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韓瑞平先生 一、隆中的歷史地位 1、隆中, 位于中國歷史文化名城湖北省襄陽市,距襄陽城西約20里西山環(huán)拱之中(襄城區(qū)、南漳縣、谷城縣)三區(qū)縣交界處隆中風(fēng)景名勝區(qū)內(nèi)?!吧讲桓叨阊?;水不深而澄清;地不廣而平坦;林不大而茂盛;猿鶴相親,松篁交翠”,這是《三國演義》中對隆中的描述。 這是三國演義的描寫。諸葛亮躬耕地疑問-----在三國的時候在三不管的山林僻壤有人居住嗎,有路通嗎,這樣的閉塞 地方能知曉天下大事嗎,有好友經(jīng)常去談古論今嗎。即便諸葛亮就住在那里,劉備能尋到嗎。 2、三國志中稱謂:亮躬耕隴畝。什么是隴畝------隴畝是漢語詞語,出自《戰(zhàn)國策·趙策四》,釋義是田地、草野,最后因?yàn)槁≈袑?,才有山野之說。應(yīng)懷疑的是,在當(dāng)時,隆中有可供耕種的山野嗎,隴畝應(yīng)是肥沃的田地,成片的原野。假如諸葛亮身居隆中,應(yīng)是亮本樵夫,獵戶之類稱謂,而不是亮本布衣。 二、三國時期荊州及諸葛亮居住地 1、 三國時期荊州的管轄 東漢荊州原轄七郡:南陽郡、南郡、江夏郡、零陵郡、桂陽郡、武陵郡、長沙郡。東漢末年,從南陽郡、南郡分出一部分縣,設(shè)置襄陽、章陵二郡, 于是荊州共轄九郡,這就是后世稱“荊襄九郡”的來歷。 2 、諸葛亮的居住地 三國志說: 諸葛亮字孔明,瑯邪陽都人也。漢司隸校尉諸葛豐后也。父圭, 字君貢,漢末為太山都丞。亮早孤,從父玄為袁術(shù)所署豫章太守,玄將亮及亮弟均之官。會漢朝更選朱皓代玄。玄素與荊州牧劉表有舊,往依之。玄卒,亮躬耕隴畝,好為《梁父吟》。身高八尺,每自比于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惟博陵崔州平、潁川徐庶元直與亮友善 ,謂為信然。 這就證明諸葛亮當(dāng)時在荊州管轄之地南陽郡居住。諸葛亮乃故人之托,劉表會把他安置在哪里。我想,不會無情到流放到山野貧瘠的地方,何況當(dāng)時諸葛亮還很年輕。 新野當(dāng)時是東漢帝鄉(xiāng),土地肥沃,物埠民豐。是休養(yǎng)生息的好地方,諸葛亮在此躬耕最是恰當(dāng)。 《梁父吟》是諸葛亮經(jīng)常吟唱的,描寫的是齊相晏嬰用計(jì)除掉齊國大將公孫接、田開疆和古冶子的故事,也就是二桃殺三士的故事。東漢末年此故事在新野流域流傳甚廣,也許是帝鄉(xiāng),開國將相,皇親貴胄不下百人,也許有同樣的故事在新野發(fā)生過吧,因此,流傳很廣,從新野出土的漢畫像磚中就能得到佐證。這對當(dāng)時意氣奮發(fā)的諸葛亮肯定有直接的影響,所以,經(jīng)常吟唱《梁父吟》抒懷自己的理想抱負(fù)。也間接證明了諸葛亮躬耕于南陽之處就在新野周圍不遠(yuǎn)。 三、諸葛亮與徐庶、司馬徽、崔州平。 徐庶本名徐福,為寒門子弟。早年為人報(bào)仇,獲救后改名徐庶,拜師求道。后與同郡石廣元避難于荊州,與司馬徽、諸葛亮、崔州平等道友來往密切。劉備屯駐新野時,徐庶前往投奔,并向劉備推薦諸葛亮。徐庶南下時因母親被曹操所擄獲,徐庶不得已辭別劉備,進(jìn)入曹營。后來此事被藝術(shù)加工為“徐庶進(jìn)曹營,一言不發(fā)”等歇后語,被廣為流傳。而徐庶也成為孝子的典范被加以稱贊。魏文帝時,徐庶官至右中郎將、御史中丞。 這就證明了徐庶和諸葛亮同在荊州管轄居住,也許就在宛城居住,也許就在新野周邊居住,劉備屯兵新野時,同時投奔劉備(三國志記載)。 司馬徽,字德操,潁川陽翟(今河南禹州)人。公元198年(建安三年),荊州牧劉表設(shè)立學(xué)校、學(xué)官,廣泛尋求天下名士。 司馬徽客居荊州襄陽。 崔鈞,字州平,太尉崔烈之次子。歷任虎賁中郎將、西河太守。因參加董卓討伐戰(zhàn)使其父為董卓收押。后游歷于荊襄之地,與諸葛亮孔明、徐庶元直等交善。博陵安平人。 因此,可以想象,幾位好友都屬河南一帶的名士,在戰(zhàn)亂之時常聚一起談?wù)搰掖笫隆?/p> 在劉皇叔蟄伏新野時,齊聚荊襄宛一帶等待施展抱負(fù)。 四、文人情結(jié) 中國古代的文人雅士皆有一種抱負(fù)和情懷,苦苦學(xué)習(xí),歷盡艱辛,能出仕入相,一展才華,學(xué)成文武藝,買與帝王家。沒有一人會把自己辛苦得來的知識付諸東流。只有在三十而立以后得不到賞識,不被承認(rèn)和重用后,才遁世而去隱于山林,過著自我陶醉的生活。 因此,在當(dāng)時,諸葛亮決不會隱身隆中待劉備三顧而出山。當(dāng)時的時局自比管仲樂毅者比比皆是。沒有諸葛亮可能出現(xiàn)其他能人異士。因此,諸葛亮不會錯過推銷自己的機(jī)會。 當(dāng)徐庶能在劉備帳下效力之時,徐庶也絕不會棄好友不顧。一定會把諸葛亮引薦到自己身邊,離自己不遠(yuǎn)的地方共同探討長遠(yuǎn)之計(jì),待時機(jī)薦于劉備。 五、諸葛亮在新野躬耕的記載和傳說 張菜園,古莊名,是諸葛亮年輕時曾躬耕和居住的村落之一,史稱:諸葛莊。乾隆《新野縣志》記載:“諸葛莊,縣東南四十五里野柏崗,今為玉皇廟,古井尚存。南陽臥龍崗碑陰載:新野地五頃,佃人張姓?!?/p> 清汪介人在《中州雜俎》中也寫道“諸葛亮,本瑯琊人。。。又嘗寓居于新野之野白崗,莊宅基址今為玉皇廟,古井尚在。南陽臥龍崗碑陰載,新野地五頃,佃戶張某佃種,亦先賢之遺跡也。野柏崗南北走向,綿延起伏當(dāng)有二十余里。今部分地段隆然阜起,崗丘地貌儼然。野柏崗南段崗下一莊,今名“張菜園”,古曰“諸葛莊”。 《新野縣地名志》釋注到:“張菜園,在縣城東南15公里,玉皇廟東北側(cè),原名諸葛莊,清雍正年間,張姓自今東張店遷此定居,以開菜園為業(yè),故名”。。。此地是古代棗陽至宛城的古道,崗高如山,蔓延起伏,宛如一條臥龍盤桓在唐河西岸,謂之西崗,諸葛亮結(jié)草為廬,躬耕隴畝。民間傳說,這里原有一座山,讓母豬一夜龔平了,就是流傳很廣的老母豬龔山的民間傳說。這里,還是玉皇大帝張百忍的故里,村西有坐古玉皇廟,供奉的就是玉皇大帝。流傳著玉皇爺賣馬救濟(jì)窮人的故事。 諸葛亮能掐會算,選摘這片風(fēng)水寶地,躬耕隴畝,演習(xí)學(xué)習(xí),廣交朋友,靜待明主出世,一展抱負(fù)。 六、隆中對應(yīng)該是隴中對。 隆是一個漢字,讀作lóng,該字為左右結(jié)構(gòu),本意是指高,豐大,高起,尊崇等。 隆中對,從字面上解釋,應(yīng)是----在高起,豐大的地方,與尊崇的人對話。 也就是說,在當(dāng)時隆中不是作為一個名字而用,也不是作為一座山名而用,而是在一個高起的大崗上與劉備對話。那就是諸葛亮的棲身之地,躬耕之地。 再者,隆中對有可能也叫隴中對。是諸葛亮和劉備二人在隴畝之間散步,一邊欣賞著田園風(fēng)光,一邊相互傾訴的對話,后人記載時誤寫為隆中對。 七、三國志記載諸葛亮躬耕地 陳壽《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有“(亮)遭漢末擾亂,隨叔父避亂荊州,躬耕于野,不求聞達(dá)”。 這里字面解釋為躬耕于田野,但作為志書,這里的野字,應(yīng)該是當(dāng)時的新野?!耙啊笔堑孛亲鳛槠渌轿恢~。《漢書·地理志》記載:南陽郡轄縣三十六,始有新野縣名。 據(jù)《水經(jīng)注》稱:淯水枝津分派, 陂水所溉,咸成良沃,又有豫章、鄧氏等陂,蓋地為良沃, 故以新野為名。在此之前,有蒸野,薪野等以帶野字的名字代表新野,作為三國志的作者陳壽,是不會犯這樣低級的錯誤。因此,史書記載,諸葛亮的躬耕地應(yīng)在新野。況劉備駐守新野,“仆躬耕南陽之畝,遂蒙劉氏顧草廬......”這樣才合情合理。 《大明一統(tǒng)志》記載“諸葛亮,本瑯琊人,漢末避亂,寓居南陽之西崗,躬耕隴畝?!?/p> 這里的西崗說成是南陽城西臥龍崗還有待商榷。畢竟南陽當(dāng)時為郡,“寓居南陽之西崗”也可以說是南陽郡的一個地名,絕非代表的就是南陽城西。當(dāng)時,南陽城應(yīng)該是宛城。 八、三國演義中的諸葛躬耕處 《三國志通俗演義》卷八中有詩云:一天風(fēng)雪訪賢良,不遇空回意感傷。凍合西橋山石滑,寒浸鞍馬路途長。當(dāng)頭片片梨花落,撲面紛紛柳絮狂。回首停鞭遙望處,爛銀堆滿臥龍崗。大家不難看出這是劉備風(fēng)雪訪諸葛的情景。在迎風(fēng)回來的路上,而回頭遙望的時候,“爛銀堆滿臥龍崗”。這就證明,劉備回新野是迎風(fēng)北上。也就直接的證明了諸葛亮就躬耕在新野之南的王莊鄉(xiāng)張莊村。 “一天風(fēng)雪訪賢良”也有力證明了劉備三顧諸葛亮的路程,只是一天的路程。從路程上理解,到南陽臥龍崗,一天是不可能的,回程也不是向北。襄陽隆中,更不可能。在當(dāng)時騎馬到隆中來回最低要三天。還不說,寒冬封江,過江和交接,一天絕對是不可能的。由此可見,諸葛亮躬耕地不可能是襄陽隆中和南陽臥龍崗。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