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要想走的更遠,你就需要從學科內部跳出來,站在外面看學科。 ---《如何高效學習》 愛因斯坦在向眾人解釋相對論時,舉了這樣一個例子:“你坐在美女身邊一小時,感覺就像一分鐘,而夏天你坐在火爐旁一分鐘,就像是一小時,這就是相對論!”這就是跳出學科的本身,去向外行解釋一項理論,而這種方式是一種比喻,當然也是學習的一種方法。 著名的認知語言大師喬治·萊考夫,就將這種比喻方法定義為:以一種事物來認知另一種事物,而這也正是學習的本質。 《如何有效學習》的作者斯科特·楊不僅是一名熱愛學習的學界大佬,更是一位涉獵廣泛的學習達人。他在中學幾乎不怎么學習,但是考試總是名列前茅,甚至一次化學競賽,他都不知道,連考試內容都沒學過,但是在競賽考場,他花了40分鐘做完交卷,還得了第一名。除此之外他自學編程,并在一年的時間里,修完了麻省理工大學計算機學院4年的33門課程,簡直驚呆了一眾小伙伴們,還登上TED的演講臺,向全世界的小伙伴們介紹了他的學習經驗方法。 當然這本《如何高效學習》,是斯科特·楊的學習經歷經驗,以及還綜合了一些優(yōu)秀的同學們的學習案例。本書從斯科特·楊的學習策略----整體性學習展開。主要介紹了整體性學習的三大部分,策略、技術以及超越整體性學習。 我們的理想化學習,就是用最少的時間,獲取最大的學習效果。在研究中發(fā)現(xiàn),學習好的同學能更好的將知識關聯(lián)起來,而學習差一點的同學則選擇了死記硬背,最后的結果是,同樣的學習時間,但獲得的學習效果卻是相距甚遠。 而知識關聯(lián)性的學習方法就是整體性學習,它是一種綜合性的學習,通過大腦對已知知識的再次創(chuàng)造,并產生一些新的信息,與已知信息相互關聯(lián)。整體性的學習不是單一的,它需要不同知識間的關聯(lián),你創(chuàng)造的聯(lián)系越多,理解得越好,自然學得也就越輕松。 整體性學習也基于這三種觀點,結構、模型、高速公路。 結構是指一切聯(lián)系緊密的知識,就像地圖中通向不同地區(qū)的每一條公路,把彼此聯(lián)結起來。而知識結構,就是你腦中的地圖,能夠建立更多與其他的知識相關的聯(lián)系,才能使地圖結構地圖變得更加完備,而你的理解程度就是結構的完善程度。 模型,可以說是結構的一個縮小體,它更簡單更容易記憶使用。那書本舉個例子,它的模型就是目錄,就是將一個龐大的信息群整合在了一個更容易理解的框架之中。模型跟我們的思維導圖有著異曲同工之妙,當然模型不僅限于文字或是圖畫,它也可以是抽象的想象或者思考。 高速公路,是結構的擴展,一種創(chuàng)造性的思考模式。把結構比作一座城市,那么結構與結構之間的聯(lián)系想象城市與城市之間通過高速公路相連。 而這些模型可以從我們的生活中就地取材,其他學科中的結構也可以作為模型。 每一天都是一個平凡的奇跡 |
|
|
來自: 老耿9sj0q7fr3v > 《文件夾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