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 孫瑞希 本文首發(fā)于 | 瑞希在線 ![]() 寫在前面: 作家畢淑敏說:拒絕是一種權利,就像生存是一種權利。 然而,我們從小接受的教育告訴我們,做人要大度、要善良、要處處為他人考慮。但是卻很少有人告訴我們,在人際關系中,學會決絕,建立清晰的界限有多么重要。 很多人都有這樣的經歷:對于別人的不合理要求不好意思拒絕,最后在拼命滿足別人的過程中糾結不已、痛苦不堪。 01 學會拒絕,才能活得不糾結 有個妹子叫安安,有段時間經常跟我抱怨加班太多。我過問了一下她的崗位職責發(fā)現(xiàn),這個崗位不應該有那么工作啊。 她滿腹委屈地跟我說:“有些同事總來找我?guī)兔Γ矣植缓靡馑季芙^。” 一次,公司組織戶外拓展活動,行政部的同事求她幫忙寫文案,她答應了。活動過程中,由于行政部在備品采買時漏掉了幾個道具,導致員工的體驗不好。事后,行政部把責任都推給了她——安安做的策劃,這事兒得問她。 還有一次,公司要辦一個項目的資質,經辦的同事遲遲搞不定,求她幫忙。她動用了自家的人脈關系介紹給同事,結果由于業(yè)務不熟練,準備的資料不齊全,同事還是沒有在公司規(guī)定的時間內辦完。領導追問下來,同事淡淡地說了一句:安安家里的關系,我也不知道他們會搞成這樣。 安安一邊加班加點干活,一邊受著委屈,所以工作得特別擰巴。 我問她:“為什么不能拒絕他們的不合理要求?” 她怯懦地說:“我怕得罪人?!?/span> 職場中,判斷一個人的心理成熟度,其中一條重要的標準就是:能否對不合理的要求說“不”。 你又不是人民幣,不可能面面討喜,怕得罪人處處委曲求全,只能讓你成為善良好欺的角色。而你長久的付出,“老好人”般的無私,往往被認為是理所當然。 所以,不要忽略自己的感受,學會拒絕,才能活得不糾結。 02 不懂拒絕的人,活得有多累 我曾經是個不喜歡拒絕別人的人。朋友們都認為我是個“老好人”、“好說話”,甚至有些關系不是很親近的人有事找我,我都會盡力去辦。當然,這些亂七八糟的事兒中,有不少已經超出了我們的交情,是不合理的要求。 這幾年,我經常會在深夜睡不著的時候,審視自己,反思自己的做事風格中有哪些可以改進和完善的地方。 一件事,我讓覺察到,我這種“老好人”、“不愿意拒絕別人”的毛病讓自己活得有多累。 有一次,我從北歐回國探親,在烏克蘭首都基輔轉機,候機的時候接到了一個同學的電話。 她向我索要一份人力資源方面的技術資料。我跟她說,我在烏克蘭轉機,等到了北京再給她回電話。 她一聽到我人在國外,馬上很興奮,巴拉巴拉說了很多廢話,最后一句是:“能不能幫我在機場免稅店看看古x的包包、菲XXX的腰帶和香XX的香水都多少錢?” 我說烏克蘭不比西歐和北歐,這里的免稅店價格優(yōu)勢不大,貨品也不太全。 她很篤定地非要我?guī)退纯础?/span> 不好意思拒絕她,我讓她把商品型號和圖片發(fā)給我,就開始滿機場轉悠給她詢價。 回國的航程很長,折騰到烏克蘭我已經很累了,原本打算候機的時候休息一下,這下都泡湯了。 基輔機場各個品牌的免稅店分散在不同的角落,我像只沒頭蒼蠅一樣到處跑,好不容易詢完價趕緊找個有wifi的地方給她回信息。 我在原地等了她20分鐘,才收到她的回復。 她說:“沒想到烏克蘭的免稅店還真不便宜?。 ?/span> 我說:“我早都告訴過你了,你還需要我?guī)湍銕幔俊?/span> 她說:“其實我也不是要買東西,就是想比比價,這幾樣東西以前托代購買過,我就是想看看他們賺了我多少錢!” 我說:“你特么知道我轉機有多累嗎?原本這些時間我可以休息一下的?!?/span> 她說:“反正你人也是在機場,就順便看看嘛!” 順便看看? 不是所有人到了機場都要去免稅店,也不是所有免稅店都集中在機場的一個角落,我要有多順便才能剛好“順”到你只是想要拿來比價的破東爛西上? 我不再回復她,吭哧吭哧地走了很遠的路來到登機口找了一個座位小憩。 沒多久,接到了她的電話:“我朋友托我讓你幫忙看看XXX多少錢?給你發(fā)微信了你沒回?!?/span> 我說:“信號不好”,就掛了她的電話。 找到一個有wifi的地方,我打開微信,看到她發(fā)了七八條信息。一條是上面電話里說的內容,其它的都是:怎么還不回復我?急!急!急! 我毫不猶豫地刪了她的微信,并且把她的電話設置為“阻止來電”狀態(tài)。 回到登機口,我開始反思自己,怎么就總是不好意思拒絕別人呢? 原來是“討好型人格”在作怪。拒絕她,她會不會不開心?會不會影響到我們之間的關系? 再一想,當她提出這些要求的時候,有沒有考慮過我的感受?如果沒考慮到,這種情商的人還拿來當朋友,有多么消耗我的內存。如果考慮到了還提出這么過分的要求,這種人壓根就不是朋友。 想通了這些,忽然感覺特別輕松。 之后,我的行事作風開始“硬朗”了一些,對于自己不喜歡的人和事會很干脆地拒絕。 人生多艱,要學會拒絕。與其討好別人,不如善待自己。 03 人際關系中,拒絕有多么可貴 有個朋友曉輝跟我吐槽,他的一個遠房表弟經常從老家來吉林出差,每次出差都住他家,一次少則十天,多則半個月。他說,住也就算了,問題是七十多歲的老母親為了照顧好表弟,操了不少心。 晚上,母親在廚房給表弟做飯,煎炒烹炸,累得母親滿頭是汗。他不落忍,總是跑到廚房給母親打下手,表弟像個沒事兒人似的坐在客廳沙發(fā)看電視。最可氣的是,表弟經常會“點餐”:“二姑,今晚我想吃……”老母親就得顛兒顛兒去市場采買。 有一次,表弟躺在沙發(fā)上吃西瓜,西瓜汁流得滿地都是,朋友忍不住說了一句:“你都三十來歲的人了,吃東西能不能注意點!” 表弟沒還嘴,氣哼哼地回臥室了。 母親數(shù)落他:“別那么和你表弟說話,大老遠來的,不能讓老家親戚戳咱們脊梁骨?。 迸笥褮獠贿^說:“食宿費用,公司都給報銷,為了昧下這筆錢,他天天住在咱家,把七十多歲的老太太支使得團團轉,他也忍心!” 前陣子,表弟不請自來,連個招呼都沒打,又摸上了門。剛好母親患了眼疾,朋友說:“不好意思,我媽患病,眼神不好,不方便照顧你。離我家不遠有個不錯的酒店,價格也不貴,我可以幫你訂。要是你有更合適的酒店,我也可以送你過去。” 表弟有些尷尬,吃過晚飯就離開了。 朋友說,他那樣對我媽,長期留宿他,我特別不開心,既然這樣,還不如直接拒絕。 04 如何對不合理的要求說“不” 我們經常會遇到來自工作或生活中的不合理要求,有時候,違心應承下來,卻把自己搞得很糾結,拒絕吧又怕得罪人,損害人際關系。那么,如何才能體面地拒絕身邊那些不合理的要求呢? 1、改變認知 行為的改變源自認知的改變。不可否認,在生活中,我們需要成人達己,在職場中,我們需要團隊協(xié)作,但這些都是在自己精力允許以及職責所在的情況下完成的。否則,你的時間和精力就會被大量低質的人際關系損耗。當我們開始學會拒絕時,意味著我們開始和“討好型人格”說再見,開始慢慢樹立起人際關系中清晰的界限。而這,才是人與人之間最好的感覺。 2、識別與管理四種人際關系角色 社會心理學認為:人們是否喜歡某個人,取決于我們和這個人交往時對成本和收益的評價,如果在與某個人的交往中,我們獲得的收益大于或等于成本,我們就會和他繼續(xù)交往下去,并且對于這種交往的評價也較高;如果在交往中付出多,收益少,交往有可能中斷,我們對這種交往的評價也低。 簡單來說,人際關系要符合社會交換的原則。 我們需要識別出不同的人在人際關系中所扮演的角色,并對它們進行區(qū)別管理。 在一段人際關系中,根據(jù)親密程度和價值貢獻這兩個維度,我把人際角色分為四種類型,如下圖所示: ![]() 在圖中我們可以看到,親密度有高有低,價值貢獻有大有小。這樣,我們的人際關系中就會出現(xiàn)四種角色:人生導師、事業(yè)貴人、生活貴人、耗能人。 人生導師:在人際關系中,有這樣一部分人,你與他們的親密度很高,同時,在這段人際關系中,他們的價值貢獻又非常大。他們照顧你的生活、提攜你的事業(yè),促進你心智的成熟。這部分人,是你的人生導師。這是人際角色中最有價值的人群。他們可能是你的親人、伴侶、師長、朋友等等。這部分人群,是你在人際關系中應該高度關注,分配最多資源的群體。 事業(yè)貴人:是指在你的事業(yè)發(fā)展中,能夠教導你、提拔你、協(xié)助你,為你提供事業(yè)資源的人。你們之間不一定有比較親密的關系,但在這段人際關系中,他的價值貢獻很大。他們可能是你的同事、上司、老板、客戶等。對于這部分人群的維護方式就是在彼此共事的過程中給予對方更多的支持、協(xié)助,達成更好的工作成果。 生活貴人:是指那些對你的事業(yè)雖然沒有什么幫助,但是與你親密度很高,可以分享你生命當中的喜怒哀樂,可以當你的回收站和垃圾桶的人。比如:閨蜜、哥們、死黨等。這部分人群最好的維護方式就是:分享生活。他們是你“知根知底”的人,你們可以在一起輕松地逛街、K歌、吃飯,在緊張的工作之余,為彼此賦能。 耗能人:是指那些與你的親密度不高,對于你也沒有什么價值貢獻的人。這部分人在人際關系中的表現(xiàn)經常是:伸手黨。他們總是不停地麻煩你,卻沒有為你創(chuàng)造過任何價值。在與他們的交往中,你耗損了大量的時間、金錢和能量,感覺身心疲憊。比如本文中安安那些不懷好意的同事、我的那個女同學以及曉輝的表弟。對于這部分人群,我們要果斷地把他們從人際關系中清除,學會對他們說“不”。當然,在拒絕的過程中,也要掌握一些方法和技巧,比如: 留白 面對別人提出的要求,如果你還沒有想好是不是應該拒絕,或者想不出拒絕的理由,最好的辦法就是“留白”——我先考慮考慮。 特別是對于非常熟絡的親戚、朋友,這種“留白”能夠緩沖直接拒絕或者拒絕理由不充分帶來的尷尬,同時,也能讓對方將關注點轉移。通常,對于親友的不合理的資金需求,我都是采用這種方法:“這樣吧,我考慮考慮再說?!比缓?,就沒有然后了。一般情況下,他也不會再找你,如果再次找你的話,你也肯定想好了到底是答應還是拒絕。 委婉 我們都希望拒絕別人時盡可能小的損害關系或者不損害關系,所以,拒絕時要盡量委婉。比如本文中的曉輝拒絕表弟。如果曉輝說,對不起,我媽病了,你不能住我家,那場面就尷尬了。所以曉輝如實地告知表弟,媽媽得了眼疾的情況,不方便料理表弟的生活,可以給表弟預訂酒店或者送表弟去他指定的酒店,最后還張羅了一桌好飯,給表弟接風。這是一種雙方都有臺階下的解決方式。 畢淑敏說:縱觀我們的一生,選擇拒絕的機會,實在比選擇贊成的機會,要多得多。因為生命對于我們只有一次,要用惟一的生命成就一種事業(yè),就需在千百條道路中尋覓僅有的花徑,我們確定了“一”,就拒絕了九百九十九。不拒絕,那本該被拒絕的事物,就像菜花狀的癌腫,蓬蓬勃勃地生長著,浸潤著,侵襲我們的生命,一天比一天更加難以救治。 拒絕是苦,然而那是一時之苦,陣痛之后便是安寧。 三毛也曾經這樣告誡過人們:“不要害怕拒絕別人,如果自己的理由出于正當。因為當一個人開口提出要求的時侯,他的心里根本預備好了兩種答案,所以給他任何一個其中的答案,都是意料中的。” 拒絕,不是對對方的輕視。相反,人際關系中,不浪費彼此的時間和資源,才是對雙方最好的尊重。 事實上,每一次拒絕,也都是讓你和對方更加深刻地思考和回答一個問題:我到底是誰。 作者簡介:孫瑞希,生涯咨詢師,個人成長教練。十余年HR從業(yè)經驗,經歷了從一線員工到高管的職業(yè)發(fā)展歷程。熱衷并努力踐行“向上生長,正向影響年輕人”的理念,如果你正處在職場困境中,請為自己找一個靠譜的答案!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