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們現(xiàn)在先來看《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 茈(柴)胡上品:一名地熏.味苦平.生川谷.治心腹.去腸胃中結(jié)氣.飮食積聚.寒熱邪氣.推陳致新.久服輕身.明目益精。 這是一種冬生根,春生苗,秋成實而萎的植物,它的生態(tài),和中醫(yī)觀點所謂「天地間陽氣的消長」切得整整齊齊的,味是淡淡的苦,香氣蠻清楚,而質(zhì)又柔軟……這種種的特質(zhì),與人體的「少陽」是最近似的,因此,它自然就成了入少陽的代表藥物。 味苦平,其實《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寫「平」性的藥味,我們今天來看往往會覺得它們有一點微微的涼,柴胡開到二兩四會不會把人涼壞?我想,它當然是比很多藥都不涼。還好。 治心腹.去腸胃中結(jié)氣.飮食積聚。這個結(jié)氣,腸胃、心腹里面糾結(jié)住的氣,可能是郁悶之氣,也可能是我們前面「功能上的三焦」所說的,腸胃這個地方,必須要很多訊息能夠流通,它才可以運作,把這些訊息疏導一下,這的確是柴胡的功用。 寒熱邪氣。柴胡它治療的少陽病就包含了一個人的「往來寒熱」,治療使人往來寒熱的邪氣,的確是有這個意義在。 推陳致新。推陳致新這句話,可以說是《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標示著柴胡這味藥,不是省油的燈?!渡褶r(nóng)本草經(jīng)》里,另外也只有兩味藥是有「推陳致新」這四個字的,一個是大黃、一個是芒硝。 也就是說,在《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里面,僅柴胡、大黃、芒硝這三味藥,可以冠得上「推陳致新」這四個字。所以我們可以說,柴胡這味藥的藥性,雖然喝下去很溫和,但不見得真如我們覺得的那么溫和。 所以我有時會想,古方的世界,把小柴胡湯稱為「大陰旦湯」,是蠻好的一個說法。柴胡湯的藥效,就好像把一個人「用布袋罩起來、打一頓以后殺了、埋在水泥塊里、丟進東京灣」,這個人死了都沒人知道。沒人知道「在那月黑風高的夜晚,究竟發(fā)生了什么事?」…… 柴胡湯就是這種藥性。 所以在這種藥性之下,張仲景后面有提到柴胡湯所謂「瞑眩」的條文,為什么要講?那是因為平常如果是柴胡證喝柴胡湯,正常的狀況下不會有什么明顯的感覺,但在七十三條這里,我們來看看:【桂7-73/宋101】 傷寒與中風,有柴胡證,但見一證便是,不必悉具。 凡柴胡湯病證而誤下之,若柴胡證不罷者,復與柴胡湯,必蒸蒸而振,卻復發(fā)熱,汗出而解。 這一條分成兩個部分。 第一段他說,當我們以太陽病的主證為前提,如果找得到四大主證──七個兼證先不管──四大主證看到一些跡象,就可以考慮用柴胡湯,不必等它齊全,不然你可能等不到。也就是說,在太陽病的主證范疇之中,出現(xiàn)一點點柴胡證,就要用柴胡湯、就可以用柴胡湯,這是太陽病范圍里的柴胡證的抓法。 但這句話能不能通用到<少陽篇>去呢?<少陽篇>有口苦、咽干、目眩,一看到有目眩就吃柴胡湯?這樣就不對了,這個不能放到<少陽>本篇用,純粹的少陽證,就要脈弦、口苦、目?!锥家胁判小5窃谔柌±锩娴牟窈鷾C,是只要「四大主證有」就可以用,如果能在傷寒或中風之中,看到這個端倪的話,就要用柴胡湯。不然的話光用桂枝、麻黃、葛根、青龍,醫(yī)不太好,可能會覺得平常吃桂枝湯都很有效的,怎么這次吃就沒效?其實是因為摻雜了柴胡證?!簜s病論慢慢教』(13)--柴胡劑小柴胡湯(三):方劑與本草(2) 因為柴胡證基本上是邪氣進到腠理去,它本來就是「太陽區(qū)塊漏接」的現(xiàn)象,就好像太陽區(qū)塊變成個爛網(wǎng)子,病邪進來,它要撈也沒全撈到,只撈到一塊,其他還是有一部分進到少陽區(qū)塊,所以要看太陽病主證里,有沒有兼到少陽四大主證,這是基本原則。 第二段里,因為太陽病中的柴胡證相當不明顯,所以常常很容易吃錯藥,可能吃柴胡湯之前已經(jīng)先用麻黃湯發(fā)兩次汗了,人已經(jīng)很虛了,這也算誤治,這里的「誤下」只是一個說法,通常以初學者而言,在吃到正確的柴胡湯之前,其他的湯可能已經(jīng)喝很多帖了,已經(jīng)很虛了,被搞得很虛了,但是還有柴胡證,代表他的少陽區(qū)塊還有東西可以打,那就給他小柴胡湯。當然,古時候如果是被誤下過的,病邪也常常會被扯得脫位,如果已經(jīng)脫位到不是柴胡證的,那當然要另外找方法醫(yī)。這一條是講在誤下后還能回到柴胡證的主證框的狀態(tài)。 但是,一個很虛的人吃小柴胡湯,會有瞑眩反應,這是常常發(fā)生的。.所以大陸那里的醫(yī)生在教這一條的時候,都蠻賣力的,不同的老師都不約而同地講:如果要給一個很虛的病人開柴胡湯,比方說已經(jīng)打過點滴了、吃過退燒藥了……在開小柴胡湯的時候,一定要對病家說明可能的瞑眩狀況,不然可能半夜他們會嚇到叫救護車。因為小柴胡湯標準的瞑眩反應,是一種先冷到劇烈地發(fā)抖、然后又一陣熱,最后身上擠出一些汗,然后好。喝柴胡湯是可能有這種瞑眩反應的。 「瞑眩反應」的型態(tài),是不是都一定像這里說的這樣子呢?不一定。像麻黃湯的瞑眩是出鼻血、真武湯是吐水或拉水…… 柴胡湯的瞑眩,我們現(xiàn)在人人都用計算機,所以或許這樣講還蠻清楚,就是:很像計算機用到一半當?shù)袅?,覺得「算了,檔案不存了!」,按重開機按鈕。 因為柴胡這味藥,會嚴重地動到身體很多重要中樞,氣血不足以支撐這個轉(zhuǎn)變的時候,人的身體是真的會發(fā)生類似「重開機」的狀況:吃了柴胡湯以后,覺得眼睛一黑,然后人就仆倒下去了,昏倒個幾秒到幾分鐘之間,然后那個人就會醒過來,覺得自己感冒全好了。──但在那幾秒到幾分鐘之間,家人可能都嚇到打119了。 所以柴胡這一味藥,不要以為《本草經(jīng)》的「推陳致新」是說說而已,它真的不是省油的燈,這個藥一下去之后,身體里很多東西都會被動到,它是一個很劇烈的藥,只是因為它劇烈運作的地方在三焦、下視丘、血液……吃藥的人不會感覺到有那么劇烈,就像我有遇到過那種,比如說淋巴腫的,三碗喝下去之后,腫塊全退,這是常有的事情;或者說按到身體脅肋有壓痛,一碗喝下去以后,十分鐘痛就沒有了。 柴胡湯是很猛的,它的猛,跟大黃、芒硝讓人狂拉肚子的猛,力道上是很接近的。當柴胡開到二兩四……或者說照張仲景的開法的時候,它是很厲害的。 「重開機」的現(xiàn)象在病人身上,往往會表現(xiàn)得蠻戲劇化的,這一點我們要知道,當我們要開柴胡湯給別人,覺得這個人的身體偏虛的時候,這個瞑眩反應要講清楚,不然當他的身體在重開機的時候,他的家人可能會撐不住。 但,相對來講,如果感冒是沒有經(jīng)過誤治,發(fā)現(xiàn)是柴胡湯證,就抓了一帖柴胡湯喝,那過程往往倒很像是: 前一刻,還在生病;下一刻,人坐在客廳里看電視笑嘻嘻,家人走過來,問說:「你怎么看電視看得這么開心?你不是生病了嗎?」然后自己才發(fā)現(xiàn):「對喔,我本來不是在生病的嗎?」就是,連「生病」這件事,在病好之后都一起順便忘掉──大概是這樣的感覺。桂枝湯或是麻黃湯,都還有一個「發(fā)汗」這樣看到病邪被擠出來的過程,可是柴胡湯不是,柴胡湯吃下去可能會發(fā)汗,但不是必然──它是所謂的「和解劑」(當然現(xiàn)在大家也曉得它的『和解』不曉得是用了什么黑道的霹靂手段達成的就是了……)──柴胡湯就好像在身體里某個看不見的角落,放個果汁機,病邪就不知不覺都被攪進去,然后被打碎,因為它在沒有瞑眩反應的時候,喝起來讓人覺得「這帖湯好溫和」,比任何一帖湯都溫和,所以《傷寒論》才特別需要提醒我們,這個湯喝下去可能會有瞑眩反應。這個溫和,只是一種假象,病邪是被「暗殺」的,能夠暗殺人到「對方還手的機會都沒有就死了」的殺手,當然比明著對打的更厲害啊。所以如果有機會喝到二兩四的柴胡湯,或許就可以體會到或者有瞑眩、或者不知不覺當中病就被醫(yī)好,這樣的感覺。 接下來,我們再講回柴胡這味藥。在知道了它「推陳致新」的效果這么強了以后,我們來看看柴胡這味藥,我們平常怎么看待它。 我想要講到柴胡的話,首先要說柴胡在中醫(yī)用藥的一個特征,就是它的用量: 重劑量、中劑量、輕劑量的柴胡,用起來彷佛是不同的三種藥。──我們一般如果是用黃連,五分黃連是有點寒、一錢黃連是更寒、兩錢黃連是蠻寒、四錢黃連是很寒、六錢黃連是太寒,對不對?但,柴胡不是,柴胡的狀況是:幾分柴胡是一種藥性、幾錢柴胡是一種藥性,一兩以上的柴胡,又是另一種藥性。 如果我們說一碗湯里面,有現(xiàn)今劑量八錢以上的柴胡,這是治「少陽病」,這個少陽病包含了什么呢?當柴胡的濃度有這么高的時候,它是可以動到人腦的下視丘這一類的開關(guān)的,就是這些體溫調(diào)節(jié)中樞、自律神經(jīng)系統(tǒng)……這么重劑量的柴胡有這種效果。 如果是用一二錢到六錢之間的話(通常是用兩三錢),那是用在「疏肝解郁、調(diào)暢氣機」的時候,也就是說,雖然桂林本《傷寒論》里的柴芍枳草湯,它的柴胡寫到半斤這么多,但一般后代的人開宋本四逆散,用在調(diào)暢氣機、疏肝解郁的時候,二、三錢就有效了,倒是不需要用到八錢以上。用八錢以上的時候,就是在治療關(guān)系到少陽病的時候。只是調(diào)暢氣機、疏肝解郁的話,二、三錢就好了。 如果是用在像補中益氣湯之類的方子里的時候,李東垣的補中益氣湯原方里,柴胡只放兩三分,這么一點點的柴胡在干嘛?疏肝解郁?我想那是疏不了什么肝的。但這一點點的柴胡,可以有一個效果,就是為其他的藥指路,告訴其他藥說,「少陽區(qū)塊往這邊走」。比如說,在補中益氣湯里面,它就把人參、黃耆的藥性,指到少陽區(qū)塊去。少陽區(qū)塊,我們基本上把它想象成一個像網(wǎng)子的東西,把這些補藥指到這個網(wǎng)子去以后,它就會沿著這個網(wǎng)子傳導。所以,一點點的柴胡,要說它是引經(jīng)也行。但是,傅青主說這不叫做引經(jīng),李東垣的方子里的這一點點的柴胡,它的作用叫做「升提」。這些補氣藥如果遇到了這一點點的柴胡,它們就會走上「上升之路」──走到三焦這里,然后開始上升──所以當一個人的元氣整個垮下來的時候,要把元氣提起來,補氣藥里面就要加上一點點的柴胡,這樣才可以讓補氣藥走上升提之路。 有一些醫(yī)家,認為補中益氣湯的升提效果要有柴、升麻兩味藥才能完成,但是,升麻這味藥,大家不要看它名字里有個「升」字,就以為它多能升提,本草學家研究到今天,目前認為,升麻的升力到底還是「間接」的,它的主功能是「化濁」,濁化了,清氣才升得上來。直接升提的藥味是柴胡。所謂「柴胡升左,升麻升右」,我比較傾向于這種解釋。所以我們就會說,輕劑量的柴胡,五分以下的,那是升提補氣藥用的引經(jīng)藥;中劑量的柴胡,是疏肝解郁、調(diào)暢氣機用的,癥狀以「胸脅苦滿」為主;重劑量的柴胡,是處理少陽區(qū)塊的少陽病,癥狀以「往來寒熱」為主。這三種使用方式下的柴胡,吃下去以后給人的感覺,是蠻不一樣的,就好像三種不一樣的藥一樣。 在大陸,他們就發(fā)現(xiàn):重劑量的柴胡,有一種好像開開關(guān)一樣的效果。于是現(xiàn)在大陸也是中醫(yī)發(fā)展到極致以后變西醫(yī)了,他們把柴胡做高倍數(shù)濃縮的注射液,用來干嘛?專門拿來退燒,代替西醫(yī)的退燒藥。西醫(yī)退燒藥退不下來的燒,柴胡注射液一進去,燒就馬上退下來,因為這么高濃度的時候,它會強迫人腦部的體溫調(diào)節(jié)中樞轉(zhuǎn)過來。 可是,這樣用柴胡,我個人總覺得,這是對中醫(yī)的一種背叛。人發(fā)燒總是有原因的嘛,有發(fā)炎要消炎,有太陽病要發(fā)汗,陽明病要清陽明、通大便?……總是有理由的,什么東西都用柴胡,就好像什么毛病都直接拔插頭,這機器會不會壞?。?/div> 重劑量的柴胡可以這樣調(diào)節(jié)體溫,本來是件很偉大的事情,可是這樣把柴胡這個中藥用成西藥,我會覺得這樣用下去,對人的身體本質(zhì)上的調(diào)理沒什么幫助。不過基本上我們也不能說它錯,因為有的時候,有些病的燒一定要先退下來,像是所謂的熱性肺炎,不先把熱退下來,人就會被燒死掉,高濃度的柴胡注射劑一下去,這個熱往往就馬上退下來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