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優(yōu)叔說 穿越資本迷霧,讓投資回歸常識 拖延癥,是每個人都厭惡的、想要拋棄的惡習。 可是,在財務會計領域,真正的大師,往往會利用“拖延癥”,玩出各種套路。針對某些會計科目進行拖延處理,往往會神不知鬼不覺的調節(jié)數(shù)據(jù),得到一石二鳥的效果。 類似玩法,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在建工程”科目。 在建工程,是固定資產的雛形和過渡階段,等到時機成熟,就要進行“在建工程轉固”。不過,會計準則對于在建工程與固定資產的會計處理存在差異。 《企業(yè)會計準則第4號——固定資產》第十四條規(guī)定: 企業(yè)應當對所有固定資產計提折舊。已提足折舊仍繼續(xù)使用的固定資產和單獨計價入賬的土地除外。 在建工程,是一種“過渡性資產”,不屬于固定資產,不能帶來經濟流入,不具備資產特性,所以,會計處理上,在建工程不需要折舊。 注意,正是因為在“折舊”問題上的不同會計處理,滋生了一招財務魔術,叫“在建工程推遲轉固”。 “在建工程推遲轉固”,有兩種套路: 1)我可以當期少計提折舊、增加利潤; 2)我還可以將在建工程期間的財務支出計入在建工程成本,實現(xiàn)“利息資本化”,避免將利息支出計入財務費用,同樣,也可以增加利潤。 啥意思?做為資深吃瓜群眾,我們來打個比方: 我是個瓜農,今年種了100個西瓜,每個西瓜在未成熟、瓜瓤沒變紅時,都是“在建工程”,待我不斷投入資金、人力、物力,這100個西瓜最終會瓜熟蒂落,成為“固定資產”。 但是今年行情不好,吃瓜群眾都不喜歡吃瓜了,大家都流行割韭菜。 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我還把地里的瓜都摘出來賣(在建工程轉固),那就是腦子被槍打了,因為一旦轉固,我就會虧本(大幅計提折舊)。 于是,我腦筋急轉彎: 干脆,老子今年不賣瓜了,我對外宣稱:今年我家西瓜營養(yǎng)不夠,還沒成熟,要等明年才能摘(轉固)。 到了第二年,人民群眾又流行吃瓜了,我再來采摘西瓜(轉固)。 這樣一來,我在賺得盆滿缽滿時再轉固、計提折舊,那么,對我的利潤影響就很小。 這樣的魔法,也就是吃幾個瓜的事,但如果放在上市公司做財務報表,那可就是數(shù)千萬、上億的數(shù)據(jù)差異。 這一切,很神奇。 優(yōu)塾原創(chuàng),轉載請后臺回復“白名單” — 1 — 在建工程轉固 隨便找個案例來看看 每個行業(yè)的公司,都會有可能出現(xiàn)在建工程問題。不過,對于能源、電力、港口、通信、道路等重資產行業(yè),在建工程規(guī)模往往很高,需要重點留意。 我們隨便抓個案例,來感受下: 金晶科技,主要生產玻璃和純堿兩類產品,分別隸屬于建材和化工行業(yè),收入來源主要為玻璃建材類。代表工程有上海中心大廈、鳥巢、環(huán)球金融大廈、迪拜塔等。 2013-2016年,金晶科技實現(xiàn)營收總收入分別為34.6億、35.8億、33.2億、33.6億;歸母凈利潤9987萬、-2億、2793萬、3783萬。 注意:營收規(guī)模增幅不大,但是2014年凈利潤跳水,由盈轉虧。 究其背后的原因,一方面,是受對外投資的聯(lián)營企業(yè)虧損8000多萬的拖累;另一方面,新增折舊4億,其中,部分來自于14.5億的在建工程轉固而計提的折舊。 可見,隨著巨額在建工程實現(xiàn)轉固,累計折舊金額大幅增長,直接削減了當期凈利潤。 那么,作為一家投資機構,看到對凈利潤影響如此巨大的“在建工程”,你必須深入探究幾個問題: 這工程總規(guī)模多大?工程進展如何?后續(xù)還會對凈利潤產生多大影響? 本案中,從在建工程規(guī)模上看: 2013年-2016年,金晶科技的在建工程余額,分別為13億、9億、11億、13億,位居行業(yè)第二,僅次于營收90億、凈利潤8億的南玻A。 雖然南玻A的在建工程也在13億左右,但是,在建工程占總資產的比重不及金晶科技。并且,近些年來,南玻A在建工程的規(guī)模在不斷縮減,從2013年的27億縮減到2016年的13億。 在金晶科技在建工程高企的背后,還出現(xiàn)了一些有意思的現(xiàn)象。其中,有一項在建工程的期末余額約為4億,原定工期22個月,卻被拖了7年有余。 試想,若該在建工程按照工期計劃正常轉固,那么,假設以8%的折舊率計算,累計折舊增加3000多萬。這樣一來,更進一步削弱了當期凈利潤。 — 2 — 好用的財務調節(jié)方法 一旦使用,就根本停不下來 很多時候,只需要使出一招“在建工程推遲轉固”,就能保證當期凈利潤不下滑。并且,如果能在未來適時轉固,就能起到平滑利潤的目的。 值得一提的是,本文提到的所有在建工程案例,處理手法都不違法、不違規(guī),而且很多公司都在這么做,監(jiān)管層也挑不出什么毛病。 可是,做為投資機構,在選擇標的時,你必須對“在建工程”的會計處理滾瓜爛熟,才能正確的評估財務數(shù)據(jù)。 在建工程,是企業(yè)固定資產的新建、改建、擴建,或技術改造、設備更新和大修理工程等尚未完工的工程支出。 也就是說,在建工程是固定資產的雛形和過渡階段,最終都要轉為固定資產。 雖然兩者的本質是“同一個資產”,但會計上對“在建工程”與“固定資產”的處理存在差異,因此,便有了財務魔術師發(fā)揮武功的空間。 《企業(yè)會計準則第4號——固定資產》第十四條規(guī)定: 企業(yè)應當對所有固定資產計提折舊。但是,已提足折舊仍繼續(xù)使用的固定資產和單獨計價入賬的土地除外。 而在建工程屬于未完工的固定資產,暫時不能帶來經濟流入,不符合固定資產的定義,所以,不需要折舊。 固定資產要折舊,且折舊計入“制造費用”、“管理費用”等,將直接對當期凈利潤產生不利影響。這一點,在重資產、周期性行業(yè)顯得格外突出:動輒上千萬的固定資產折舊,在業(yè)績不好、行情低迷之際,對這些企業(yè)具有致命殺傷力。 于是,為了減少低谷期業(yè)績殺傷力,推遲轉固便成了最佳選擇。 這樣一來,既可以少提折舊,虛增當期利潤;又可以騰出時間讓產量爬坡,偷偷享受經濟流入帶來的收益。[2] 同時,在建工程是個費力、費時、費錢的活,但是由于具備了“資本性支出”屬性,所以,利息還能做“資本化”,于是,也捎帶著調節(jié)了利潤。 推遲在建工程轉固→推遲計提折舊→利息資本化,使出這三板斧,幾千萬、上億利潤的調節(jié),分分鐘搞定。 — 3 — 謎一般的工程進度 還是回到剛才的案例,來回顧一下他的在建工程: 2011年,金晶科技通過定增方式,募集了15.76億元,用于建設“太陽能電池基板及LOW-E玻璃工程”,截至目前,該項目一直是金晶科技最大的在建工程項目。 據(jù)查,該項目的整體建設期為22個月。在2012年4月,該項目的土建部分和廠房主體施工基本完成,開始著手設備采購和安裝。 若按計劃,該項目理應在2013年完成建設??墒牵擁椖康墓て谝恢蓖涎?,到2014年也才完工了98%。 更有意思的是,這個項目的工期進度異常緩慢: 2015年,完工進度增加了1%,為99%。 而到了2016年、2017年上半年,完工進度干脆直接披露為“空值”。 截至2017年上半年,該項目的期末余額還有4億。 這橫跨了7年的項目,謎一般的工程進度,很有意思。 ▼ 同時,除了工程進度緩慢以外,該項目的累計工程投入已經超出了預算,2015年,工程累計投入占預算比例為110.53%。 無論是工期拖延,還是預算超支,金晶科技對此都沒有特別解釋說明。這樣一來,你作為投資人,很難判斷這個在建工程背后的進展。 此外,在另一個重大在建工程項目“寧夏金晶玻璃生產線工程”,在工程投入金額上,存在前后數(shù)據(jù)不一致的情況。 2014年,該項目的期末余額為1.54億,而到了2015年,該項目的期初余額卻變成了1.35億。不知是什么原因,期初余額和期末余額對應不上,差距1900萬? 希望能早日披露吧,畢竟韭菜們活的都不容易。 — 4 — 再來幾個案例 看看如何找出問題 在上市公司中,值得研究的在建工程轉固例子還有很多,此類會計處理手法多發(fā)生于在建工程持續(xù)高企的公司。我們再隨便抓幾個例子: 中國長城—— 它原來做電腦,現(xiàn)在做房地產業(yè)務。2014-2016年凈利潤分別為-0.4億、-1.9億、2.15億。而這三年的在建工程分別為8.3億、8.09億、8.95億。在建工程不僅高企,還遠高于凈利潤。 其中,有一個工程項目,在2016年年報中披露的工程進度35.41%,但追溯到2014年年報,其完工進度卻是43.35%。 【案例思考】 注意,這里,工程完工進度為什么會倒退?[2] ▼ 海正藥業(yè)—— 它是一家原料藥生產企業(yè),2014年-2016年,凈利潤為5億、1.26億、6185萬,在建工程分別為43億、46億、50億。 截至2017年上半年,B公司共有20項重要在建工程項目,其中有6個項目已經發(fā)生嚴重超支,工程投入占預算的比例分別達到143.84%、141.5%、176.07%、135.37%、130.11%、166.79%。[3] 不僅如此,這些嚴重超支的項目的工程進度,也仍然處于未完工狀態(tài),完工進度均在97%-99%左右。 【案例思考】 注意,其中有些項目已經完工且投入生產,但是,該項目的“在建工程”科目余額仍未完全轉固,這樣的處理,合理嗎? ▼ 電科院—— 它是一家第三方綜合電器檢測機構,2014年凈利潤為7700萬、2600萬、7100萬;在建工程分別為12億、9億、8.8億。 注意,2015年,凈利潤大幅下滑。 同時據(jù)資料顯示,該公司在2015年年報中披露,某項目的工程累計投入預算比例為104.31%,完工進度為100%。 截至2015年上半年,該項目利息資本化的累計金額為4103.01萬,每年應提折舊1780萬。而該公司2015年凈利潤僅有2600萬。[5] 【案例思考】 注意,這個案例,完工進度已經到達100%,但仍掛賬“在建工程”,并且,還存在利息支出資本化,為什么不轉固? 綜上,三個案例,我們總結有可能存在在建工程推遲轉固的幾個特征,歡迎大家補充: 1)并非身處能源、水電、港口等行業(yè),但在建工程金額卻異常巨大;(看行業(yè)是否異常) 2)公司盈利能力下滑,凈利潤波動大,存在利用推遲在建工程轉固的動機;(看凈利潤是否異常) 3)連續(xù)多年在建工程余額高,且每年變動金額較??;(看在建工程余額變化是否異常) 4)工程完工進度緩慢甚至進度倒退,相關財務數(shù)據(jù)前后矛盾、工程項目嚴重超支等;(看工程進度是否合理,有無邏輯漏洞) — 5 — 在建工程的高階玩法 讓你懵逼 在建工程,是一個神奇的科目。他的玩法不僅僅局限于“在建工程推遲轉固”(包括了利息費用資本化的目的),還有另外的玩法: 玩法一:在建工程推遲轉固 玩法二:日常性期間費用計入在建工程 玩法三:配合虛構收入的資金循環(huán) 第三種玩法比較高階,典型代表就是萬福生科造假案。 2008年-2010年間,萬福生科共虛增收入4.6億、1.12億凈利。為了消化虛增的收入,它將資金出口瞄準了“在建工程”和“預付賬款”。 他虛構了供熱車間改造、淀粉糖擴改、污水處理等工程。只是后來百密一疏,粉糖擴改工程因工程進度倒退被質疑造假。 2011年,該項目的工程完工進度為90%,到2012年,該工程的完工進度倒退為30%。如此明顯的邏輯漏洞,才讓萬福生科露出了馬腳。 除萬福生科以外,天豐節(jié)能也存在通過虛構固定資產采購,和貸款利息支出資本化,虛增固定資產與在建工程。 可以說,在所有能夠配合資金循環(huán)的資產類科目中,在建工程是最受“歡迎”的。 因為,在建工程往往造價高、體量大、建造時間長、隱蔽性強。只要當期造假蒙混過關,以后可以通過折舊、減值的方式將資金黑洞化解于無形。相反,若是對應收賬款等流動性資產科目下手,就容易造成利潤與現(xiàn)金流脫節(jié)的情況,非常容易暴露。[5] 如此魔性的在建工程,對于IPO審核來說,自然也是重點關照的對象。但是,由于在建工程的長期性、隱蔽性,很難從報表上識別,很少有擬IPO企業(yè)因在建工程被否的。 我們通過梳理證監(jiān)會的反饋意見,總結了證監(jiān)會對在建工程審核的關注要點: 1)在建工程的成本歸集; 2)結轉以及減值測試 3)是否存在對企業(yè)當期利潤進行調節(jié); 最后,回溯全文,作為投資機構,一定要謹記: 如果企業(yè)出現(xiàn)了在建工程畸高、與行業(yè)屬性不匹配、工程進度存疑等問題,大家一定要擦亮眼睛,避免踩雷。 — 6 — 核心問題 究竟在哪里? 在建工程一般金額較大,若長期掛賬,極容易引起懷疑。所以,老司機們玩這個手段時,必須了解在建工程轉固的各種條件,才能在施展魔術時進退自如。 在建工程轉固的基本條件是:達到預定可使用或者可銷售狀態(tài)。 具體來看就是:
1)符合資本化條件的資產的實體建造(包括安裝)或者生產工作已經全部完成,或者實質上已經完成。【工程進度基本完成】
2)所購建或者生產的符合資本化條件的資產與設計要求、合同規(guī)定或者生產要求基本相符,即使有極個別與設計、合同或者生產要求不相符的地方,也不影響其正常使用或銷售?!竟こ桃蠡具_標】
3) 繼續(xù)發(fā)生在所購建或生產的符合資本化條件的資產上支出,金額很少或者幾乎不再發(fā)生?!竟こ填A算基本固定】 《企業(yè)會計制度》第三十三條: “所建造的固定資產已達到預定可使用狀態(tài),但尚未辦理竣工決算的,應當自達到預定可使用狀態(tài)之日起,根據(jù)工程預算、造價或者工程實際成本等,按估計的價值轉入固定資產,并按本制度關于計提固定資產折舊的規(guī)定,計提固定資產的折舊。待辦理了竣工決算手續(xù)后再作調整。”[4] 以上這些規(guī)定,可以簡述為: 在建工程轉固,是根據(jù)“完工程度”來判斷的。若工程進度達到100%,達到可使用狀態(tài),那么,無論是否竣工結算,都需要進行在建工程轉固處理,即使未竣工結算,也要暫估轉固。 注意此處的“主觀判斷”問題。 站在上市公司角度,只要保證工程進度不超過100%,人為地控制完工節(jié)點,隱瞞可使用狀態(tài),就可調節(jié)利潤。 不過,由于在建工程的時間跨度較大,少則數(shù)月、多則數(shù)年,很多粗心的財務魔術師,常常會把自己也玩暈了,經常出現(xiàn):工程完工進度異常、工程進度倒退、工程預算嚴重超支、工程數(shù)據(jù)前后矛盾等情況。 所以,想要發(fā)現(xiàn)在建工程的異常,以上這幾個地方是突破點。 — 7 — 尾聲 中國資本市場歷史上 最經典的財務案例 案例已經看完,但更深入的研究還在繼續(xù)。 我們認為,公司研究能力、財務分析能力、行業(yè)研判能力,是每一個金融人都必須終生研究的技藝,沒有之一。無論你在一級市場,還是二級市場,這幾大技能,都必須掌握,才能在激烈的競爭中安身立命。 我們站在投資機構角度,像醫(yī)生一樣,解剖IPO、并購的每一個細節(jié),將所有要點系統(tǒng)梳理,形成系統(tǒng)的研究框架。 |
|
|
來自: 李廷rw768l9mqz > 《并購優(yōu)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