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李曉明 遠(yuǎn)看山有色,近聽水無聲。春去花還在,人來鳥不驚。 看到這些畫,讓人不禁想起王維的這首詩。遠(yuǎn)山含笑,有色便是好山,何為有色?紅濕綠垂是色,寒色蒼蒼亦是色,只因其距離而產(chǎn)生美感,讓人覺其有無限的風(fēng)光。畫中,無聲的水帶你接近心的寧靜,詩中不謝之花,未驚之鳥更是道出了人對天籟之美的向往。詩與畫如此完美的契合更讓人想了解這些畫作的作者,---劉長有(號此木)先生,一個堅定的理想主義者。長有是一個堅定而絕不遷就的人,一個情愿挨凍受寒也不放棄理想的人。他白天開班教授書法繪畫,晚上在燈下展卷讀書苦苦求索;他一邊臨寫篆隸、抄寫佛經(jīng),一邊研習(xí)古人,與沈周、倪瓚對話,如此經(jīng)年累月,從不放棄。 在長有的畫中,不論有色的山水,還是高潔的松菊,無不透著嫻雅和莊重,淡定和克制,雍容和清華,飄然出塵,沒有一絲做作的成分。你不僅可以看到靜潔自尊的氣質(zhì),也能感到作者風(fēng)輕月明的底色。在他的畫中,你不僅看到小舟從此逝,江海寄余生的超脫、淡然,也看到長風(fēng)萬里送秋雁的曠達(dá),豪邁。長有在對書法繪畫的熱愛與堅持中悟出了很多人生的道理,已達(dá)到“一念清凈,染污自落,表里翛然,無所附麗”的狀態(tài)。 長有像一只縹緲的孤鴻。這只心懷理想的孤鴻,飛過商業(yè)的繁華,摒棄利益的妥協(xié),甘愿在薪火相傳中忍受寂寞,在藝術(shù)求索中踽踽向前。觀長有的畫,能感受他也許參透了人生,但從未放棄過熱情;也許隨遇而安,但從不放縱墜落。一種豁達(dá)淡然的表象背后隱藏的內(nèi)心的篤定和持守才是長有最值得我們欽佩之處。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