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男孩‘自慰网亚洲一区二区,亚洲一级在线播放毛片,亚洲中文字幕av每天更新,黄aⅴ永久免费无码,91成人午夜在线精品,色网站免费在线观看,亚洲欧洲wwwww在线观看

分享

經(jīng)方方證標準(一)

 學中醫(yī)書館 2019-01-09
經(jīng)方方證標準
1.    桂枝湯證方證標準 
1、特征癥狀:發(fā)熱,汗出
2、主要癥狀(太陽證):惡寒或者惡風、頭痛,鼻鳴,鼻塞流清涕
3、可伴隨(津液不足)癥狀:以“血”代汗(血證),大便干結(jié)等
4、根據(jù)體質(zhì)差異次要癥狀:
肌肉或者關(guān)節(jié)酸痛,或者肌膚麻木不仁;
惡心嘔吐(或者干嘔),或者胃脘不適;
無汗而困倦乏力。
5、舌苔脈象:舌苔薄白,脈浮(浮緩,或者浮弱)
以上的諸多癥狀中,不管如何,都應該排除熱證(不管虛熱還是實火)。
桂枝湯主要用于:
(1)太陽中風證:頭痛、發(fā)熱、汗出、惡風,脈?。ǜ【彛蛘吒∪酰?。
關(guān)鍵在于“汗出與脈?。ǜ【彛蛘吒∪酰?。換句話說,太陽證見到“汗出與脈?。ǜ【?,或者浮弱)”,特別是這里的“出汗”要注意,
其包括了患者本身出汗情況,也包括用藥之后已被發(fā)汗的情況,都可以使用桂枝湯;還有的病人,表現(xiàn)出以“血”代汗(血證),大便干結(jié)等
津液不足癥狀,但就是有太陽證,這時候,不管有沒有汗出,是不是脈?。ǜ【?,或者浮弱),都使用桂枝湯,不可再發(fā)其汗。
(2)營衛(wèi)不和證:(藏無他病)發(fā)熱,自汗出。
此證可以是發(fā)熱,汗出同時出現(xiàn)(可又先后之后,也可以無),也可以單獨出現(xiàn)??梢允怯?span style="BorDer-BoTToM: rgb(255,0,0) 1px solid; Line-HeiGHT: normal; WorD-WrAp: break-word; WHiTe-spACe: nowrap; CUrsor: pointer">時間規(guī)律的,也可以是沒有時間規(guī)律的。治療有時
間規(guī)律的營衛(wèi)不和證時,都是“先其時發(fā)汗”,在發(fā)病的前一個小時溫服桂枝湯。
[條文薈萃]
太陽中風,陽浮而陰弱。陽浮者,熱自發(fā);陰弱者,汗自出。嗇嗇惡寒,淅淅惡風,翕翕發(fā)熱,鼻鳴干嘔者,桂枝湯主之。(12)
太陽病,頭痛發(fā)熱,汗出惡風者,桂枝湯主之。(13)
太陽病,下之后,其氣上沖者,可與桂枝湯。方用前法。若不上沖者,不可與之。(15)
太陽病三日,已發(fā)汗,若吐,若下,若溫針,仍不解者,此為壞病,桂枝不中與之也。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桂枝本為解肌,若其
人脈浮緊,發(fā)熱汗不出者,不可與之也。常須識此,勿令誤也。(16)
太陽病,初服桂枝湯,反煩不解者,先刺風池、風府,卻與桂枝湯則愈。(24)
服桂枝湯,大汗出,脈洪大者,與桂枝湯如前法;若形如瘧,日再發(fā)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黃一湯。(25)
太陽病,外證未解,脈浮弱者,當以汗解,宜桂枝湯。(42)
太陽病,外證未解者,不可下也,下之為逆。欲解外者,宜桂枝湯主之。(44)
太陽病,先發(fā)汗不解,而復下之,脈浮者不愈。浮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今脈浮,故知在外,當須解外則愈,宜桂枝湯主之。(45)
病常自汗出者,此為榮氣和。榮氣和者,外不諧,以衛(wèi)氣不共榮氣和諧故爾。以榮行脈中,衛(wèi)行脈外,復發(fā)其汗,榮衛(wèi)和則愈,宜桂枝湯。
(53)
病人藏無他病,時發(fā)熱,自汗出,而不愈者,此衛(wèi)氣不和也。先其時發(fā)汗則愈,宜桂枝湯主之。(54)
傷寒不大便六七日,頭痛有熱者,與承氣湯。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當須發(fā)汗;若頭痛者必衄,宜桂枝湯。(56)
傷寒發(fā)汗,解半日許,復煩,脈浮數(shù)者,可更發(fā)汗,宜桂枝湯主之。(57)
傷寒醫(yī)下之,續(xù)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當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調(diào)者,急當救表。救里宜四逆湯;救表宜桂枝湯。(91)
太陽病,發(fā)熱汗出者,此為榮弱衛(wèi)強,故使汗出,欲救邪風者,宜桂枝湯。(95)
傷寒大下后,復發(fā)汗,心下痞,惡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當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解表宜桂枝湯,攻痞宜大黃黃連瀉心湯。(164)
陽明病脈遲,汗出多,微惡寒者,表未解也,可發(fā)汗,宜桂枝湯。(234)
病人煩熱,汗出則解,又如瘧狀,日晡所發(fā)熱者,屬陽明也。脈實者宜下之;脈浮虛者,宜發(fā)汗。下之與大承氣湯,發(fā)汗宜桂枝湯。(240)
太陰病脈浮者,可發(fā)汗,宜桂枝湯。(276)
下利,腹脹滿,身體疼痛者,先溫其里,乃攻其表。溫里四逆湯,攻表桂枝湯。(372)
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當消息和解其外,宜桂枝湯小和之。(387)
產(chǎn)后風,續(xù)之數(shù)十日不解,頭微痛,惡寒,時時有熱,心下悶,干嘔汗出,雖久,陽旦證續(xù)在耳,可與陽旦湯。(即桂枝湯,方見下利中)(
金匱要略。婦人產(chǎn)后病脈證治第二十一)

   2. 白頭翁湯證方證標準
1、特征癥狀:腹痛下?。撗獦颖悖?,里急后重,{MOD}灼熱感。
2、主要癥狀(陽明虛熱證):身熱有汗,心中煩躁,咽干口燥,失眠多夢,四肢酸疼,手足心熱,畏熱喜涼,口干口苦,小便黃。
3、舌苔脈象:舌質(zhì)紅,舌苔黃,或者黃膩,脈滑數(shù)。
[條文薈萃]
熱利下重者,白頭翁湯主之。(371)
下利,欲飲水者,以有熱故也,白頭翁湯主之。(373)
白頭翁湯
白頭翁(三兩) 黃柏(三兩) 黃連(三兩) 秦皮(三兩)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溫服一升;不愈,更服一升

(虛與實,相對而言。陽明綱,承氣類為實,其余方證為虛。實質(zhì)中,陽明綱分為幾類:1、外證類:白虎湯為代表。2、實證類:承氣為代表
。3、濕熱類:黃連阿膠湯、梔子豉湯、葛根芩連湯等為代表。)
                                
  3.   桂枝甘草湯證方證標準

1、特征癥狀:心下悸,喜按;或者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中空懸感,或自覺惕怵感,如有人捕之。
2、主要癥狀:汗出或者有大發(fā)其汗的病史,氣短或憋悶感 ,面色蒼白,耳聾或者耳鳴,胃中悸動,按之則舒,嘔吐或者惡心不欲飲食。無口
干口渴,小便清。
3、可伴隨癥狀(太陽證輕癥):發(fā)熱,惡風寒、頭痛(或者頭暈)項強,鼻鳴,鼻塞流清涕。以上癥狀,但見一兩個即可。
4、舌苔脈象:舌質(zhì)淡或嫩紅、濕潤,舌苔薄白或苔少,脈緩弱或沉細,或結(jié)代。

[條文薈萃]
發(fā)汗過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湯主之。(64)
桂枝甘草湯
桂枝(去皮,四兩)甘草(炙,二兩)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頓服。

    4.  桂枝去芍藥加蜀漆牡蠣龍骨救逆湯證方證標準

1、特征癥狀:心下悸,喜按;或者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中空懸感,或自覺惕怵感,如有人捕之;兼有神志病:煩躁不寧,或者失眠多夢,更有
甚者癲狂或者驚狂。
2、主要癥狀:汗出或者有大發(fā)其汗的病史,氣短或胸悶感,面色蒼白,無口干口渴,小便清?;蛞娞禎嶙C
3、可伴隨癥狀(太陽證輕癥):發(fā)熱,惡風寒、頭痛(或者頭暈)項強,鼻鳴,鼻塞流清涕。以上癥狀,但見一兩個即可。
4、舌苔脈象:舌質(zhì)淡或嫩紅、濕潤,舌苔白厚或者膩,脈浮滑。

[條文薈萃]
傷寒脈浮,醫(yī)以火迫劫之,亡陽,必驚狂,起臥不安者,桂枝去芍藥加蜀漆牡蠣龍骨救逆湯主之。(112)
火邪者,桂枝去芍藥加蜀漆牡蠣龍骨救逆湯主之。(金匱要略。驚悸{MOD}下血胸滿瘀血病脈證治第十六)
太陽病,以火熏之,不得汗,其人必躁,到經(jīng)不解,必清血,名為火邪。(114)
桂枝去芍藥加蜀漆牡蠣龍骨救逆湯(桂枝救逆湯)
【組成】桂枝(去皮)三兩 生姜(切)三兩 甘草(炙)二兩 大棗(擘)十二枚 牡蠣(熬)五兩 蜀漆(洗去腥)三兩 龍骨四兩
【用法】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蜀漆,減二升,內(nèi)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本云桂枝湯,今去芍藥加蜀漆牡蠣龍骨。

     5.  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證方證標準

1、特征癥狀:心下悸,喜按;或者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中空懸感,或自覺惕怵感,如有人捕之;兼有神志?。簾┰瓴粚?,或者失眠多夢。
2、主要癥狀:汗出或者有大發(fā)其汗的病史,氣短或憋悶感 ,面色蒼白,無口干口渴,小便清。
3、可伴隨癥狀(太陽證輕癥):發(fā)熱,惡風寒、頭痛(或者頭暈)項強,鼻鳴,鼻塞流清涕。以上癥狀,但見一兩個即可。
4、舌苔脈象:舌質(zhì)淡或嫩紅、濕潤,舌苔薄白,脈虛弱。

[條文薈萃]
火逆,下之,因燒針煩躁者,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主之。(118)
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
桂枝(去皮,一兩)甘草(炙,二兩)牡蠣(熬,二兩)龍骨(二兩) 
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半,去滓,溫服八合,日三服

                               6. 茯苓桂枝生姜甘草湯(茯苓甘草湯)證方證標準

1、特征癥狀(嘔逆證): 嘔吐痰涎,量多色白清稀而不渴;胃脘部悸動不安或者振水音;惡心噯氣。
2、主要癥狀(水飲證):腹部柔軟而胸脅脹滿,或胃腸間水聲轆轆,小便不利,或浮腫傾向,或心悸。
3、可伴隨癥狀(桂枝湯證輕癥):發(fā)熱汗出,惡風寒、頭痛(或者頭暈)項強,鼻鳴,鼻塞流清涕。以上癥狀,但見一兩個即可。
4、舌苔脈象:舌質(zhì)淡,或舌體半大,舌苔白滑,脈沉緊或沉滑,或脈弦,或兼浮。

[條文薈萃]
傷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湯主之。(73)
傷寒厥而心下悸者,宜先治水,當服茯苓甘草湯,卻治其厥;不爾,水漬入胃,必作利也。(356)
茯苓甘草湯方(苓桂姜甘湯方)
【組成】茯苓二兩 桂枝(去皮)二兩 甘草(炙)一兩 生姜(切)三兩
【用法】上四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溫三服。

                            7. 茯苓澤瀉湯證方證標準

1、特征癥狀(嘔逆證+暈動證):胃反,或惡心噯氣,嘔吐頻繁而口渴飲,兼有眩暈,或者頭暈眼花,不耐久視,久視則昏暗不清晰,或生云
翳或赤痛多淚。
(實際上可以看作苓桂術(shù)甘湯與茯苓甘草湯的合證)
2、主要癥狀(水飲證):腹部柔軟而胸脅脹滿,或胃腸間水聲轆轆,小便不利,或浮腫傾向,或心悸。
3、可伴隨癥狀(桂枝湯證輕癥):發(fā)熱汗出,惡風寒、頭痛(或者頭暈)項強,鼻鳴,鼻塞流清涕。以上癥狀,但見一兩個即可。
4、舌苔脈象:舌質(zhì)淡,或舌體半大,舌苔白滑,脈沉緊或沉滑,或脈弦,或兼浮。

[條文薈萃]
胃反,吐而渴,欲飲水者,茯苓澤瀉湯主之。(金匱要略。嘔吐噦下利病脈證治第十七。20)
趺陽脈浮而澀,浮則為虛,澀則傷脾,脾傷則不磨,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谷不化,名曰胃反。脈緊而澀,其病難治。(金匱要略。嘔吐噦
下利病脈證治第十七)
茯苓澤瀉湯
茯苓半斤 澤瀉四兩 甘草(炙)二兩 桂枝(去皮)二兩 白術(shù)三兩 生姜(切)四兩
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內(nèi)澤瀉,再煮取二升半,去滓,溫服八合,日三服。

                                  8. 小青龍湯證方證標準

1、特征癥狀:咳喘,心下痞滿,痰多稀白明顯。
2、主要癥狀(寒證+水飲證):(1)寒證:口淡不渴,小便清,口唇淡白,面色白,下利;(2)水飲證:小便不利,或者胸脅脹滿、短氣或腹
滿或胃腸間水聲轆轆或心下痞滿,或心悸或者心下悸動或者臍下悸動,或者水腫。
3、可伴隨癥狀(太陽病輕證):惡風寒,鼻鳴,鼻塞流清涕。以上癥狀見一、兩個即可。
4、舌苔脈象:舌質(zhì)淡,舌苔白滑或者白膩,脈浮弦或者沉弦,或者滑。

[條文薈萃]
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干嘔發(fā)熱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jié)M,或喘者,小青龍湯主之。(40)
傷寒,心下有水氣,咳而微喘,發(fā)熱不渴。服湯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龍湯主之。(41)
病溢飲者,當發(fā)其汗,大青龍湯主之,小青龍湯亦主之。(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病脈證并治第十二。23)
咳逆倚息,不得臥,小青龍湯主之。(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病脈證并治第十二。35)
婦人吐誕沫,醫(yī)反下之,心下即痞,當先治其吐誕沫,小青龍湯主之;涎沫止,乃治痞,瀉心湯主之。(金匱要略。婦人雜病脈證并治第二十
二。7)
小青龍湯
麻黃(去節(jié)) 芍藥 細辛 干姜 甘草(炙) 桂枝(各三兩) 五味子(半升) 半夏(洗,半升) 
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nèi)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

                                     9. 五苓散證方證標準

1、特征癥狀:(1)渴而口燥煩,欲飲水甚至消渴,更有甚者水入則吐(水逆);(2)吐涎沫而癲癇者,或者吐涎沫而眩暈者。
2、主要癥狀(水飲證):小便不利,或者胸脅脹滿、短氣或腹?jié)M或胃腸間水聲轆轆或心下痞滿,或心悸或者心下悸動或者臍下動,或者頭面、
肢體浮腫。
3、可伴隨癥狀:(1)桂枝湯輕證:發(fā)熱汗出,惡風寒、頭痛(或者頭暈)項強,鼻鳴,鼻塞流清涕。以上癥狀,但見一兩個即可。(2)或者
咳喘,或者小便數(shù),大便硬,無所苦,或者上吐下瀉。
4、舌苔脈象:舌質(zhì)淡,或舌體胖大,舌苔白滑,脈浮,或沉弦,或滑。

太陽病,發(fā)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煩躁不得眠,欲得飲水者,少少與飲之,令胃氣和則愈。若脈浮,小便不利,微熱消渴者,與五苓散主之
。(71)
發(fā)汗已,脈浮數(shù),煩渴者,五苓散主之。(72)
傷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湯主之。(73)
中風發(fā)熱,六七日不解而煩,有表里證,渴欲飲水,水入則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74)
病在陽,應以汗解之,反以冷水潠之,若灌之,其熱被劫不得去,彌更益煩,肉上粟起,意欲飲水,反不渴者,服文蛤散。若不差者,與五苓
散。(141)
本以下之,故心下痞,與瀉心湯;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煩,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156)
太陽病,寸緩、關(guān)浮、尺弱,其人發(fā)熱汗出,復惡寒,不嘔,但心下痞者,此以醫(yī)下之也。如其不下者,病人不惡寒而渴者,此轉(zhuǎn)屬陽明也。
小便數(shù)者,大便必硬,不{MOD}十日,無所苦也。渴欲飲水,少少與之,但以法救之??收撸宋遘呱?。(244)
霍亂,頭痛,發(fā)熱,身疼痛,熱多,欲飲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386)
假令瘦人臍下有悸,吐涎沫而癲眩,此水也,五苓散主之。(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病。31)
脈浮,小便不利,微熱消渴者,宜利小便發(fā)汗,五苓散主之。(金匱要略。消渴小便不利淋病。5)
渴欲飲水,水入則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金匱要略。消渴小便不利淋病。6)
【藥物組成】 豬苓去皮 白術(shù) 茯苓各十八銖 澤瀉一兩六銖 桂枝半兩,去皮            【煎服方法】  上五味,為散,以白飲和服方寸匕,
日三服。多飲曖水,汗出愈,如法將息。

                                 10. 附子粳米湯證方證標準

1、特征癥狀:腹中切痛而水聲轆轆(雷鳴),惡心嘔吐而納差,乏力,懶言。
2、主要癥狀(少陰病+水飲證):(1)少陰?。核貋砼吕洌孕乇巢坑壬?,常常自覺困倦感;(2)水飲證:小便不利,或者胸脅脹滿、短氣或
腹?jié)M或心下痞滿,或心悸或者心下悸動或者臍下悸動。
3、可伴隨癥狀:下利而煩渴,或者便秘。
4、舌苔脈象:舌質(zhì)淡,或舌體胖大,舌苔白滑,脈沉緊或者微細無力。

[條文薈萃]
腹中寒氣,雷鳴切痛,胸脅逆滿,嘔吐,附子粳米湯主之。(金匱要略。腹?jié)M寒疝宿食病脈證治第十)
【藥物組成】 附子一枚(炮) 半夏 粳米各半升 甘草一兩 大棗十枚                   【煎服方法】 右五味,以水八升,煮米熟,湯成,
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11. 附子湯證方證標準

1、特征癥狀(肢體痹證):背惡寒或者疼痛,身體痛,手足寒或者發(fā)冷或者麻木不仁,骨節(jié)痛。
2、主要癥狀(少陰病+水飲證):(1)少陰?。核貋砼吕?,以胸背部尤甚,常常自覺困倦感;(2)水飲證:小便不利,或者胸脅脹滿、短氣或
腹?jié)M或胃腸間水聲轆轆,或心悸或者心下悸動或者臍下悸動,或者頭面、肢體浮腫。
3、可伴隨癥狀:(1)胃氣虛證:心下痞滿,納差,乏力,少氣懶言;(2)或者咳喘,或者嘔吐,或者頭眩,身潤動,或者小便數(shù),大便硬,
或者小便不利,而下利,或者腹痛、腰痛。
4、舌苔脈象:舌質(zhì)淡,或舌體胖大,舌苔白滑,脈沉或者微細無力。

[條文薈萃]
少陰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惡寒者,當灸之,附子湯主之。(304)
少陰病,身體痛,手足寒,骨節(jié)痛,脈沉者,附子湯主之。(305)
婦人懷娠六七月,脈弦發(fā)熱,其胎愈脹,腹痛惡寒者,少腹如扇,所以然者,子藏開故也,當以附子湯溫其藏。(方未見)(金匱要略。婦人
妊娠病脈證并治第二十)
【藥物組成】 附子二枚,炮,去皮,破八片 茯苓三兩 人參二兩 白術(shù)四兩 芍藥三兩
【煎服方法】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12.  防己黃芪湯證方證標準

1、特征癥狀(水氣表證):肢體腫重或疼重煩躁,小便不利而清。更有甚者腰以下當腫及陰,四肢難以屈伸。必兼有汗出。
2、主要癥狀(太陽病輕證):發(fā)熱,惡風寒、頭痛(或者頭暈)項強,鼻鳴,鼻塞流清涕,無口干口渴。以上癥狀,但見一兩個即可。
3、舌苔脈象:舌質(zhì)淡,舌苔薄白,脈浮緩或弱。

[條文薈萃]
風濕,脈浮身重、汗出惡風者,防己黃芪湯主之。(金匱要略。痙濕喝病脈證第二。22)
風水,脈浮身重,汗出惡風者,防已黃芪湯主之。腹痛者加芍藥。(金匱要略。水氣病。20)
《外臺》防已黃芪湯 治風水,脈浮為在表,其人或頭汗出,表無他病,病者但下重,從腰以上為和,腰以下當腫及陰,難以屈伸(方見風濕中
)。(金匱要略。水氣病。附方)
【藥物組成】 防己一兩 甘草半兩(炒) 白朮七錢半 黃芪一兩一分(去蘆)                 【煎服方法】   右剉麻豆大,每抄五錢匕,
生姜四片,大棗一枚,水盞半,煎八分,去滓,溫服,良久再服。喘者加麻黃半兩,胃中不和者加芍藥三分,氣上沖者加桂枝三分,下有陳寒
者加細辛三分。服后當如蟲行皮中,從腰下如冰,后坐被上,又以一被繞腰以下,溫,令微汗,差。

                           13. 旋覆代赭湯證方證標準

1、特征癥狀:心下痞硬,噫氣不除。
2、主要癥狀(水飲證+胃氣虛證):(1)水飲證:小便不利,或者胸脅脹滿、短氣或腹?jié)M或胃腸間水聲轆轆或心下痞滿,或者頭面、肢體浮腫;
(2)胃氣虛證:心下痞滿,納差,乏力,少氣懶言。
3、可伴隨癥狀:或者胃脘冷痛,或者頭暈咳喘,或者小便不利而下利,或者便秘。
4、舌苔脈象:舌質(zhì)淡,或舌體胖大,舌苔白膩,脈沉弦遲澀。

[條文薈萃]傷寒發(fā)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氣不除者,旋復代赭石湯主之。(161)
【藥物組成】 旋覆花三兩 人參二兩 生姜五兩 代赭石一兩 甘草三兩,炙 半夏半升,洗 大棗十二枚,擘
【煎服方法】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14. 栝樓瞿麥丸證方證標準
1、特征癥狀:小便不利而腹?jié)M或肢體浮腫,口渴明顯者。
2、主要癥狀(少陰病+水飲證):(1)少陰?。核貋砼吕?,以胸背部尤甚,常常自覺困倦感;(2)水飲證:胸脅脹滿、短氣或心下痞滿,或心
悸或者心下悸動或者臍下悸動。
3、可伴隨癥狀:或者自下利。
4、舌苔脈象:舌質(zhì)淡,或舌體胖大,舌苔白滑,脈沉緊或者微細無力。

[條文薈萃]
小便不利者,有水氣,其人若渴,栝蔞瞿麥丸主之。(金匱要略。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脈證并治第十三)

栝蔞根二兩 茯苓三兩 薯蕷三兩 附子一枚(炮) 瞿麥一兩
【煎服方法】 右五味,末之,煉蜜丸梧子大,飲服三丸,日三服;不知,增至七八丸,以小便利、腹中溫為知。

                                            15. 當歸散證方證標準

1、特征癥狀(血淤輕證):腹痛,或者拘急,綿綿作痛,痛有定處。婦女經(jīng)閉,或者痛經(jīng),帶有血塊。
2、主要癥狀(陽明煩證):煩滿不得臥,手足發(fā)熱,小便微黃。
3、可伴隨癥狀:(1)水飲輕證:小便不利,胸脅脹滿,或腹?jié)M,或心下痞滿,或者眩暈耳鳴。以上癥狀,但見一兩個即可;(2)或者身體怠
懶,或者頭暈胸悶,或者口苦,或面色不榮,或者婦人素來有半產(chǎn)。
4、舌苔脈象:舌質(zhì)淡,舌苔薄白或者微黃,脈沉或者弦滑。

[條文薈萃]
婦人妊娠,宜常服當歸散主之。(金匱要略。婦人妊娠病脈證并治第二十。9)
當歸 黃芩 芍藥 川芎各一斤 白朮半斤 五味,杵為散,酒飲服方寸匕,日再服,妊娠常服即易產(chǎn),胎無疾苦,產(chǎn)后百病悉主之。

                                     16. 當歸芍藥散證方證標準

1、特征癥狀(血淤輕證):腹中諸疾痛,或者拘急,綿綿作痛,痛有定處。婦女經(jīng)閉,或者痛經(jīng),帶有血塊。
2、主要癥狀(水飲證):小便不利而肢體浮腫,胸脅脹滿、短氣,或腹?jié)M,或心下痞滿,或心悸或者心下悸動或者臍下悸動,或者眩暈耳鳴。
3、可伴隨癥狀:或者面色不榮,或者少氣乏力,或者腰痛。
4、舌苔脈象:舌質(zhì)淡,或舌體胖大,舌苔白滑或者白厚膩,脈沉或者弦滑。

[條文薈萃]
婦人懷娠,腹中休痛,當歸芍藥散主之。(金匱要略。婦人妊娠病脈證并治第二十)
婦人腹中諸疾痛,當歸芍藥散主之。(金匱要略。婦人雜病脈證并治第二十二)
師曰:寸口脈沉而遲,沉則為水,遲則為寒,寒水相搏。趺陽脈伏,水谷不化,脾氣衰則鶩清,胃氣衰則身腫。少陽脈卑,少陰脈細,男子則
小便不利,婦人則經(jīng)水不通,經(jīng)為血,血不利則為水,名曰血分。(金匱要略。水氣病脈證并治第十四)
當歸三兩 芍藥一斤 芎藭半斤,一作三兩 茯苓四兩 澤瀉半斤 白朮四兩
上六味,杵為散,取方寸匕,酒和,日三服。
                                       17. 炙甘草湯證方證標準

1、特征癥狀:(1)心悸;(2)咯吐涎沫,量多。
2、主要癥狀(表寒證+陽明虛熱證):(1)表寒證:小便清(也有小便黃者),口唇淡白,面部無華或者青白,無三陰證。以上癥狀,但見一
兩個即可;(2)陽明虛熱證:心中煩躁,咽干口燥,失眠多夢,四肢酸疼,手足心熱,潮熱盜汗。
3、可伴隨癥狀(桂枝湯輕證):發(fā)熱,汗出,惡風寒,鼻鳴,鼻塞流清涕。以上癥狀,但見一兩個即可。
4、舌苔脈象:舌質(zhì)淡而嫩、有光澤,苔薄白或者薄黃,脈細弱,或者兼有結(jié)代。

[條文薈萃]
傷寒脈結(jié)代,心動悸,炙甘草湯之。(177)
《千金翼》炙甘草湯(一云復脈湯)  治虛勞不足,汗出而悶,脈結(jié)悸,行動如常,不出百日,危急者十一日死。(金匱要略。血痹虛勞病脈
證并治第六。附方)
《外臺》炙甘草湯 治肺痿涎唾多,心中溫溫液液者。(金匱要略。肺痿肺癰咳嗽上氣病脈證治第七。附方)
炙甘草湯:
甘草(炙,四兩) 生姜(切,三兩) 人參(二兩) 生地黃(一斤) 桂枝(去皮,三兩) 阿膠(二兩) 麥門冬(去心,半升) 麻仁(半升
) 大棗(擘,三十枚) 
上九味,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內(nèi)膠烊消盡,溫服一升,日三服。一名復脈湯。

                                       18. 溫經(jīng)湯證方證標準

1、特征癥狀:(1)腹中或者臍下腹痛,或者拘急,刺痛,痛有定處,或者癥??;(2)月經(jīng)病:婦女經(jīng)閉,或者痛經(jīng),帶有血塊,或者產(chǎn)后惡
露不下或者量少。
2、主要癥狀(太陰證+陽明虛熱證):(1)太陰證:平素可有腹?jié)M而吐,食不下,自利,口不渴,時腹自痛,口內(nèi)清涎沫多;(2)陽明虛熱證
:身熱有汗,心中煩躁,咽干口燥,失眠多夢,四肢酸疼,手足心熱,小便黃。
3、可伴隨癥狀:或者面色蒼白,精神萎靡;或者皮膚粗糙伴有脫屑;或者汗出、惡風;或者頭痛。
4、舌苔脈象:舌質(zhì)暗淡,舌苔白或者微黃,脈滑微數(shù),或者澀。

[條文薈萃]
問曰:婦人年五十,所病下利數(shù)十日不止,暮即發(fā)熱,少腹里急,腹?jié)M,手掌煩熱,唇口干燥,何也?師曰:此病屬帶下。何以故?曾經(jīng)半產(chǎn)
,瘀血在少腹不去,何以知之?其證唇口干燥,故知之。當以溫經(jīng)湯主之。(金匱要略。婦人雜病脈證并治第二十二。9)
溫經(jīng)湯方 
吳茱萸(三兩) 當歸 川芎 芍藥(各二兩) 人參 桂枝 阿膠 牡丹皮(去心) 生姜 甘草(各二兩) 半夏(半升) 麥門冬(一升,去心) 
上十二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溫三服。亦主婦人少腹寒,久不受胎;兼取崩中去血,或月水來過多,及至期不來。
                                       19. 當歸生姜羊肉湯證方證標準

1、特征癥狀:腹痛喜溫喜按。
2、主要癥狀(太陰證):口淡不渴,口唇淡白,面部無華,平素可有腹?jié)M而吐,食不下,自利,時腹自痛,口內(nèi)清涎沫多,心下痞,乏力,少氣
懶言。
3、舌苔脈象:舌質(zhì)淡,舌苔薄白,或者滑,脈沉細微弱。

[條文薈萃]
寒疝腹中痛,及脅痛里急者,當歸生姜羊肉湯主之。(金匱要略。腹?jié)M寒疝宿食病脈證治第十。18)
病解能食,七八日更發(fā)熱者,此為胃實,大承氣湯主之。(方見痙中)產(chǎn)后腹中疼痛,當歸生姜羊肉湯主之;并治腹中寒疝虛勞不足。(金匱
要略。婦人產(chǎn)后病脈證治第二十一。3)
當歸生姜羊肉湯方 
當歸(三兩) 生姜(五兩) 羊肉(一斤) 
上三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溫服七合,日三服。

                                      20. 桂枝加龍骨牡蠣湯證方證標準

1、特征癥狀:(1)失精家證:男子失精,女子夢交,也包括了精微物質(zhì)長丟失耗盡者;(2)神志病證:心煩失眠多夢,心悸或怔忡,易驚恐
,心神不寧(或心神不定);(3)汗出異常證:盜汗、自汗、半身出汗。
(注意:桂枝加龍骨牡蠣湯證的汗出異常的時候往往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神志病證;神志病證或可或無兼有汗出異常證)
2、主要癥狀:少腹弦急,陰頭寒,目眩,發(fā)落,無口干口渴,小便清。
3、可伴隨癥狀(桂枝湯證):發(fā)熱汗出,惡風寒、頭痛(或者頭暈)項強,鼻鳴,鼻塞流清涕。
4、舌苔脈象:舌質(zhì)淡或嫩紅、濕潤,舌苔薄白或苔少,脈浮大弱或芤。

[條文薈萃]
夫失精家,少腹弦急,陰頭寒,目眩(一作目眶痛),發(fā)落,脈極虛芤遲,為清谷,亡血失精。脈得諸芤動微緊,男子失精,女子夢交,桂枝
加龍骨牡蠣湯主之(金匱要略。血痹虛勞病脈證并治第六)
夫失精家,少腹弦急,陰頭寒,目眩(一作目眶痛),發(fā)落,脈極虛芤遲,為清谷,亡血失精。脈得諸芤動微緊,男子失精,女子夢交,桂枝
加龍骨牡蠣湯主之(金匱要略。血痹虛勞病脈證并治第六)
   桂枝 芍藥 生姜各三兩 甘草二兩 大棗十二枚 龍骨 牡蠣各三兩 
   右七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溫三服。

                                      21. 黃土湯證方證標準

1、特征癥狀:下血,先便后血。
2、主要癥狀(厥陰寒熱錯雜厥陰證=陽明證+太陰證或者少陰證):(1)陽明證:心中煩躁,身熱有汗,口干煩渴,面色潮紅烘熱,小便黃。以
上癥狀,但見一、兩個便是。(2)太陰證:口淡不渴,口唇淡白,面部無華,平素可有腹?jié)M而吐,食不下,自利,口不渴,時腹自痛,口內(nèi)清
涎沫多;或者少陰證:平素怕冷,形寒肢冷,但欲寐,小便色白。
3、舌苔脈象:舌質(zhì)淡紅或者偏紅,舌苔薄,或者黃白相夾,脈沉細數(shù)無力

[條文薈萃]
下血,先便后血,此遠血也,黃土湯主之。(金匱要略。驚悸{MOD}下血胸滿瘀血病脈證治第十六。15)
黃土湯方 (亦主{MOD},衄血。) 
甘草 干地黃 白術(shù) 附子(炮) 阿膠 黃芩(各三兩) 灶中黃土(半斤) 
上七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溫二服。

                                 22. 柏葉湯證方證標準

1、特征癥狀:{MOD}不止,伴有煩熱,腹痛。
血虛癥明顯者。(出血多,面色蒼白,精神萎靡,眩暈心悸)
2、主要癥狀(太陰證):口淡不渴,口唇淡白,面部無華,平素可有腹?jié)M而吐,食不下,自利,時腹自痛,口內(nèi)清涎沫多,心下痞,乏力,少氣
懶言。
3、舌苔脈象:舌質(zhì)淡,舌苔白,脈沉弱

[條文薈萃]
{MOD}不止者,柏葉湯主之。(金匱要略。驚悸{MOD}下血胸滿瘀血病脈證治第十六。14)
柏葉湯方 
柏葉 干姜(各三兩) 艾(三把) 
上三味,以水五升,取馬通汁一升合煮,取一升,分溫再服。

                                   23. 赤小豆當歸散證方證標準

1、特征癥狀:(1)痔瘡,便血(或者膿血),先血后便,血色鮮紅者;(2)瘡癰成膿者;(3)目赤如鳩眼,視物昏花者。
2、主要癥狀(陽明輕證):小便黃,心中煩躁,口渴(非口干舌燥等白虎加人參湯證),汗出,不惡寒,反惡熱,手足心熱。以上癥狀,但見
一兩個即可。
3、舌苔脈象:舌質(zhì)淡或者微紅,舌苔黃膩,脈滑數(shù)。

[條文薈萃]
病者脈數(shù),無熱微煩,默默但欲臥,汗出,初得之三四日,目赤如鳩眼;七八日,目四眥(一本此有黃字)黑。若能食者,膿已成也,赤小豆
當歸散主之。(金匱要略。百合狐惑陰陽毒病證治第三。13)
下血,先血后便,此近血也,赤小豆當歸散主之。(方見狐惑中)(金匱要略。驚悸{MOD}下血胸滿瘀血病脈證治第十六。16)
赤小豆當歸散方
赤小豆(三升,浸令芽出,曝干) 當歸三兩
上二味,杵為散,漿水服方寸匕,日三服。

                                     24. 膠艾湯證方證標準

1、特征癥狀:(1){MOD},衄血,便血,或者出血傾向;(2)腹中或者臍下腹痛,或者拘急,刺痛,痛有定處,或者癥?。唬?)月經(jīng)?。簨D
女經(jīng)閉,或者痛經(jīng),帶有血塊,或者產(chǎn)后惡露不下或者量少。
以上血虛癥明顯者。(出血多,面色蒼白,精神萎靡,眩暈心悸)
2、主要癥狀(陽明虛熱證):(2)陽明虛熱證:身熱有汗,心中煩躁,咽干口燥,失眠多夢,四肢酸疼,手足心熱,小便黃。
3、舌苔脈象:舌質(zhì)紅,少苔或者無苔,脈細滑數(shù)。

[條文薈萃]
師曰:婦人有漏下者,有半產(chǎn)后因續(xù)下血都不絕者,有妊娠下血者,假令妊娠腹中痛,為胞阻,膠艾湯主之。(金匱要略。婦人妊娠病脈證并
治第二十。4)
芎歸膠艾湯方
(一方加干姜一兩。胡洽治婦人胞動無干姜。) 
川芎 阿膠 甘草(各二兩) 艾葉 當歸(各三兩) 芍藥(四兩) 干地黃(六兩) 
上七味,以水五升,清酒三升,合煮取三升,去滓,納膠令消盡,溫服一升,日三服。不瘥更作。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luò)存儲空間,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nèi)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zhuǎn)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