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隨著離婚率的不斷上升,出現了一種新的社會現象:單親家庭在日益增多,單親子女的數量急驟上升。這使廣大的單親家庭和教育培養(yǎng)機構面臨一個新課題——如何教育單親子女,使他們健康成長。目前歐美國家對單親家庭的研究較為重視,同時也取得了一定成績。他們的研究重點主要側重于理論分析及實證研究兩大方面。撫育和教育子女,是每一個父母都必須承擔的法律義務和道德責任。在單親家庭中,由于失去了完整的家庭結構,家庭中由夫妻關系、親子關系這兩種做基本關系組成的家庭的“三角架”的倒塌,使家庭職能削弱,其子女處于一種較差的教育環(huán)境之中。家庭環(huán)境導致單親子女心理失調,性格扭曲。相對于完整家庭子女而言,單親子女易形成自卑、孤僻、怯弱、多疑、嫉妒、粗暴等性格特點。社會工作的專業(yè)理念與工作手法,使得社工介入單親家庭具有了自己的優(yōu)勢。首先是宏觀與微觀的結合,既可以把握宏觀層次的福利制度,社會政策的制定,又可以在微觀層次運用社會工作的技巧與方法,其次,社工的方法具有很強的操作性和針對性,無論是個案、小組工作還是社區(qū)工作都既有理論基礎、工作模型、工作原則,又要依賴訓練有素的社工人員準確地運用方法與技巧,達成對服務對象面臨問題的有效解決。 羅曼諾男士沐浴系列 廣告 一單親家庭教育問題的研究背景與意義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人們觀念的更新,離婚已經成為男人和女人自由的選擇。但是,隨著離婚率的不斷上升,出現了一種新的社會現象:單親家庭在日益增多,單親子女的數量急驟上升。這使廣大的單親家庭和教育培養(yǎng)機構面臨一個新課題——如何教育單親子女,使他們健康成長。研究顯示,單親子女在思想、學習、性格,甚至健康方面一定程度上都有別于完整家庭子女,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但如何認識這種特殊性,怎樣有針對性地對單親家庭子女進行教育,不僅許多家庭對此茫然失措,學校也是“老兵遇著新問題”,社會更缺乏有效的指導。而社會工作的專業(yè)理念與工作手法,使得社工介入單親家庭具有了自己的優(yōu)勢。首先是宏觀與微觀的結合,既可以把握宏觀層次的福利制度,社會政策的制定,又可以在微觀層次運用社會工作的技巧與方法,其次,社工的方法具有很強的操作性和針對性,無論是個案、小組工作還是社區(qū)工作都既有理論基礎、工作模型、工作原則,又要依賴訓練有素的社工人員準確地運用方法與技巧,達成對服務對象面臨問題的有效解決。我們相信社工介入既有助于改善單親家庭的生活質量,也有利于解決由單親家庭所導致的一系列社會問題。 二單親子女教育研究現狀 目前歐美國家對單親家庭的研究較為重視,同時也取得了一定成績。他們的研究重點主要側重于理論分析及實證研究兩大方面。 1理論分析 歐美各國的理論研究達到了很高水平。在研究家庭與社會的關系,子女對父母的評價時,常常應用交換理論來分析(W.Leonard,1976)。這種理論的基本觀點是夫婦雙方、家族成員代際間的聯系可導致家庭成員間的對立或合作。在人與人的交往過程中,每個人多都有從他人獲得利益的機會,每個人都要計算從他人處獲得的利益是否能抵消他本人失去的利益,在這種交換過程中,最終結果是大家所獲得的利益基本均衡,即為互惠性交換。 在研究單親家庭的發(fā)生,對兒童性格發(fā)展的影響時,性別角色理論常常被引用(Nelson Marren,1991)。該理論認為,單親父(母)的性別角色常?;靵y,這一方面緣于子女對缺位父(母)的要求,單親父(母)必須兼具父母雙重角色的功能,才能滿足兒童成長過程的社會化需要;另一方面,在現代兩性分工日趨平等的社會條件下,他們本身往往具有性別角色易位的特征,從而為家庭的解體提供了前提。在單親家庭兒童父母一方缺位的情況下,容易引致性別角色的混亂,特別是家庭中缺乏同性父(母)時,失去了性別角色的模仿對象,兒童在性別角色認知過程中易發(fā)生偏差。在分析單親家庭對子女的影響時,“社會等級論”的觀點時常被引用(Nock StetenL,1988)。在雙親家庭中,等級制度明顯,子女有父母雙重的約束。而在單親家庭中,只有父(母)子關系,家庭內部的等級性減弱,其原因在于,家庭是一個權力關系的縮影, 在單親家庭中權力關系減弱,子女沒有或較少地受到權力的制約,因而在等級社會中,如:在社會或學校中,這方面的適應能力存在缺陷。單親家庭子女成人后,在學業(yè)上、經濟上及事業(yè)上的成就可能不如完整家庭出身者。 2實證研究 在考察的資料中,認為單親家庭有消極影響的觀點占上峰。個別觀點認為,單親家庭中的兒童在某些方面優(yōu)于完整家庭中的兒童,單親家庭兒童的集體榮譽感更強。當代歐美各國對單親家庭均采取了傾向性政策,如增加福利待遇,提高未成年子女補貼,給予單親母親以特殊補貼等。目前國內對單親家庭尚缺乏全面系統(tǒng)的研究,對單親家庭問題的研究主要側重于離婚后果分析,約占所有研究的 2/3。在諸多分析文獻中,又側重于離婚對于的影響因素分析,主要在心理因素分析方面,包括離婚對子女認知水平、智力發(fā)育、心理適應以及青少年犯罪的影響。在所有對子女影響分析結論中都帶有明顯的負面影響,即離婚對兒童的認知水平,智力發(fā)育有消極影響,更為嚴重的是離婚可導致青少年犯罪的增加。 單親家庭教育所出現的問題 1單親子女學習問題 撫育和教育子女,是每一個父母都必須承擔的法律義務和道德責任。在單親家庭中,由于失去了完整的家庭結構,家庭中由夫妻關系、親子關系這兩種做基本關系組成的家庭的“三角架”的倒塌,使家庭職能削弱,其子女處于一種較差的教育環(huán)境之中。單親家庭中的教育通常有這樣幾種類型: 第一種是“溺愛型”。單身母親因其子女失去了父愛而有一種愧疚心理,為了彌補,便對子女過分地寵愛、嬌慣,而不能正常地給予管教。 第二種是“嫌棄、厭惡型”。有的單身母親,視其同自己生活在一起的子女為累贅包袱,或漠不關心,養(yǎng)而不教,甚至有的進行粗暴的打罵或虐待、歧視。 第三種是“無暇顧及型”。這是單親家庭中具有普遍性問題。單身母親,一人承擔撫育子女的責任與任務,既當爹又當媽,一肩挑兩副重擔,既要承擔起沉重的家務,又有繁忙的職業(yè)責任,常使單身的母親心力憔悴,力不從心,對其子女的關心、教育無力。 當然造成學生學習差異的原因多種多樣,比如:家庭氛圍的沉寂壓抑;學習過程中痛苦的經歷;情緒敏感而且與同學交往過少;生活方面的困難;家務勞動增多;缺少幫助等等,都是影響學生學業(yè)的重要因素,這些消極因素在雙親家庭子女的學習過程中也同樣存在,但在單親家庭中的表現可能更為明顯、強烈。 2單親子女人格問題 兒童最早接觸到的人際關系便是與家庭成員的關系,兒童首先是從家庭中學會與他人相處而成為社會成員的。如果兒童一開始接觸到的關系便是單方面的關系,那么他就很難適應復雜的群體關系,具體說來,如果一個家庭有父親、母親和一個孩子,那么這個家庭就存在著父母、父子、母子三種關系,而如果兩個孩子和雙親,那么就存在更為復雜的關系。在這些關系中兒童必然要學會處理與他人的關系,還要理解個人與他人之間的關系。這種關系會隨著家庭成員的離去而減少,在單親家庭里,只剩下了母子或父子關系,那么在家庭中,兒童就很難學會與其他人相處。更為嚴重的是,另一親人的離去帶走的是另一半天地,兒童喪失的不僅僅是親情,它意味著多種影響的消失或減退。 與此相聯系,兒童情緒的發(fā)展也和家庭結構有關,雖然在一周歲之內母親對嬰兒的作用有不可替代性,但自此之后兒童對父母雙親的愛并無明顯地偏向。因此雙親在兒童情緒的發(fā)展上都很重要,如果失去其一,那么其情緒發(fā)展將受到嚴重影響不良:家庭環(huán)境導致單親子女心理失調,性格扭曲。相對于完整家庭子女而言,單親子女易形成自卑、孤僻、怯弱、多疑、嫉妒、粗暴等性格特點,這種性格傾向主要是由以下因素導致的:一是,不良情緒的影響。情緒與性格密切相關,單親子女長期生活在壓抑的環(huán)境中,易形成孤僻、怯弱的性格,長期生活在緊張不安的情緒中,則易形成焦慮神經質等人格傾向。二是,單親家庭的父母常對子女產生愛的極端——要么是溺愛有加,要么是愛的貧乏。這兩種極端都會使孩子的情緒、情感受到嚴重破壞,以致身心不良發(fā)展,出現種種人格缺陷。 三社工介入策略 社會工作的三個基本視角: 1福利、服務、保護和增權。 對單親家庭提供福利性的物質幫助,為單親母親、子女提供生活性、心理性、信息性以及發(fā)展性的服務。保護單親家庭在社會參與、就業(yè)、合法收入等方面的權利,通過外部干預和幫助增強單親家庭成員的社會生存與競爭能力。 2干預和解決問題。 干預是指社會工作者為系統(tǒng)地改變單親家庭子女及其社會環(huán)境而與其發(fā)生的互動行為。這種干預是按照社會工作的價值觀、依據一定的知識和采用相應技巧進行的,它是一種影響而不是控制。解決問題是社工發(fā)現案主的問題與需求,探索滿足其需求的過程。 3分門別類服務與綜合服務。 “分門別類”是指社工運用不同的技巧、方法解決不同的問題。單親子女撫養(yǎng)模式不同,問題不同,社工所運用的技巧、方法自然不同。綜合性服務則是綜合地把握單親子女撫養(yǎng)模式的各種問題,通過各種服務機構中的社會工作者采用綜合方法與技巧解決復雜問題。在實際工作中兩種模式常常被交替使用。 社工介入的方法,我們可以從宏觀、中觀、微觀來看: 首先,從宏觀制度與社會政策來看。社會工作能夠在制度與政策方面發(fā)揮功能,這里蘊含著社會工作者的基本信念,那就是個人和群體的狀況可通過環(huán)境的改善而改變。社會工作者通過社會立法、社會政策制定、社會行政、社會工作研究與咨詢,從社會環(huán)境入手解決關系全社會大多數人利益的全局性問題。這個層面并不像一些人理解的那樣,社會工作只是一些出于慈善之心的善舉,是幫人所危、救人所急的補救性工作。 其次,從中觀社區(qū)、組織層面看。中觀社區(qū)、組織層面的社會工作包括對社區(qū)、組織的干預與調節(jié),促進社區(qū)內人們相互間的溝通,改善組織的外部環(huán)境和組織內部結構,運用社區(qū)組織和社區(qū)發(fā)展的方法,使社區(qū)中大多數人對社區(qū)問題達成共識,采取共同行動。改善社區(qū)環(huán)境,提高社區(qū)整合程度。在這里我們可以引入“功能社區(qū)”的概念,單親家庭成員因擁有相似的背景、問題和社會經濟地位組成一個社區(qū)。社工可以有效的協(xié)助單親家庭社區(qū)的成員,通過整合與協(xié)調,有效地增強其社會生活適應能力。比如將單親兒童組織起來,通過社工的介入,有目的的開展教育性、發(fā)展性的團體活動,增強孩子們的心理承受能力,為他們爭取到更多的社會資源的支持,為單親兒童創(chuàng)造了健康成長的社會空間和心理空間,同樣,我們亦可以成立“單親母親協(xié)會”在專業(yè)社工的指導下形成團體,相互交流生活體驗,傾訴各自的苦惱,在團體內部尋求支持力量,同時通過成員間的整合,形成巨大的合力還可以達到增權的目的。 第三,從微觀個人、家庭層面來看。在這個層面上,社工要直接介入單親家庭之中,幫助他們解決具體生活問題,恢復其社會功能,增強社會適應能力及獲取資源的能力。比如,在單親母親家庭中,母親下崗,經濟遇到困難時,社工應幫助其與所在社區(qū)、街道聯系,爭取社會最低生活保障金,同時幫助她本人進行再就業(yè)技能培訓,盡快重新就業(yè),恢復其經濟能力。社工還可以向單親假裝提供調整個人不良心態(tài)與情緒、親密親子關系、使自己和孩子適應單親生活的方法和技巧。 社工在對單親家庭實施以上三層次的服務時,還必須遵循這樣兩個原則性的要求: 一是要靈活運用社會工作的方法、技巧。社會工作有三種具體工作方法——個案工作、小組工作和社區(qū)工作。在運用的過程中要準確恰當。例如。了解單親家庭和子女問題,采取個案工作方法,因為每個家庭和每個孩子的問題會各不相同,且孩子個人的家庭狀況往往不愿讓其他人指導,個案工作更易于建立起社工與家庭和孩子間親密的專業(yè)關系,易于發(fā)現問題并了解造成問題的真正原因。而在以促進單親子女成長、增強家庭成員綜合能力的活動中,則應運用小組工作的方法,使其在小組中進一步認識自己、了解他人,獲得相互信任和支持,重拾自信。同時技巧也是社會工作者必須很好掌握和熟練運用的。會談的技巧等的適當應用,會有助于社工順利、迅速的達成問題的解決,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反之,則事倍功半。在單親家庭接觸的過程中,更應注意技巧的運用,因為她們比一般人群更有更高的敏感性和戒備心理。如:與單親母親交談要以情相動;與單親母親交談要以理服人,與單親子女交往一定要以朋友的姿態(tài)出現,強調啟發(fā)誘導,切忌批評說教。 二是要嚴格遵守社會工作者的基本準則。接納他人、非批判性、個性化、保密、案主自覺等原則都是社會工作者自覺遵守和執(zhí)行的,這也是區(qū)分專業(yè)社工與以往行政人員的標準之所在,例如,對于一些單親家庭子女的不良行為,不能簡單以自己的標準為原則加以批評。而是應盡量理解其行為背后的原因。 結語 單親家庭是當代社會的客觀存在,是社會的一個細胞,單親子女與正常家庭中的孩子一樣是我們的未來,是國家、民族的希望,我們有責任關注他們,幫助他們,愛護他們,義不容辭地承擔起教育他們的責任。只有家庭、學校、社會三力合一,共同來關注這個問題,單親子女一樣會有一片明朗的健康成長的天空。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