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ic by :Denis Krol Krasavchikov 心中是否同樣有個聲音一直在循環(huán):我這么努力、這么勤奮,為什么還是賺不到錢?帶著這個疑問讀下去,也許有你的答案。 -01- 前同事W的學歷很高,公司的人都贊W非常勤奮,平日在空余時間也會提升自己,考下了一個又一個職業(yè)證書,如會計從業(yè)資格證、英語托業(yè)、教師資格證等……即便如此,他在現(xiàn)在的公司干了快五年仍舊是一名普通的小主管,領導從來沒有要提拔W的意思,反而提拔了一位入職僅一年半的小員工,W為此感到失望,也經(jīng)常向我們吐槽和抱怨。 這讓我想到《莊子.列御寇》里有一個故事,講的是一個叫朱泙漫的人,不惜傾家蕩產(chǎn)跟著支離益學習屠龍技術,花費三年學成,但卻沒有龍可以殺。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不以應用為導向而學習的知識或技能就是現(xiàn)代“屠龍術”,對能力提升毫無意義,徒耗了時間和精力。 W就是這個故事中的朱泙漫。雖然很勤奮好學,但卻成了反效果。如果規(guī)劃了未來5-10年都在這個崗位上深耕,應該以目前的職業(yè)要求為主干去拓展與職業(yè)相匹配的技能,而不是今天去考個會計證,明天去學點英語,后天又去考教師。考這些證書不僅分散了W的精力,也讓他為了應付各種各樣的考試,無暇花更多的時間在本職工作上。 現(xiàn)在,在年輕人中很流行的“斜杠青年”,在理財師看來,也不值得提倡。 打敗他們的正是太過努力,而能夠挽救他們的也是努力,努力向一個方向出發(fā)。 -02- 股神巴菲特是很多股民的偶像,有太多人捧著巴菲特的傳記,學習他的炒股方式,夢想成為第二個巴菲特??伤麄兛偸鞘屡c愿違,不僅沒有賺到錢,還常常被割了韭菜。 巴菲特有自己獨特的投資哲學:只投資高價值、有護城河的公司,沒有遇到合適的目標,寧可留著大把的現(xiàn)金在手里。巴菲特曾說:“我能看見1000多家公司,但我沒有必要每個都看,甚至看50個都沒必要?!?/p> 他還說:“我知道自己的優(yōu)勢和圈子,就待在這個圈子里,完全不管圈子外的事。” 朋友小張智商很高,學東西很快,曾經(jīng)在股市行情好時,靠買進賣出賺了一筆錢。后來,他無心工作,便辭職每天在家盯著股票走勢,希望靠不停地買進賣出發(fā)大財。 最近再見到他時,發(fā)現(xiàn)他憔悴了很多,一問才知道,辭職后遇上了股市差行情,原來的那點小聰明完全不夠用了,不僅虧了很多錢,還因為天天盯盤神經(jīng)緊張,連脾氣都越來越暴躁了,老婆也因此吵著跟他鬧離婚…… 看似巴菲特的投資方式更輕松,因為投的更少,賺的反而更多。但實際上,他花費了更多的時間在學習、鉆研以及等待這些事上。 -03- 有時候,我們以為自己很刻苦,很努力,勤勤懇懇加班,兢兢業(yè)業(yè)工作,可即便如此,依然在原地踏步,不用幾年時間,同齡人之間的收入就相差數(shù)倍,甚至數(shù)十倍。 這其中,差的不是刻苦程度,而是眼光和認知。 摩拜單車,一位85后女記者胡瑋煒,用短短2年時間把它做到100億估值。 微信,2011年誕生,如今估值超過5000億,張小龍用6年時間打造出騰訊的半壁 江山。 Facebook,讓創(chuàng)始人扎克伯格僅用兩年就成為世界第四大富豪。 他們的成功,不單靠有多努力,同時也是他們踩對了時機。而比踩對時機更重要的是,他們獲得了寶貴的資訊并具有遠見和前瞻性。 胡瑋煒還在做科技記者時,一個在奔馳中國設計中心工作的朋友告訴她,未來的個性出行工具會有一波革新潮流。 張小龍在做微信前,他看到國外一款移動即時通訊軟件上線15天便斬獲100萬用戶,便建議馬化騰開展此類業(yè)務,才有今天的微信。 作家宗寧在《格局逆襲》中說:“普通人想要逆襲,時間可能是唯一的投資物。但最怕的是,有的人只花了時間,卻沒有形成積累?!?/p>
所以優(yōu)秀的人并不是比我們更刻苦,而是比我們更有遠見和前瞻性。 當然,也別太著急,誰不是腳踏實地,從一件件小事開始做起。只希望,我們做的每一件事,都帶有成長性。 從今天起,不再埋頭苦干,而是常常抬頭看看遠處,不再過于計較眼前的得失,多想想未來的價值。那些懂得投資未來的人,才是真正忠于現(xiàn)實的人。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