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禮拜六,梵克雅寶「雅藝之美」典藏臻品回顧展在北京今日美術(shù)館開展。這個展覽尚在籌備初期時我就聽到了風聲,在規(guī)模上它甚至超過了去年世家在京都的年度大展,題材也更寬泛,大家從展名中就能窺見一斑:典藏臻品——夠格兒進入到這三四百件豪華陣容中的,都是梵克雅寶創(chuàng)作歷史上的代表作、標志性專利發(fā)明、珍貴寶石集錦、名人擁有,與其他形式藝術(shù)交融而成的或是重大歷史事件的見證之作。簡而言之:那些有談資的作品。 從這個角度講,我認為此次大展是普通愛好者了解梵克雅寶的一個最為全面的好起點。更難得地,這樣的展覽,終于給放到北京來落地了。 之前我朋友跟我講去的時候喊她一起,我說好,結(jié)果她來了,背了個跟自己體重差不多的相機,鏡頭長長短短的一書包,很像公園里拍花兒大爺?shù)哪欠N裝備,真的很優(yōu)秀。我當場倒退了一步,她白了我一眼說:怎樣啊,拍照是我們窮人唯一擁有珠寶的方式啊! 好的,聽起來的確有共鳴,本文的所有配圖就來自于這位朋友好了。 明天又是周末,我估計很多人一早定了票,那么我就在這里快速嘮叨兩句這場展覽的觀賞重點,特別是幫大家在觀看邏輯和必看展品這兩方面標一標紅(這次的很簡單好理解)。希望大家一場看下來,都在心里的某個地方擁有過了一兩件那就再好不過了。 展覽的基本信息 其實這次展覽是有延續(xù)性的,續(xù)的是2012年在巴黎裝飾藝術(shù)博物館舉辦的那次臻品回顧展。六年之后,從巴黎到北京,展品亦隨時間推移而有所增補,最終形成超過三百六十件的高級珠寶臻品共聚一堂的景象。 我認為這一方面展示了梵克雅寶的創(chuàng)作深度,要知道,某些品牌二十件作品就敢做個展??;另一方面當然是值得欽佩的品牌格局:比起做爆款快速斂財,更重要的是花時間修復和完善一個齊整的典藏系列。過多少年再回頭看,這可能才是一個珠寶世家的筋骨。 本文所有配圖版權(quán)@Hanny@表姐 現(xiàn)場布展是由長期合作的Jouin-Manku事務所擔綱,基本上來說圍繞著“水墨森林”這個概念來營造,很懂得貼近中國文化。甚至地毯、壁紙、帷幔都隨著年代和空間變化由淺至深,配合整體深灰+藍色調(diào),試圖讓參觀者有種走入水墨畫深處的體驗。我自己的感受就是很安靜、禪意四溢的一個布展,當然一定要選在工作日去,體會更猛烈。 展品方面,從大面兒上看來源分成兩個方向,都在展品下方的標簽上注明了:一是梵克雅寶典藏系列。這個系列的珠寶大多是典藏總監(jiān)Catherine Cariou女士收到各路線報后從世界各地的拍賣會、私人賣家、甚至古董市場上一件件收回來的,從零到一千多件這個系列逐漸豐滿的過程可想而知耗費了多少時間、財富和心血; 二是私人藏品系列,這個系列我著重推薦大家留意。私人藏品的意思是,這些梵克雅寶的作品已經(jīng)被某位買家收入囊中,為了支持這次大展,又再度借回給世家做展出的。 坦白說看完了我十分感慨,感慨的點并非買得起買不起這件事,而是這些買家真正好眼光,大部分作品并非徒有大顆珍貴寶石的堆砌,而是在藝術(shù)美感、寶石表達和功能性上一樣做到了登峰造極。敢于出手這些作品,除了財力,是真有魄力。 觀展邏輯 一個大展,筋骨是布展邏輯,是如何讓觀看者由淺及深根據(jù)展品的擺放次序漸入觀賞佳境,從而產(chǎn)生自己的理解,然后反過來去領(lǐng)悟策展人的一片苦心。去年梵克雅寶京都的至臻之藝大展,策展人松原龍一遵循了一個隱秘又高難度的策展思路:以不同時期不同空間匠人們并駕齊驅(qū)的至臻匠心來取代通常策展人會用到的“文化的融合”來表達藝術(shù)上的匠人精神,絕對是一次讓人畢生難忘的、精彩的大師級呈現(xiàn)。 今次北京大展,巴黎裝飾藝術(shù)博物館的策展人Evelyne Possémé女士的策展思路更為平鋪直敘——依照年代順序陳列。這也是我在開頭說這場展是“對普通愛好者友好型”的另一個原因。 01 小型陳列廊(1910-1930年代作品) 用來呈現(xiàn)展品的第一個房間,依規(guī)格被稱為小型陳列廳。雖然這一間只陳列了二十世紀初品牌正式落戶于巴黎芳登廣場之后二十年的作品,但卻在這次展覽中非常重要。 原因有兩個:一是二十年代是社會涌現(xiàn)出最多藝術(shù)形態(tài)的黃金年代,梵克雅寶在這十年中誕生了大量裝飾藝術(shù)和受東方藝術(shù)影響的佳作;二是這次本身就是梵克雅寶和巴黎裝飾藝術(shù)博物館合作的展覽,所以“裝飾藝術(shù)”已經(jīng)自帶主角光環(huán)了。 在這個展區(qū),每逢大展都會露面的標志性作品大家不要錯過: 裝飾藝術(shù)之前,皇室貴族中比較流行的是以奢華、鉆石和繁復花紋為特色的愛德華風格。當時的梵克雅寶曾為世界上第一個擁有輪船的富豪訂制了這款“Varuna”帆船管家鈴。 
 
 跟著就是裝飾藝術(shù)大爆炸的年代,筆直對稱的設計大比例地出現(xiàn)于所有領(lǐng)域。由鉆石和鉑金制成的“白色珠寶”當之無愧的成為珠寶界的寵兒,那時候還沒黃金什么事兒,屬于鉆石+鉑金一統(tǒng)天下的華麗年代。 
 
 為了女性可以優(yōu)雅的查閱時間,梵克雅寶同期生產(chǎn)了一批腰鏈表和手鏈表,整體風格保持裝飾藝術(shù)特色。 
 
 
 
 化妝盒與煙盒也是那個時期梵克雅寶最為擅長和聞名的作品。 
 
 三十年代對梵克雅寶來說特別重要,因為在這十年,好多個專利作品陸續(xù)面世。世界經(jīng)濟雖然在經(jīng)歷持續(xù)缺血的大衰退,但文化藝術(shù)領(lǐng)域卻反其道而行之的百花齊放。 
 
 
 據(jù)說Charles Arpels在拜訪社交名媛Florence Jay Gould時,發(fā)現(xiàn)她為了方便,把隨身化妝用品和打火機都塞進一只好彩煙盒里,梵克雅寶的Minaudière?百寶匣就以此為靈感應運而生。希望大家參照朋友對我的抓拍完成一張最酷的觀展照片。 
 隱密式鑲嵌在我看來是梵克雅寶極致工藝的濃縮,因為它試圖展現(xiàn)的,是寶石的純粹之美。 
 所以,工匠以巧思剔除掉寶石周圍的所有支撐,轉(zhuǎn)而把它們“滑進”之前設定好的金屬軌道中,彼此嚴絲合縫,從正面看,像集體懸浮于空氣當中。每個第一次近距離觀察到隱密鑲嵌的人,都禁不住嘬牙花子表贊嘆服氣。 三十年代歐洲還有一對穿衣偶像不能不提,就是溫莎公爵和夫人。其中溫莎公爵夫人促成了梵克雅寶在彼時的兩項招牌設計:一是鎖形Cadenas腕表,因為那個時候社會上的風評是女性在公共場合佩戴腕表或是看表是不雅的行為; 
 二是Zip項鏈的靈感萌芽。我之前讀點歷史,發(fā)現(xiàn)拉鏈本是借由戰(zhàn)爭由愛馬仕的第二代掌門人埃米爾愛馬仕從加拿大帶到法國,引入時尚界。三十年代的人覺得這個東西時尚有趣,溫莎公爵夫人就建議彼時的梵克雅寶創(chuàng)意總監(jiān)Renée Puissant以拉鏈為原型設計一款珠寶。 最終,ZIP拉鏈項鏈在五十年代才真正地被創(chuàng)造出來,但技術(shù)探索之路,早在三十年代末就已經(jīng)提上議程了。 
 除此之外,在三十年代還涌現(xiàn)了大量的現(xiàn)代主義風格珠寶。 02 「黃金之手」展示區(qū) 在從小型到中型陳列廳過度的轉(zhuǎn)彎處,有兩位梵克雅寶的「黃金之手」從巴黎專程來到北京在現(xiàn)場展現(xiàn)珠寶制作工藝,一位負責寶石鑲嵌(長得帥),另一位制作珠寶框架。 
 業(yè)內(nèi)總有人笑稱,身為珠寶工匠,能在芳登廣場梵克雅寶工坊擁有窗邊光線最好的工位,是他們畢生追求的至高榮譽。翻譯過來就是,做工匠做到這份兒上也算到頭兒了,可以拿終身成就獎了。 所以這次梵克雅寶把這些應該被保護起來的工匠拉到北京現(xiàn)場,也算是豁命做展了。但工匠不是每天都在的,想踩著他們在的時間去看展的可以拉到最下看我的“個人觀展建議”部分。 如果趕不及現(xiàn)場觀摩「黃金之手」,旁邊還有一個互動顯示屏,大家可以通過觸摸屏身臨其境了解工坊流程,我拍了一個短視頻示范一下這些地方都可以點。 03 中型陳列廊(1940-2010年代作品) 中型陳列廳以四十年代開場,很磅礴,因為大家知道四十年代是一個喜憂參半很跳tone的年代。前半截打仗打到一窮二白,后半截全世界一起相擁療傷。這個時候梵克雅寶創(chuàng)造了一些主打溫情牌,宣揚真善美的珠寶形象。 
 芭蕾舞伶和精靈就是這個時期誕生的、至今也是梵克雅寶招牌的作品。上次我也寫過,在梵克雅寶的體系內(nèi),只有這條線的作品是在美國市場誕生,反過來影響巴黎的創(chuàng)作。究其原因,我是認為美國人對美好的認知絕大多數(shù)都集中在超級英雄拯救世界、或者象征美好的卡通形象上,這樣的價值觀和審美取向至今不變。 也是在戰(zhàn)后,愛情鳥/三只小鳥胸針、雛菊戒指和耳環(huán)都陸續(xù)面世。這波創(chuàng)作展現(xiàn)了梵克雅寶極大的人文關(guān)懷,它們不僅是珠寶,更用來象征穿越了戰(zhàn)爭溫暖和相互守護的忠貞愛情。 三十年代末四十年代初還誕生了梵克雅寶的另外一項專利——萬用珠寶Passe-Partout. 我覺得這個發(fā)明旨在為了滿足女性在不同場合的搭配,讓珠寶可以“萬用”的技術(shù)保障就是tubogaz煤氣管工藝,這種工藝讓金屬不需要焊接就可以自有柔軟的活動。所以項鏈可以扭成手鐲甚至腰帶,花朵可以拿下來當胸針使用。 
 
 
 
 另一方面,配合著無窮無盡的戰(zhàn)后狂歡,配合著那些數(shù)不盡的舞會和晚宴,能夠毫無遮擋展現(xiàn)寶石之美的隱密式鑲嵌作品蓬勃發(fā)展。 從四十年代延續(xù)到五十年代,高定靈感和大型成套的黃金+彩寶作品成為主流。那個時候人們鉑金+鉆石的一言堂景象早被打破;新的規(guī)則誕生:黃金珠寶更適合日間佩戴;鉑金+鉆石更適合需要閃耀的夜間搭配禮服成套出現(xiàn)。 而接著上面三十年代的zip項鏈那茬講,在構(gòu)思了十年之后,工匠突破技術(shù)壁壘,第一款Zip項鏈面世。將拉鏈拉開后它是一條項鏈,拉攏閉合后就成為一件款手鐲。 
 
 到了六十年代,全世界被新奇叛逆的想法所占據(jù),似乎你可以為了爭取任何權(quán)利而走上街去游行,人人崇尚自由,爭著展現(xiàn)自我與表達個性。梵克雅寶在這十年首先展開了對印度和東方文化的大型回潮。 
 六十年代還有一個必看之作,就是梵克雅寶為伊朗的首位皇后制作的后冠,基本上也是逢展必到型選手?,F(xiàn)場展示的是復制品,但與在伊朗國庫里的真品并無差別。據(jù)說真品所有寶石都來自于伊朗國庫,展現(xiàn)了彼時伊朗皇室的雄厚財力。 
 
 與此同時,古典主義風格是世家創(chuàng)作的另一條主線,放一張我最心愛的Fuchsia胸針,我覺得它將隱密式鑲嵌、鉑金和鉆石的靈動融合得天衣無縫,是一件毫無瑕疵的完美作品。 
 這十年中的第二個創(chuàng)作潮流是幽默。那時候梵克雅寶為了貼近年輕人,創(chuàng)作了卡通動物胸針La Boutique系列,我最喜歡長頸鹿、偷吃胡蘿卜的兔子,和左上角某種還沒辨認出來看著像鴨子的動物。 
 誰承想這一系列出來以后卻受到上流社會的猛烈追捧,Grace Kelly、Jackie Kennedy Onassis等等大眾偶像幾乎人手一件,誰又能說她們不是被這種幽默的趣味表達所吸引呢? 
 然后就到了1968年,終于,大家開始穿著一些綴以流蘇和皮繩的寬大棉麻裙,腦門上繞一個皮繩,以love peace這些很禁欲系的詞匯為口號,結(jié)成反潮流的波西米亞同盟。最適合這種服飾的珠寶——披披掛掛的四葉幸運圖案長項鏈終于出現(xiàn)了。 
 
 
 七十年代在我心中就是一鍋亂燉。民族風和超大Piece黃金套裝是梵克雅寶創(chuàng)作的主旋律。 
 
 
 
 再往后的十年,理性和秩序同時回歸。梵克雅寶在這個階段誕生了很多看似平易近人、實則在簡約當中透露古典韻味的現(xiàn)代珠寶。 
 
 
 而從千禧年往后數(shù),梵克雅寶歸入歷峰集團,開始每年一個主題的敘事型珠寶創(chuàng)作。 而最后,我要不分年代地給大家展示一些上文提到的私人收藏款珠寶,咱們一起贊嘆買家們的好品位。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最后三張的凌波仙子自動人偶裝置。它在2016年的SIHH上面世,據(jù)說買家買入后這件作品連家門都沒進過,就滿世界的巡展。打造整臺裝置的珍貴寶石已不用多提,蓮花、仙子、蝴蝶都會在特定時間運作,以它來ending,似乎將整場展覽的格調(diào)鎖定在詩意夢幻世界當中。 十件甄選必看珠寶 小型陳列廳和中型陳列廳之后,大家會進入展覽的hightlight部分 ——「梵克雅寶的詩意世界」。這個展廳的珠寶打亂了年代次序,但相較而言,我認為可能是世家覺得最能代表自己寶石、工藝、故事、情感、傳承和融合的里程碑式作品。所以大家無論看到最后體力有多么不支,都要掏出能量棒續(xù)一口真氣,再義無反顧地找見這十件。 
 1.1920年代的淑女化妝盒,欣賞重點大家跟我復述一下:裝。飾。藝。術(shù)。 
 2.1920年代鉆石鉑金祖母綠項鏈。除了裝飾藝術(shù)風格之外,10顆總重達165克拉的水滴形哥倫比亞祖母綠攝人心魄。這條項鏈在1937年被埃及公主法伊莎收藏,此后頻繁的出現(xiàn)于各大重要場合,佩戴率之高你只需湊近看每一粒祖母綠就能了解一二了。 
 3.法伊莎公主的項鏈旁邊,就是她媽媽埃及王后納絲莉珍藏的鉑金鉆石項鏈,媽媽當時戴著這條項鏈出席了女兒的大婚慶典。 4.隱密式鑲嵌牡丹胸針。巧了,又是法伊莎的收藏。隱密式鑲嵌的美,表面看是對于寶石純粹的呈現(xiàn),但正因為這種表達方式,珠寶才得以擁有穿越時空、在任何一個年代都能超然于潮流而成為經(jīng)典的可能性。不過這位公主可能珠寶真的太多就不在意了,她的藏品使用痕跡都夠重的…… 
 5. Zip項鏈。四五十年代梵克雅寶有不少從高級定制服和時裝領(lǐng)域獲得靈感而成的杰作,但Zip始終對我有一種特殊的吸引力,一種更前衛(wèi)和叛逆的表達語言。當然,對于這項美妙專利的唯一遺憾,是我至今還沒有上手拉一下試試。 6/7.珠片設計胸針&珠片設計芭蕾舞伶胸針。兩件作品誕生相隔五年,但同時選用了自三十年代起就出現(xiàn)于梵克雅寶設計中的珠片,隨著時間推移,這種元素更容易讓人與高級定制服的細節(jié)產(chǎn)生聯(lián)系。 8.五葉胸針。情緒濃烈的緬甸鴿血紅寶石胸針,特別要指出它舊時的擁有者是傳奇希臘女高音、希臘船王的情人Maria Callas,也就是說,這件作品的價值除了完美的寶石,還有名人效應和背后的故事。 9.Mystere IV項鏈。我第一次見哦,看介紹是法國達索飛機公司主席向梵克雅寶定制了這條項鏈送給法國首位女性試飛員Jacqueline Auriol. 我猜這條項鏈的曲線和形態(tài)就象征著飛機在空中劃出的軌跡。 
 個人觀展建議 ->能網(wǎng)上訂票就網(wǎng)上訂票,比現(xiàn)場買便宜。展覽周期是4.21-8.5,早10:00-晚18:00,周一閉館; 
 ->入口處就有語音講解二維碼,先掃了再進,順便拿個三折活頁冊,里面有必看的十件珠寶簡介,時間有限的話,可以直奔最后一個區(qū)域「梵克雅寶的詩意世界」看這十件; ->展品下標著小瓢蟲??的,是非常具象的、小孩子也可以理解的作品;帶有小耳機??,是語音導覽里收錄的作品,大家根據(jù)數(shù)字選擇即可; 
 
 ->別穿高跟鞋。場內(nèi)光線很暗又全場鋪著地毯,很容易絆倒是其一;二來如果真的不打算走馬觀花,跟著導覽或者現(xiàn)場活人導覽員走下來少說也要一兩個小時,你真的站不住,硬穿的話后期可能會慫慫的; ->想聽活人導覽員講解的話,也沒什么規(guī)則,就是十幾個人夠了就湊一波走,我認為這種規(guī)模(三四百件)的展絕對值得一聽; ->國際上較為通行的觀展準則是拍照可以,但別用閃光燈,無論對展品本身還是其他觀眾都挺打擾的。仔細湊近看永遠比記錄更重要,而且老實說,珠寶太閃了,不用專業(yè)裝備很難還原其風采; ->如果很lucky的在「黃金之手」——也就是梵克雅寶珠寶大師及寶石鑲嵌師——駐場展示的兩個時間段去參觀了,那么你拍工作臺、手、寶石們、制作過程都沒問題,不要拍工匠的臉,這是規(guī)矩; 
 ->我去歐洲和日本的很多博物館,發(fā)現(xiàn)市民們排隊看展是傳統(tǒng)、也是文化生活的一部分。去年在京都的梵克雅寶大展上,隊伍那么長,大家就很安靜地按次序觀看。這兩年在北京,觀展也蔚然成風,那么希望大家現(xiàn)場注意控制音量,把美術(shù)館真的當做美術(shù)館而不是超市在對待; ->展期四個月,說真的沒必要趕頭一個月。一是人多;再一個對我這種患鼻炎很敏感又過分愛自己的人來說,精神上總會先入為主地覺得搭建后的余味兒還有點兒,再散散也不遲。 ->最后,六七月的時候我也會做一場讀者專場,幫大家現(xiàn)場導覽這場雅藝之美,咱們大家就暑假見了! 
 開展前一日我推送了大展預告,有人留言問:你會審美疲勞嗎?當時忙,隨口答:對美的審美怎么會疲勞?后來閑下來再想,應該正面回答:我當然不會。 關(guān)于藝術(shù)品:繪畫、建筑、雕塑、乃至高級珠寶作品,起初我們往往只留意到它們外在的耀眼,這是藝術(shù)最浮于表面的一個層面。而每次大展以不同的角度和側(cè)重點讓我們循序漸進地洞悉它們的個性、工藝特色、與其他文化的融合、皇室淵源、時代和歷史背景…經(jīng)過了這樣循序漸進量的累計,珠寶本身的內(nèi)涵和外延才被清晰而完整的呈現(xiàn)。而這些東西,老實說,就憑我們那點兒捉襟見肘的見識和藝術(shù)修養(yǎng),還沒資本疲勞。 最近我在追BBC的鴻篇巨制「Civilization2」文明,這部紀錄片集結(jié)了幾位業(yè)內(nèi)大咖:哥倫比亞藝術(shù)史教授Simon Schama、劍橋大學古典學教授Mary Beard以及英國史學家David Olusoga來做主持。一方面算對上世紀六十年代英國首部藝術(shù)紀錄片「Civilization」的翻拍,再來就是透過教授們的藝術(shù)見解,讓咱們普通人對人類的起源、全世界文明的進程和如何看待藝術(shù)有點感覺。所以眼下在全球藝術(shù)愛好者群體里,火得不得了,騰訊、優(yōu)酷、b站也都搶著上了。 那天我跟BBC的朋友聊到這部片子,她說:我看了一兩遍根本不行,得反復看,來回來去看,每次感觸都不一樣。 有兩個場景帶給我的震撼極大。一個是開頭在日內(nèi)瓦藝術(shù)與歷史博物館,Simon教授面對幾件被保存下來的巴爾米拉工藝品感慨:巴爾米拉的這些石頭、雕像和石柱,并不只是簡單的古董集合,它們不需要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的證書來告訴世人巴爾米拉的重要性,并不局限于一地一區(qū),而是屬于全人類。什么是文明,什么不是,我們可以花上許久來爭論,但當文明的對立面將其全部的粗暴和殘忍、狹隘與毀滅欲展現(xiàn)在我們眼前時,我們便知道了文明為何物; 第二個是Mary教授講宗教藝術(shù)的末尾,她佇立于西方文明的搖籃——雅典衛(wèi)城巨大的廊柱下表達:來到像雅典衛(wèi)城這樣的地方很容易會認為,無論這兒存在過何種宗教,都已永遠消失。但我想我們可以表達得再謹慎些:哪怕人終歸是世俗的,但當她們來到這座歷史遺跡并贊嘆它的藝術(shù)和神秘時,許多人可能都在思考同一個問題——那些宗教經(jīng)常幫我們?nèi)ッ鎸Φ膯栴}:我們從哪來,要去到哪里;在社會中,我存在的意義是什么?我認為人們沉浸在一種現(xiàn)代信仰中,我們稱之為文明。所以如果你問我什么是文明,我會說“比信仰多一點點”。 今天我們欣賞珠寶,看似離文明很遠,但我覺得這成為一個小小的窺探入口。當我們一次次地佇立于展示柜之前,去試著了解每顆寶石的身世、它們曾被哪些人在何種場合佩戴以及這背后的象征意時,我認為是可以超越于珠寶璀璨的外在,自然而然地達到質(zhì)變境界的。只要你足夠有心,每個人都可以在其中得出自己心中有關(guān)它們與文明產(chǎn)生關(guān)聯(lián)的那一點點啟示。 這個過程用一句“看膩了”來總結(jié)未免有點太過粗鄙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