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華東師范大學    一、有趣與有效的“二元對立” 趙老師剛剛大學畢業(yè),滿懷教育理想來到了學校任教。開學不久,堅持以情感人與以理服人的他,就被學生鬧得不可開交。這時,他的帶教老師給他說,要想班級管理有序,考出好的成績,就不能整天和學生嘻嘻哈哈,做老師就要有做老師的架子,否則以后誰還怕你呀?對于帶教老師的話,趙老師若有所悟,并開始在班級管理上首先嘗試起來。果不其然,學生變得聽話了。可是,趙老師的困惑又來了,是不是在學科教學上也應該如此呢? 當趙老師再次向帶教老師請教時,帶教老師直夸趙老師聰明,能夠較好地遷移這些經(jīng)驗。帶教老師接著說,學校評價教師的標準始終是學生的成績,而提高成績要靠知識,那是需要一點一滴積累起來的。相對來說,眾多知識點面前,學生都會覺得厭煩。因此,教師不可能既做到讓學生開心,又有很好的成績,畢竟給我們的教學時間就這么短,而要求卻這么高。帶教老師如此一說,趙老師也就明白了為什么自己平時備課那么認真,教學設計那么絞盡腦汁,還是考不過帶教老師。在接下來的日子里,趙老師心領神會,雖然她是教語文的,更應該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與寫作能力,但為了在月考和期末考試中站穩(wěn)腳跟,順利地從高一語文教師過渡到高二語文教師,她也開始在課堂教學中死抓知識點。如此一來,趙老師的班級成績明顯上升。 趙老師的經(jīng)歷,在一線教師中,應該不只是個例,而是一種普遍的現(xiàn)象。對于大多數(shù)教師來說,課堂上的有趣與知識上的有效的確是一對矛盾。讓課堂變得有趣,需要時間去激發(fā),也需要教師的智慧投入;讓知識變得有效,需要時間去訓練,也需要教師的精力投入;可是,不管是課堂上的時間,還是教師的智慧與精力,都是稀缺資源。 二、課堂有趣對知識有效的支撐 如果只是讓學生掌握更多的學科知識點,最實用的方法就是訓練。因為學科知識點的掌握只是量的增加,依靠的是記憶和熟練,這就為訓練留下了生存空間??墒牵瑢W生掌握的學科知識點越多,他進行復習和鞏固的負擔也就越重,他要進一步掌握學科知識點的邊際成本也就更大,這就難免顯得枯燥和沉重。按照心理學的研究成果,人的記憶單元大致是五到九個,當我們只要求學生掌握學科知識點,而不對學科知識點進行串聯(lián)時,學生有限的記憶單元是遠遠不夠的。這也是教師總抱怨學生記憶力不好的原因。其實,問題不在于學生的記憶能力太低,而是需要學生記憶的單元太多。 在哲學中,學科邏輯與思維是人見人煩的術語,但在具體的學科學習中,缺少了學科邏輯與思維才是人見人煩的學習任務。要談到培養(yǎng)學生的學科邏輯與思維,就少不了對學科興趣的探討。要讓學生對學習有興趣,的確需要教師采用一些外在于學科知識的方法,姑且稱之為外包裝與廣告效應。畢竟學科知識并不是學生現(xiàn)在就用得著的,要讓他們犧牲當下時間來掌握學科知識,教師既要向他們說明這些學科知識的未來價值,更有必要將這些學科知識與學生的日常生活聯(lián)系起來,從而激發(fā)他們對學科知識的外在興趣。在這一點上,相信大多數(shù)一線教師都有這個經(jīng)驗與體會,在每堂課的課堂切入時,對學科知識的包裝就顯得特別重要,因為這決定著學生是否將注意力轉移到課堂之中來。 廣告可以吸引消費者關注這個產品,但真正讓這個產品具有吸引力的,仍然是這個產品內在的價值。同樣的道理,對學科知識的簡單包裝與廣告宣傳,應該止于學生對學科知識的外在興趣,要讓學生對學科知識有持久的興趣,就必須用學科知識的邏輯與思維來鍛煉學生,讓他們在對學科知識點的串聯(lián)過程中獲得成就感,并通過對學科知識的整合來提高自己的能力。對于絕大多數(shù)學生來說,如果只是機械地掌握學科知識點,那離開課堂就只是遲早的事,要么是因為這樣的學習太無趣,要么是因為自己的記憶單元容不下這么多的學科知識點。真正能夠在課堂中堅持下來,且仍然興趣盎然與激情不已的同學,肯定是掌握了將學科知識串起來的能力的同學,也只有他們才能夠真正體會到學科知識的樂趣與價值。 因此,課堂有趣包括兩種情況:一是把學生注意力從其它地方吸引過來的外在興趣,這種興趣有比較價值,但并不一定有內在價值;另一是真正吸引住學生的課堂教學的內在興趣,這就依賴于學科知識學習過程中對邏輯與思維的把握與練習,二者缺一不可。在今天的課堂教學中,教師普遍把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僅視為單純地取悅學生。之所以出現(xiàn)這種現(xiàn)象,是因為教師僅僅將自己的課堂教學止于外在興趣。 三、知識有效對課堂有趣的轉化 很久沒有打電腦游戲了,終于狠下心來,在網(wǎng)絡上找了個玩摩托的小游戲,準備玩它一個下午。一開始玩的時候覺得蠻有意思的,至少比爬格子帶勁??墒牵媪瞬坏揭粋€小時,就覺得挺沒有意思的,除了得分越來越高以外,并沒有給自己帶來更有價值的東西,最終還是放棄了游戲,重新開始看書與寫作。將之對比,要吸引學生的興趣,我覺得還是比較容易的;可是,如果要鞏固學生的興趣,那倒真是一件不容易做到的事情。 不管做什么事,真正用來鞏固興趣的,一定是這事情能夠為你帶來有價值的東西。也就是說,不管過程有多大的樂趣,但如果過程是沒有結果的話,這個過程也就僅僅是拿來浪費時間而已,是難以產生持久的興趣的。要讓學生在課堂上有持久的興趣,就得讓學生在課后有真正的收獲,更重要的是,要讓學生覺得這種收獲是可持續(xù)的,對自己的功效是長久的。也就是說,除了用外在的手段培養(yǎng)學生的外在興趣之外,更為核心的,是用學科知識的有效掌握來培養(yǎng)學生對學科知識的內在興趣。 何謂學科知識的有效掌握呢?如果將學生掌握的學科知識與教學要求相比,那就會出現(xiàn)一定比例的學生“沒有掌握學科知識”。上月帶剛兩個月的女兒去體檢,當每個小孩體檢完了后,體檢的醫(yī)師就會對著一個表說這個小孩身高長了還是短了,體重是重了還是輕了,我坐在旁邊大約一個半小時,幾乎沒有聽到一個小孩是正常的,如此體檢弄得每個家長都心驚膽跳,還不如取消算了。同樣的道理,如果僅僅將學生掌握的學科知識與教學要求相比,甚至和別的學生相比,有成就感的學生永遠只是少數(shù),而要從學科學習中獲得成就感的永遠是多數(shù),如果你自己總做一件沒有成就感的事,你還會有長久的興趣嗎?因此,重要的是要看學生自己掌握了多少學科知識,要看學生自己在學科學習這條路上取得了什么成就;即使與別的同學相比,也只是為了更好地評價自己掌握學科知識的現(xiàn)狀,為下一步做準備,而不是用來打擊學生的成就感。 學生對學科知識的有效掌握,一定要與學生對學科知識點的有效掌握區(qū)分開來。前者是學生用自己的邏輯和思維把學科知識點組合成了一個整體,后者僅僅是學生對學科知識點的占有。的確,不管是對學科知識,還是對學科知識點的有效掌握,學生都可以從中獲得成就感。但學生對學科知識的有效掌握具有可持續(xù)性,只有具有可持續(xù)性的成就感才會激發(fā)學生的內在興趣;學生對學科知識點的有效掌握并不具有可持續(xù)性,學生掌握的學科知識點越多,鞏固的成本越大,繼續(xù)掌握學科知識點的難度越大,這樣的學習成就感不但不會激發(fā)學科興趣,反而會讓學生離學科學習越來越遠。 四、課堂有趣與知識有效間的互換條件 道理已經(jīng)講得夠清晰的了,相信這些道理也不是我一個人想得到,那么多一線教師明白這個道理的人一定不在少數(shù),可為什么我們的課堂卻一直保持沉悶呢?即使少有的有趣,似乎還是停留在外在興趣的程度,惟有那些所謂的大師,或者在公開課中,才能夠時不時地感受到學生的內在興趣。而且,看起來沉悶的課堂犧牲的是學生的學習,可教師的專業(yè)發(fā)展與專業(yè)情趣不也犧牲于其中嗎?因此,要做好一件事,的確需要對如何做好這件事有正確的認識,但更重要的是要具備做好這件事情的條件,否則理想越美,讓自己的受挫感越強。那么,要真正地促使課堂有趣與知識有效間的互換與互助,又需要什么樣的條件保障呢? 在學校管理中,對課堂教學給予足夠的寬容與期待,是促使課堂有趣與知識有效互換的前提。在經(jīng)濟學中有一個被稱作交易成本的專業(yè)術語,意指為了達成交易所必須付出的代價。在市場中,有很多對雙方都有利的事,但并沒有完成這個交易,阻礙這個交易發(fā)生的就是交易成本。同樣的道理,要讓課堂有趣轉化為知識有效,也必須為兩者的轉換預留足夠的時間,這也算是一種交易成本??墒牵F(xiàn)在中小學對教師的考核正好與此相反,考核的周期是越來越短,而不是越來越長;對教師本人的考核也是教了初一不一定教初二,教了初二不一定有機會教初三。如此一來,教師能夠為學生提供的,除了學科知識點的訓練,就是學科知識的外在興趣,往往讓學生既沒有成就感,也沒有學習的興趣。 在教學能力中,教師從學科結構與思維的角度把握學科知識,是促使課堂有趣與知識有效的能力保障。對學生來說,他肯定是從一個學科知識點到兩個學科知識點,再從眾多學科知識點到學科知識結構。學生從一個學科知識點到兩個學科知識點,甚至到更多個學科知識點,是學生自己可以把握的;但要學生從眾多學科知識到形成學科知識結構,就不一定是學生可以控制的了,在這一點上離開了教師的引導恐怕是難以完成的。因此,教師一定要學會從學科知識結構出發(fā),來選擇與重組學科知識點,能夠較好地計劃與設計,當學生掌握了那幾個學科知識點就可以有機地整合為較為合理的學科知識結構。當然,在學科知識結構的整合中,學科邏輯與思維能力起著關鍵的作用,這就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學習過程中,學生要善于對學習過程進行反思與總結,這是促使課堂有趣與知識有效的主體保障。不管學校管理有什么變化,也不管教師教學有什么變革,一堂課究竟有沒有興趣,上完課有沒有知識上的收獲,最終的決定者仍然是學生自己。對學生來說,雖然學校管理會為教師的情趣教學提供空間與條件,教師會想方設法地設計與實施情趣教學,但學生自己對學習過程的參與和體驗才是產生與維持興趣的決定要素。在學習的過程中,不可能所有的學科知識都能夠與當前的生活聯(lián)系起來,也不是所有的學科教學都能夠與學生的興趣一致,這時學生要能夠調整自己去適應,并在適應過程中對過程進行反思與總結,以最終的成就感來激發(fā)自己下一步的興趣;對于有興趣的學科知識與學習過程,要用興趣來獲得更大的成就感。遺憾的是,學生的學習往往注重的是考試結果,即使是考后的總結,也是對學科知識的復習,對學習過程的反思與總結只有極少數(shù)學生有所關注,這也是為什么絕大多數(shù)學生感受不到學習過程樂趣的原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