大枋木以成堰,遏淇水入白溝,以通漕運,故時人號其處為枋頭。是以盧諶《征艱賦》曰:后背洪枋巨堰,深渠高堤者也。自后遂廢,魏熙平中復(fù)通之。

    這段酈《注》有二點值得注意:
    (一)盧諶及其父盧志在《晉書》里都有傳。據(jù)《傳》,《征艱賦》當(dāng)作于永嘉之亂洛陽淪沒(311年),諶隨父北行投奔劉琨時。這篇賦描述枋頭形勢,所謂“洪枋巨堰”,指的當(dāng)然是枋堰;所謂“深渠高堤”,應(yīng)指見于《淇水注》的酈時已廢的引淇水經(jīng)枋頭城北,東入白溝的“故渠”。由此可見,在曹操筑枋堰引淇入白溝后一百零七年,枋頭城下的形勢并未發(fā)生變化,枋堰和導(dǎo)淇入白的渠道和堤防仍是當(dāng)?shù)刈钜俗⒛康墓こ?。清水顯然還沒有東展到這里;因為清水若已流經(jīng)城下,不能設(shè)想賦家會不把它拿來與“后背”或“淇水”作絕好的對仗①。
(二)“自后遂廢,魏熙平中復(fù)通之”這兩句話,不能理解為,在盧諶北行經(jīng)過枋頭之后,緊接著枋頭以東的運道即歸堙廢,直到魏熙平中才復(fù)通運道;也不能認(rèn)為熙平中所復(fù)是建安年間的原狀。
從盧諶北行過枋頭之年(311)起到魏熙平中(516—517),歷年二百有零。在這二百多年中,魏太平真君十一年、宋元嘉二十七年(450)以前一百四十年,枋頭有十多次見于歷史大事記載②,此后六十多年不見記載。從前一百四十年提到枋頭的記載看來,那時的枋頭顯然是一個地居南北交通咽喉,兵家戰(zhàn)守必爭之地。枋頭之地居沖要,當(dāng)然是和白溝通航密切聯(lián)系著的。不能設(shè)想城下的白溝早已堙廢,而這個城市能歷久不衰。所以酈《注》“自后遂廢”的“后”,實際上應(yīng)指此一百四十年之后;堙廢的時間最多不會超過五六十年,至熙平中即復(fù)通之。
————————
①  南北朝末年陳天嘉四年(563年)江德藻使齊,此前已導(dǎo)清于枋頭城下會淇入白溝,其《北征道里記》就說枋頭城“淇水經(jīng)其后,清水經(jīng)其前,”見《寰宇記》衛(wèi)州衛(wèi)縣下引。江德藻事跡見《陳書·文學(xué)傳》。《北征道里記》,《隋書·經(jīng)籍志》作《聘北道里記》。
② 《通鑒》晉永嘉六年(312)咸和八年(333)永和五年(349)八年(352)太和四年(369)五年(370)太元九年(384)十年(385)義熙十二年(416)宋景平元年(423)元嘉二十七年(450),都有關(guān)于枋頭的記載。
   
見于酈《注》中的枋頭城郊清、淇、白溝形勢,當(dāng)然是熙平以后的情況。清水已不在朝歌清水口入河,改道東北流會合淇水;一部分由淇河口入河,所以說“清口即淇河口也”;一部分注入白溝,因而被誤認(rèn)為曹操時即已如此(《清水注》)。此時曹操遏淇水入白溝的兩大工程“洪枋巨堰”和“深渠高堤”已歸破廢,被稱為“故堰”、“故渠”;淇水恢復(fù)“故瀆”,南徑枋城西,又南分為二水:一水南注清水,水流上下,更相通注,河清水盛,北入故渠,自此始矣;一水東流徑枋城南,東與菀口合,右合宿胥故瀆,又東北流謂之白溝(《淇水注》)。楊守敬《疏》指出這段《注》文中的“故瀆”、“故渠”,都是淇水在建安以前的入河故道,是正確的。所以此時的白溝已不再以被枋堰所阻遏的淇水為唯一水源,而是兼納在枋頭城郊會合的淇、清二水。但二水有一部分是循淇水故道南流入河的。遇河清水盛時,河水、清水便可以倒灌入淇。然則熙平后的白溝,不僅兼納淇、清,有時還會接受來自大河的若干流量。海河水系西南方向的范圍,較之三百年前海河水系初形成時,擴展了一大步。
    上面對《淇水注》所作的分析與論證雖然說明了一些問題:1.永嘉之亂時白溝上游形勢與曹操遏淇入白之初基本相同;2.永嘉以后,至少有一百四十年枋頭城下的白溝仍能維持通航;3.熙平以前,枋頭城下白溝曾堙廢一個時期;4.見于酈《注》熙平以后的枋頭城郊清、淇、與白溝形勢,已迥非建安、永嘉之舊。但是,最重要的問題仍未解決,見于酈《注》的情況是什么時候開始的?可以肯定,應(yīng)該并不始于熙平。因為熙平若不光是因舊跡“復(fù)通之”,而是有所改作,酈道元生當(dāng)其時,不會不知道,知道了便不會不在《淇水注》或《清水注》中記下來。在酈《注》中找不到線索,那就還得求之于有關(guān)枋頭的歷史記載。
史載:東晉太和四年(369)桓溫伐燕,六月,引舟師自清水入河①,舳艫數(shù)百里;七月,至枋頭;九月,以數(shù)戰(zhàn)不利,糧儲復(fù)竭,又聞秦救兵將至,焚舟棄輜重鎧仗,自陸道奔還②?;笢氐闹蹘熆梢詮拇蠛酉掠嗡莺佣?,直達枋頭,可見其時枋頭大河間有水道可通,形勢應(yīng)已略同《淇水注》所載。若說曹操雖筑枋堰遏淇水入白溝,堰南淇水入河故道猶存,那末這段故道既然斷絕了淇水的沖刷,何以在經(jīng)歷了一百六十多年黃河水的倒灌填淤之后,還能通航“舳艫數(shù)百里”的舟師?那是不可設(shè)想的。所以只能作出這樣的推斷:見于《淇水注》的枋頭城下清、淇交會,南注大河,東注白溝的局勢業(yè)已形成?;笢刂蹘熞云咴轮凌暑^,正是清淇會合后所謂“水流上下,更相通注,河、清水盛,北入故渠”的時候。但是到了九月河水消落,不復(fù)倒灌“北入”,清、淇水南注大河者淺澀不勝舟,舟師無法撤退,便只得焚舟棄輜重,自陸道奔還了。
    盧諶北行時枋頭城下的水運還是曹操時的舊格局,桓溫伐燕時已變成了《淇水注》所載那樣新格局,兩事相去達五十八年之久,可不可以把發(fā)生這一變局的時間再推定得具體一點呢?可以。
史載:晉咸和八年(333),略陽氐帥苻洪帥戶二萬降于后趙石虎。洪說虎徙關(guān)中豪杰及氐羌以實東方,虎從之;以洪為龍驤將軍、流民都督,使居枋頭。永和五年(349)虎死,趙亂,秦雍流民相率西歸,路由枋頭,共推洪為主,眾至十余萬。六年(350),洪卒,子健代統(tǒng)其眾;初治宮室于枋頭,置戍溫、懷;既而悉眾西行,奪據(jù)關(guān)中③。苻氏居枋頭歷年十七,部眾以萬計,看來改造枋頭城下的水道經(jīng)流,借以改進枋頭的水運,完全有可能出于苻氏之手。
————————
①  自巨野澤北流入河一段濟水又名清水,見《濟水注》。
② 《晉書·廢帝海西公紀(jì)》、《桓溫傳》、《前燕慕容暐載記》,《通鑒》。
③ 《晉書·前秦苻洪》、《苻健載記》,《通鑒》。溫,故治今縣西。懷,故治今武陟縣西。自枋頭西至修武(今獲嘉)晉屬汲郡;自此以西歷懷、溫至軹(今濟源)晉屬河內(nèi)郡。苻健置戍溫、懷,可見苻氏居枋頭時,至少其后期的勢力范圍已囊括河內(nèi)、汲二郡。

    由于這一改造工程施工于后趙統(tǒng)治中原,臣服于趙而具有半獨立性質(zhì)的苻氏屯駐枋頭時期,所以既為后趙政權(quán)記載所不及,又為后來建國于關(guān)中的前秦政權(quán)記載所脫略。其后將近二百年,酈道元注《水經(jīng)》,他只知道熙平以前枋頭城下水道曾經(jīng)堙廢,熙平復(fù)通之,已經(jīng)無從知道永嘉以后熙平以前這里的水道曾被改造過,那就難怪他要把當(dāng)時的清水、淇水、白溝經(jīng)流,錯認(rèn)為魏武以來即已如此了。
    以上論證了清水加入海河水系。應(yīng)為十六國后趙時期,即四世紀(jì)三四十年代的事。這是海河水系西南界很重要的一次擴展。從此以后,這條發(fā)源于輝縣西北,南流折東經(jīng)新鄉(xiāng)、汲縣,與淇水會合于淇縣、??h界上的水,便代替淇水成為白溝、永濟渠、御河、衛(wèi)河的河源,直到今天還是如此。
    據(jù)《沁水注》、《清水注》,其時丹水出太行山徑鄈城(今沁陽縣東北四十里)西后,又南流西轉(zhuǎn),有光溝水出丹水,東南流分出界溝水,南入沁水;界溝水出光溝東南流分出長明溝水,南入沁水;長明溝水分界溝東流入?yún)勤?。又有白馬溝水分長明溝南入沁水,蔡溝水分白馬溝東流入長明溝。吳陂南北二十許里,東西三十里,在修武縣故城西北二十里。陂水東流為八光溝,東注清水?!肚逡唤y(tǒng)志》懷慶府山川說長明溝“今日小丹河”;楊守敬《水經(jīng)注圖》將光溝水和界溝水東南流一段畫作今小丹河的西段,長明溝水畫作小丹河的中段,(白馬溝水蔡溝水在小丹河之南),吳陂畫在今獲嘉縣西北,八光溝畫在獲嘉縣北;應(yīng)該是基本正確的。光溝、界溝、長明溝、八光溝、白馬溝、蔡溝都以溝為名;整條小丹河分丹東南流入武陟縣境后,不依地勢又東南近注沁河,而折向東北經(jīng)修武、獲嘉遠至新鄉(xiāng)入衛(wèi)河;所以這幾條溝都不像是天然水道,應(yīng)出于人工開鑿①?!对椭尽窇阎莺觾?nèi)縣下所謂丹水北去縣七里,“分溝灌溉,百姓資其利焉”,正是此意。盡管開鑿于何時何人之手已無從查考,可能在導(dǎo)清會淇之前,也可能在其后;總之,在酈道元以前,丹水已有一部分通過今之小丹河注入衛(wèi)河,從而使海河水系的西南界和今天完全相同②。
    然而僅以清、淇二水和部分丹水為源的白溝運道雖能通航,卻不勝重載;加以白溝和大河之間只能在夏秋水盛時經(jīng)由枋頭城南的一段淇水通航,秋深水落即不通;所以這條航道并不能滿足統(tǒng)治者,特別是建立了一統(tǒng)王朝的統(tǒng)治者,要把河淮以南的大量糧食物資北運的需求。因此自隋以后,這條運道多次被改造,海河水系南側(cè)所包括的范圍就跟著發(fā)生變化。
第一次,也是歷史上最著名的一次,是隋煬帝大業(yè)四年(608年)正月,“詔發(fā)河北諸郡男女百余萬,開永濟渠,引沁水南達于河,北通涿郡”①。
————————
    ①  不包括吳陂。吳陂一作吳澤,一作吳澤陂,春秋已見記載?!蹲髠鳌范ü?,魏獻子“田于大陸”;杜預(yù)《春秋釋例》:“大陸,修武縣西北吳澤。”據(jù)《清水注》,陂系吳瀆、茍泉水、皇母泉、馬鳴泉、覆釜堆南三泉及長泉水所鐘?!跺居钣洝窇阎莴@嘉:“吳澤陂在縣西北一十五里?!薄肚逡唤y(tǒng)志》衛(wèi)輝府山川引《獲嘉縣志》:陂在縣西南十三里,名三橋陂,亦名太白陂。但康熙《皇輿全圖》已無此陂,但有小丹河下游經(jīng)獲嘉縣北。蓋此前陂已淤平,只剩自西而東一線水。
    ②  據(jù)《清一統(tǒng)志》懷慶府山川丹水條,康熙中定“每歲三月初塞入河渠,使水歸小丹河入衛(wèi)濟漕,至五月盡則開入河渠,塞小丹河口以防山水漫溢,至今民稱便焉。”類似的制度前代未必沒有,惟不見記載耳。



沁水本來是南流入河的,所以“南達于河”不過是加以疏浚而已,此役的關(guān)鍵工程是在沁水下游東北岸開渠,引沁水東北流會清水入白溝,從而使從河南北來的運艘,達于河后能溯沁水至渠口,順流而下抵今天津,又溯流而上抵涿郡城(故址在今北京市宣武區(qū))南。當(dāng)即將這一河北運道全程總名為永濟渠。永濟渠的開通,使沁水也加入了海河水系,這是海河水系西南界擴展得最遠的時期。
    煬帝在大業(yè)七年坐龍船從江都(今揚州市)北上,經(jīng)由邗溝入淮,溯淮入通濟渠,渡黃河入永濟渠;以二月乙亥起程,四月庚午到達涿郡行宮,全航程共五十五天。自七年至十年,屢征天下兵集涿郡,百萬大軍的糧秣軍需都由水道運到涿郡田,“舳艫相次干余里”。這是河北水運史上的空前壯舉,也是永濟渠通航的極盛時期。
    隋煬帝這次改造河北水運所取得的成就并不能持久,“南達于河,北通涿郡”全線暢通,可能只限于渠成之初不到十年的時間之內(nèi)。自唐以后,在歷史上既找不到自沁口北上進入河北平原的航運記載,在各史的地理志、河渠志和傳世的幾種總志中,也都僅以清、淇水為永濟渠,亦即唐宋金元的御河、明以后的衛(wèi)河的水源,不及沁水。
但自隋以后的沁水并沒有和海河水系斷絕關(guān)系。
————————
    ①  《隋書·煬帝紀(jì)》?!妒池浿尽芬嘧鳌耙咚线_于河,北通涿郡”,不及以永濟渠為名。《大業(yè)雜記》作“三年六月,敕開水濟渠,引汾水入河,又自汾水東北開渠,合渠水至于涿郡二千余里,通龍舟”.“汾”系“沁”之字誤,指出在沁水東北開渠則較《隋書》為詳確。
②  以涿郡為大本營,由此東指遼河前線,三次用兵遼東。

沁水下游武陟縣境地勢高于衛(wèi)河上游獲嘉、新鄉(xiāng),每遇沁水決溢,很自然就會向獲嘉、新鄉(xiāng)漫流,匯入衛(wèi)(御)河。有時沁水的決流還可以通航,與黃河衛(wèi)河水運相銜接,仿佛隋代永濟渠情況。又由于衛(wèi)河?;寄z淺滯運,歷代統(tǒng)治者有的對沁水決流主張不予堵塞,有的還建議按決流開渠引沁入衛(wèi)以利漕;議多不果行,也有見諸實施的。終因“衛(wèi)小沁大,其勢難容,衛(wèi)清沁濁,其流必淤”,沁水入衛(wèi)的結(jié)果不僅使衛(wèi)河上游兩岸遭受田廬被淹沒之災(zāi),即運道也有被泥沙淤阻之患,故不論是決溢造成的,或人工開浚的,不久皆筑塞。在決流和引渠被塞后,有時還會有沁水的支流入衛(wèi)①。
    上述這些情況集中見于金元明三代記載,此前的唐宋時代和入清以后則罕聞。清代前期有一條孟姜女河,起新鄉(xiāng)西南,東北經(jīng)延津至汲縣入衛(wèi)河;每當(dāng)天雨時有水,否則僅有其形?!缎l(wèi)輝府志》作為沁河故道載入古跡田,但不知是什么時代的故道。
    為了要溝通大河南北的水運,并解決衛(wèi)(御)河的淺澀滯漕問題,比引沁入衛(wèi)更大膽的設(shè)想和舉措是引黃入衛(wèi)。北宋熙寧八年(1075)秋,曾在衛(wèi)州(治汲縣)西南王供埽開舊沙河,引大河水注之御河,九年春,功成?!靶兴虐儆嗳?,衛(wèi)州界御河淤淺已及三萬八千余步,沙河左右民田濟浸者幾千頃?!毖哉哂稚钜匝ǖ桃?,恐黃河由此決溢為慮?!拔磶祝庸麤Q
————————
    ①《金史·河渠志》、《侯摯傳》;《元史·五行志二》、《董文用傳》;《明英宗實錄》景泰三年至五年;《明史·河渠志》衛(wèi)河、沁河;《方輿紀(jì)要》懷慶府武陟縣蓮花池。
    ②  《清一統(tǒng)志》衛(wèi)輝府山川孟姜女河條引。



衛(wèi)州”。元豐中又在臨清的除曲分河入御,通綱運,開而又閉,閉而又有人請開①。明景泰中又有人建議“通河于衛(wèi)”,未行②。解放后開人民勝利渠,自武陟東南引黃東北至新鄉(xiāng)入衛(wèi),那是為了灌溉,而不是用以通航。
北宋黃河曾三次北流經(jīng)河北平原入海。第一次為慶歷八年(1048)澶州(濮陽)商胡埽之決所形成,歷二十一年至熙寧二年(1069)導(dǎo)東流而北流閉。第二次為元豐四年(1081)澶州小吳埽之決所形成,歷十三年至紹圣元年(1094)盡障北流,全河?xùn)|去。第三次為元符二年(1099)內(nèi)黃口之決所形成,歷二十九年至南宋建炎二年(1128)因決河由泗入淮以阻金兵而北流絕③。凡北流在今青縣以上都占壓部分御河,青縣以下即與御河合流北抵今天津,折東循今海河入海④。三次共計六十三年。胡渭、楊守敬等所構(gòu)想的大禹至西漢的黃河近海一段流路,實際是到這時才出現(xiàn)的。也就是說,海河水系被并入黃河水系,在歷史上只限于這11世紀(jì)中葉至12世紀(jì)初葉斷續(xù)六十三年。
————————
    ①  《宋史·河渠志》御河篇。此篇所謂“未幾,河果決衛(wèi)州”,黃河篇作十年“七月,河復(fù)溢衛(wèi)州王供”等地.臨清故治即今臨西,徐曲在臨清見黃河篇。
    ②  《明史·河渠志》衛(wèi)河篇。
    ③  北宋三次北決兩次閉塞見《宋史·河渠志》,建炎事見《宋史·高宗紀(jì)》。
④  參《宋史·河渠志》黃河、御河及《元豐九域志》。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luò)存儲空間,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nèi)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dǎo)購買等信息,謹(jǐn)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zhuǎn)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