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現(xiàn)在科學(xué)越來越發(fā)展,宗教迷信的人少了,但是學(xué)佛修禪的人卻越來多,為什么? 就為了讓心獲得寧靜,將躁動的心安下來。 焦慮、心靜不下來,變成了人的常態(tài)。 主要原因還是欲望太多,其實人真正需要的東西很少,但想要的東西很多。使得心氣上浮,沉不下心。 人對物質(zhì)方面的需求是本能,溫飽,是人存活的基礎(chǔ)。 無論是過去原始時期還是現(xiàn)在,人們都需要屯糧,有比較富裕的物質(zhì)才更有能力面對未來的不確定性,食物多自然就比較容易挨過冬,但是這些需求不是無限的。 現(xiàn)在為什么人越來越焦慮呢? 我覺得很大的原因是被刺激出來,各種信息宣傳,各種文化洗腦。 商人掌握了心理學(xué),各種知識之后,利用人性的弱點來煽動蠱惑人們,從而獲取他們想要的利益,而我們卻身在其中察覺不出,甚至是這些事情的參與者和推動者而不自知。我們本來正常的欲望和天性被扭曲,活得越來越不自然。 所以我們需要去覺察自己的內(nèi)心真我,將心安放,讓內(nèi)心充盈有能量,不輕易被外界事物所擾所誘。就像王陽明說的:吾性自足,不假外求。 一個真正身心健康的人,是心向內(nèi)求的人。 心向內(nèi)求,不總是期望別人、或是外界給我什么,也不會去和人攀比,不羨慕嫉妒別人,順自己的天性欲望行事。 這樣就不會生怨,心中沒有怨念,不會輕易被外事外物觸到我們的心,就不容易被蠱惑,被傷害,這叫心中無賊。 我們心內(nèi)想的某個人,或某個事物,只存在于我們的思維里,與心外的真實世界的那個不是同一個。 我們?nèi)藢ψ约航佑|到的事物的所知所識,都是有局限性的?;谌烁髯圆煌恼J知所覺知到的事物,都不能代表其事物的本身;就像一百個人心中,有一百個喬布斯,但卻都不是喬布斯本人;同一片風(fēng)景,每個人看到的都只是一部分。 作為人們思維的對象,是虛幻的,可千變?nèi)f化,也可實可虛。我們對一個事物的了解和認知,都是我們的思維我們的心對它的看法。 你想它就存在,你不去想,它就不存在。起心動念,都是我們自己思欲的投射,外物,不會引起我們的情緒。 就像美國心理學(xué)家埃利斯創(chuàng)建的情緒ABC理論說的那樣:真正傷害我們的,不是事情本身,而是我們對事情的看法。 所以我們還要學(xué)會自我療愈,自我寬慰。 當然,大道理總是簡單有易懂,人人都在講,從古講到今。然而真正做到的人,卻沒多少。會講,卻不代表做到,比如說我自己,心浮氣躁,寫完文章,念念不忘有多少人看了,多少人點贊,有沒有人評論.....修行之路慢慢其修遠兮,但我將上下而求索。 不求悟道,不求成佛,但求能活得自然,不扭曲,做個身心健康的正常人。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