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帝堯就是放勛。

帝嚳娶陳鋒氏的女兒,生放勛。
他的仁德如天的無盡,他的智慧如神般微妙。
接近他,如太陽般溫暖;遠望他,如云彩般高潔。
富有而不驕縱,顯貴而不傲慢。
戴黃色帽子,穿深色士服,乘紅色車,駕白色馬。
他能弘揚順從的美德,使九族親近團結;親族和睦了,又叫百官明確各自的職守;百官治績卓著,各地諸侯和睦協(xié)調(diào)。
堯于是命令羲氏、和氏,恭敬地順從上天,觀察日月星辰的運行,制定歷法,慎重地把時令傳授給百姓。
分別命令羲仲住在郁夷叫旸(yáng,陽)谷的地方,恭敬地迎接旭日初升,有秩序地安排耕種。
日夜的長度均等,傍晚鳥星在正南方出現(xiàn),依據(jù)這一景象來定準春分的日子。
于是民眾分散干活,鳥獸生育交尾。
再命令羲叔住在南交,有秩序地安排夏天的農(nóng)作,謹慎地把事情辦好。
白天長,傍晚火星在正南方出現(xiàn),依據(jù)這一景象來定準夏至的日子。
于是民眾盡全力助耕,鳥獸的羽毛也變得稀疏了。
再命令和仲住在西方叫昧谷的地方,恭敬地禮送太陽隱沒,有秩序地安排秋收。
日夜的長度均等,傍晚虛星在正南方出現(xiàn),依據(jù)這一景象來定準秋分的日子。
于是民眾喜悅和樂,鳥獸也長出新的羽毛。
再命令和叔住在北方叫幽都的地方,注意安排農(nóng)作物的儲藏。
白天短,傍晚昴星在正南方出現(xiàn),依據(jù)這一景象來定準冬至的日子。
于是民眾穿上冬裝,進入屋內(nèi)避寒,鳥獸也長出了又密又軟的細毛。
確定一年有三百六十六天,用閏月的辦法來調(diào)整四季的誤差。 還按時告誡百官,各種事業(yè)都興辦起來。
堯說“:誰可以繼承我的事業(yè)?”放齊說“:嗣子丹朱通達聰明。”堯說“:他頑劣且不講理,不能用。”堯又說:“誰可以?”鬎兜說“:共工廣泛地聚集民眾,開展各項工作,可以用。”堯說:“共工巧言善辯,而用心邪僻,表面好像恭敬,內(nèi)心對上天都敢怠慢,不能用。”堯又說:“啊,四方諸侯領袖,滾滾洪水漫天而來,浩浩蕩蕩,包圍群山,淹沒高地,老百姓憂心忡忡,誰有能力去治理?”大家都說鯀可以。
堯說“:鯀違背命令,殘害同類,不可以。”大家都說“:試試看吧,真的不行再不用。”堯于是接受了他們的意見用了鯀。
鯀治水九年,沒有成績。
堯說“:唉,四方諸侯領袖,我在位七十年,你們能執(zhí)行命令,接替我的帝位吧!”四人回答說:“鄙陋的德行,會玷辱帝位的。”堯說:“那么,請你們盡可能推舉,無論是顯貴的親戚,或者是疏遠隱居的人士。”大家都對堯說“:民間有個單身漢,名叫虞舜。”堯說:“是的,我聽說過,到底怎樣?”四人都說“:他是個盲人的兒子,父親不講道德,母親言不及義,弟弟驕縱兇狠,他卻能用孝順之道,與他們和睦相處,使他們上進,不干壞事。”堯說:“讓我試試他吧。”于是,堯把兩個女兒嫁給舜,通過她們來觀察舜的德行。
舜居然使她們放下架子,住在媯水北岸,一切都合乎婦人之道。
堯十分滿意,就讓舜擔任司徒慎重地推行五教,人民都能遵從。
又讓舜擔任各種公職,各種公職都處理得井然有序;讓他到四門主持接待賓客的事。
四門的人對客人親切和睦,來朝貢的諸侯和遠方賓客對他肅然起敬。
堯又讓舜進入茫茫山林川澤之地,在暴風雷雨中,舜能夠不迷失方向。
堯認為舜是個了不起的人物,于是把他召來說“:你計劃事情周密,說的事必定辦得周到,已經(jīng)三年了。
你登上帝位吧。”舜以道德還不能令人悅服為由而謙讓。
正月上旬的一個吉日,舜在文祖廟接受堯的禪讓。 文祖是堯的始祖。
于是帝堯在家養(yǎng)老,命舜代行天子政令,以觀察天意。
舜便使用璇璣玉衡觀測天象,察看日月五星的位置是否正確。
他祭祀上帝,祭祀六類神祗,遙祭名山大川,遍祭群神。
他收集五種玉制符信,選擇吉月吉日,接見四方諸侯,給他們頒發(fā)瑞信。
同年二月,去南方巡視,到達泰山,燒柴祭天,并按等第遙祭其他名山大川。
這時他召見東方諸侯,校定四時月份,改正日子誤差,統(tǒng)一音律和度量衡,制定五種禮儀。
用五種玉器、三種彩繒、兩種生物、一種死物,作為初見面的贈送禮品;贈送的如果是玉器,禮成之后,仍然還給他們。
五月去南方巡視,八月去西方巡視,十一月去北方巡視,都像巡視東方一樣。
回來后,到堯的父廟和祖廟祭祀,各用公牛一頭,作為祭品。
舜每五年到各地巡視一次。
四方諸侯分別在四年里來朝見天子,普遍陳述政見,考察他們的政績,確實有成效的,以車馬衣服賞給他們享用。
開始在全國設置十二州,疏通各州河道。
以不變的刑罰告示人民。
用放逐來從寬處理觸犯墨、劓、非刂、宮、大辟(刺字、割鼻、斷足、閹割、殺頭)五刑的罪犯,用鞭杖作為官府的刑罰,用戒尺作為學校的處罰,用金錢作為贖罪的處罰,無心或災害造成的過失,赦免不究,怙惡終身為害于人的課刑不貸。
“謹慎啊,謹慎啊,盡可能做到不用刑罰。”鬎兜推薦共工,堯說“不可”,而試用為工師,共工果然不行。
四方諸侯推薦鯀治理洪水,堯以為不可,諸侯堅決請示試用,結果毫無成績,百姓卻深受其害。
三苗在長江、淮河、荊州一帶屢次作亂,舜巡視天下回來,便向堯報告,請求把共工流放到幽陵,以變化北狄;把鬎兜流放到崇山,以變化南蠻;把三苗驅(qū)逐到三危,以變化西戎;把鯀貶斥到羽山,以變化東夷。
懲處了這四個罪人,天下人都史記心悅誠服。
堯在帝位七十年得到舜,又過了二十年而告老,讓舜代行天子的政務,把舜推薦給上天。
堯退帝位二十八年而壽終,百姓十分悲痛,好像死了父母一樣。
三年之內(nèi),天下不奏樂,以表示對堯的悼念。
堯知道自己的兒子丹朱不成器,不能把天下傳給他,于是采取權變措施,禪位給舜。
給舜,全天下都可以得到好處,只是丹朱痛苦,傳給丹朱,全天下便都痛苦,只是丹朱得到好處。
堯說:“總不能拿天下人的痛苦,去造福一人。”終于把天下傳給了舜。
堯去世,三年喪期結束,舜為了讓位給丹朱,自己避到南河的南岸。
諸侯來朝見天子的,不去丹朱那里,卻來朝拜舜;打官司的,不去找丹朱,卻來找舜;歌功頌德的,不歌頌丹朱,卻歌頌舜。
舜說“:這是天意??!”于是回到首都,登上天子位。這就是舜帝。
《史記》五帝本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