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為中國古代陶瓷藝術(shù)之一的陶瓷枕,集各種技藝于一身,三彩、剔、刻、劃、畫、印花等,把陶瓷枕的美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 古代的商標(biāo)品牌:雖然全國都有陶瓷枕的生產(chǎn)窯口,但要論產(chǎn)量與品種還是磁州窯系最負(fù)盛名。而磁州窯本身也有眾多窯場生產(chǎn)瓷枕,所以往往在枕底會有印戳記,通過字體與邊框形式使自家產(chǎn)品與別家相區(qū)分,也是種特別的商家廣告。  “張家造”款白地黑彩“徐神翁行醫(yī)”長方形枕。宋代。
 “張家造”款白地黑花搖扇人物紋八方形枕。宋代。
 上邊:“元祖真的蕭家枕記”款標(biāo)本。南宋。
下邊:“張家造”款標(biāo)本。元代。
 “張大家枕”款白地黑花蘆雁紋八方形枕。宋代。
 褐釉絞胎大菱形紋枕。唐代。呈倒梯形,枕面正中貼嵌菱形絞胎花紋裝飾,四角圖案延至枕身,絞胎花紋整齊規(guī)整。
 綠釉絞胎枕。唐代。呈倒梯形,枕面絞胎圖案形成三朵花紋,枕身部分貼嵌絞胎。似水墨山水。
 殘絞胎枕面標(biāo)本。唐代。
唐三彩:唐三彩以黃、褐、綠為基本釉色,因為燒造時各種著色金屬氧化物熔融于鉛釉中,自然擴散,使唐三彩具有色釉濃淡變化、互相浸潤、斑駁燦爛的特征。
 左邊:三彩釉銀錠形絞胎枕,唐代。枕面色調(diào)為黃綠紅白,枕身為絞胎,是集多彩與絞胎于一體的少見之作,整體顯得斑彩繁密、艷麗多姿。 右邊:三彩方枕,唐代。枕呈方形,枕面及底開光,紋飾為寶相花紋,枕身黃綠白三彩融合,具有斑駁富麗的裝飾效果。 宋三彩:宋三彩繼承了唐三彩的工藝。采用刻劃為主的裝飾技法,釉色除黃、綠、白、褐四種主色外,色澤清脆明艷。與唐三彩相比較,宋三彩填色規(guī)整,畫面具有濃郁的民間生活氣息。  三彩刻花腰形枕。宋代。
遼金三彩:遼金三彩也是唐三彩基礎(chǔ)上發(fā)展而來,燒制溫度與瓷化程度都較唐三彩高。釉色厚重雅致,自然流動感較差,缺少斑駁華麗的特點。
 墨地三彩剔刻“晉祿(鹿)封侯(猴)”紋三瓣花形枕。金代。
 三彩劃花花卉紋雙獅座枕。金代。
 三彩劃雙鹿花卉紋長方形枕。宋金時代。
 三彩剔荷花紋三瓣花形枕。金代。
 殘綠釉劃花枕面標(biāo)本。金代。
珍珠地:珍珠地是指以細(xì)竹管或金屬細(xì)管在劃花紋以外的空隙戳印出的珍珠般的小圓圈地紋。這種工藝借鑒自唐代金銀器鏨花工藝,增強了圖案的裝飾意味。
 珍珠地劃荷花紋腰形枕,宋代。
 白釉珍珠地開光劃花卉紋長腰形枕。宋代。
劃花:劃花是宋代陶瓷器上主要的裝飾技法之一。是在半干的器物坯體表面以竹、木梳等工具淺劃出線狀花紋,線條流暢,富有動感。
 白釉劃花腰形枕。宋代。 剔花:剔花分留花剔地和留地剔花兩種。前者在坯體上敷一層化妝土,然后劃出紋飾,再剔云花紋外的空間,罩透明釉燒成。花紋凸起,具有淺浮雕的效果。
 褐地剔填牡丹紋海棠形枕。宋代。
 左邊:白地剔花卉紋束腰形枕,宋代。
右邊:白地開光褐地剔折枝牡丹紋海棠形枕。北宋。
 白地印朵花紋元寶形枕。宋代。
 白地印水鳧紋元寶形枕。宋代。
 綠釉印鳳紋元寶形枕。金代。
 白地印劃雙鹿紋腰形枕。宋代。
粉彩:粉彩是清康熙末期出現(xiàn)的一種低溫釉上彩。先高溫?zé)砂状桑缓笤趫D案框內(nèi)填上可作溶劑又作白彩的“玻璃白”、“玻璃白”具有乳濁效果,使畫面具有粉潤柔和的特點。
 開光牡丹花鳥紋粉彩方形枕。清末。
 左邊:牡丹花紋粉彩方形枕。民國。
中間:粉彩寶相花扁方形枕。清。 右邊:開光人物粉彩方形枕。清末。
 粉彩花鳥束腰形瓷枕。民國。
青花:青花屬釉下彩瓷。是用含氧化鈷的鈷礦為原料,在陶瓷坯體上描繪紋飾,再罩上一層透明釉,經(jīng)高溫還原焰一次燒成。展示的這幾件青花枕構(gòu)圖豐滿,層次多而不亂。
 青花金錢花卉紋蝴蝶形枕。民國。
 青花花卉紋馬鞍形枕。民國。
 青花花鳥紋長方形枕。清代。
陶瓷枕的制作工藝流程:1、搟泥片。2、粘接泥片。3、印花裝飾。4、制作通氣孔。5、施釉。6、入窯裝燒。
 殘枕標(biāo)本。宋代。胎土細(xì)堅,灰色。器形不完整。器內(nèi)可見上下兩段粘合的痕跡。
 白釉剔填纏枝花腰圓形枕。金代。
 白釉褐彩虎紋如意枕。金代。
通過三篇博文展示了中國文字博物館臨時展覽的西漢南越王博物館的瓷枕,自己大受啟發(fā),頗有收獲。通過瓷枕了解到了從唐代到清末民國時期的瓷器特點。希望博物館之間增強館際交流,除了常規(guī)陳列展之外,多舉辦臨展,不需遠(yuǎn)赴千里,亦能領(lǐng)略中華文化、世界文化的博大精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