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幾年前寫過一篇文章,大體意思是批評現(xiàn)在的年輕人是“沒有夢想的一代”,結果招致了“反批評”,說我站在一個所謂的“高度”上,過于武斷地下一些缺乏科學統(tǒng)計數(shù)據(jù)支撐的結論,于人有害,與已無益。
幾年過去了,情況有好轉嗎?沒有。相反,更嚴重了。
不管是來自書面的調查,還是得自口頭的詢問,問及“理想”的時候,要么是“考大學”,要么是“做明星”,要么是“當高官”,要么是“成大款”……
這是“理想”嗎?不是?!翱即髮W”是模糊的目標,是一種極現(xiàn)實的來自父母的“要求”,是緣于生存壓力下的“低頭拉車”,而后面幾個其實是赤裸裸的“欲望”,是對社會上這幾種“名利雙收”群體的艷羨,與理想無關。
與現(xiàn)在的孩子們比起來,如今的60后、70后在青少年時期的物質條件是遠遠不能相比的,無論衣食還是住行,簡直是天壤之別。但那時候卻有著如今的孩子所完全不具備的自由與輕松,正因為少了這種讓人窒息式的“愛護”和“關注”反而有了自主的時間和空間。于是,想當科學家、文學家、畫家、藝術家、探險家……的大有人在,不但這樣想,而且這樣做,大人也很少直斥為“滿腦子不切實際的幻想”。
現(xiàn)在變了,絕大部分人越來越實際,越來越會計算“成功率”和“回報率”。凡是風險過大的均不讓子女去追求,漸漸地,年輕人也功利起來,甚至比父母有過之而無不及。
當人們滿腦子豪宅、名車、美女、金錢的時候,其實已經(jīng)成為欲望的俘虜。欲望與理想的區(qū)別在于前者是隨波逐流,是跟著社會風氣在奔跑,與個人興趣、愛好無關,而后者是聽從自己心靈深處的呼喚,并從中能找到自己的價值所在,幸福所在。
當然,社會學家會找出相當多的依據(jù)來說明目前就業(yè)和生存的壓力讓太多的人失去了追求理想的機會和權力,國家應當采取得力措施為年輕人提供基本的保障,以便讓青年一代有創(chuàng)造的激情和可能。但那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沒有人會給出一張確切的時間表。
我想說的是,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與其淹沒在社會欲望的洪流里,莫如從自己的實際出發(fā),保留一點個人的理想,活得哪怕平淡一些,也要真實一些,快樂一些。
有一個學生找到南懷瑾先生,求一副對子,南先生送了他八個字:
“有求皆苦,無欲則剛?!?/FONT>
這上聯(lián)是佛家的思想,是說人只要有求就會有苦惱,下聯(lián)是儒家的思想,說“人到無求品自高”,要到一切無欲才能剛正,才可以作頂天立地的人。
說說容易,做到又何其困難。作為凡人不可能沒有“欲望”,但確實又要分清楚“欲望”和“理想”,別把貪婪當成了追求,把攫取看作了成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