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家地理:貓是何時被馴化的,尚無定論。迄今發(fā)現(xiàn)最早與人類有關的貓是9500年前在塞浦路斯給墓主人陪葬的一只野貓。一般認為,最早的家養(yǎng)貓出現(xiàn)在3600多年前的埃及,那時的繪畫作品中開始大量出現(xiàn)戴著項圈、拴著繩套的貓咪,這是已知的、最可信的貓被家養(yǎng)的證據(jù)。貓之所以能夠與人結緣,離不開他們共同的敵人——老鼠。在農(nóng)耕時代,鼠患對于人類的影響是致命的。宋代《埤雅》中載:“鼠害苗,而貓能捕鼠,去苗之害,故貓字從苗?!崩鲜蟮満ηf稼禾苗,而貓是捕鼠能手,英雄般地保護了莊稼禾苗,所以“貓”這個字的右半邊是“苗”?!柏堊嚼鲜蟆钡墓适氯缃裾饾u成為一種傳說。人們飼養(yǎng)貓,很多情況下并不是為了掃除鼠患,而是把它們當作情感伴侶。 不要以為只有今天的人們才愛貓,古人們對貓也有著極為特殊的感情。貓雖不在古人所謂的“六畜”之列,但在距今近大約三千年前,成書于孔子時代的禮記中卻記載著每年歲末天子必備牲禮迎貓祭祀,以答謝貓咪們捕食田鼠、保護農(nóng)產(chǎn)作物的功勞。 宋代文人黃庭堅、陸游、羅大經(jīng)等都是愛貓之人,有很多詠貓的詩文傳世。除了以貓制鼠的層面,溫柔輕巧、善解人意又愛干凈的貓咪也是很受女性喜愛的閨中寵物。文獻記載后唐時的瓊花公主養(yǎng)了兩只貓,一只取名“銜蟬奴”,另一只取名“昆侖妲己”。明代章回小說《金瓶梅》中,主角之一潘金蓮的房中,也養(yǎng)了一只名叫“雪獅子”的貓兒,它會銜汗巾、拾扇子,是一只十分機靈的貓。南宋權臣秦檜的孫女崇國夫人的愛貓走失,甚至勞師動眾的在京畿各處大肆搜尋。 另外,有一句俗話叫“狗來富,貓來貴”。“貓”諧音“?!?,因此具有祈求長壽的吉祥寓意,成為入畫的好題材。 五代南唐·周文矩《仕女圖》
此作繪園中讀書的仕女,她的旁邊臥著一只貓,它左耳到右耳幾乎長了一整圈雄獅似的長毛,這可能就是古代傳說中來自西洋的名種“獅貓”了。畫家以細線勾畫毛順走向,彰顯伴讀貓咪背上長毛對半中分的整齊,并以白粉涂敷背脊后腿關節(jié)處以營造身軀實體感,貓眼黃色部分由淡漸濃的渲染方式成功表達了球面反光的立體,天光下縮成線狀的瞳孔以粗細深淺不一,表現(xiàn)側目斜視的樣態(tài)。俗稱貓咪這種全身皆白,尾巴純黑或純黃,頭上一團同色斑點的花樣作“掛印拖槍”,又名“鞭打繡球”。 宋·李迪《貍奴蜻蜓圖》
以特寫的形式表現(xiàn)了一只毛色鮮亮光潔的花貓蹲踞于地,正扭頭凝視一只紅蜻蜓的場景。畫中的貓優(yōu)雅而又有靈性,它輕盈的體態(tài),機警的神情,已深深地吸引了觀者的注意力。 宋·李迪《貍奴小影圖》
圖繪一金黃色小貓,神情靈巧可愛。碧綠色雙眼凝視著前方,照人生光。四蹄似乎在挪動,仿佛在為人矚目時一種羞怯畏懼而又惹人憐愛的神態(tài),白臉、白耳、白胸,全身毛色為金黃色,稚態(tài)可掬。又仿佛是剛從睡夢中驚醒時的一瞬間神情。用金粉色細繪貓毛,纖毫畢現(xiàn),紋絲不亂,層次和質(zhì)感分明。 宋·易元吉《猴貓圖》
畫中出現(xiàn)了兩只貍貓和一只猴子,后者被拴在木樁上,懷里抱著貍貓,也許是這只貓正好路過它身邊時被挾持了,另一只貓?zhí)拥搅诉h處,回頭望著被抓住的同伴。畫家著重描繪了它們的神態(tài),猴子一副洋洋得意的樣子,被抓的小貓無奈地斜視著猴子,另一只貓雖然逃脫了,卻仍然露出“畏怖之態(tài)”,背弓起,嘴巴因為發(fā)怒而微微張開。從這幅畫可以看出作者對動物的生活進行了非常細致的觀察,畫家對猴子與貓的毛色也處理得極為恰當,可見其畫工精湛。 宋·佚名《富貴花貍圖》
這幅畫描繪的是幾株牡丹樹下,臥著一只黑白相間的駁色長毛貓,它的毛細長濃密,特別是尾巴,原本雜亂的毛被修剪得整齊順滑,這個細節(jié)也體現(xiàn)出它的生活待遇,即有專人伺候,從梳理皮毛到喂食,這只貓被照顧得無微不至。 宋·靳青《雙貓圖》
畫中的兩只貓身材肥碩,毛色鮮亮,可見被照料得極好。左側的大白貓神態(tài)慵懶,右側黑白相間的貓眼神中略帶精明,瞳孔中的淡綠色隱隱可見。 宋·蘇漢臣《冬日嬰戲圖》
畫中姐弟二人正在庭院里玩耍,姐姐的手里拿著一根色彩斑斕的旗子,小男孩則用細紅繩牽引著一根孔雀羽毛,正想逗弄著貓兒。黑白花貓在一旁自顧自地玩著毛絨球,兩人的眼神落在花貓的身上,將孩童與花貓間的互動關系處理得細致可愛。畫面配景所植的花木如梅花、山茶等,用以暗示著冬令時節(jié),畫家卻利用溫暖的紅、黃色系,將畫面安排得明麗爽朗,如小女孩、小男孩的紅色發(fā)結、衣帶,華麗的紋飾,色彩斑斕的旗子,加上毛絨絨可愛的小花貓,使人不覺得有絲毫的寒意,反而渲染出一派和諧而溫煦的情調(diào)。 明·宣宗《壺中富貴圖》
壺中富貴圖作成于宣德四年(1429),畫花偃仰得宜,而顧盼生姿,畫貓用筆精細,纖毫畢至。貓諧音為耄,祝頌長壽,并以牡丹寓富貴。銅壺花器虛懸,內(nèi)僅花三朵,中間綠葉漸層而上,逾于梁上,極富輕盈之趣。地上置有橢圓三足洗,為典型明初官窯宮廷造器。(編寫:劉歡) 本帖內(nèi)容根據(jù)網(wǎng)絡資料整合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