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 HBV)是引起乙型肝炎(簡稱乙肝)的病原體,屬嗜肝DNA病毒科,該科病毒包含正嗜肝DNA病毒屬和禽嗜肝DNA病毒屬兩個屬,引起人體感染的是正嗜肝DNA病毒屬。HBV感染是全球性的公共衛(wèi)生問題,隨著基因工程疫苗的生產(chǎn)和投入,乙肝疫苗的普及率逐年上升,感染率呈下降趨勢。 生物學特征1.形態(tài)和結(jié)構(gòu) 乙肝病毒在電子顯微鏡下可呈3種形態(tài)的顆粒結(jié)構(gòu):直徑約42nm的大球形顆粒、直徑約22nm的小球形顆粒以及管型顆粒。大球形顆粒(Dane 顆粒)為完整的病毒顆粒,由包膜和核衣殼組成,包膜含HBsAg、糖蛋白和細胞脂肪,核心顆粒內(nèi)含核心蛋白(HBcAg)、環(huán)狀雙股HBV-DNA和HBV-DNA多聚酶,是病毒的完整形態(tài),有感染性。小球形顆粒以及管型顆粒均由與病毒包膜相同的脂蛋白組成,前者主要由HBsAg形成中空顆粒,不含DNA和DNA多聚酶,不具傳染性;后者是小球形顆粒串聯(lián)聚合而成,成分與小球形顆粒相同。 2.病毒生活周期 HBV通過低親和力受體(如硫酸乙酰肝素、蛋白多糖等),黏附到肝細胞表面,再通過大包膜蛋白的preS1區(qū)與病毒受體結(jié)合介導細胞對病毒的內(nèi)吞作用。鈉離子-?;悄懰峁┺D(zhuǎn)運多肽(NTCP)是介導HBV進入細胞和建立感染的重要受體,在內(nèi)吞體病毒包膜和吞體膜融合將衣殼釋放入細胞質(zhì),衣殼被運送至核孔復合體內(nèi)部的病毒基因組rcDNA釋放入細胞核。在細胞核內(nèi),rcDNA可能通過細胞的DNA復制機制轉(zhuǎn)化成共價閉合環(huán)狀DNA(cccDNA)。cccDNA有高度的穩(wěn)定性,在細胞核內(nèi)可以維持數(shù)月至數(shù)年,這是抗病毒治療結(jié)束后病毒反彈的根本原因,因此清除cccDNA對根治乙型肝炎具有決定性意義。病毒利用cccDNA轉(zhuǎn)錄出3.5kb,2.4kb,2.1kb及約0.8kb的mRNA,其中3.5kb為前基因組RNA(pgRNA),可反轉(zhuǎn)錄出基因組DNA并作為編碼病毒核心蛋白和聚合酶蛋白的模板,HBsAg合成后在粗面內(nèi)質(zhì)網(wǎng)中多聚化,并轉(zhuǎn)運至高爾基體前腔以包裝核心顆粒,裝配好的HBV顆粒與亞病毒顆粒轉(zhuǎn)運至高爾基體進行HBsAg的糖基化修飾,最后以出芽方式將完整的病毒粒子分泌出宿主細胞而完成生活周期。 致病性和免疫性1.傳染源 急性乙肝患者、慢性乙肝患者和乙型肝炎病毒攜帶者是主要傳染源,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無論在潛伏期、急性期或慢性期,其血液都具有傳染性。HBsAg陽性持續(xù)6個月以上,沒有肝炎癥狀的體征,肝功能等各項檢查都顯示正常,血清ALT和AST均在正常范圍,肝組織檢查顯示沒有明顯的異常癥狀稱為乙型肝炎病毒攜帶者。慢性患者和病毒攜帶者作為傳染源的意義最大,其傳染性與病毒復制或體液中乙肝病毒的DNA含量呈正比。 2.傳播途徑 HBV主要的傳播途徑是血液傳播(輸血和血制品)。其次是母嬰傳播,即分娩前后及過程中由帶乙型肝炎病毒的母親感染新生兒,母乳喂養(yǎng)也可導致母嬰傳播,該傳播途徑在中國占很大比重,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40%~50%的患者均來源于母嬰傳播。第三是密切接觸傳播,如通過精液和陰道分泌物傳播病毒。第四是醫(yī)源性傳播,如消毒不徹底、不安全注射等。 (1)血液、血液制品等傳播:HBV在血液中大量存在,極少量含有病毒的血液或血制品進入人體即可導致感染,除輸血外,血液透析、器官移植等均可傳播。 (2)母嬰垂直傳播:主要是指宮內(nèi)感染、圍生期傳播以及分娩后傳播,攜帶有HBV的母親可以通過血流感染胎兒。 (3)密切接觸傳播:目前已證實涎液、汗液、陰道分泌物、精液、乳汁等體液中均含有乙肝病毒,密切的生活接觸,尤其是性接觸傳播是常見傳播方式。 (4)醫(yī)源性傳播:在醫(yī)療或預防工作中,由于未能嚴格按規(guī)章制度和操作規(guī)程而人為地造成病毒傳播,包括使用受污染或消毒不嚴的針管、針頭、采血器等。 3.致病機制 肝細胞受損程度與機體免疫應答的強弱有關,HBV引起免疫病理損害的機制有以下幾種。 (1)病毒致機體免疫應答低下:HBV感染時,對外膜抗原的體液抗體應答利于清除血液中的病毒顆粒,對核殼和復制酶抗原的細胞免疫應答清除病毒的同時也損害肝細胞。大多數(shù)免疫功能正常的成年人感染HBV后可通過天然免疫及適應性免疫應答的協(xié)調(diào)作用清除病毒,并產(chǎn)生HBV抗體,若不能有效清除病毒如免疫功能低下或受到抑制,則導致病毒持續(xù)感染及在肝細胞內(nèi)復制,形成慢性感染。HBV感染人體后也可抑制機體免疫功能,免疫功能低下者不能有效清除病毒,使感染遷延不愈繼而慢性化。對病毒抗原的免疫應答與病毒消除和致病機制相關。 (2)病毒變異產(chǎn)生耐藥:HBV感染持續(xù)的原因通常是機體對病毒抗原的免疫應答低下,常見于病毒變異后的免疫逃逸,病毒可通過該機制逃避機體的特異性免疫應答使感染轉(zhuǎn)為慢性。HBV有高變異性的原因在于病毒有反轉(zhuǎn)錄復制過程,RNA聚合酶和反轉(zhuǎn)錄酶缺乏校正功能,容易發(fā)生錯誤。HBV在感染過程中由于人體免疫壓力和抗HBV藥物的影響易誘發(fā)變異,HBV變異后,可造成病毒不易清除并引起耐藥,降低抗病毒治療的療效。S基因的變異可發(fā)生HBsAg陰性的HBV變異株感染,出現(xiàn)"診斷逃逸"。前c/c區(qū)基因變異使HBeAg合成受阻,患者HBeAg陰性,但其病毒復制并不受影響,故可檢測到HBV DNA,甚至病毒載量較高;P區(qū)基因的變異則可直接影響抗病毒治療效果。 (3)抗體介導的免疫病理損害:HBV感染后血清中特異性抗體如HBsAb、PreS1-Ab和PreS2-Ab可直接清除血循環(huán)中游離的病毒,但抗原抗體形成的免疫復合物可沉積于腎小球基底膜、關節(jié)滑液囊等處并激活補體,引起Ⅲ型超敏反應。免疫復合物也可沉積于肝細胞內(nèi),引起肝毛細血管栓塞,導致急性肝壞死,表現(xiàn)為重癥肝炎。HBV感染可使肝特異性脂蛋白抗原暴露,并作為自身抗原誘導機體產(chǎn)生自身抗體,通過直接和間接作用損傷肝細胞。 (4)細胞介導的免疫病理損害:免疫細胞通過識別細胞膜上的HLA-I類分子和病毒抗原發(fā)揮特異性CTL的直接殺傷靶細胞作用。細胞免疫是徹底清除病毒的重要因素,但對于機體來說是把雙刃劍,過度的細胞免疫反應可引發(fā)大面積的肝細胞損傷,導致重癥肝炎,但細胞免疫功能低下則不能有效清除病毒,易導致感染慢性化。 臨床常用檢測方法1.HBV抗原、抗體檢測 表面抗原(HBsAg)、表面抗體(抗HBs)、е抗原(HBeAg)、е抗體(抗HBe)和核心抗體(抗HBc)稱為乙肝五項,是常用的HBV感染的檢測指標,可反映被檢者體內(nèi)HBV水平及機體的反應情況,粗略評估病毒的水平。乙肝五項檢測分為定性和定量兩種,定性檢查只能提供陰性或陽性結(jié)果,定量檢查則可提供各項指標的精確數(shù)值,對乙肝患者的監(jiān)測、治療評估和預后判斷等方面有更重要的意義,動態(tài)監(jiān)測可作為臨床醫(yī)師制定治療方案的依據(jù)。除以上五項外,抗HBc-IgM、PreS1和PreS2、PreS1-Ab和PreS2-Ab也逐步應用于臨床,作為HBV感染、復制或清除的指標。 2.HBV DNA檢測 乙肝五項檢測并不能作為判斷病毒是否復制的指標,而DNA檢測通過擴增病毒核酸,對體內(nèi)低水平的HBV病毒敏感,是判斷病毒復制的常用手段。DNA是乙肝病毒感染最直接、特異性強和靈敏性高的指標,HBV-DNA陽性,提示HBV復制和有傳染性,HBV-DNA越高表示病毒復制越多,傳染性越強。乙肝病毒的持續(xù)復制是乙肝致病的根本原因,HBV的治療主要是進行抗病毒治療,根本目的是抑制病毒復制,促使乙型肝炎病毒DNA的轉(zhuǎn)陰。DNA檢測對確診HBV和評估HBV治療效果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可了解機體內(nèi)病毒的數(shù)量、復制水平、傳染性、藥物治療效果、制定治療策略等并作為評估指標,也是唯一能幫助確診隱匿性HBV感染和隱匿性慢性HBV的實驗室檢測指標。 預防與治療乙肝疫苗接種是有效控制HBV傳播的必要手段,目前中國實行新生兒強制計劃免疫,一出生就接種乙肝疫苗。接種疫苗后有抗體應答者的保護效果一般至少可持續(xù)12年,對高危人群可進行抗-HBs監(jiān)測,必要時加強免疫。在意外接觸HBV感染者的血液和體液后,應立即檢測乙肝五項,抗-HBs<10mU/ml或抗-HBs水平不詳者立即注射HBIG200~400U以中和病毒。對急性或慢性HBV感染者應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及時向當?shù)丶膊☆A防控制中心 (CDC) 報告,并應注明是急性乙型肝炎還是慢性乙型肝炎。 抗病毒治療是慢性乙肝的根本治療方法,而乙肝病毒攜帶者即使HBV DNA水平很高,只要肝功能正常,就無需進行抗病毒治療。《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療專家共識》指出,肝功能代償期:HBV DNA水平超過1×104拷貝/毫升和(或)血清ALT水平超過正常值上限,肝活檢顯示中度至重度活動性炎癥、壞死和(或)肝纖維化的乙肝患者都需要進行抗病毒治療。常用藥物包括干擾素、拉米夫定,阿德福韋酯,替比夫定,恩替卡韋,替諾福韋酯等,根據(jù)情況選擇適合的藥物。 |
|
|
來自: 零壹貳012 > 《醫(yī)學常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