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男孩‘自慰网亚洲一区二区,亚洲一级在线播放毛片,亚洲中文字幕av每天更新,黄aⅴ永久免费无码,91成人午夜在线精品,色网站免费在线观看,亚洲欧洲wwwww在线观看

分享

經(jīng)方方證標準(二)

 學中醫(yī)書館 2019-01-09

 25. 厚樸生姜半夏甘草人參湯證方證標準

1、特征癥狀:腹部脹滿腹痛,或者兼有惡心嘔吐,或者兼有大便秘結。
2、主要癥狀(胃氣虛證)口淡不渴,口唇淡白,納差,口內清涎沫多,心下痞,乏力,少氣懶言。
3、舌苔脈象:舌質淡,舌苔薄白,或者滑,脈沉弱。

[條文薈萃]
發(fā)汗后,腹脹滿者,厚樸生姜甘草半夏人參湯主之。(66)
厚樸生姜半夏甘草人參湯
厚樸(炙,去皮,半斤) 生姜(切,半斤) 半夏(洗,半升) 甘草(二兩) 人參(一兩) 
上五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26. 赤石脂禹余糧湯證方證標準

1、特征癥狀:久利,利不止,腹痛喜溫喜按。
2、主要癥狀:無見陰陽證。
3、舌苔脈象:舌質淡,舌苔薄白,脈沉細微弱。
這個證,很急,危險,還有個省略的煩熱的問題,主要關鍵在下焦不固了,所以很直接的就用了這兩味藥,都照顧到。

[條文薈萃]
傷寒服湯藥,下利不止,心下痞硬。服瀉心湯已,復以他藥下之,利不止,醫(yī)以理中與之,利益甚。理中者,理中焦,此利在下焦,赤石脂禹
余糧湯主之。復利不止者,當利其小便。(159)
赤石脂禹余糧湯
赤石脂(碎,一斤) 太一禹余糧(碎,一斤) 
上二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溫三服。

                               27. 桃花湯證方證標準

1、特征癥狀:便膿血,或者小便不利,久利,兼有腹痛喜溫喜按、口干口渴。
2、主要癥狀(太陰證)口淡不渴,口唇淡白,面部無華,平素可有腹?jié)M而吐,食不下,自利,時腹自痛,口內清涎沫多,心下痞,乏力,少氣懶
言。
3、舌苔脈象:舌質淡,舌苔薄白,或者滑,脈沉細微弱。

[條文薈萃]
少陰病,下利便膿血者,桃花湯主之。(306)
少陰病,二三日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下利不止便膿血者,桃花湯主之。(307)
桃花湯
赤石脂(一斤,一半全用,一半篩末) 干姜(一兩) 粳米(一升) 
上三味,以水七升,煮米令熟,去滓。溫服七合,內赤石脂末方寸匕,日三服。若一服愈,余勿服。

28. 《千金》葦莖湯證方證標準

1、特征癥狀:咳嗽,胸痛咯吐膿痰,痰黃稠。
2、主要癥狀(陽明虛熱證):身熱有汗,心中煩躁,咽干口燥,失眠多夢,四肢酸疼,手足心熱,小便黃。
3、可伴隨癥狀:或者胸中甲錯,或者胸悶氣短
4、舌苔脈象:舌質紅,舌苔黃,或者黃膩,脈滑數(shù)。

[條文薈萃]
《千金》葦莖湯 治咳有微熱,煩滿,胸中甲錯,是為肺癰。(金匱要略。肺痿肺癰咳嗽上氣病脈證治第七。附方)
《千金》葦莖湯:
葦莖二升,薏苡仁半升,桃仁五十枚,瓜瓣半升。
上四味,以水一斗,先煮葦莖,得五升,去渣,內諸藥,煮取二升,服一升。再服,當吐如膿
                             29. 白頭翁加甘草阿膠湯證方證標準

1、特征癥狀:腹痛下?。撗獦颖悖?,或者血便,伴有少氣懶言,面黃乏力。
2、主要癥狀(陽明虛熱證):身熱有汗,心中煩躁,咽干口燥,失眠多夢,四肢酸疼,手足心熱,小便黃。
3、舌苔脈象:舌質紅,舌苔黃,或有膩或者干燥,或者少苔、無苔,脈沉滑細數(shù)。

[條文薈萃]
產(chǎn)后下利虛極,白頭翁加甘草阿膠湯主之。(金匱要略。婦人產(chǎn)后病脈證治第二十一。10)
白頭翁加甘草阿膠湯方
白頭翁 甘草 阿膠(各二兩) 秦皮 黃連 柏皮(各三兩)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納膠令消盡,分溫三服。

                                 30. :《千金》三物黃芩湯證方證標準

1、特征癥狀:四肢酸疼,手足心熱明顯。
2、主要癥狀(陽明虛熱證):身熱有汗,心中煩躁,咽干口燥,失眠多夢,四肢酸疼,手足心熱,畏熱喜涼,口干口苦,小便黃。
3、舌苔脈象:舌質紅,或者暗紅堅老,舌苔黃,或者干燥,或者少苔,脈沉細數(shù)。

[條文薈萃]
《千金》三物黃芩湯 治婦人在草蓐,自發(fā)露得風。四肢苦煩熱,頭痛者,與小柴胡湯,頭不痛但煩者,此湯主之。(金匱要略。婦人產(chǎn)后病脈
證治第二十一。附方)
《千金》三物黃芩湯
黃芩(一兩) 苦參(二兩) 干地黃(四兩) 
上三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溫服一升,多吐下蟲。

                                    31. 黃連阿膠湯證方證標準

1、特征癥狀:(1){MOD},衄血,或者出血傾向;(2)或者癲狂、失眠多夢等神志??;(3)時下利,伴有純血(膿血樣便)。
2、主要癥狀(陽明虛熱證):身熱有汗,心中煩躁,咽干口燥,失眠多夢,四肢酸疼,手足心熱,平時畏熱喜涼,口干口苦,小便黃。
3、可伴隨癥狀:或者面色蒼白,精神萎靡;或者皮膚粗糙伴有脫屑。
4、舌苔脈象:舌質紅,或者暗紅堅老,舌苔黃,或有膩或者干燥,或者少苔、無苔,脈沉細數(shù)。

[條文薈萃]
少陰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煩,不得臥,黃連阿膠湯主之。(303)
黃連阿膠湯
黃連(四兩) 黃芩(二兩) 芍藥(二兩) 雞子黃(二枚) 阿膠(一云三挺,三兩) 
上五味,以水六升,先煮三物,取二升,去滓;內膠烊盡,小冷;內雞子黃,攪令相得。溫服七合,日三服。小朱鳥湯:治天行熱病,心氣不
足,內生煩熱,坐臥不安,時下利純血如雞鴨肝者(輔行訣)

                                   32. 烏梅丸證方證標準

1、特征癥狀:(1)腹痛時作,嘔吐;(2)心{MOD}煩悶,手足厥冷;(3)腹痛時作,久利;(4)氣上沖感。
2、主要癥狀(厥陰寒熱錯雜少陰病=陽明證輕證+少陰證+太陰證):(1)陽明證輕證:心中煩躁,身熱有汗,口干煩渴,平時畏熱喜涼,面色潮
紅烘熱,小便黃,便秘或者干結,腹?jié)M腹痛,拒按或者腹壁有抵觸感。以上癥狀,但見一、兩個便是。(2)少陰證:平素怕冷,形寒肢冷,但
欲寐,小便色白。(3)太陰證:口淡不渴,口唇淡白,面部無華,平素可有腹?jié)M而吐,食不下,自利,時腹自痛,口內清涎沫多,心下痞,乏
力,少氣懶言。
3、舌苔脈象:舌質淡,舌苔薄黃,脈沉細微弱,或者洪數(shù)沉取無力。

[條文薈萃]
傷寒,脈微而厥,至七八日,膚冷,其人躁,無暫安時者,此為藏厥,非為蛔厥也?;棕收咂淙水斖禄住A畈≌哽o,而復時煩,此為藏寒?;?/span>
上入膈,故煩,須臾復止,得食而嘔,又煩者,蛔聞食臭出,其人當自吐蛔。蛔厥者,烏梅丸主之。又主久利方。(338)
蛔厥者,當吐蛔,今病者靜而復時煩,此為藏寒,蛔上入膈,故煩,須臾復止,得食而嘔,又煩者,蛔聞食臭出,其人當自吐蛔?;棕收撸瑸?/span>
梅丸主之。(金匱要略,趺蹶手指臂腫轉筋陰狐疝蛔蟲病脈證治第十九。7)
烏梅丸
烏梅(三百枚) 細辛(六兩) 干姜(十兩) 黃連(十六兩)當歸(四兩) 附子(炮,去皮,六兩) 蜀椒(出汗,四兩) 桂枝(去皮,六
兩) 人參(六兩) 黃柏(六兩) 
上十味,異搗篩,合治之。以苦酒漬烏梅一宿,去核,蒸之五斗米下,飯熟搗成泥,和藥令相得。內臼中,與蜜杵二千下,丸如梧桐子大。先
食飲服十丸,日三服,稍加至二十丸。禁生冷、滑物、臭食等。

                                     33. 小柴胡湯證方證標準

1、特征癥狀:(1)脈浮細而嗜臥者;(2)身熱惡風,頸項強,手足溫而渴;(3)腹中急痛;(4)熱入血室;(5)發(fā)潮熱,大便溏,小便
自可;(6)不大便而嘔,舌上白胎,小便清者;(7)嘔而發(fā)熱者;(8)發(fā)熱,脈不浮不沉者;(9)諸黃,腹痛而嘔者;(10)大便堅,嘔
不能食;(12)四肢苦煩熱,頭痛者。
2、主要癥狀(少陽證):往來寒熱,胸脅滿悶,默默不欲飲食,喜嘔,煩躁易怒,口苦咽干目眩,或者耳聾、耳鳴。
3、可伴隨癥狀:或胸中煩而不嘔,或渴,或腹中痛,或脅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熱,或咳者
4、舌苔脈象:舌質淡紅,苔薄白,脈弦。

[條文薈萃]
太陽病,十日以去,脈浮細而嗜臥者,外已解也。設胸滿脅痛者,與小柴胡湯。脈但浮者,與麻黃湯。(37)
傷寒五六日,中風,往來寒熱,胸脅苦滿,默默不欲飲食,心煩喜嘔,或胸中煩而不嘔,或渴,或腹中痛,或脅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
,或不渴,身有微熱,或咳者,與小柴胡湯主之。(96)
血弱氣盡,腠理開,邪氣因入,與正氣相搏,結于脅下,正邪分爭,往來寒熱,休作有時,默默不欲飲食。藏府相連,其痛必下,邪高痛下,
故使嘔也。小柴胡湯主之。(97)
傷寒四五日,身熱惡風,頸項強,脅下滿,手足溫而渴者,小柴胡湯主之。(99) 
傷寒,陽脈澀,陰脈弦,法當腹中急痛者,先與小建中湯;不差者,與小柴胡湯主之。(100)
傷寒中風,有柴胡證,但見一證便是,不必悉具。凡柴胡湯病證而下之,若柴胡證不罷者,復與柴胡湯,必蒸蒸而振,卻發(fā)熱汗出而解。(101

太陽病,過經(jīng)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證仍在者,先與小柴胡湯。嘔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煩者,為未解也,與大柴胡湯下之,
則愈。(103)
傷寒十三日不解,胸脅滿而嘔,日晡所發(fā)潮熱,已而微利。此本柴胡證,下之而不得利,今反利者,知醫(yī)以丸藥下之,非其治也。潮熱者實也
,先宜小柴胡湯以解外,后以柴胡加芒消湯主之。(104)
婦人中風,七八日,續(xù)得寒熱,發(fā)作有時,經(jīng)水適斷者,此為熱入血室,其血必結,故使如瘧狀,發(fā)作有時,小柴胡湯主之。(144)
傷寒五六日,嘔而發(fā)熱者,柴胡湯證具,而以他藥下之,柴胡證仍在者,復與柴胡湯。此雖已下之,不為逆,必蒸蒸而振,卻發(fā)熱汗出而解。
若心下滿,而硬痛者,此為結胸也,大陷胸湯主之;但滿而不痛者,此為痞,柴胡不中與之,宜半夏瀉心湯。(149)
陽明病,發(fā)潮熱,大便溏,小便自可,胸脅滿不去者,小柴胡湯主之。(229)
陽明病,脅下硬滿,不大便而嘔,舌上白胎者,可與小柴胡湯。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氣因和,身濈然而汗出解也。(230)
陽明中風,脈弦浮大而短氣,腹都滿,脅下及心痛,久按之氣不通,鼻干不得汗,嗜臥,一身及面目悉黃,小便難,有潮熱,時時噦,耳前后
腫,刺之小差。外不解,病過十日,脈續(xù)浮者,與小柴胡湯。脈但浮,無余證者,與麻黃湯;若不尿,腹?jié)M加噦者,不治。(231)
本太陽病不解,轉入少陽者,脅下硬滿,干嘔不能食,往來寒熱,尚未吐下,脈沉緊者,與小柴胡湯。若已吐、下、發(fā)汗、溫針,譫語,柴胡
湯證罷,此為壞病,知犯何逆,以法治之。(266)
嘔而發(fā)熱者,小柴胡湯主之。(379)
傷寒差已后,更發(fā)熱者,小柴胡湯主之。脈浮者,以汗解之;脈沉實者,以下解之。(394)
少陽之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263)
少陽中風,兩耳無所聞,目赤,胸中滿而煩者,不可吐下,吐下則悸而驚。(264)傷寒,脈弦細,頭痛發(fā)熱者,屬少陽。少陽不可發(fā)汗,發(fā)汗
則譫語,此屬胃,胃和則愈,胃不和,則煩而悸。(265)
諸黃,腹痛而嘔者,宜柴胡楊。(必小柴胡湯,方見嘔吐中)(金匱要略。黃疸病脈證并治第十五。21)
產(chǎn)婦郁冒,其脈微弱,不能食,大便反堅,但頭汗出,所以然者,血虛而厥,厥而必冒。冒家欲解,必大汗出。以血虛了厥,孤陽上出,故頭
汗出。所以產(chǎn)婦喜汗出者,亡陰血虛,陽氣獨盛,敢當汗出,陰陽乃復。大便堅,嘔不能食,小柴胡湯主之。(方見嘔吐中)病解能食,七八
日更發(fā)熱者,此為胃實,大承氣湯主之。(方見痙中)(金匱要略。婦人產(chǎn)后病脈證治第二十一。1)
《千金》三物黃芩湯 治婦人在草蓐,自發(fā)露得風。四肢苦煩熱,頭痛者,與小柴胡湯,頭不痛但煩者,此湯主之。(金匱要略。婦人產(chǎn)后病脈
證治第二十一。附方)
小柴胡湯
柴胡(半斤) 黃芩 人參 甘草(炙) 生姜(切,各三兩) 大棗(擘,十二枚) 半夏(洗,半升)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34. 柴胡桂枝湯證方證標準

1、特征癥狀:支節(jié)煩疼,心下支結;或者心腹卒中痛者;或者治療小柴胡湯證與桂枝湯證并見者。
2、主要癥狀(少陽證+桂枝湯證):(1)少陽證:往來寒熱,胸脅滿悶,默默不欲飲食,喜嘔,煩躁易怒,口苦咽干目眩,或者耳聾、耳鳴。(
2)桂枝湯證:汗出惡風、頭痛或者頭暈,鼻鳴,鼻塞流清涕。
3、可伴隨癥狀(水飲證):小便不利,或者胸脅脹滿、短氣或腹?jié)M或胃腸間水聲轆轆或心下痞滿,或心悸或者心下悸動,或者頭暈。
4、舌苔脈象:舌質淡紅,苔薄白,脈浮弦。

[條文薈萃]
傷寒六七日,發(fā)熱微惡寒,支節(jié)煩疼,微嘔,心下支結,外證未去者,柴胡加桂枝湯主之。(146)
《外臺》柴胡桂枝湯方:治心腹卒中痛者。(金匱要略。腹?jié)M寒疝宿食病脈證治第十。附方)
柴胡桂枝湯
桂枝 黃芩(一兩半) 人參(一兩半) 甘草(炙,一兩) 半夏(洗,二合半) 芍藥(一兩半) 大棗(擘,六枚) 生姜(切,一兩半) 柴
胡(四兩) 
上九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

                                          35. 柴胡去半夏加栝樓湯證方證標準

1、特征癥狀:口干渴明顯,無嘔吐者。
2、主要癥狀(少陽證):往來寒熱,胸脅滿悶,默默不欲飲食,喜嘔,煩躁易怒,口苦咽干目眩,或者耳聾、耳鳴。
3、可伴隨癥狀(水飲證):小便不利,或者胸脅脹滿、短氣或腹?jié)M或胃腸間水聲轆轆或心下痞滿,或心悸或者心下悸動,或者頭暈。
4、舌苔脈象:舌質紅,舌苔黃,脈弦數(shù)。

[條文薈萃]
柴胡去半夏加栝蔞湯 治瘧病發(fā)渴者,亦治勞瘧。(金匱要略。瘧病脈證并治第四。附方)
柴胡去半夏加栝蔞湯 
柴胡(八兩) 人參 黃芩 甘草(各三兩) 栝蔞根(四兩) 生姜(二兩) 大棗(十二枚)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二服。

                                           36. 柴胡加芒硝湯證方證標準

1、特征癥狀:便秘或者干結潮熱,或者微利潮熱,腹?jié)M腹痛不明顯。
2、主要癥狀(陽明證輕證+少陽證):(1)陽明證:心中煩躁,身熱有汗,口干煩渴,平時畏熱喜涼,面色潮紅烘熱,小便黃。以上癥狀,但見
一、兩個便是。(2)少陽證:往來寒熱,胸脅滿悶,默默不欲飲食,喜嘔,煩躁易怒,口苦咽干目眩,或者耳聾、耳鳴。
3、可伴隨癥狀(水飲證):小便不利,或者胸脅脹滿、短氣或腹?jié)M或胃腸間水聲轆轆或心下痞滿,或心悸或者心下悸動,或者頭暈。
4、舌苔脈象:舌質紅,舌苔黃干燥,脈弦滑數(shù)。

[條文薈萃]
傷寒十三日不解,胸脅滿而嘔,日晡所發(fā)潮熱,已而微利。此本柴胡證,下之而不得利,今反利者,知醫(yī)以丸藥下之,非其治也。潮熱者實也
,先宜小柴胡湯以解外,后以柴胡加芒消湯主之。(104)
柴胡加芒硝湯
柴胡(二兩十六銖) 黃芩(一兩) 人參(一兩) 甘草(炙,一兩) 生姜(切,一兩) 半夏(二十銖,洗。) 大棗(擘,四枚) 芒硝(二
兩)
上八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內芒硝,更煮微沸,分溫再服;不解更作。

                                             37. 大柴胡湯證方證標準

1、特征癥狀:便秘或者干結,或者兼有腹?jié)M腹痛,或者兼有嘔不止。
2、主要癥狀(陽明證+少陽證):(1)陽明證:心中煩躁,身熱有汗,口干煩渴,平時畏熱喜涼,面色潮紅烘熱,小便黃。(2)少陽證:往來
寒熱,胸脅滿悶,默默不欲飲食,喜嘔,煩躁易怒,口苦咽干目眩,或者耳聾、耳鳴。
3、可伴隨癥狀(水飲證):小便不利,或者胸脅脹滿、短氣或腹?jié)M或胃腸間水聲轆轆或心下痞滿,或心悸或者心下悸動,或者頭暈。
4、舌苔脈象:舌質紅,舌苔黃干燥,脈弦滑數(shù)。

[條文薈萃]
太陽病,過經(jīng)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證仍在者,先與小柴胡湯。嘔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煩者,為未解也,與大柴胡湯下之,
則愈。(103)
傷寒,發(fā)熱,汗出不解,心下痞硬,嘔吐而下利者,大柴胡湯主之。(165)
傷寒十余日,熱結在里,復往來寒熱者,與大柴胡湯。但結胸無大熱者,此為水結在胸脅也,但頭微汗出者,大陷胸湯主之。(136)
按之心下滿痛者,此為實也,當下之,宜大柴胡湯。(金匱要略。腹?jié)M寒疝宿食病脈證治第十。12)
大柴胡湯
柴胡(半斤) 黃芩(三兩) 芍藥(三兩) 半夏(洗,半升) 生姜(切,五兩) 枳實(炙,四枚)大黃二兩大棗(擘,十二枚)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溫服一升,日三服。

                             38. 四逆散證方證標準

1、特征癥狀:四逆,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
2、主要癥狀(陽明證輕證+少陽證輕證):(1)陽明證輕證:心中煩躁,身熱有汗,口干煩渴,頭目痛,小便黃。以上癥狀,但見一、兩個便是
。(2)少陽證輕證:往來寒熱,胸脅滿悶,默默不欲飲食,喜嘔,煩躁易怒,口苦咽干目眩,或者耳聾、耳鳴。以上癥狀,但見一、兩個便是

3、可伴隨癥狀:或者腹中痛,下利,{MOD}灼熱。
4、舌苔脈象:舌質紅,舌苔薄黃,脈弦數(shù)。

[條文薈萃]
少陰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318)
四逆散
甘草(炙) 枳實(破,水漬,炙干) 柴胡 芍藥 
上四味,各十分,搗篩,白飲和服方寸匕,日三服。

39. 黃芩加半夏生姜湯證方證標準

1、特征癥狀:腹中痛,干嘔下利,沒有{MOD}灼熱感。
2、主要癥狀(陽明證輕證+少陽證輕證):(1)陽明證輕證:心中煩躁,身熱有汗,口干煩渴,頭目痛,小便黃。以上癥狀,但見一、兩個便是
。(2)少陽證輕證:往來寒熱,胸脅滿悶,默默不欲飲食,喜嘔,煩躁易怒,口苦咽干目眩,或者耳聾、耳鳴。以上癥狀,但見一、兩個便是
。
3、舌苔脈象:舌質紅,舌苔黃薄,或者夾膩,脈弦數(shù)。

[條文薈萃]
太陽與少陽合病,自下利者,與黃芩湯;若嘔者,黃芩加半夏生姜湯主之。(172)
干嘔而利者,黃芩加半夏生姜湯主之。(金匱要略。嘔吐噦下利病脈證治第十七。11)
黃芩加半夏生姜湯
黃芩(三兩) 芍藥(二兩) 甘草(炙,二兩) 大棗(擘,十二枚) 半夏(洗,半升) 生姜(切,一兩半,一方三兩) 
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再,夜一服。

                                    40. 黃芩湯證方證標準

1、特征癥狀:腹中痛,下利,{MOD}灼熱。
2、主要癥狀(陽明證輕證+少陽證輕證):(1)陽明證輕證:心中煩躁,身熱有汗,口干煩渴,頭目痛,小便黃。以上癥狀,但見一、兩個便是
。(2)少陽證輕證:往來寒熱,胸脅滿悶,默默不欲飲食,喜嘔,煩躁易怒,口苦咽干目眩,或者耳聾、耳鳴。以上癥狀,但見一、兩個便是
。
3、舌苔脈象:舌質紅,舌苔黃薄,或者夾膩,脈弦數(shù)。

[條文薈萃]
太陽與少陽合病,自下利者,與黃芩湯;若嘔者,黃芩加半夏生姜湯主之。(172)
黃芩湯
黃芩(三兩) 芍藥(二兩) 甘草(炙,二兩) 大棗(擘,十二枚) 
上四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再,夜一服。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存儲空間,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