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街巷系列(17)——司馬相如與駟馬橋(二)

漢代文學家、大才子司馬相如的塑像

成都街巷系列(17)——司馬相如與駟馬橋(二)
緊接上篇說下文。
青年時候自己當知青下鄉(xiāng)、又調(diào)回城工作,曾多次讀到過司馬相如的故事,特別是閱讀《史記·司馬相如列傳》,讓我對兩千多年前的這位成都才子和駟馬橋的關系有了更清晰的了解。于是乎司馬相如與卓文君的故事又出現(xiàn)了另一個版本,雖然它與上一篇講述的不過大同小異,但是哪一個更接近歷史事實,還望朋友們明鑒。
駟馬橋原名升仙橋,因橋下的河水名“升仙水”,即今日之沙河?!度A陽國志》說:“城北十里有升仙橋,有送客橋,司馬相如初入長安,出北門過升仙橋,豪情滿懷,題其柱曰:‘不乘高車駟馬,不過汝下’也?!?a target="_blank"> 于是后人便取司馬相如題字之意,將此橋更名“駟馬”。其實司馬相如第一次出川歸來時并沒有實現(xiàn)他的諾言,因他是蜀中大才子,漢賦風騷的一代文豪,又與卓文君有千古風流韻事,人們故意忽略了他曾經(jīng)的困頓。
司馬相如,字長卿,幼年好讀書,且善舞劍、操琴。因仰慕藺相如之為人而更名。司馬遷對他這位本家頗為偏愛,用了很大的篇幅來給他立傳,但卻對司馬相如與卓文君的愛情婚姻卻留下了耐人尋味的文字。據(jù)《史記》敘述,司馬相如初到長安后,因漢景帝不好辭賦而受冷遇,僅賞了個武騎常侍之職。 司馬相如只好托病辭官,結(jié)識鄒陽、枚乘、莊忌等文人并一同成了梁孝王的食客。但不久孝王死去,司馬相如失去靠山,只好怏怏回到故里,哪敢奢求什么高車駟馬?
臨邛縣令王吉乃司馬相如好友,相如雖暫寄居其門下。可終究不是長計,于是二人合力上演了一出“雙簧”。臨邛富豪們不知司馬相如有多大來頭,紛紛想巴結(jié)。相如便由此獲得了進入全國首富卓王孫府宴飲的機會。席間以一曲《鳳求凰》挑動了卓氏之女文君的芳心。卓文君最終與風流倜儻的司馬相如私奔而去。回到成都,文君才發(fā)現(xiàn),相如除了一輛車以外,整個就是個“家居徒四壁立”的窮書生。為了生計,文君再次回到臨邛開間小酒店,演出了被傳為千古美談的“相如滌器,文君當壚”的故事。家財巨萬的卓王孫老臉終于掛不住了,在親友的勸說下,只好給錢百萬、仆僮百人以及大量的陪嫁衣、被及財物。
司馬相如帶著嬌妻美女榮歸故里,加之那篇《子虛賦》使皇帝龍顏大悅,竟然感嘆:“朕獨不得與此人同時哉!” 相如終于再次應召進京。這回他的底氣足了!果然幾年后,司馬相如被任命為中郎將,兩次出使西南夷?;氐匠啥钾M止是高車駟馬,而且是“令蜀太守郊迎,縣令負弩矢先驅(qū)”,成都人都為之而倍覺榮耀,卓王孫更是置酒肉相迎,暗自慶幸當年沒有把事情做絕。到唐代,岑參還專門寫了《升仙橋》詩:“長橋題柱去,猶是未達時。及乘駟馬車,卻從橋上歸?!?/font>
不過,升仙橋改名駟馬橋應該是宋代的事了。 北宋時期,成都知府京鏜在府河上重修了一座橋,他以為那里就是司馬相如當年題字的橋,便將重修的橋更名為駟馬橋,還煞有介事地寫了篇《駟馬橋記》。京鏜鬧了個千古笑話,卻也給成都留下了兩座駟馬橋的名稱。
下篇說說駟馬橋的近代狀況。


貼幾張與上文內(nèi)容相關的圖照以饗博友

司馬相如撫琴演奏《鳳求凰》(圖)

司馬相如石雕像

出土文物——駟馬高車

與司馬相如有關的城市雕塑

古駟馬橋不過是沙河(古稱升仙水)上的一座小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