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糧票、布票、煙票、肥皂票、工業(yè)券……這些曾經(jīng)是我們?nèi)粘I钪械谋貍渲?,今天大多已?jīng)成為藏品,被玩家收入囊中。對于年輕一代而言,若說買個吃的穿的用的,除了錢,還需要五花八門的票證,簡直就是天方夜譚。 但就有那么一段時間,從1955年全國第一套糧票正式流通,到1990年代初期各地陸續(xù)取消了各類票證,我國歷經(jīng)了近40年的“票證時代”。作為計劃經(jīng)濟、統(tǒng)購統(tǒng)銷時代的標志物,票證差不多就是“第二貨幣”,沒有它寸步難行。 那是一段較長的短缺經(jīng)濟時代,各種物資極度匱乏,市場供應嚴重不足。為了維持群眾基本生活需求,催生出五花八門的票證,全國的、地方的,各具特色。普遍一點的是糧票、布票、煙票,奇葩一點的還有所謂的“大糞票”“板凳票”“覺悟票”等等。當時,居民糧食供應證由當?shù)丶Z食局核發(fā),用糧票向國營糧店購買;要買布或者日用品,憑證憑票去國營商店購買;即便買個豆制品,也要帶副食品購買證,劃號、剪角才能買到。逢年過節(jié),家家戶戶能有點加量,在上海,加量一般依據(jù)家庭人口多少,分成大戶(五人以上,含五人)、小戶,發(fā)給可購數(shù)量不等的節(jié)日補助魚票、肉票和補助油票等等。被尊為甲級的牡丹、散發(fā)著香氣的鳳凰牌香煙,還有被列為乙級的大前門香煙,節(jié)日期間憑票也都能多供應幾盒。 那張上海市印發(fā)的“半市兩”(25克)糧票,曾經(jīng)作為上海人精明形象的“標志物”,如今也時不時被各地朋友拿出來調(diào)侃一番。半兩糧票,可以買一根油條、或者是一塊白元蛋糕。家里如果多兩口男丁,飯量大了,每月的定量糧票顯然是不夠用的,所以,就這半兩糧票,買一根油條或者一塊蛋糕就是很奢侈的舉動了。記得有一陣子,糧店里時不時有山芋供應,一斤糧票可以購買七斤山芋,那對于糧食緊張的家庭就是福音了,代價就是得到信息要趕緊奔赴糧店排隊去。涉及百姓生活方方面面的大多數(shù)商品,都是需要憑票供應的。如果出趟差,就要事先計算好用糧需求,預先換取“全國糧票”,因為要吃飯光有錢還是不行的,地方糧票不能異地使用。 大概從1980年代開始,生活物資漸漸豐富起來了,城市居民的飲食結構也開始發(fā)生了變化,最明顯的是一日三餐副食增多,主食就自然減少了。這時,家家戶戶的糧票大多有所盈余,于是,上海市內(nèi)的蘇州河上,近郊農(nóng)民劃來的小船靠岸后,悄悄出現(xiàn)了用農(nóng)村捎來的“雞蛋換糧票”的營生,隨后又慢慢滋生出糧票換塑料制品、日用品,人們通過這種“易貨貿(mào)易”的形式,按需互補。 華僑商店入場證和外匯兌換券 改革開放以后,對外交流和對外貿(mào)易有了新的發(fā)展,外匯兌換券和僑匯券,從僑眷、僑屬波及到他們的親朋好友,就像打開了一扇窗戶,讓人們看到了外面的世界。只不過那個年代,能走出國門或從事涉外工作的還是鳳毛麟角。一般情況下,也只能隨同貴賓進入友誼商店,但凡持有外匯兌換券,就可以買到市場上難得一見的優(yōu)質(zhì)商品。 為了落實僑務政策,1978年10月,面向歸國華僑、僑眷的上海華僑商店,遷址到南京東路(現(xiàn)七重天賓館)。曾經(jīng)避之不及的“海外關系”這時候成了“香饃饃”,來自海外的外匯匯入境內(nèi),僑眷、僑屬們兌換成人民幣后,就能按比例得到僑匯券。上海華僑商店憑“入場證”進入,服務對象就是面對持有僑匯券的僑胞,在商品供應上實行特殊照顧。比如自行車、電視機、冰箱、照相機,這些現(xiàn)在都不足為奇的商品,那時候需要在工作單位抽簽排隊才能買到,或者得靠“批條子”、走后門的緊俏商品,在華僑商店都能買到,無非就是除了人民幣價格外,還標注收取多少張“僑匯券”。記得我的第一臺單反照相機和一臺美國產(chǎn)的冰箱,就是在華僑商店買的。 華僑商店購買冰箱的發(fā)票 如今,憑票供應的年代早已過去,改革開放釋放出來的強大動力,推動了我國經(jīng)濟社會進入一個高速發(fā)展的時代,影響到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市場供應也早已從只愁買不到的“賣方市場”轉(zhuǎn)變?yōu)橹怀钯u不出去的“買方市場”。不過因為有了這份記憶,更能增添我們走入新時代的幸福感。
來源:上海通志館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