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天氣時雨時霧,濕度每日漸升。很多人感覺到身體不適。熬夜、嗜葷、貪涼、喝酒、缺少運動、吹空調、穿得少、壓力大、地處濕氣重的地區(qū)或者房間不通風透氣,都極易加重人體內的濕氣。針對不同人群,中醫(yī)的祛濕方法也不同。 中老年人及久病體弱之人 穴位按摩 組成:足三里、豐隆、太沖。功效:疏肝健脾,理氣化痰。 操作方法:用拇指指腹按揉穴位,用力要適中,酸脹感為宜,按揉約300次左右,分早晚按揉。 艾灸療法 組成:中脘、上脘、下脘、天樞。功效:溫中健脾祛濕。 操作方法:將點燃艾條,置于皮膚2~3厘米處,進行烤灼,每穴約5~10分鐘,局部皮膚潮紅即可。 中藥沐足 材料:艾葉30克、桂枝10克、生姜20克。功效:溫經(jīng)散寒除濕。 操作方法:將上述藥物煎煮約40分鐘,取汁待變溫,洗完澡,用藥汁反復擦洗,再用毛巾擦干即可,不需用溫水沖洗藥汁。 學生及上班族 中藥香囊 材料:藿香、艾葉、紫蘇葉各15克,陳皮10克。功效:健脾化濕,疏風散寒。 操作方法:將上述藥材碾碎成小顆粒裝入香囊,睡覺時放枕邊或置于車內,但孕婦及過敏體質者禁用。 嬰幼兒及兒童 中藥沐浴 材料:艾葉、綿茵陳各20克。功效:溫經(jīng)通絡,清熱除濕。 操作方法:將上述藥物煎煮約40分鐘,取汁待變溫,洗完澡,用藥汁反復擦洗,再用毛巾擦干即可,不需用溫水沖洗藥汁。此為3歲以上小朋友用量。嬰幼兒(0~3歲)用量要減半。 穴位按摩 組成:足三里、摩腹。功效:健脾化痰,溫中散寒。 操作方法:用拇指指腹按揉足三里,手法要輕柔快,按揉約300次左右,分早晚按揉;手掌大魚際置于腹部,順時針摩約300次,逆時針摩腹約100次,適合嬰幼兒。3歲以上小朋友足三里可以按揉200次/分,按揉約3~5分鐘;摩腹順時針200次/分,逆時針100次/分,摩腹約3~5分鐘。 (原文:遠離濕氣因人而異 摘自:老人報) 更多中醫(yī)動態(tài),請下載古方中醫(yī)藥報客戶端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