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我們接觸的案例里,絕大多數(shù)求助者的家庭成長環(huán)境惡劣。尤其是,以父母關系不和,經(jīng)常吵架甚至打罵比較常見。 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長大的孩子,普遍缺乏安全感、不自信、處世悲觀,不擅長人際交往,甚至情感淡漠... ... 研究表明,嬰兒五個月大的時候就能感覺到父母的情緒,不管你是開心還是沮喪,快樂還是憤怒的信息,都會被寶寶的感覺器官接收到并反映到大腦里。所以,給寶寶一個開心快樂的生長環(huán)境很重要。假如爸爸媽媽總吵架,這樣的行為很可能在寶寶的潛意識里留下消極的信息。此外,在孩子接收到這些信息時,會本能地收縮封閉神經(jīng),進行自我保護,久而久之,影響身心發(fā)育。 父母吵架,孩子會首當其沖地成為受害者 首先,兩個人之間的關系出現(xiàn)問題且無法解決時,會本能地希望第三者介入,進行調(diào)停,家長常常會有意無意地將孩子當做這個調(diào)節(jié)者。而對于小小的孩子來講,TA其實很被動,而且并沒有能力去應對這些難堪的局面。例如,爸爸媽媽吵架后,孩子有事求助于媽媽,媽媽可能在氣頭上,“去找你爸去!”結果,爸爸卻說:“找你媽去!”。孩子會感覺非常緊張恐懼,卻又無能為力。 其次,孩子身心發(fā)育方面,都是相對比較弱勢的,成人情緒情感受挫時,發(fā)泄到一個不具有威脅性的孩子那里是很常見的一種做法。但其實,這對孩子的傷害非常大,本來身心發(fā)育就不成熟,承受能力很有限,而在憤怒的“強大”的成人面前,只能壓抑自己的情緒,順從成人,損害身心健康。 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長大的孩子,戀愛觀和婚姻觀很可能異于常人,甚至淪落為親密關系中的受害者。比如,被家暴傷害的女孩子,屢屢找到的另一半都是有家暴傾向的人,和原生家庭有很大關系。例如,這個女孩子有一個暴力的父親,經(jīng)常毆打媽媽,女孩子頭腦上懼怕這樣的男人,想著千萬不要找這樣的人,可潛意識里丈夫毆打妻子的家庭模式已經(jīng)深入骨髓,總會不自覺地將自己置于這樣熟悉的情境中去。這樣的例子,在心理咨詢中司空見慣。 那么,成人情緒不穩(wěn)定,總是忍不住對著孩子發(fā)火怎么辦呢? 有很多成人表達過,“我知道這樣不好,可就是控制不住,之后又會因為自己對孩子造成的傷害而深深自責,感覺更加糟糕” 的確,知道和做到是兩碼事。但起碼知道比完全沒有意識好很多。在這里有幾點感悟分享給您: 1、夫妻發(fā)生沖突時,情緒很激烈,感覺必須發(fā)泄出來時,最好走進一個單獨的房間,關上門,將對孩子的影響降到最低。能夠事先和孩子說一聲“我這會兒很憤怒,我需要進房間發(fā)泄一下,你做你的事就可以了,不必擔心我”會更好些。(雖然,孩子依然會擔心,但起碼要比沒有這樣的預告好很多)。 2、如果實在沒有控制住,當著孩子面吵得很激烈,不必要一直因為自己的過失而自責不已,糾結于已經(jīng)發(fā)生的事上,沒有意義。不如立即向孩子表達歉疚之情,如:“很抱歉,因為我和爸爸之間的爭執(zhí)而嚇到你了。這是我和爸爸兩個人之間的事,我們發(fā)生了一些分歧,我想我們可以用更好的方式來解決... ...”將孩子抱在懷里,通過撫摸,可以起到安撫的作用。 3、在夫妻二人都相對比較平靜時,商討一個“停戰(zhàn)策略”,比如,一旦感覺局勢不妙時,雙方有一人發(fā)出停戰(zhàn)信號(如,一個暫停的手勢),雙方無論多么難受,都先暫停下來,緩一緩,再繼續(xù)溝通,或者換一個更適宜的時間和環(huán)境繼續(xù)“開戰(zhàn)”。 4、所有的爭吵都遠沒有夫妻間“離心”來得更具破壞性,所以,夫妻間無形的情感流動才是家庭幸福的根本,而這幸福的基礎便是夫妻一條心。倘若感覺到兩人之間有難以逾越的鴻溝或銅墻鐵壁在阻隔,所有外在呈現(xiàn)出來的和諧也都沒有實質意義。此時,盡量尋求專業(yè)力量的介入,比如,找情感方面的專家或心理咨詢師進行咨詢。 總之,夫妻關系是需要經(jīng)營的,良好的夫妻關系不僅是孩子健康成長的基礎,也是整個家庭幸福的根本。而良好的夫妻關系和夫妻雙方個人的情緒穩(wěn)定性和情緒調(diào)節(jié)能力密不可分。 如果夫妻中任何一方容易感到焦慮和緊張,將情緒發(fā)泄到家庭里不僅不是解決之道,反倒使情況更加糟糕。不妨試著學習一些科學的自我療愈方法,比如,系統(tǒng)地學習正念和認知行為療法,對改善抑郁和焦慮等狀況有非常大的幫助。健心家園所開設的正念和認知行為療法(CBT)訓練營,可使大腦得以放松,改變認知,從根源入手,改善緊張焦慮的情緒,通過長期堅持練習,大腦功能和思維模式都會發(fā)生改變。用通俗的話講,改變的是心情,會變得更陽光更積極,也就更能接納和應對各種復雜的情形。并且掌握了一套科學系統(tǒng)的方法,終生受益,自助助人。 了解相關信息及更多自我心理療愈方法,請關注微信公眾號:健心家園。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