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書圣王羲之傳世真跡絕至罕見,后世流傳多為摹本,唐宋時期的摹本為上品。摹本是否出自唐宋人手,要注意幾個要素:一、合乎王羲之的筆跡風格,摹寫精良。二、有宋以上的著錄或古法帖作為依據(jù)。三、紙、絹或裝裱符合唐宋時代。四、可靠的題跋和印鑒以反映流傳歷史。 王羲之書法的宋人摹本,據(jù)鑒定家著錄和發(fā)表出來的及所見者約有二十余種,絕大部分珍藏于博物館里, 少數(shù)輾轉(zhuǎn)于私家。由清代內(nèi)府流出的絹本草書《平安帖》就是其中的一件。 王羲之流傳于今天有兩個版本的《平安帖》摹本,一為行書,一為草書。今天我們就感受一下他的“平安”! 行書《平安帖》: 行書《平安帖》和《何如帖》、《奉橘帖》被后世帝王融于一卷,也稱“平安三帖”。今存墨跡本為唐代雙鉤摹搨,硬黃紙本??v24.7厘米,4行27字。收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镀桨蔡愤\筆提按頓挫的變化較多,鉤挑轉(zhuǎn)折間,鋒穎秀發(fā),一些牽絲引帶的草書筆法,也十分生動靈巧。此帖既有娟美之處,又不失古拙遺風,可謂樸拙相生,得中和之至美。 ▲王羲之《平安》、《何如》、《奉橘》 行書《平安帖》釋文:此粗平安修載來十余 日諸人近集存想明日 當復悉來無由同 增慨 行書《平安帖》奇在骨骼之神異,其平直畫雖多,各有異態(tài),同為長豎,“平”字懸針,有若引繩,而“來“字微拱,“十”字則左拂;同為短豎,“修”字各有粗細。同為橫畫,“安”字側(cè)鋒下拱,姿態(tài)嫵媚,“集”字長橫甚細,“存”字之橫則粗,此其所以奇也。而骨體廉峻,筋肉附之,此其所以麗也。章法布局疏密得當,雍容之態(tài),酣暢之情,可為行書之典范。 草書《平安帖》: 《草書平安帖》又名《告姜道帖》,常常與行書《平安帖》混淆。原為北京一位知名藏家的愛物,“文革”期間曾被查抄,“文革”之后又發(fā)還。《草書平安帖》筆法圓勁古雅、意致優(yōu)閑逸裕,頗合羲之草書法度??桃饽懀尸F(xiàn)輕重濃淡,然不免有筆滯處。臨寫并勾描,留下細痕。此帖一般被認為是宋人摹本。 ▲《草書平安帖》未分之前九行 ▲王羲之 高古摹本《草書平安帖》 最早見于北宋著名叢帖《絳帖》,后經(jīng)《宣和書譜》著錄,當時共有九行,后被一分為二。上帖是前半部,為絹本,縱24.5厘米,橫13.8厘米,共4行,41個字?!恫輹桨蔡飞喜]有作者的名款,但歷史上大多數(shù)人都認為是王羲之所書。延展開這幅草書帖,41個字的周圍蓋滿了幾十方收藏鑒賞印章,可見其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曾屢次易主。2010年11月20日,上海的劉益謙以3.08億元拍得此件極致珍品。2015年,中國嘉德和劉益謙終于完成拍品交接,這件國寶入藏上海的龍美術(shù)館。 清朝乾隆皇帝曾盛譽該帖“可亞時晴”,能媲美“三希堂”瑰寶王羲之《快雪時晴帖》,可見此帖的藝術(shù)性高絕。民間也認為王羲之的高古摹本無出其右,此草書《平安帖》為摹本最佳。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