④距其院東五里?!  ?/P>
A、兩個“之”字相同,兩個“其”字不同。   
B、兩個“之”字相同,兩個“其”字相同?!  ?/P>
C、兩個“之”字不同,兩個“其”字相同?!  ?/P>
D、兩個“之”字不同,兩個“其”字不同?! ?/P>
16、對“其文漫滅,獨其為文猶可識”一句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P>
A、那碑上面的文字被磨平了,只有從它殘存的字還可以辨認出“花山”的名稱?!  ?/P>
B、那碑上面的文字被磨平了,只有那些深刻著的碑文還可以辨識?!  ?/P>
C、那上面的碑文已經模糊不清,只有從它殘存的字還可以辨認出“花山”的名稱?!  ?/P>
D、那上面的碑文已經模糊不清,只有那些深刻著的碑文還可以辨識。  
17、下列對褒禪山名稱解釋正確的一項是(?。  ?/P>
A、褒禪山應該叫“華山”,“花山”是錯誤的稱呼?!  ?/P>
B、褒禪山本名是“花山”,后被慧褒和尚稱為“華山”?!  ?/P>
C、褒禪山被稱為“華山”,是因為有一個華山洞的原因。   
D、褒禪山先后被稱“花山”“華山”,在當時被稱褒禪山。
【語段2】于是余有嘆焉。古人之觀于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夫夷以近,則游者眾;險以遠,則至者少。而世之奇?zhèn)?、瑰怪、非常之觀,常在于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隨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與力,而又不隨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相之,說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為可譏,而在己為有悔;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其孰能譏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P>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書之不存,后世之謬其傳而莫能名者,何可勝道也哉!此所以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18、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詞語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P>
A、夫夷以近,則游者眾            夷:平坦   
B、而世之奇?zhèn)?、瑰怪、非常之觀    觀:觀看   
C、而人之所罕至焉                罕:少   
D、后世之謬其傳而莫能名者        名:說明情況  
19、“然力足以至焉,于人為可譏,而在己為有悔”一句,聯(lián)系前文,根據(jù)“深思慎取”的精神,作者論述有遺漏的詞句嗎?如有,試完整地補出來。
明確:                                                                        
20、對本段有關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這一段提示了志、力、物三者的辯證關系,體現(xiàn)了作者既重視主觀努力,又重視客觀條件的相互辯證唯物主義思想?!  ?/P>
B、“其孰能譏之乎”是一個反問句,與前面內容聯(lián)系看,還是說明“盡吾志”的重要性?!  。?、用對比和層層深入的方法說理,所闡述的道理具有普遍意義?!  ?/P>
D、作者用了象征的手法,深刻地揭示了對人生和事業(yè)的追求,也是需要有堅定的志向?! ?1、將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⑴ 至于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⑵ 此所以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三)課外閱讀
閱讀下文,完成22~25題。
                              送天臺陳庭學序
                                    宋  濂
  西南山水,惟川蜀最奇。然去中州萬里,陸有劍閣棧道之險,水有瞿唐、艷滪之虞??珩R行,則竹間山高者。累旬日下見其巔際。臨上而俯視、絕壑萬仞,杳莫測其所窮,肝膽為之悼柔。水行則江石悍利,波惡渦詭,舟一失勢尺寸,輒糜碎土沉,下飽魚鱉。其難至如此,故非仕有力者,不可以游,非材有文者,縱游無所得;非壯強者,多老死于其地。嗜奇之士恨焉。
  天臺陳君庭學,能為詩,由中書左司掾,屢從大將北征,有勞,擢四川都指揮司照磨,由水道至成都。成都,川蜀之要地,楊子云、司馬相如、諸葛武侯之所居,英雄俊杰戰(zhàn)攻駐守之跡,詩人文士游眺飲射賦詠歌呼之所,庭學無不歷覽。既覽必發(fā)為詩,以紀其景物時世之變。于是其詩益工。越三年,以例自免歸,會予于京師。其氣愈充,其語愈壯,其志意愈高,蓋得于山水之助者侈矣。
  予甚自愧,方予少時,嘗有志于出游天下,顧以學未成而不暇。及年壯可出,而四方兵起,無所投足。逮今圣主興而宇內定,極海之際,合為一家,而予齒益加老耄矣。欲如庭學之游,尚可得乎?
  然吾聞古之賢士,若顏回、原憲皆坐守陋室,蓬蒿沒戶,而志竟常充然,有若囊括于天地者。此其故何也?得無有出于山水之外者乎?庭學其試歸而求焉,茍有所得,則以告予,予將不一愧而已也。
22.對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累旬日不見其巔際          累:連續(xù)
B.杳莫測其所窮            窮:盡、完
C.于是其詩益工            工:工整
D.皆坐守陋室,蓬蒿沒戶        沒:淹沒、遮掩
23.下列各組句中,加粗的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
A。肝膽為之悼柔                      如今人為刀俎,我為魚肉
B。既覽必發(fā)為詩,以紀其景物時世之變  夫夷以近,則游者眾
C。蓬蒿沒戶,而志竟常充然            其進愈難,而其見愈其奇
D。庭學其試歸而求焉                  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
24.下列六句話,分別編為四組,都體現(xiàn)陳庭學能從中獲得“山水之助”的一組是(    )
① 陸有劍閣棧道之險,水有瞿唐、滟滪之虞
② 屢從大將北征,有勞
③ 楊子云、司馬相如、諸葛武侯之所居
④ 英雄俊杰戰(zhàn)攻駐守之跡
⑤ 詩人文士游眺飲射賦詠歌呼之所
⑥ 顏回、原憲,皆坐守陋室
A.①②③    B.①③⑤    C.②④⑥    D.④⑤⑥
25.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川蜀山水險峻奇特,非有官職、有財富、有才能、會寫文章、年富力強的人不能到達,因而往往令人抱憾而止。
B.陳庭學,能做詩,曾任中書左司掾、四川都指揮司照磨等官職。他乘船到成都,游山水名勝,每次游覽都寫詩記述。
C.作者因學業(yè)未成、戰(zhàn)亂等原因未能實現(xiàn)出游天下的愿望,面對陳庭學游歷而歸的收獲,感嘆自己因年老已難以做到了。
D.作者認為山水名勝能使人的情、志、學等方面上一個臺階,此外,應該還有高于“山水之助”的東西,那就是孔學儒道。
 
〖參考答案〗
一.預習部分
(一)注音
Bāo chán   zhǒng    pū    fàn   hūn    huà   yǎo    guī     hǎn    shēng    dài
miù    fǔ   xiāng
(二)解釋重要詞語
⑴舍:名詞活用作動詞,建舍定居。  ⑵而:連詞,并且。卒:最終。之:代指褒禪山麓。
⑶以故:因為(這個)緣故。名:命名,動詞。
⑷以:因為。乃:表示判斷。陽:山的南面。名:命名,動詞。
⑸仆:倒。  ⑹文:碑文。  ⑺獨:唯獨,只有。其:指代石碑。文:文字。猶:還,仍。
⑻言:說。蓋:表原因,大概因為。謬:錯誤。    ⑼側出:從旁邊涌出。
⑽上:名詞活用作動詞,向上走。窈(yǎo)然:深遠幽暗的樣子。     ⑾甚:很。
⑿問:探究,追究。深,形容詞活用作名詞,深度。則:副詞, “就”。窮:窮盡。
⒀擁:持,拿。以:連詞,修飾。⒁見:動詞活用作名詞,見到的景象。
⒂?。盒傅 ?nbsp;  ⒃且:副詞,將,將要。    ⒄遂:于是。俱:一起。
⒃蓋:表猜測的發(fā)語詞,大概。    ⒄尚:還。十一:十分之一。不能:不及,不到。
⒅而:表遞進,并且,而且。
⒆則:表假設,那么。至:動詞活用作名詞,到達的人。加:更,更加。
⒇方:當,正在。是:這。       (21)明:形容詞用作動詞,照明。
(22)既:已經,……以后。其:助詞。
(23)則:副詞,就,便?;颍河腥恕>?jiù):責怪。其:那,那些。
(24)其:第一人稱代詞,指自己。而:連詞,表結果,以致,以至于。不得:不能,極:盡,    盡情享受,形容詞活用作動詞。夫:這,那,指示代詞。
(25)于是:對于這種情況,因此。焉:句末語氣詞。
(26)之:用于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得:心得,收獲。
(27)以:因為。而:連詞,表遞進,而且。
(28)夫:表議論的發(fā)語詞。夷:平坦。以:連詞,表并列,而且,并且。則:表假設,那么。
(29)而:可是。觀:景象,景觀。險遠,形容詞活用作名詞,險遠的地方。
(30)而:因而。焉:兼詞,相當于“于此”。
(31)隨:跟隨。以:連詞,表結果,以致,以至于。
(32)至于:抵達、到達。以:連詞,表目的。相(xiàng):幫助,輔助。
(33)以:相當于“而”,連詞,連接狀語與中心詞。焉:兼詞,相當于“于此”。
(34)于:在。為:是。    (35)其:加強反問語氣的副詞,難道。孰:誰。
(36)得:心得,收獲。   (37)以:因。
 (38)謬:使……謬誤,把……弄錯。莫:不能。名:說出。
(39)勝,盡。            (40)所以:表示“……的原因”。慎取:謹慎取舍。
(三)通假字
1、父,通“甫”,古代對男子的美稱。
(四)詞類活用
1、舍:名詞活用為動詞,筑舍定居。      2、名:名詞活用為動詞,命名,稱呼。
3、側:名詞作狀語,在一側。            4、深:形容詞用作名詞,深度。
5、窮:形容詞活用為動詞。窮盡,走到頭。6、見:動詞作名詞,見到的景象。
7、至:動詞用作名詞,到達的人。        8、明:形容詞用作動詞,照明。
9、極:形容詞作動詞,盡情享受。       10、險遠:形容詞用作名詞,險遠的地方。
11、謬:形容詞的使動用法,弄錯,使……錯。傳:動詞作名詞,流傳的文字。
名:名詞作動詞,說明白。
(五)虛詞
“乃”
1、表示判斷,可譯為“是”“就是”      2、副詞,竟,竟然,居然
3、副詞,于是                         4、副詞,才
而
1.而:表示轉折      2.而:因而表示因果      3.表示并列       4.表示遞進
其
1、代詞,那,指褒禪埋葬之時    2、代詞,這,指慧空禪院   3、代詞,代“仆碑”
4、前“其”:代詞,它,代“穴”;后“其”:代詞,那些。
5、前“其”:代詞,它,代后洞;后“其”:代詞,代游
6、代詞,他們,指古人          7、代詞,指自己8、代詞,洞,洞壁
9、代詞,它,代山的名稱         10、代詞,那些,指欲出者
11、語氣副詞,表反問,豈、難道  12、助詞,無義
 “以”:
1.介詞“因為”   2. 連詞 “因為” 3.相當于“而”    4.表目的“來”
5.表目的“來”   6.表目的“來”   7.連詞 “因為”  8.相當于“而”,表并列 
9.相當于“而”  10.表目的“來”  11.介詞“因為”
(六)特殊句式
1、判斷句   2、判斷句   3、判斷句   4、狀語后置句   5、省略句
6、判斷句   7、判斷句,表示因果關系
(七)實詞一詞多義
 “道”
1、路、道路   2、道理   3、名詞,主張   4、動詞,說、講   5、名詞,方法
 “蓋”
1、名詞,車蓋 2、動詞,超過,勝過       3、助詞,有“大概”的意思
 “文”
1、名詞,文字 2、名詞,紋理    3、名詞,文章    4、動詞,掩飾
然”
1、形容詞,對、正確   2、形容詞詞尾,“……的樣子”  3、連詞,表轉折,但、但是
相
1.幫助        2.省視,察看    3 .相貌    4.偏指一方,我
(八)古今異義
1.古義:十分之一。   2.古義:不平常。   3. 古義:泛指求學的人,指讀書人。
4. 古義:是代詞“所”與介詞“以”結合,相當于“……的原因”。
5. 古義:“于”,介詞,對;“是”,代詞,這件事。
(九)名句填空略
二.文本解讀
(一)
游山經過-------游山心得-------補敘同游者。
寫作手法:因事見理。
(二)具體賞析
(1)1.明確:山之名、山之寺、山之洞、山之碑。
(2)閱讀第二段:
1.記游洞經過; 追記后洞中所見并表示遺憾心情。
2.明確:前洞平曠,記游者甚眾。后洞窈、寒、深,記游者少。著重寫后洞。為下一部分的議論作鋪墊。 
3.明確:興趣盎然-----有人怠,遂與之俱出------悔
(3)閱讀第三段
1:對這件事?!  〕猩蠁⑾?。
2:表明自己也將像古人一樣對眼前之事進行深入思考。
  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
3:高深的學術造詣或宏偉的事業(yè)。
4:困難重重常人難以達到的境界。
5:志、物、力。 
(4) 明確:仆碑——其文漫滅——音謬——古書之不存—謬其傳——何可勝道者哉?
觀點: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三.課后練習
(一)文言基礎知識
1. 答案:B  2. 答案:D 3. 答案:C  4. 答案:D  5. 答案:A  6. 答案:B  7. 答案:D
8. 答案:D 9. 答案:D 10. 答案:A  11. 答案:A  12. 答案:D 13. 答案:D  14. 答案:A
(二)課內閱讀
15:A  16:C  17:D
18:B(觀,景觀)
19:“然力足以至焉”(而未至)
20:D(屬于“拔高”)
21:⑴ 到了幽深昏暗、叫人迷亂的地方,卻沒有外物來幫助他,也不能達到目的地。
⑵ 這就是治學的人不能不深思熟慮和謹慎擇取的原因。 
(三)課外閱讀
22.C    23.C     24.B     25.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