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談到文采,很多人可能會認(rèn)為,好文采需要有飽讀詩書的功底,還要有順手拈來的天賦,這么說也沒錯,但是飽讀詩書和順手拈來,其實是大師們才能達到的境界,你不需要把標(biāo)準(zhǔn)定得這么高。
我在針對注意力寫作的這堂課里,要教給你的是一套更基本、更快速有效的方法。
/0 1/ ------------------------------------------------------------------------------- 文字的畫面感和音律感
首先,我們來講講,什么是文采 ?
人們對文采其實沒有一個很清晰的定義,但是我們說一篇文章很有文采的時候,一定指的是,它的語言帶給人審美上的愉悅感。
而我把這種審美上的愉悅感分為畫面感和音律感。它們分別用“看”和“聽”這兩種人類最原始的接受信息的方式。
我們把通過感官直接獲得的信息稱為形象化信息,把需要在人的大腦中加工再得出結(jié)果的信息叫做抽象化信息。形象化信息比起抽象化信息,天然更容易被人接受,這也是為什么,看紅樓夢電視劇的人遠遠多于看紅樓夢小說的人。
我在前面說過,閱讀其實是費腦力的活動。好的作者,就應(yīng)該以降低讀者的理解成本為目的。所以,要成為注意力寫作的高手,你需要盡可能為你的讀者提供容易接受的那一類信息。
你要如何去做呢?有三點,第一,語言盡量簡單化、口語化;第二,用文字營造畫面感;第三,用具體代替抽象。
/0 2/ ------------------------------------------------------------------------------- 語法簡單化、口語化
先說第一點,語言盡量簡單化、口語化。
人們往往以為,書面語比口語更加高級,其實未必。前面我們說了,寫作是把網(wǎng)狀的思想,線性輸出的一個過程,這個過程并不容易。
我們看到大量語法結(jié)構(gòu)復(fù)雜的書面表達,要么是作者本身希望保持自己的專業(yè)感、權(quán)威感,要么是作者沒有下足夠的功夫,把自己腦海中的東西清晰化、簡單化。 而我們注意力寫作,當(dāng)然就不能這么干了。那么怎樣才能讓句子簡單化呢,你只需要做一件事,就是修改。
你一定聽說過,好文章都是改出來的,在修改的階段,你要重點注意改掉這幾種語法結(jié)構(gòu):一是過長的從句,二是多層的邏輯,比如雙重否定,三是連鎖的形容詞。
上面三種情況,都很容易讓讀者為了尋找句子主干,而被迫放慢閱讀的速度,消耗掉他們的耐心。
一個過長的從句,你要把它拆成幾個短句;多層的邏輯,改成單層的邏輯;盡量不用連鎖的形容詞,如果去掉形容詞會丟失語意,那就打破句子原有的結(jié)構(gòu),重新安排一整句話。
短句比長句還有一個優(yōu)點,就是容易有節(jié)奏感、音律感,想想我們平時說話,一口氣一般不超過10個字。記住,多用逗號,會讓你的文字節(jié)奏更加明快。
/0 3/ ------------------------------------------------------------------------------- 用文字在讀者心里畫畫
說完了第一個技巧,語法要簡單化,用短句不用長句。接下來我要說第二個技巧:用文字在讀者心里畫一幅畫。 剛才我們說了,人的大腦天然更容易識別具像化的東西,而不太容易記住那些抽象化的概念,所以如果讓你的文字給讀者留下深刻印象,你就要學(xué)會用文字畫畫。
怎么做呢?我提供三個思路:第一、多用動詞、名詞,少用形容詞;第二、善于抓細節(jié);第三、善于使用比喻。
我們先來說多用動詞和名詞。
我想讓你先想一個問題,人類語言中是形容詞先出現(xiàn)呢?還是動詞和名詞先出現(xiàn)?我相信是名詞和動詞。
因為動詞和名詞是來描述具體事物的,而形容詞它其實描述的是抽象的感知,描述人類復(fù)雜的心理情緒,或描述事物的一種狀態(tài)。所以,其實形容詞是讓讀者理解成本更高的詞。
注意力寫作,要求我們用讓讀者理解成本更低的詞,在這里也就是動詞和名詞。通常來說,只有初級的作者才會傾向去用華麗和模糊的形容詞。高級的作者,一定會克制形容詞的使用頻率,更多使用名詞和動詞。
我舉一個經(jīng)典的旅游廣告文案,來說明巧用動詞和名詞是如何讓文字富有畫面感的: “你寫PPT時,阿拉斯加的鱈魚正躍出水面;你看報表時,梅里雪山的金絲猴剛好爬上樹尖;你擠進地鐵時,西藏的山鷹一直盤旋云端;你在會議中吵架時,尼泊爾的背包客一起端起酒杯,坐在火堆旁。”
你看,這就是名詞和動詞不斷疊加使用的效果,沒有一個形容詞,但是它勾勒出了幾幅讓人無比心向往之的畫面。
說完了多用名詞和動詞,我們來說細節(jié)描寫。
好的細節(jié)描寫就像好的材質(zhì)和面料,賦予文字質(zhì)感,細節(jié)描寫更加容易引發(fā)聯(lián)想,讓人產(chǎn)生代入感,甚至達到身臨其境的效果。
我這里舉一個作家汪曾祺寫美食的例子。他講的是高郵咸鴨蛋比其他地方的咸鴨蛋好吃很多,他是這么寫的:
“高郵咸蛋的特點是質(zhì)細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別處的發(fā)干、發(fā)粉,入口如嚼石灰。油多尤為別處所不及?!匠J秤?,一般都是敲破“空頭”用筷子挖著吃??曜宇^一扎下去,吱--紅油就冒出來了?!?/span>
你看,讀這段話的時候,是不是仿佛高郵咸鴨蛋就在你的面前,食欲都被勾起來了?
我曾經(jīng)在一篇文章里面描寫吳曉波老師的瘦,我是這樣寫的: “身高1米83的他,因為瘦顯得腿更長,上身那件淺灰色的Tom Browne的襯衫在他身上多了一些空曠感”。
你看,我并沒有一直強調(diào)吳老師很瘦,而是通過描寫他服裝的細節(jié),讓他的瘦更能被讀者體會到。
說完了細節(jié)描寫,我們接著來說,怎么使用比喻。
舉一個例子。假如我們要去描述一個人通過磨難變得堅強。一般人可能會說,他經(jīng)過磨難之后變得特別的堅強。用“特別”去強調(diào),其實就是很低級的寫法。
當(dāng)然,還有人會用復(fù)雜一點的修辭,比如說:經(jīng)過不斷的敲打和錘煉,他有了鋼鐵般的品質(zhì)——這里用上了比喻,用上了“鋼鐵”、“敲打”、“錘煉”這些具象的概念,但是它依然不高明。
注意,我們在用比喻的時候,一定要避免陳詞濫調(diào),陳詞濫調(diào)之所以叫做陳詞濫調(diào),就是因為,它被使用得太多,以至于讓人“無感”了。
假如我們來這樣來描述堅強,聽聽這句話:“所有堅強,都是柔軟生的繭”,——堅強這么一個抽象的概念在這里就變得極富畫面感。
網(wǎng)上有過一篇流傳很廣的文章,叫《我是范雨素》,你可能也看過。文章里面的第一句話是這么寫的:“我的生命是一本不忍卒讀的書,命運把我裝訂的極為拙劣”。這也是一個用比喻寫出了畫面感的例子。
/0 4/ ------------------------------------------------------------------------------- 用具體代替抽象
講完了如何營造畫面感,我們最后來說一點,把抽象的概念具體化。
不知道你發(fā)現(xiàn)沒有,我們剛剛說到的比喻,其實就是用具象的事物去表達抽象的感覺,事實上,你還需要注意,當(dāng)你表達一個抽象的概念的時候,最好把它還原成具體的事物。
小說家格雷厄姆·格林的墓碑里,有這么一句話: “我最愛看的是事物危險的邊緣、誠實的小偷、軟心腸的刺客和疑懼天道的無神論者?!?/span>
這句話是說,一個好的故事應(yīng)該是充滿戲劇沖突的,這個道理直接說出來很簡單,也很平淡,但是,這句話卻被廣泛引用。為什么呢?
原因是,這句話本身足夠動人,它把“戲劇沖突”這個抽象概念,通過具體的例子,生動地表現(xiàn)了出來。而且,它還連續(xù)用了“危險”、“邊緣”、“小偷”、“軟心腸”、“刺客”這類能帶來感官和心理刺激的詞匯,讓這句話更富表現(xiàn)力。所以你在寫作的時候,也要善于利用那些本身容易帶來感官和心理刺激的詞匯。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