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雙雙瓦雀行書案,點點楊花入硯池。 閑坐小窗讀周易,不知春去幾多時。 ——[南宋]葉采 古代讀書人,擺放在書桌上,且時常翻閱的書籍甚少,不過《古詩》《尚書》《士禮》《大樂》《周易》《春秋》六種而已。 其中,唯有《周易》最人感到常讀常新,難以釋卷。 近來,頗為喜歡傳世經(jīng)典《周易》。翻閱之余略有感嘆,恨自己在人生最美的年華里,未曾留意,致使錯過中華文明的精神家園。 如今,站在經(jīng)典之前,開始流連忘返,逐漸有高山仰止之感。我始終相信只要開卷,便會有益,便會『與經(jīng)典為友,與圣賢同行』。 對于古代經(jīng)典,我們應該去讀,但是應當在成年(20周歲)之后去讀,因為這時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已經(jīng)穩(wěn)定?!喝^』穩(wěn)定以后,再去閱讀才能正確理解主旨。讀古代經(jīng)典似不應太早,太早是因還未形成思辯、批判能力。也不能太晚,因古代經(jīng)典太多,雖皓首窮經(jīng),也難以掌握核心思想。 就讀書來說,對書籍的批判實際上是其它一切批判的前提。不進行批判,就難以重估一切事物的價值。只有批判地閱讀,找到精華,才能有利于形成自我、獨立地思考,產(chǎn)生自己的思想,從而認識、改造世界。 閱讀經(jīng)典,或許只有在生命中將來的某一天有所領悟。但在尚未領悟之前,卻并不妨礙我們?nèi)シ喫?/p> 領悟時,或許領悟的內(nèi)容不關(guān)乎物質(zhì)、不涉及利益,有的只是一種心靈的自由,境界的提升,視野的開闊,格局的超越。那是對心靈的慰藉,對精神的喚醒,對思想的震撼。 點燃一盞燈火,在史冊中探索。 那未曾展示在摩西眼前永恒者的圣潔容顏,將展示在我們的眼前。 經(jīng)典的傳承,思想的譜系,已在歷史長河中標記。那聞所未聞的名字,見所未見的風骨:孔丘、商瞿、橋庇、馯臂、周丑、田何……一連串的人名,展示在面前,通過記錄,我們可以了解到易學的博大精深。 令人感動的是晉朝的哲學家、經(jīng)學家——王弼——一個二十四歲的天才少年。如果在中國歷沒有他,可以說我們國人的精神家園或許會暗淡許多。這一切,只因他曾經(jīng)給《周易》《老子》兩部經(jīng)典進行注解,典冊才得以存流至今。 從小到大,唯有《周易》《老子》兩書,對我影響最為深遠,其次還有一部《莊子》。而《周易》《老子》《莊子》在古代被譽為『三玄』。 什么是『玄』?即『玄之又玄,眾妙之門』也。通過『玄』,我們可以掌握宇宙真理的普遍規(guī)律。 因為,《周易》作為『三玄』之一,代表了先秦時期在思想方面的最高成就,是國人的哲學經(jīng)典。一般人們很難登堂入室,進入易學的家園,遍觀易學智慧之妙。 對于智慧,人們只能愛好。而講哲學,只有通過哲學史才能明白四達,無有阻礙。 根據(jù)歷史記錄《周易》流傳至今大約已有二千七百多年,而真正懂得人,在歷史上是非常之少的。而我自己只是剛剛找到門徑而已。 今天(2019年02月06日)是夏歷己亥年正月初二,還在新年里。 翻遍《周易》整本書,我找到四個字,愿意送給大家來學習。這四個字就是『自天佑之』。 典故源于『自天佑之,吉無不利』(見《易經(jīng)·大有卦》)。 對于這句話,孔子在《易傳·系辭》中有所論述,內(nèi)容如下: 《易》曰:「自天佑之,吉無不利。」 子曰:「佑者助也。天之所助者,順也;人之所助者,信也。履信思乎順,又以尚賢也。是以自天佑之,吉無不利也?!?/p> 【白話譯文】 《易經(jīng)》上說:“獲得上天的助佑,吉祥而無所不利。” 孔子說:“佑就是幫助。天所幫助的,是順從規(guī)律的人;人所幫助的,是誠信的人。履行誠信并且存心順從規(guī)律,還會因而推崇賢者。所以獲得天的助佑,吉祥而無所不利?!?/p> PS: 如果,有朋友想了解《周易》,我建議直接去閱讀: 1、[唐]孔穎達《周易正義》 2、[唐]李鼎祚《周易集解》 根據(jù)我自己閱讀體驗,這兩本書比市面上任何所謂的大師、專家、學者的解讀要中用的多。 學習《周易》沒有止境,只有不斷的前行。當你義理、象數(shù)貫通之后,就會達到『至誠可以前知』的境界,從而終身受用。因此,孔子才會說『假我數(shù)年,用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 《周易》猶如一樽美酒,可以與朋友暢飲。 有緣者得之,仿佛會有老師、保護者伴你前行,去成就一生的功業(yè)。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