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駟 馬 橋 記 蜀志云:郡城北十里有升仙橋,司馬相如初入長安,題市門曰:“不乘赤車駟馬,不過女下。”橋名以此。成都知縣山陰余元煜以碑屬書刻之并為記曰:夫士之用世,庸惟赤車駟馬哉?赤車駟馬以為榮,國家所以不得士用也。當(dāng)漢武疲于甌粵、朝鮮、燕齊、朔方,西通大秦,中外騷擾,賂遣贈送,萬里相奉,方營宮苑,娛珍玩。力屈(jué),則事鹽鐵算,車船羊馬,入物補(bǔ)官,出貨除辠,葢刓敝極矣。而長卿以陵云之才,猥與騫、蒙輩釁邊秏賦,其用世如此,則所謂赤車駟馬,驕妻妾耳,無具也。予遘時不及長卿,而海內(nèi)多事,則棘焉。過斯橋也,惴自省,毋甯長卿同詬乎?
光緒二十四年三月朔日,成都府知府嘉魚劉心源篆
劉心源,湖北洪湖人,曾任四川夔州知府、成都知府、西督糧道、按察使、廣西按察使等官職。 1912年1月10日領(lǐng)導(dǎo)了湖北保路運(yùn)動,辛亥首義成功后被舉為湖北議會議長,國會會員,湖北首任民政長,湖南巡按使,為官四十載,清正廉潔。
他有許多墨跡被刻成石碑供后人欣賞。 最為著名的就是三峽的瞿塘峽口他書寫的“夔門”二字。 據(jù)說,1958年,毛澤東考察三峽,對此二字觀賞良久,贊不絕口,囑文物部門妥為保存,至今仍為三峽一景。 都江堰伏龍觀《離堆》刻石,武侯祠《出師表》石刻,都是劉心源手筆。 碑文記載,碑記立于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三月,成都知府劉心源撰并書,監(jiān)刻為江蘇武進(jìn)劉鼎元、四川奉節(jié)張朝墉、湖北武昌張仲和。 碑文大意記述了司馬相如初入長安,題字此橋。指出漢武疲于四方開疆拓土,營造宮苑。而長卿(司馬相如)以凌云之才經(jīng)略治世,而有赤車駟馬。撰書人自思才智不及長卿,而海內(nèi)多事,過斯橋也,惴惴自省。 往 期 經(jīng) 典 回 顧 更 多 精 彩 請 關(guān) 注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