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永淳三年(684年)九月。 大唐第一反賊徐敬業(yè),動了君臨天下的心思,這個人本事不大,派頭卻不小,最擅長的人就忽悠人,害得人還不少。 這一年九月,他與其弟徐敬猷、唐之奇、杜求仁、駱賓王等人,起兵于揚州,徐敬業(yè)自稱為匡復(fù)府大將軍,領(lǐng)揚州大都督,以勤王,匡扶盧陵王李顯復(fù)位為名出師,由駱賓王寫了著名的《為徐敬業(yè)討武曌檄》以號召天下。 文中提出,“請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誰家之天下!移檄州郡,咸使知聞?!?/div> 意思是說,請看明白今天的世界,到底是哪家的天下。這道檄文頒布到各州郡,讓大家都知曉??跉獯蟮脟樔?。 但仗打得實在不怎樣。 得知徐敬業(yè)謀反的消息,武則天立即派大軍三十萬大軍正壓,前后不過一兩個月的功夫徐敬業(yè)就被人殺了頭。 他是死得痛快,但因他造反牽連的人著實不少。 當時的文臣李思文、韓紀孝、駱賓王都受到牽連,楊炯伯父楊德干的兒子楊神讓,跟隨徐敬業(yè)在揚州起兵討伐武則天。事件平息之后,楊德干父子被殺,楊炯受到株連,剛剛迎來的第二春也就此夭折。 楊炯被貶到四川梓州(今四川三臺縣)擔任了司法參軍,徹底遠離了長安城。 當年他一時孤憤寫了首發(fā)發(fā)惱騷的《從軍行》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辭鳳闕,鐵騎繞龍城。 雪暗凋旗畫,風多雜鼓聲。 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 沒想到才幾年的功夫,竟變成了現(xiàn)實。 不過這樣也好,好好當兵比什么都強。 在四川他足足待了四年,四年來,他一方面感受到了軍中生活帶來的孤苦,一方面對長安安定生活充滿了向往。 這份向往,隨著歲月的流逝,越發(fā)的懷念。 他寫了很多詩,詩的傳播讓他的名頭越來越響。 他開始引起了武則天的主意。 四年后,天授元年(690年),楊炯秩滿回到洛陽,洛陽的繁華讓他感到欣喜。 但骨子的自卑與傲氣,讓他對這一切感到不滿。 首先,他的官職依舊是掌管文秘,玩弄文字的秘書類。 在剛回洛陽的那會兒,他與宋之問分直習(xí)藝館,掌管教習(xí)官人書算之類的工作。 這份工作他差不多干了一輩子,早已厭倦,他希望有所改變。 他開始學(xué)習(xí)討好武則天。 如意元年(692年)7月15日,宮中出盂蘭盆,設(shè)齋分送各佛寺,武則天在洛南城門樓上與群臣觀看。楊炯獻上《盂蘭盆賦》,稱頌武則天“周命惟新”,并希望武則天作為“神圣皇帝”能夠“任賢相,悖風俗、遠佞人,措刑獄,省游宴……捐珠璣,寶菽粟,罷官之無事,恤人之不足”,成為帝王的楷模。 干了一輩子的文體工作,文筆自是沒話說,盡管內(nèi)容空洞毫無新意,但這篇粉飾太平的文章還是引起了武則天的好感。 武則天看后說了什么,歷史沒有說,也沒有記載。 但這篇文章送上去后,一直苦于尋找突破的楊炯再一次迎來了人生的春天。 唐如意元年(692年)的冬天,苦苦等待的楊炯得到了朝廷的詔令,擢升盈川(今浙江衢州)縣令。 官依舊不大,但勝在大權(quán)在握。 他相信憑著自己的才干,用不了幾年就能干出一番事業(yè)來。 在盈川做縣令的歲月里,他干勁十足。 親政愛民、修建水利,種樹造林、教書育人,該干的不該干的都干了。 兩年后,他卒于任上,被百姓稱為“楊盈川”。 但諷刺的是,這一切都沒有引起朝廷的注意,就連官方的文字都記的含糊不清,《舊唐書》載:“炯至官,為政殘酷,人吏動不如意,輒榜撻之。又所居府舍,多進士亭臺,皆書榜額,為之美名,大為遠近所笑?!?/div> 這當然不是事實。 但一切無人知曉,直到多年后,才有人為這個終生都在努力做一番事業(yè)的男人辯解了幾句,大意是浙江省衢州市盈川村(原盈川故址),村邊建有楊公祠一座,內(nèi)有楊炯塑像,楊公祠內(nèi)舊有對聯(lián):“當年遺手澤,盈川城外五棵青松;世代感賢令,潑水江旁千秋俎豆?!鼻О倌陙懋?shù)氐陌傩斩际前褩罹籍斪鳌百t令”來奉祠的。如楊炯為政殘酷,卒后不會有此賢名。 不管這是真是假,終究是過眼云煙。 我相信,楊炯早已看破了這一切。 我寧作百夫長沖鋒陷陣,也不耐守筆硯做個書生。 既已實現(xiàn)了理想,又何必在意那么多呢?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