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在中國繪畫史中,董其昌作為文人畫的代表人物以“畫以自娛”為創(chuàng)作宗旨,其筆墨審美特征主要體現(xiàn)在其用筆、用墨和皴法上。其筆墨特點的形成伴隨著董其昌的一生。正如其所倡導(dǎo)的“以天地為師,以古人為師,以心為師”,是在其“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中仿古化今逐漸形成的。董其昌的繪畫風(fēng)格及筆墨思想影響了有清一代至今近300年,分析董其昌繪畫的筆墨特征及其形成對了解中國明末以來“四王吳惲”等山水畫家的繪畫風(fēng)格與筆墨技法具有重要意義。 關(guān)鍵詞: 董其昌 筆墨特征 形成 影響 一 、董其昌小傳 董其昌(1555-1636),明代著名書畫家。字玄宰,號思白、思翁,別號香光居士。松江華亭(今上海松江)人?!叭A亭派”的主要代表。謚號文敏,因稱董文敏。萬歷十七年(公元1589年)進士,歷任編修,湖廣副使、太常寺卿,禮部侍郎,南京禮部尚書等職,天啟六年(公元1626年)辭官,以太子太保銜養(yǎng)老于家鄉(xiāng)。        董其昌的書法繪畫以及書畫鑒賞,藝術(shù)史研究,在明末和清代名聲極大。善山水,少學(xué)黃公望,中年師法董源、巨然和二米,后集宋元諸家之長,講究筆致墨韻,以禪入畫,風(fēng)格清韻,古雅雋秀。以用筆墨方法的“文”與“硬”與莫是龍[i]創(chuàng)“南北宗”說 ,推“南宗”為文人畫,“北宗”為“畫苑畫”。書法出入晉唐,自成一格,能詩文?!睹魇贰吩u價云: “其昌天才俊逸,少負重名,始以宋米芾為宗,后自成一家,名聞國外。其畫集宋元諸家之長,行以己意,秀麗生動,非人力所能及也-----”[ii]存世作品有《巖居圖》《婉孌草堂圖》《秋興八景圖》《晝錦堂圖》等。著有《容臺集》、《容臺別集》、《畫禪室隨筆畫》、《畫旨》、《畫眼》等。  [i] 莫是龍(1537—1587)明代文學(xué)家、書畫家、藏書家。得米芾石刻云卿二字,因以為字,后以字行,字云卿,更字廷韓,號秋水,又號后明、玉關(guān)山人、虛舟子等。南直隸松江府華亭(今上海松江)人 ,莫如忠長子。八歲讀書,十歲屬文,十四歲補郡諸生,人稱“神童”?;矢P、王世貞輩亟稱之。不喜科舉業(yè)而攻古文辭及書法、繪畫,以貢生終。著有《畫說》、《石秀齋集》、《廷韓遺稿》;輯有《南北宮調(diào)集》。 [ii] 《明史》卷八十八 中華書局 圖1:董其昌 《婉孌草堂圖》 二 、董其昌山水畫的筆墨特點 “文人之畫,不在蹊徑而在筆墨?!盵i]自唐宋以來,筆墨已代替“丹青”成為中國繪畫更具文人特征的具有美學(xué)意義與藝術(shù)韻味的繪畫語言。北宋韓拙“筆以立其形質(zhì),墨以分其陰陽,山水悉從筆墨而成?!盵ii]在繪畫時,用筆的輕重、緩急、剛?cè)?、曲直等微妙而細膩的感覺,提、按、轉(zhuǎn)、折的用筆方法,用墨的濃、淡、干、濕,及渲染、潑染,都是畫家心靈對自然界外在之像的反映,也是畫家精神因素的體現(xiàn)。董其昌的畫以氣格空靈,筆墨滋潤、清厚、明凈、瑩潤為特征。 其筆墨特點: 1) 一種是水墨或兼用淺絳法,這種面貌的作品比較常見;另一種是青綠設(shè)色,時有沒骨,然比較少見;如《秋興八景圖》冊,描繪了八幅秋天盛景,有水墨也有設(shè)色。謝稚柳認為此冊堪稱董其昌的力作。技法用筆蒼莽老練,墨色層次微妙豐富,用色溫潤淡雅。全圖具有嚴謹?shù)臍夥蘸蜕拘銤櫟奶厣?。[iii] 2) 講求用墨的技巧,在用筆技法上層層皴擦、重重渲染。筆墨交融、墨法豐富、以淡為宗、潤中求韻,形成其所追求的以“蘊籍中沉著痛快”的筆墨來表現(xiàn)“平淡天真”的意境。董其昌把渲淡和勾斫作為南北宗的劃分界限,“南宗王摩詰使用渲淡,一變勾斫之法,其傳為張、荊、關(guān)、郭忠恕、董、巨、米家父子以及元季四大家?!倍洳L畫的很大優(yōu)勢在于墨法精微,影響甚巨。圖1《婉孌草堂圖》軸,是董其昌贈與好友陳繼儒的名作,堪稱其筆墨、構(gòu)個人風(fēng)格與時代風(fēng)格的代表作。 3) 有“濕筆”與“干筆”之分。董其昌筆墨特點被業(yè)內(nèi)也被俗稱為“干董“和“濕董”,也就是干筆與濕筆。尤喜用枯淡之墨作書和繪畫,如書法《草書張旭郎官壁石記卷》和《節(jié)臨懷素自敘帖卷》墨色豐富,淡而不薄、枯而不浮,精彩地表現(xiàn)出董其昌書法行云流水、無拘無滯的瀟灑風(fēng)神。張蔥玉在《木雁齋書畫鑒賞筆記》中評董其昌的《林杪水步圖》軸中說:“此圖純用濕筆點染,淺深濃淡得宜,所謂墨分無色者~~思翁有濕筆、干筆兩種,俗稱“濕董”、“干董”。余愛其濕筆者,以墨韻勝也。其干者,則以筆勝也?!盵iv] [i] 陳繼儒《山水冊》跋《中國古代畫論類編》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0 [ii] 北宋韓拙《山水純?nèi)?/span> [iii] 謝稚柳主編《中國書畫鑒定》東方出版社 [iv] 張珩文集《木雁齋書畫鑒賞筆記》三 三 、筆墨特點的行成 董其昌山水畫筆墨清厚、明凈、瑩潤, 這種獨特的以“畫以自娛”創(chuàng)作宗旨的筆墨審美特征體現(xiàn)在其用筆、用墨和皴法上。其筆墨特點的形成伴隨著董其昌的一生。正如其所倡導(dǎo)的“以天地為師,以古人為師,以心為師”,是在其“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中逐漸形成的。 1、 以古人為師 綜觀中國山水畫史,宋元兩朝的繪畫大家已將山水畫的筆墨、技法及內(nèi)涵等要素發(fā)揮至極致,近乎無懈可擊。明初復(fù)古主義大行其道,如戴進山水主要學(xué)李唐、馬遠和郭熙,同時廣泛臨摹各家,并融為一體而自成一家,時人稱其畫為“當代第一”,并為廣泛傳習(xí),以沈周為首的“明四家”也以董源、居然、趙孟頫為宗,大量臨摹而形成“吳門”的文人畫風(fēng),董其昌正是沿襲明代的“以古人為師”的傳統(tǒng),大量臨摹宋元繪畫。學(xué)楊升的沒骨法,趙大年、趙孟頫的青綠山水,到黃公望的淺絳法,尤喜黃公望的筆墨,如《仿宋元人縮本畫及跋》冊(二十二開,臺北故宮博物院藏)中十八幅畫中。中年師法董源,自認為是董源后人。董源喜正鋒用筆,收鋒凝神,藏中和之氣。使輪廓線松圓,皴法也是圓的。多用披麻皴,用水墨遮蓋住皴法,使人很少看到輪廓和皴法,使畫面顯得“平淡天真,咸有生意,一片江南”,充分提煉了江南秀麗旖旎的自然景色。 圖2:董其昌 《仿宋元人縮本畫及跋(22開)冊 藏臺北故宮 圖3: 董其昌《仿宋元人縮本畫及跋(22開)冊 圖4:董其昌《仿宋元人縮本畫及跋(22開)冊 藏臺北故宮 2、 以天地為師 提出畫家一定要深入細致地觀察自然,“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他說:“畫家以古人為師,以自上乘,進此以天地為師。每朝起看云氣變幻,絕進畫中山,山行時見奇樹,需四周取之。樹有左看不入畫,而右看入畫者,前后亦爾,看得熟,自然傳神,傳神者必以形,形與心手相湊而相忘,神之所托也。樹豈有不入畫者,特當收之生綃中,茂密而不繁,峭秀兒不蹇,即是一家眷屬爾?!盵i]以天地為師,把山石、樹木、湖泊都看得爛熟于心,胸有成竹,再下手畫,自然傳神。 3、 以書入畫 中國繪畫講究“書畫同源”,用筆皆源于書法。董其昌尤其講究書法用筆?!白种商?,在用筆,尤在用墨。然非多見古人真跡,不足與語此竅也。發(fā)筆處,便要提得筆起,不使其自偃,乃是千古不傳語。蓋用筆之難,難在遒勁;而遒勁,非是怒筆木強之謂”[ii]?!疤迫藭曰赝螅疝D(zhuǎn)藏鋒,能留得筆住。不直率流滑,此是書家相傳秘訣。微但書法,即畫家用筆,亦當?shù)么艘?。”[iii]中鋒用筆需予懸腕,才能控制用筆的速度和力度,使線條沉穩(wěn)有力。從《婉孌草堂圖》(私人藏)可以清晰地看出,用筆全以懸腕,正鋒而出,提頓抑揚,婉轉(zhuǎn)有致,用墨濃淡干濕,變化層次甚多,然以濕筆為主。 4、精于用墨 董其昌書畫作品最突出的特色就是精于用墨,其畫筆墨交融、墨法豐富、潤中求韻,以淡為宗。董其昌說: “用墨須使有潤,不可使其枯燥,尤忌濃肥,肥則大惡道矣”。[iv]如《草書杜律詩冊》用筆蒼潤兼施,通篇在墨色濃淡枯潤的變化中呈現(xiàn)出音樂般的節(jié)奏和旋律。如董其昌的《奇峰白云圖》中,繪山村小景,看似平淡尋常,然奇峰矗立于天外,云影靈動于林表,遂覺景況肖爽,分外宜人。圖中畫山、樹皆用淡墨起手,逐層加濃。樹中如有煙氣,山色明凈而郁厚,用墨已到出神入化的境地。對董其昌山水畫墨的運用,王原祁評說“董思翁之筆,尤人所能。其用墨之鮮彩,一片清光,奕然動人,豈人力所得而為!”[v] [i] 董其昌《畫禪室隨筆》 [ii] 董其昌著,毛建波校注《畫旨》 西泠印社出版社 2008 [iii] 董其昌《畫禪室隨筆》 [iv]董其昌《畫禪室隨筆》 [v] 張庚(1685—1760)《圖畫精意識》 圖5:《奇峰白云圖》軸 紙本水墨 65.5x30.4 藏臺北故宮博物院 董其昌曾提出,“以境之奇怪論,則畫不如山水,以筆墨之精妙論,則山水絕不如畫?!鼻刈嬖仯?825-1884)曾說其“落筆有瀟灑出塵之概,風(fēng)神超逸,骨骼靈秀,存乎韻勝”。[i] 董其昌非常贊賞趙孟頫的飛白石、卷云石、馬牙鉤石,重其筆墨趣味。他認為荊浩和吳道子之筆與項容[ii]之墨為一家之體,筆墨之中“墨”比“筆”更為重要?!坝泄P無墨者,見落筆蹊徑而少自然,有墨無筆者,去斧鑿痕而多變態(tài)。”[iii]這種輕形似、重墨趣的創(chuàng)作思想,固使董氏之畫聲譽甚高,但奇石怪狀,與山川形象脫略過甚,亦缺少真實感,其畫面被后人評為“不講理”。 5、以心為師        “夫畫者筆也。斯乃心運也。索之于未狀之前,得之于儀則之后。默契造化與道同機,握筦而潛萬象,揮毫而掃千里。故筆以立其形質(zhì),墨以分其陰陽。山水悉從筆墨而成。”[iv]韓拙是在講繪畫要遵從于內(nèi)心,“默契造化,與道同機”,心潛萬象,則“揮豪掃千里”。董其昌的畫無論從構(gòu)圖上,還是從筆墨上表面上多不遵守傳統(tǒng),隨性繪寫、率意而為、“偶然興到”,被業(yè)內(nèi)譽為“不講理”。然而實際上董其昌在繪畫上遵循了韓拙的“心運”之法以及王陽明的“心外無理,心即是理”的哲學(xué)思想。明末政治混亂,但意識形態(tài)領(lǐng)域卻異常活躍,以儒學(xué)為核心的宋明理學(xué)受到了極大的挑戰(zhàn),王陽明的“心學(xué)”受到整個社會的推崇并得到官方的認可而成為顯學(xué),至此,強調(diào)“人欲”,蔑視“天理”,追求個性解放的思潮席卷全國,而董其昌與當時提出“童心說”的李贄、戲劇家湯顯祖、文學(xué)家“公安派”三袁都有密切交往[v]??梢哉f董其昌提出的“以心為師”的以抒發(fā)和闡釋畫家內(nèi)心精神境界的文人畫的理論,正是體現(xiàn)了王陽明“心即是理,心外無理”哲學(xué)的思想。自宋元以來文人畫實質(zhì)是畫家用筆墨來表現(xiàn)自己對自然與人生的內(nèi)心感悟,是靈魂與人格的物化,既是“以天地之心為心”的真實寫照。  [i] 秦祖詠《桐陰論畫》, 秦祖詠(1825-1884)清 字逸芬,號楞煙外史,江蘇無錫人,工詩,山水宗王時敏。 [ii] 項容,畫家,五代,生卒年不詳。被稱作天臺處士,是高士鄭虔門人,他的學(xué)生王默也是一位“出世”“高人”。項容善水墨山水畫。荊浩《筆法記》有云:“項容山人,樹石頑澀,用墨獨得玄門,用筆全無其骨”。荊浩曾對人說:“吳道子畫山水,有筆而無墨,項容有墨而無筆,吾當采二子之長”。項容的畫雖無筆,但長于用墨,于放逸中不失真元。且他是,他的畫發(fā)展到他的學(xué)生王默那里就變成了大潑墨,在水墨畫發(fā)展過程中,他有著很重要的影響。 [iii]董其昌著 毛建波校注《畫旨》 西泠印社出版社 2008 [iv] 宋 韓拙《山水純?nèi)?/span> [v] 孔燕《從“積劫成佛”到“一超直入”----董其昌筆墨語言的形成及特征 圖6:董其昌 《瀟湘白云圖》卷 遼寧省博物館藏 6、以禪入畫 董其昌之所以提出“南北宗”說,與其對佛教中的禪宗的研究是分不開的,他的繪畫風(fēng)格與用筆從早期的繁茂、傳統(tǒng),到晚年的空靈、簡逸、虛空,以無為有,以有為無,以虛為實的那種“無我之境”,皆從禪宗的“積劫成佛”而到“一超直入”的“頓悟”而來。 四 、對后世的影響        董其昌的藝術(shù)理論與筆墨實踐,影響清代近三百年及至今日,如清代李修易(1811—1889)《小蓬萊閣畫鑒》所評:“我朝畫學(xué)不衰,全賴董文敏把持正宗,其后煙客、麓臺、圓照、漁山輩皆文敏功臣。至樗庵(方薰)、蒙泉(奚岡),則又遙接衣缽,隨一意之微,文敏實有開繼之功也?!盵i]清代以來以“四王”為首的清代主流畫家沿襲了董其昌的仿古、復(fù)古的畫風(fēng)及筆墨技巧,使宋元以來至明董其昌所形成的一整套繪畫理論與審美評價得到了很好的繼承與發(fā)展。  [1] 莫是龍(1537—1587)明代文學(xué)家、書畫家、藏書家。得米芾石刻云卿二字,因以為字,后以字行,字云卿,更字廷韓,號秋水,又號后明、玉關(guān)山人、虛舟子等。南直隸松江府華亭(今上海松江)人 ,莫如忠長子。八歲讀書,十歲屬文,十四歲補郡諸生,人稱“神童”?;矢P、王世貞輩亟稱之。不喜科舉業(yè)而攻古文辭及書法、繪畫,以貢生終。著有《畫說》、《石秀齋集》、《廷韓遺稿》;輯有《南北宮調(diào)集》。 [1] 《明史》卷八十八 中華書局 [1] 陳繼儒《山水冊》跋《中國古代畫論類編》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0 [1] 北宋韓拙《山水純?nèi)?/span> [1] 謝稚柳主編《中國書畫鑒定》東方出版社 [1] 張珩文集《木雁齋書畫鑒賞筆記》三 [1] 董其昌《畫禪室隨筆》 [1] 董其昌著,毛建波校注《畫旨》 西泠印社出版社 2008 [1] 董其昌《畫禪室隨筆》 [1]董其昌《畫禪室隨筆》 [1] 張庚(1685—1760)《圖畫精意識》 [1] 秦祖詠《桐陰論畫》, 秦祖詠(1825-1884)清 字逸芬,號楞煙外史,江蘇無錫人,工詩,山水宗王時敏。 [1] 項容,畫家,五代,生卒年不詳。被稱作天臺處士,是高士鄭虔門人,他的學(xué)生王默也是一位“出世”“高人”。項容善水墨山水畫。荊浩《筆法記》有云:“項容山人,樹石頑澀,用墨獨得玄門,用筆全無其骨”。荊浩曾對人說:“吳道子畫山水,有筆而無墨,項容有墨而無筆,吾當采二子之長”。項容的畫雖無筆,但長于用墨,于放逸中不失真元。且他是,他的畫發(fā)展到他的學(xué)生王默那里就變成了大潑墨,在水墨畫發(fā)展過程中,他有著很重要的影響。 [1]董其昌著 毛建波校注《畫旨》 西泠印社出版社 2008 [1] 宋 韓拙《山水純?nèi)?/span> [1] 孔燕《從“積劫成佛”到“一超直入”----董其昌筆墨語言的形成及特征 [1]李修易(1811—1889)《小蓬萊閣畫鑒》字子健,號乾齋,清浙江海鹽諸生。善畫山水花卉。著有《小蓬萊閣畫鑒》,民國年間出版,流傳甚廣。事跡收錄于《墨林今話話續(xù)編》、《遲鴻軒所見書畫錄》。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