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tep 1:需求分析——誰,發(fā)生了什么事 利益相關方需求分析表 Step 2:服務策劃—回應需求,持續(xù)改進深化 1.0版本——課業(yè)輔導階段 雛鵬學堂的服務策劃也經歷不同的發(fā)展階段,在最開始的1.0版本時,服務重點主要放在課業(yè)輔導;此階段呈現的問題如下: 管理不力:沒有完整的管理制度,課堂管理較為混亂; 分工不合理:社工主要負責課堂紀律的管理,義工只負責課業(yè)輔導,社工與義工的合作脫節(jié); 家長對服務不滿:學員家長希望社區(qū)能提供安靜的環(huán)境供孩子寫作業(yè),但是往往作業(yè)都不能完成,家長滿意度下降; 學員流失:從剛開始報名的30人,最后僅剩下不足10人。 2.0版本——深化課堂管理 + 引入第二課堂 通過半年的運行,中心通過服務會議總結反思四點半課堂運營情況,做出以下改進: 學員管理:將四點半課堂寫作業(yè)空間和玩樂空間分開, 規(guī)定完成作業(yè)的學員以安靜的玩樂活動為主; 課堂管理:規(guī)定16:30-17:30為作業(yè)時間,17:30-18:00為第二課堂時間,每月固定主題,圍繞主題每天開展不重復的活動,包括:課業(yè)輔導服務、快樂玩伴服務、興趣成長營服務; 管理秩序:制定灣廈四點半課堂管理辦法,實行“積分制”,增加評優(yōu)評選活動; 社工與義工角色定位:社工作為服務統籌人員,包括完成第二課堂計劃書及每學期深入了解5名學員;義工作為課堂重要的參與者,加強義工培訓,了解四點半課堂整體運作情況,發(fā)揮專業(yè)優(yōu)勢,帶領第二課堂; 家長溝通:利用四點半課堂開營與結營活動,家長咨詢四點半課堂時,介紹四點半定位和各自職責;社工每月或每學期走訪、電話訪問每一位家長,匯報學員課堂表現;通過團建、培訓、開營結營等活動,邀請四方參與,增進了解。 3.0版本——豐富課堂內容+服務增值 四點半課堂2.0版運行一年之后,課堂服務再次升級調整: 整合社區(qū)資源:借助民生微實事的項目平臺,結合學員及家長的需求,擴充“第二課堂”的主題項目種類; 賦能義工:充分發(fā)揮義工作用,在課堂管理及第二課堂開展中起帶領作用; 服務增值:隨著社工從課堂管理中“解放”出來,更多的精力投放在課堂上出現問題的學員身上,或主動求助的家長開展輔導個案服務。 Step 3:服務目標達成檢視——成效評估 提供課后學習的場所:家長及兒童對四點半課堂及“第二課堂”服務均表示滿意,周邊社區(qū)居民也慕名而來,希望孩子從中能夠學習到更多的知識; 解決兒童的行為問題:如以前四點半男學員愛打鬧、吵架,通過“積分制”,對其行為表現進行打分,對他們約束力增加,都越來越遵守課堂紀律,服從管理,同時也能主動地協助社工對課堂紀律進行維護; 獲得家長認可:隨著家長溝通機制的搭建及與學員互動的增加,家長對社工的信任感增加,對社工能力越發(fā)認可; 獲得行業(yè)認同:榮獲2015年度龍華新區(qū)“全國公益創(chuàng)投項目方案設計大賽三等獎”。 Step 4:總結經驗——服務過程反思 如何與學員建立關系? 遵循兩個原則—Active Listening(積極聆聽)、Empathy(同理心):社工與學員聊天,積極聆聽,簡單了解學員一天的生活,逐漸增加信任感和親密度,這就有利于關系的建立和以后輔導個案及服務的跟進。 如何與家庭建立關系? 定期家訪和走訪很重要,線上溝通也要及時,但是要避免批判,社工要有中立的立場,理性陳述事實即可。 當孩子的期望與家庭的期望不一致時,社工如何平衡? 社工不輕易“妥協”,對于整體的管理制度和課堂安排,遵循大部分人意見。對于家長的期望,我們接受,但是一定首先要澄清我們的課堂的定位和內容,可以選擇試試看也可以選擇離開,不做強行規(guī)定,社工也無需有挫敗感。但如果目前安排與大多數家長和孩子期望都相沖突時,那就應該就要考慮重新調整四點半課堂的內容了,尊重“需求為本”。 作者簡介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