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什么是陰陽雙補?很多人都以為自己只需要補陽,陽氣不足,其實大部分還是處于陰陽兩虛的癥狀,很多人不明白原因,那么,什么是陰陽雙補? 什么是陰陽雙補1、什么是陰陽雙補陰陽雙補是屬于中醫(yī)辨證的名詞,意思是既有陰虛又有陽虛,所以需要陰陽雙補,養(yǎng)陰溫陽和滋陰壯陽等補法。臟腑之間有互相資生、制約的關(guān)系,因此在病理情況下,肺臟局部病變也必然會影響其他臟器和整體,故有“其邪展轉(zhuǎn),乘于五臟”之說,肺癆與脾腎兩臟關(guān)系最為密切,脾為肺母,肺虛則耗奪脾氣以自養(yǎng),則脾亦虛,脾虛不能化水谷為精微上輸以養(yǎng)肺,則肺虛更重,互為因果,終致肺脾同病,見神疲乏力、納呆、便溏、畏寒、倦怠等癥。 腎為肺之子,肺虛腎失滋生之源,或腎虛相火灼金,子盜母氣,致使肺氣更為耗竭,而不能滋養(yǎng)于腎,終致肺腎兩虛,腎陰虧虛,相火偏亢,擾動精室,則見夢遺,女子則月經(jīng)不調(diào)等腎虛癥狀。若肺虛不能制肝,腎虛不能養(yǎng)肝,肝火偏旺,上逆侮肺,可見性急善怒,脅肋掣疼等癥。如肺虛心火乘克,腎虛水不濟(jì)火。久延而病重者,可演變發(fā)展至肺脾腎三臟同病?;蛞蚍尾〖澳I,腎虛不能納氣,或因脾虛及腎,脾不能化精以資腎,由后天而及先天,甚則肺虛不能佐心治節(jié)血脈運行,而致氣虛血瘀。 2、陰陽兩虛的表現(xiàn)形寒肢冷、精神萎靡、嗜臥懶動、大便溏薄、夜尿頻多、少腹冷、面色恍白、舌淡、苔白、脈沉遲。陰虛則熱、陽虛則寒。陰陽兩旺者,既耐熱,也耐寒;陰陽兩虛者,既怕熱,也怕冷。夏天比正常人怕熱,雖熱,不敢將冷氣空調(diào)開大,冬天比正常人怕冷。陰虛者,??诳恃矢啥?陽虛者,多水濕不化而惡飲。陰陽兩虛者,時常想喝水,但每次又不能多喝。陰陽兩虛者,常想睡卻又睡不著,或者睡不安神。有時,精力似乎旺盛,但不持久,容易疲憊,耐力差。舌象、脈象出現(xiàn)反差,如:舌淡而苔黃脈數(shù),或舌紅苔白而脈沉,或脈沉細(xì)數(shù)等等。要結(jié)合具體情況綜合考慮。 3、陰陽雙補的中藥方法3.1、龜膠二仙膠:鹿茸、龜版、人參、枸杞。具有滋陰填精,益氣壯陽之功效。 3.2、二仙湯:仙茅10克、仙靈脾10克、巴戟天15克、當(dāng)歸10克、黃柏5克、知母10克。既溫陽,也瀉火,對于煩熱與怕冷并見的患者較為適合。 3.3、地黃飲子:熟地15g,、、石斛、、附子、、官桂、白茯苓、麥門冬、菖蒲、遠(yuǎn)志各15g。具有滋腎陰,補腎陽,生精填髓,開竅化痰之功效。 陰陽雙補的穴位按摩1、太溪穴是腎經(jīng)的主要大穴,是元氣經(jīng)過和留置的地方,因此太溪穴被稱為回陽的九大奇穴之一,具有救死的功效。在下午腎經(jīng)留住的時間(每天下午5點到7點),艾灸太溪穴15分鐘,同時用對側(cè)手按摩穴位至麻麻的感覺,堅持下去滋陰補陽的效果很是明顯。 2、涌泉穴,人體足少陰腎經(jīng)上一個非常主要的穴位,經(jīng)常艾灸、按摩涌泉穴,可以使人精氣充沛,耳聰目明,腰膝壯實,行走有力。 3、關(guān)元穴就像一個閥門,將人體的元氣關(guān)在體內(nèi)讓它不泄露,是男人藏精、女人蓄血之處,是人體上元陽和元陰的匯聚之處。隨著年齡的增長,人體內(nèi)的元氣都會不斷地流失,艾灸關(guān)元穴,可以起到補充元氣的作用。 陰陽雙補的食療1、芹菜蛋羹,將芹菜300克少洗凈,切段,放入鍋中用水煎煮片刻,加入少許面粉和1杯濃肉湯,再加入1個蛋黃,熱飲最好。 2、蜂蜜果丁,取核桃仁200克搗碎,與無花果、杏干、葡萄干各100克混合,加上蜂蜜100克,細(xì)心調(diào)和即成。每日飲用一食勺。 3、葡萄人參補酒,在1公斤白葡萄酒加入20克桂皮,20克人參,密封浸泡15天。然后啟開,每天飲用一杯(50-80克)。 4、豆蔻奶汁,將芹菜、青蔥切成細(xì)絲,與四杯酸奶或奶酒混合,并加些豆蔻肉末和適量的鹽,充分?jǐn)嚢韬蠓湃肜洳厥?。每天清晨服用半?20-30克)。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