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Connie 圖片:Gifted 1 前幾日一則新聞,讓眾多網(wǎng)友感到暖心:
視頻中我們可以看到,爸爸穿著巨大的恐龍服裝,一搖一擺的穿過擁擠的家長人潮,來到女兒的面前,女兒臉上的驚喜與喜悅是溢于言表的。 爸爸扮成恐龍,起因是女兒曾在逛超市的途中見到一只恐龍,無意間像爸爸媽媽表達了她對恐龍的喜愛,爸爸媽媽們就把女兒這份小小的心愿記在了心上,并在女兒完成了自己的承諾以后盡力去滿足。 在大庭廣眾之下不懼眾人異樣的眼光扮成恐龍,勇氣可嘉!用自己的力所能及去守護女兒小小的童心,值得表揚! 事后媽媽接受采訪時說道:因為她(女兒)能答應我的一些小要求,那她提出的一些要求我也盡量滿足,就是互相尊重吧。 對孩子言而有信,就是對孩子最大的尊重!一句互相尊重,是爸爸媽媽對女兒愛的體現(xiàn),然而卻是多少中國父母最缺少的。 從小到大,我們見識到了多少中國式家長的哄騙:
長大后的我們都知道答案,然而這個答案是在多少次的信任破滅與失望中積累出來的。 我們常常說誠信是做人的底線,因此我們教育孩子做人要誠實,然而又有多少家長運用了一套雙重標準,口口聲聲告訴孩子做人要誠實,轉(zhuǎn)過頭來就欺騙孩子。 對孩子保持誠信,你真的做到了嗎? 2 言而有信,把孩子當作一個獨立的個體 對孩子保持誠信,首先要把孩子當作一個獨立的個體,平等溝通。 在拜托了冰箱當中,當戚薇被何炅問道,如果孩子一定要媽媽的東西時間,怎么教育? 戚薇回應道:我把她當大人溝通。你沒有理由因為你年紀小,就把別人的東西,變成你的東西。 邊上的陳學冬一臉不可置信的說道:可是你是她媽媽欸! 陳學冬的表現(xiàn)反應了我們大部分的觀念,大人就應該處處讓著孩子。 然而這份“讓”的背后體現(xiàn)的是一種不平等的相處模式,我們在潛意識里把孩子當成不講道理的、不可溝通的非獨立個體。 因此當孩子哭鬧著想要奪取別人不太珍貴的東西時,我們就會放棄溝通,敷衍的滿足孩子的要求。而當孩子不配合我們要求的時候,我們也會心安理得的用欺瞞和哄騙的方式來換取孩子一時的平靜。 如果你慣于用敷衍和欺騙的方式對待孩子,那么恭喜你!最終將會成功的得到一個不講道理的“熊孩子”。 父母是孩子最親近的人,其實,正因為是父母才更應該把孩子當作一個獨立的個體,把孩子放在平等的位置上對話。 3 言而有信,讓孩子學會尊重 誠如艾琳所言:
父母是孩子心里的英雄,他愛我們,敬重我們,同時也渴望得到我們的尊重。 而尊重的前提,就是要言而有信。 父母需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答應過孩子的事情就努力做到,如果一味的開空頭支票,辜負孩子的期望,最后只會使得自己在孩子內(nèi)心的形象崩塌。 還記得小時候看過的《一千張?zhí)羌垺返墓适隆?/span>
那一刻,除了失望,作者甚至感受到了小伙伴對她的蔑視,畢竟這個欺騙他們的人,是她的姑姑。 孩子的細膩敏感使他們更容易感知外界,長期受到尊重的孩子,慢慢的也會變成一個尊重他人的人。 所以年齡,不該成為欺騙的理由,年齡,不該成為不受尊重的理由。你對孩子言而有信,孩子就會對社會言而有信。 4 言而有信,讓你和孩子無話不談 還記得姐姐剛生完孩子以后在家做全職媽媽,每天晚上都會帶著小侄女去逛超市,兩歲的小侄女漸漸成了一個超市迷。 后來小侄女三歲開始上幼兒園以后,姐姐就找了份工作開始上班,自從發(fā)現(xiàn)小侄女特別愛去超市,姐姐就會用超市引誘小侄女做各種事情。
超市兩個字就像一顆美味的糖果印在小侄女的腦海里,每每聽到超市兩個字,小侄女就會乖乖的聽話。 然而終于有一天,傻傻的小侄女突然覺醒了叛逆的小神經(jīng),她發(fā)現(xiàn)就算自己真的按照媽媽的意愿乖乖聽話了,媽媽也不一定會帶自己去超市。 在又一次被姐姐欺騙以后,她委屈的大哭起來:“媽媽是騙子,媽媽是壞蛋?!?/span> 姐姐聽了以后勃然大怒“你怎么可以這么說媽媽!媽媽今天上班也很累的你知道嗎!你一點也不尊重媽媽,媽媽不喜歡你了?!?/span> 姐姐覺得委屈,自己不過是沒有帶孩子去超市而已,難道平時對孩子的好她就都忘記了嗎? 孩子當然不會忘記,但在被欺騙的當下,心里充斥著絕大的傷心和失落會把一切都掩蓋。 孩子是可以批評的,但孩子不可以欺騙,欺騙是最深重的傷害。 對孩子誠信,這不僅是愛孩子,也是一種信任的培養(yǎng)模式,能夠增強孩子的安全感,加強親子關系。 如果我們想孩子和自己無話不談,親密無間,那么我們就要尊重自己的孩子。 而這尊重就要從最基本的道德修養(yǎng)開始——言而有信。 - END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