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生流轉如同巨大的洪流,表里波浪滔天,內(nèi)里暗流涌動,很多人被裹挾在浪潮中進退不得。 其中,為人處世是一門大學問。 掌握好了這門學問,人就如同駕馭得了這洪流,可以收放自如的做一個弄潮兒;沒摸清門道,人上也不是,下也不是,隨時都會被浪掀翻在洪水里。 《道德經(jīng)》中說“善為士者,不武;善戰(zhàn)者,不怒;善勝敵者,不與。”老子用孫子兵法的理論講了巧妙地講出了為人處世的三個不。 1 不武 不武,也即不逞能。 一個人因為不同的因緣際會造就了不同的階層、成就和地位。 地位高時別沾沾自喜,覺得自己一枝獨秀。 一旦有了這種情緒就會處處不把別人放在眼里,難免狂妄自大,盛氣凌人,有意無意間逞能賣巧。 生活中如此,會引起友人的反感和疏離,導致友情日漸消減; 職場中如此,會藐視別人的能力踐踏別人的自尊,為下一步的跌落埋下禍根。 越是有了一定的成就、上升到了一定的階層、達到了某種地位,越是要虛懷若谷,因為獨木難支。在復雜的各種關系里你不可能拋開眾人單槍匹馬上陣。再者,良好的友情基礎和職場商場關系會給自己再上升的空間鋪好路。 漢高祖劉邦雖居萬人之上卻甘他人之下,有一次他對屬下們說,運籌帷幄,決勝千里,我不如子房;糧道不絕,我不如蕭何;攻城拔寨,我不如韓信。吾能用之,故取天下。 所以,在高處時,一定要記得降低自己,降即是抬。 成就低時也別自慚形穢,努力沉淀自己強大自己才是王道。 過度顯得卑微的人,往往會劍走偏鋒,在根基不穩(wěn)時想著一鳴驚人。 一旦有了這種想法,難免陷入無知逞能的狀態(tài),倒是愈加顯露了自己的短板。 這時候,沉下心來虛心學習別人的長處彌補自己的短板才是正道。 2 不怒 不輕易發(fā)怒也不激怒別人。 《淮南子·本經(jīng)訓》中說“人之性有侵犯則怒,怒則血充,血充則氣激,氣激則發(fā)怒,發(fā)怒則有所釋憾矣?!?/span> 發(fā)怒會讓人失去理智,說不該說的話,做不該做的事。而說出的話無法收回,做錯的事不能挽回。 家庭里頻頻發(fā)怒,會破壞親情,讓自己的后方不穩(wěn)。 生活里頻頻發(fā)怒,會破壞親和力,讓好運漸行漸遠。 職場上頻頻發(fā)怒,會得不到好的群眾基礎和晉升通道。 等清醒過來時候后悔晚矣,所以,即便是怒不可遏也要忍耐,守好不在發(fā)怒時做任何決定的原則。 當然,控制不發(fā)怒才是最佳選擇。 除了自己不發(fā)怒,也不要輕易激怒別人。 3 不與 即不與別人發(fā)生正面沖突。 《孫子兵法》里也說“不戰(zhàn)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span> 能用其他方法解決的就不要用正面沖突來解決,這是處事之道也是智慧之源。 人上一百,五顏六色。生活中我們什么人都會遇到,當然也會發(fā)生有正面沖突的時候。迎頭而上,有可能會受皮肉之苦,還會損害名聲。想避開,有時卻避無可避。那么既能巧妙解決問題又不造成更大的損失就顯得尤為重要。 蘇格拉底與一個曾經(jīng)有過嫌隙的人在獨木橋上狹路相逢,對方仰著頭大聲挑釁道:“我絕不給傻瓜讓路!”蘇格拉底并不生氣,笑笑側身讓開一條道說:“我正好相反?!?/span> 本來事情因對方而起,尖銳而避無可避,蘇格拉底巧妙智解,這反而讓對方吃了一記悶虧。 如果搶攻則可能兩個人在獨木橋上你爭我搶雙雙翻下橋去,得不償失。 所以,發(fā)生避無可避的正面沖突,可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不卑不亢,不慌不亂。 發(fā)生無關緊要的正面沖突時,適度裝傻不失為一個好辦法,不激怒對方,自己也沒損失什么。 眾目睽睽下的正面沖突,可幽默化解,既顯示自己的大度又體現(xiàn)了對方的狹隘。 處事,其實是修心的過程,修得“不武、不怒、不與”受用終身!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