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知己比鄰興不孤 遠書重讀更沉吟 ——讀游壽先生與蘇淵雷先生書信 ■ 欒繼生 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5年版《蘇淵雷往來信札》收錄游壽先生致蘇淵雷先生信三封,楊克炎先生以此書見示,并囑作文。余捧讀再三,見其中故人情誼,衷腸傾訴,不禁動容,謹志所感。 游先生和蘇先生分別于1957年和1958年相繼來到哈爾濱師范學院。1971年,蘇先生退休,返回故鄉(xiāng)浙江平陽。游先生一直生活在哈爾濱。兩位先生均以半百之年,遠適塞外。南人北來,患難相交。同在冰城十三年,時常文墨遣懷。天各一方廿三載,依然鴻雁往來。 三封信分別寫于1972年11月17日、1974年12月7日、1993年12月24日,時間越二十余年,可知其音書不斷。每封信均近千言,足見其情深誼長。 一 1972年11月17日信,開篇:“回首南樓吟賦,匆匆十年,月明霜風,多增感慨?!?即回憶昔日詩會。 楊克炎先生《悠悠追憶——師從蘇淵雷先生瑣事漫錄》:“蘇先生是一位豪爽外向、特別愛交朋友的人。交游皆為我國文化界著名人士,用'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概括決非形容夸張。身處逆境,仍與章士釗、張宗祥、馬一浮、夏承燾、謝無量、錢鐘書、瞿宣穎、陸維釗、高二適、冒效魯、陳文無、朱大可等唱酬不斷,書信往來頻繁。新的環(huán)境,蘇先生也在哈埠結識了新的詩友。雖然只有幾位,都是飽學之士,且有一定來歷之人。”這幾位就是游先生和丈夫陳幻云先生、張志岳先生、吳中匡先生、趙德澍先生。今仍存當年幾位先生唱和多篇。 1963年1月24日,蘇先生邀詩友雅集其齋,紀念蘇東坡誕辰925周年,并拿出所藏東坡墨妙亭詩殘刻十七字斷碑硯以助興導飲,此硯為黃道周遺物,彌足珍貴。蘇先生當場以蘇東坡《孫莘老求墨妙亭詩》和《龍尾硯歌》韻賦詩二首,詩中寫道:“伊予聒聒淪遠謫,文章命達夙所憎?!薄叭晁苫ń?,詩聲瑯瑯屩登登?!薄皶r晦天際來烏云,時晴快雪無纖塵。世間瞬變有如此,支離漂泊彼何人。”俱是蘇先生遭遇與心境的寫照。游先生《東坡詩翁九百二十五年生辰詩會有作》寫道:“達哉坡老放狂言,朗誦遺篇徹金石??v鯨入海得其時,南遷瘴癘原不辭。豈為荔枝三百顆,甘辛酸苦真味知。剛貞叵礙暫蒙垢,清流往事果何有?!笔桥c蘇先生惺惺相惜的理解和寬慰。陳幻云先生作《東坡生日小集缽水齋賦呈主人》,曰:“韓潮蘇海鯨能掣,意氣縱橫酒共揮。片石人間無可語,千秋吾道欲安歸?!备枋幎阌艚Y。陳幻云先生另有《問菊代答和蘇淵雷》二首,詩句“傲霜早已成天性,未羨烘開奪化工。”“如何素質(zhì)潛辛在,只有餐英屈子知?!痹伹锞找皂灨邞?。詩會之后不久,游先生夫婦請?zhí)K先生觀賞其所藏銅雀臺瓦硯,蘇先生作《鄴臺瓦硯歌用竹垞甘泉漢瓦歌韻為陳幻云游介眉夫婦賦》,詩中寫道:“此硯堅貞物罕并,能教墨潤筆以挺。一身飽諳滄與桑,區(qū)區(qū)那計三分鼎。”“論世考文貴不苛,人日高會且為歌。英雄割據(jù)莫復道,快傾美酒衰顏酡,世界無盡我愿多?!奔扔浭龃舜窝艜?,更抒發(fā)曠達豪放之情。 二 兩位先生既是詩人,又是書畫大家。詩詞唱和之外,亦有翰墨之誼。傳統(tǒng)文人多借書畫寄興,并不計較技法。胡小石先生、游先生都曾偶一作畫,胡先生青年時期所作國畫小品,意境淡遠。1945年,游先生朱筆畫竹,自題:“全不知法度,但寫胸中瀟落耳?!碧K先生一直從事國畫創(chuàng)作,其畫作是絕妙的文人畫,氣格高雅,難以企及。 余曾見蘇先生為楊克炎先生作水墨梅蘭竹菊、菊石圖,卓犖出塵。菊石圖上,游先生題道:“秋菊有佳色,騷人餐其英。貞石潔且白,采之以為磬。東籬一杯酒,缶拊聲鏗鏗。缽翁菊石圖,喜其高潔,題應克炎學友雅屬?!毕财涓邼?,真知音之語也。 兩位先生的書法藝術理念相同,都強調(diào)品格修養(yǎng)和文化底蘊。蘇先生強調(diào),“所以欲求書法高雅,不流庸俗,首先要向古人做人方面學習開始?!庇蜗壬啻螘鴮憽安W于文,行己有恥”以勉勵后學。俱將人品放在首位。 對于書法學習,兩位先生都注重取法高遠,強調(diào)心領神會,自然揮寫,反對苦學拙劣字帖。蘇先生曾為楊克炎先生書集聯(lián):“萬物靜觀皆自得,一生愛好是天然?!庇蜗壬皠e裁偽體親風雅,轉益多師是汝師?!苯云渌囆g思想之體現(xiàn)。 1982年,蘇軾赤壁詞賦創(chuàng)作九百年,蘇先生題詩“故國神游九百秋,江山如畫入扁舟。詞心賦手開生面,華發(fā)多情得自由。天地不能以一瞬,此身非我更何求。遙憐水月光中度,鶴語簫聲足唱酬?!庇蜗壬鷷鴮憽按竽景賴h籟,朱絃三嘆有余音?!辟t哲所見,不約而同。 文墨交流,一直持續(xù)到兩位先生的生命盡頭。1993年12月24日晨,游先生給蘇先生寫信,說:“頃轉收缽水高賢之集,一覽兼旬,得益非少?!崤f事,一一作目?!薄叭松粷M百,常作百年憂。又思卅年事,彈指一瞬間耳。今又近新年關,老耄執(zhí)筆,拉雜草草。敬請缽水高賢福壽無量?!彪m皆耄耋之年,文書仍舊往還。此信距游先生辭世不足兩月,恐為游先生最后的書信了。1994年2月16日,游先生逝世。次年11月,蘇先生逝世。耆宿凋零,令人唏噓。
三 在哈爾濱師范學院期間,兩位先生共同建設了歷史系文物室,澤及今日?,F(xiàn)在,歷史系文物室已擴建為哈爾濱師范大學文博館,嘉惠后學。 兩位先生都富收藏,精鑒定,常同展碑帖,共賞奇文。楊克炎先生回憶,蘇先生曾攜所藏《曹望憘造像》拓片到游先生家里觀賞,自己隨侍其旁,初識游先生。不幸的是,動亂年代,兩位先生都被抄家,個人藏品遭劫。蘇先生返鄉(xiāng)后,被抄物品開始清退,游先生為蘇先生代領部分藏品,1972年11月17日,游先生致信蘇先生,說:“院方正追查散失個人物資,已囑式銘致書,開列清單,以便往抄家辦公室領取。前日壽與式銘往領壽圖書時,只代領兩卷有款橫批。另見有《曹望憘》橫幅錦裱,疑是尊藏,未敢領回。望即詳細列清單,以便與式銘往查。其遺失者,則交院保衛(wèi)部門詳為查清。” 當時條件異常艱苦,事情進展并不順利。兩年后,工作仍為完成。游先生為此多方奔走,1974年12月7日,游先生又致信蘇先生,告知狀況:“近來招了新生,新宿舍才完工,學生住在文物室,因之您的大箱堆疊著,拿不出來。去年已和王云說了,他答應系出錢替您運到上海。在我處只二件,是同張式銘取回的,日內(nèi)替您寄上。關于到抄家保管站,工作人員設在市委,又要到倉庫去取。要干部同去,學校寫介紹信。去年因各人忙,所以沒有去查。關于《曹望憘》的橫幅,當時因沒有標題,不能取回。因為又過了二年,情形如何,待稍有時間,二王回系去研究一下?,F(xiàn)在天冷,那倉庫無法進去?!?、五樓住家搬走,設法把你的存件包扎訂箱?!鞔簩⒂腥嗽俚缴虾#鳛樾欣钔羞\,也不困難。” 當時歷史系文物室在文史樓五樓。我1984年留任游先生助手時,見到教學樓中仍有住家。 困境中,游先生已年近古稀,且“家累之重,老病難于移動”,還在為老友奔忙,可知其交情甚篤。
四 信中言及家事,更見柔情。1972年11月17日信,游先生說:“太夫人壽考,雖有疾恙,尊兄扶持,精神寬慰,望足下極色養(yǎng)之情。壽恨頗能負薪,先荷棄養(yǎng),終生為恨?!?/span>
蘇先生回鄉(xiāng)后,曾致信楊克炎先生說:“我南歸逾歲,苦乏善狀。老母八五高齡,未便遠離,只得暫守家園。家眷仍留北京大兒處,小女在黑龍江嫩江兵團?!?/span> 可知,此時蘇先生母親已八五高齡,蘇先生侍母家園。游先生信之結尾,特書“并請侍安”,足見游先生心中,甚重侍母之事。 游先生20歲時,父親去世,30歲時,母親去世。念親之情,畢生縈懷。1934年《燈塔》創(chuàng)刊號載游先生《深宵片段》,文章寫道:“我家是百年老屋,特別是深宵,一望就怕,但自從父親死后,卻愛深宵??次业睦衔荩3O?,也許父親會回來,和生前一樣和我說話。什么一響動,輕輕叫'爸爸回來啦!’開了門,跑到廊前,看月移參橫的天空,獨自徘徊低泣,父親永遠不回來了!”晚年,游先生又在自傳稿中回憶:“父親死亡,可以說囊無一文。后來聽媽媽述說:'你不要想孩子了,我老兩口牛衣對泣了!’”兩位六旬老人的人子深情,使人感動。
信中更有對晚輩的關愛。當時,蘇先生女兒在嫩江兵團勞動,1972年11月17日信中,游先生告訴蘇先生:“聞今、明年大量招生,以兵團、農(nóng)場為對象,令愛可以在當?shù)赝犊??!勍饪h投考青年入學甚寬,各縣青年點多已考入中等專業(yè)及師專等,……可以告小妹留意?!庇蜗壬闹杜诒卑查L水河農(nóng)場,游先生“正以其前途,心情不安?!焙髞?,蘇先生回到平陽后,女兒也回鄉(xiāng),1974年12月7日信,游先生問:“小妹回浙后,近工作如何?美術有父兄提攜,定有貢獻?!?1993年12月24日信,游先生又問:“高齋諸彥,男女均長,孫輩在滬者已聞藝術之高。兩女及婿均在滬否? 至念,望示知一二?!弊约覍O輩狀況,游先生也言之頗詳,1993年12月24日信說:“有外孫三人,長女留在歷史系,原為美教系畢業(yè),從無定學,迥不及其書,近去廣州開炎黃書法婦女組之會,被聘為理事,年已廿四。一男孫喜游。又一女亦二十矣,高中今年畢業(yè)。”
信中充滿對老友身心康健的牽掛與叮嚀。1972年11月17日信:“同輩中,以尊況最佳,子孫成行,體且健康,何意染肝腫!壽過溫州時,浙中藥物豐富,望早采藥治療。” 1974年12月7日信:“太夫人去世后,最好恢復工作,或上海、北京、遼寧兒女處每年輪赴一地,殊堪頤若。”“溫州繁華,杭州文化中心,春秋佳日,多往盤桓?!薄皶槐M言,言亦不盡意。望珍重貴體。”1993年12月24日信:“高齋多友,甚不寂寞?!?nbsp;萬語千言,不能盡述。 信中每訴期盼重逢之情。1972年11月17日信:“前聞尊兄能來,文物計劃已成,待文斾北上,共展舊物,今后將未易實現(xiàn),興嘆如何!如何!”“壽新年回南,七月來哈。……北來經(jīng)過溫州、上海,車曾在平陽車站少停,以船票有期,未及一觀。壽擬來年再一南歸,倘尊兄仍在平陽,將專程一往。兩省毗連而分水,縣相連。往返兩日,終當一晤?!?然而,此次蘇先生沒能來,來年游先生未南歸。兩位先生相見時難。
五 信中多涉一時宿儒,足存掌故。1972年11月17日信:“志岳兄養(yǎng)病在家,近始開支八成工資,時仍往晤談,唯是不到系,諒有情緒。張孟聞從上海新婚,近始回院。自云,七十老翁,旦暮入地。落實政策,居住之室待大樓蓋成,恐終不及待也?!?/span> 1974年12月7日信:“張志岳長病無起色,在北京醫(yī)兩年,回哈市,唯近來仍能外出。曹漢奇、孫、戚均多病。唯王大安較健康,外出征求《鄧析子》意見,近送給壽帖數(shù)種?!?/span> 1993年12月24日信:“'八怪’中,此間留二人,一為戚老,尚健?!瓘堉驹馈⑼醪?、周齊均作古人。寄上《黃壽祺紀念冊》,福建送四冊,一與吳中匡,一寄與左右?!?/span>
張志岳先生畢業(yè)于清華大學中文系,曾師從聞一多、朱自清,詩詞專家。1982年,張志岳先生南行金陵,游先生特致信吳白匋等先生,為張先生安排行程。1985年,游先生八十誕辰,張先生作詩:“卅年塞北斗冰霜,健筆縱橫翰墨場。莫謂老來豪興減,此心安處是吾鄉(xiāng)?!?988年,張先生從教五十年,游先生撰聯(lián)書賀:龍騰化雨沐桃李逢五紀,杏壇論詩友松梅踰卅年。余讀大學時,有幸聆聽張志岳先生講座。張孟聞先生是著名生物學家,曾留學巴黎大學,受竺可楨邀請到浙大任教,又執(zhí)教于復旦大學。1963年,調(diào)入哈爾濱師范學院,1976年回上海,后任教于華東師范大學。曹漢奇先生畢業(yè)于南開大學,是張伯苓先生門生,是端木蕻良的胞兄。1958年,調(diào)入哈爾濱師范學院歷史系,主講中國古代史。王大安先生畢業(yè)于東北大學,精版本之學,長草書,沈延毅先生譽之為龍江草書第一。游先生曾臨米芾帖數(shù)種,并以小楷錄《伐綠萼梅賦》贈王先生。1985年,王先生為歷史系所印游先生書法集題詞“游老書名重北疆,縮微一卷放光芒?!蓖醪⑾壬枪糯膶W專家,執(zhí)教于哈爾濱師范學院中文系。戚佑烈先生曾留學瑞士、法國,歸國后任教于北京大學等高校,是著名的世界史專家。周齊先生畢業(yè)于中央大學,亦師從胡小石先生,擅詩工書。嘗謂,游老書得胡先生之澀,吾書得胡先生書之潤。1974年,游先生曾將所藏胡小石先生臨書題贈周先生。1985年,周先生賦詩祝賀游先生八十誕辰,詩曰:“鴻跡祗今傳海外,八秩迎來桃李春。守拙虔虔覷至巧,大刀斫陣衛(wèi)夫人?!秉S壽祺先生是游先生的同鄉(xiāng),著名《易》學專家。1992年,游先生曾為黃壽祺先生紀念集題詩,贊曰:“故里之英俊,《易》學誰足承。”吳中匡先生畢業(yè)于光華大學,師從錢基博先生,與錢鐘書先生交往甚密,是《史記》研究專家。吳先生曾作詩贊頌游先生書法“如對鐘鼎”。1985年,哈爾濱師范大學舉辦首屆教師節(jié)暨游壽先生八十誕辰、從事教育事業(yè)和書法藝術六十周年慶?;顒?,吳先生集聯(lián):“梅花堪比雪,喬木不知秋。”命余書之。吳先生曾為我班講授《史記》,講到激昂處,不禁拍案。吳先生上課,時持一軍綠茶缸,講中或呷。余每欲為續(xù)水,先生均止之。余疑惑,問于其他老師,方知缸中是酒。 信中所言“八怪”,有特定含義。1962年,學校召開知識分子座談會,蘇淵雷、游壽、戚佑烈、曹漢奇、周齊、張聿飛、孫昌蔭、孫占文八位先生出席。其中,游先生是女性,張聿飛先生腿有疾,拄杖,蘇先生于是戲稱八人為“八仙”。文革期間,“八仙”俱遭迫害,被污稱為“八大怪”。如今,這個詞已褪去了當年的貶義,成為八位高才俊德的專稱。
1974年12月7日信:“武大詞女沈紫曼,由于六八外調(diào)替我接上線,……故人成為新交,頗有遠道和詩,近因病又終止。” 沈祖棻先生字子苾,號紫曼,筆名絳燕,著名詞人。沈先生與游先生是金陵同窗,又嘗共事于南京匯文女子中學,同居一室。游先生自傳稿回憶:“我們這班有十多人,女同學中,沈祖棻是其中出類拔萃的?!薄皶褵嫔蜃鏃闭伊私鹆旮街?,可是沈君是蘇州詞女,才名為諸師所推,那天金陵中學校長先找她談話,她穿著一件大紅袍,發(fā)也燙了,又擦了胭脂口紅,把這個教會校長嚇退,不敢接收。一年之后,她由吳瞿庵老師介紹到戲劇學校任教,甚受歡迎。后來在武大是名教授?!鄙蜃鏃毕壬硪晃煌拔舅厍镉浭?,當時中央大學幾名女生結成詞社,每人選一詞牌為筆名。沈祖棻是蘇州美人,明眸皓齒,服飾入時。當時在校女同學很少使用口紅化妝,祖棻唇上胭脂,顯示她的特色。沈祖棻的筆名是“點絳唇”。
動蕩年代,沈先生與游先生音訊久絕,恢復聯(lián)系之后,前后唱和述懷近五十首。游先生寄沈先生詩:“冬初,小恙高燒,夢子苾來訪不遇,唯見案上留詩。余出門追之,倦極而醒,乃一夢也。成此詩,數(shù)月寄與。又見冰花滿窗欞,數(shù)盡飛鴻入北溟。唯有故人深入夢,留詩案上意叮嚀?!鄙蛳壬鳌兜媒槊既鈺?,奉寄》十首,嘆道:“斷無消息廿年余,絕徼終傳一紙書。”“欲說江南當日事,老來殘魄不禁銷?!薄八氖觊g渾一夢,尋思舊事卻分明?!薄瓣P山相望隔千重,惆悵今生不可逢?!?沈先生作《歲暮懷人》四十二首,憶同窗故交,寫游先生:“八閩才調(diào)最知名,口角鋒芒四座驚。牢落孔門狂狷士,一編奇字老邊城?!庇蜗壬鳌洞鹕蜃下鼩q暮懷人》十一首,其一云:“柳邊霜露誤浮名,糊口傴僂莫相驚。齒爪雖存心已冷,誰將姓字入長城?!?/span>
知己天涯若比鄰!舊文重讀,心潮難平。沈先生致游先生詩句“知己比鄰興不孤”、“遠書重讀更沉吟”,可引為本文作結。 (本文作者系哈爾濱師范大學教授、碩士生導師)
【游壽先生簡介】 游壽先生(1906—1994),女,字介眉。福建霞浦人。1928年至1936年,先后就讀于中央大學、金陵大學,分別獲學士、碩士學位。師從胡小石教授。1941年至1957年,曾任職于四川女子師范學院、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中央研究院圖書館、南京博物院籌備處、南京大學、山東師范學院。1957年來到黑龍江,歷任哈爾濱師范大學歷史系教授,黑龍江省政協(xié)委員、中國書法家協(xié)會理事、黑龍江省書法家協(xié)會副主席等。 游壽先生在歷史學、考古學、文學等領域多有建樹。其書法獨樹一幟,享有盛譽。 【蘇淵雷先生簡介】 蘇淵雷先生(1908—1995),男,原名中常,字仲翔,晚署缽翁,又號遁園,浙江平陽縣人,華東師范大學、哈爾濱師范學院教授,曾任中國孔子基金會理事、中國韻文學會顧問、中華詩詞學會顧問、中國佛教協(xié)會常務理事等職,獲首批國務院授子的“有突出貢獻的專家”榮譽稱號。早年投身革命,1926年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1927年“四·一二”事變首批被捕,判19 年,1933年被保釋出獄。解放后,在華東師范大學歷史系任教,1958年到哈爾濱師范學院歷史系任教,1971年退休回鄉(xiāng)后再度受聘于華東師范大學直至1995年病逝。 蘇淵雷在文、史、哲及佛學諸方面均有杰出建樹。先后出版著作《玄奘》、《讀史舉要》、《佛教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國思想文化論稿》、《缽水齋文史叢稿》等,并點?!段鍩魰贰LK淵雷除“文史哲一以貫之”之外,還有“詩書畫三絕兼擅”之譽。2008年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推出了《蘇淵雷全集》(五卷本)以紀念他誕辰100周年。 【作者簡介】 欒繼生教授,筆名繼聲,1963年5月生于黑龍江省雞西市。1984年畢業(yè)于哈爾濱師范大學中文系,師從游壽教授,并長期擔任游壽先生助手。 欒教授一直從事歷史文獻學、書法理論的教學與研究工作, 在《中國書法》《中國書畫》等專業(yè)報刊發(fā)表書法論文多篇。治學同時,進行書法創(chuàng)作。取法于鐘王法帖、漢魏碑刻及簡牘殘紙,兼涉宋元明清墨跡。著力探究神理,注重融會貫通。作品不事雕琢,自然暢達,富于書卷氣息。曾多次參加各級展覽,出版書法作品集。 現(xiàn)任中國書法家協(xié)會會員、中國歷史文獻研究會理事、中國《史記》研究會理事、黑龍江省書法家協(xié)會副主席、哈爾濱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歷史系主任、教授、碩士生導師。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