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個人都有他獨特的價值,在實現(xiàn)這個價值的過程中,他有可能是張牙舞爪的,也有可能顯得很笨拙。但如果你放棄了追求個人的獨特價值,去偽裝成一個被人喜歡的人的話,那其實是很危險的。你吸引來的,也不是真正欣賞你的人。 愧疚是最大的負(fù)能量,任性是最被低估的美德?!Y方舟
請試著回想自己小的時候,大家應(yīng)該都有幫忙做家務(wù),受到大人夸贊,或者幫忙爸媽照顧弟妹而得到稱許,以及打掃衛(wèi)生獲得褒獎等經(jīng)歷。滿足父母虛榮心時,也能得到父母的好臉色:只要學(xué)校成績好,父母就會開心;在運動會上拿到冠軍,就能取悅父母。只要孩子能讓父母自傲,就會得到疼愛。 不過,這種模式卻暗藏危機(jī)。由于孩子只有在幫忙父母時、滿足父母虛榮心時,才會得到贊美,孩子便會認(rèn)為,要是自己不做這些,就會失去存在的意義。孩子們也會誤解成,如果自己一無是處、無法為父母帶來驕傲,就不會被父母所愛。因此,孩子會不斷努力使出取悅父母的花招,想獲取認(rèn)同與疼愛。 這種傾向會隨著孩子年齡增長越來越嚴(yán)重。為了得到他人的愛,這樣的人被迫去滿足對方的虛榮心,而且還先入為主地誤認(rèn)自己必須有助于對方。他完全無法理解,其實只要彼此能夠在一起就是有意義的。 他隨時都覺得內(nèi)心無法平靜且滿懷歉意。這種人面臨的罩門就是:深信“只要”自己能夠建功立業(yè),就可以擄獲對方歡心。當(dāng)他長大成人,周邊的人事環(huán)境都改變了之后,他依舊故步自封,以為要得到他人喜歡,只要自己幫上忙就萬無一失,結(jié)果便一頭熱地為對方奉獻(xiàn)犧牲。 然而,話說回來,對方可不一定都希望你為他做牛做馬。 為得到對方喜愛而燃燒自己、照亮別人,當(dāng)?shù)玫降男Ч⒉蝗珙A(yù)期時,你便會為此生氣: “老娘(老子)都這樣做牛做馬了,還想怎么樣!” “我犧牲奉獻(xiàn)全是為了這個家,你卻絲毫不懂感謝!” 到這種地步,你或許依舊無法理解,為什么自己的努力換來一場空,想獲得歡心卻得不到稱贊。于是,你會開始感到不滿,對對方抱有負(fù)面情感。 要建立順?biāo)斓娜穗H關(guān)系,不光是給對方帶來好處就能通行無阻,還需要個人的心理成長。不要期待自己的貢獻(xiàn)能讓對方多看自己一眼,而必須單純地為自己的貢獻(xiàn)感到喜悅。這樣,不但對方對自己有好感,有時候還會得到感謝,人際關(guān)系自然而然也就順利無礙。一個心理不成熟的人“建功立業(yè)”的動機(jī)卻不單純,他們的目的是要得到喜愛、好評,動不動就擺出一副自己是在施舍的模樣,只會惹得對方不快。 2.討好型人格的乖孩子,是“精神上的自殺者”:分辨“成長動機(jī)”與“匱乏動機(jī)” 對于人類的自我實現(xiàn),美國心理學(xué)家馬斯洛(Abraham Harold Maslow)曾經(jīng)有過深入研究,他在著作里提到以下內(nèi)容: 如果要小孩在“讓自己開心”以及“得到他人認(rèn)可”中二擇一,通常小孩會選擇“得到他人認(rèn)可”。所以,他們扼殺了自身的喜悅情感,或者移開視線,逃離這些情感。對于幼小的孩子而言,世上最可怕的,莫過于失去周遭人們的心。這些孩子在他人沒察覺之下,開始懷著精神性死亡,邁向人生道路。 換言之,所謂“開朗又溫順的乖孩子”,其實帶著精神性死亡展開了人生。無法信任自己內(nèi)心的孩子,試圖通過取悅父母來獲得認(rèn)同。他們學(xué)會一個道理“只要能讓父母開心,就可以獲得贊賞”,而這樣的態(tài)度也一直延續(xù)到他們長大成人。 取悅他人的確并非壞事,但如果動機(jī)是為了得到對方的認(rèn)可、企圖得到贊美,問題就會浮現(xiàn)。 套用馬斯洛的說法,假使起因為“成長動機(jī)”,取悅他人便是一件好事;而出發(fā)點若是“匱乏動機(jī)”就不太妙了。這即為兩者的差別。 這里提到的“成長動機(jī)”,是為了滿足基本欲求、實現(xiàn)自我的欲望而驅(qū)動。相反地,“匱乏動機(jī)”則是因為缺乏安全感、所屬或親密關(guān)系等基本欲求時,為了填補不足而起的動機(jī)。按照這個說法,害怕失去人心而違背自身本性的行動,就是源于匱乏動機(jī)。 馬斯洛也說,以這些孩子的狀況來看,“獲得他人贊美”跟“信任自己”是彼此對立的。他們越是努力想要得到他人贊賞,就越無法信賴自己。 美國心理學(xué)家卡倫·霍妮(Karen Horney)也說過同樣的意見:“迎合他人的結(jié)果,就會感覺無法倚賴自己?!泵绹睦韺W(xué)家羅洛·梅(Rollo May)也說了以下這段話: 當(dāng)我們?yōu)榱说玫剿速澷p而采取行動,這時行動本身會讓人赤裸裸地回想起自己的懦弱,以及自己缺乏價值的不堪。 羅洛·梅甚至毫不留情地批判,認(rèn)為對人類來說,這種態(tài)度是最殘酷的屈辱,會導(dǎo)致一個人膽小怕事。 然而,人們?nèi)绻谇榫w不成熟的父母身邊成長,便會誤信要得到他人喜愛方法,就是想盡辦法得到認(rèn)可。這種人固執(zhí)地認(rèn)為,毫無偽飾、真實面貌的自己無法得到任何人喜愛,因此他們開始偽裝自己,最終完全忘記自己的真實模樣。 經(jīng)歷過這些成長過程者,心理狀態(tài)總是動蕩不定。他們認(rèn)為,只有自己成功時,才能得到對方的愛;唯有自己說出對方喜歡的話語,才能得到對方的青睞。但如果沒有繼續(xù)這樣的行為,說不定在某一天就會被對方拋棄。而這樣得到的結(jié)果是,他們對于周遭的期待會過分敏感,并壓抑自身的意愿。 于是,他們越努力不懈,渴望成為對方所中意的角色,就更加對自己喪失信任感。 3.從不再討好別人開始:不在刻意與勉強中強迫自己成長 當(dāng)人們發(fā)現(xiàn),自己不去諂媚,無須滿足對方的自尊心,也能獲得對方的認(rèn)同時,心里就會感到安適。這樣的人是相當(dāng)幸福的,不用違背真實的自己,也不必擺出姿態(tài),汲汲營營地要得到對方認(rèn)可。因為,對他們來說,別人的認(rèn)同并不是那么重要。 重點是,這樣的人不會主動跟相處時讓他感到壓力的人來往,他們選擇的交往對象,是愿意接受自己赤裸真實的人待在一起時,自己無須觀察他渴求些什么、也不必遵循他的想法,更不用修正自己來配合他的價值觀。因此,在他們自我成長的過程里,沒有任何刻意與勉強,最后長成一個具有抗壓性的人。 著有《先知》(The Prophet)一書的紀(jì)伯倫(Khalil Gibran)在寫給戀人瑪麗?哈斯凱爾的書簡里,有以下這樣的字句:“無論你變成什么模樣,我都不會對你感到失望?!?/p> 只有肯定自我價值,我們才能夠有足夠的信心去嘗試新鮮事物,追求自己的目標(biāo),探尋生命的的意義。 成長,本身就是一個不斷了解自己、肯定自己、完善自己的過程。成長的路上會有刺人的荊棘,灼燒的烈火,但我們不能放棄。 最后,送大家一段薩提亞的小詩,愿你一邊長大,一邊照顧自己的心: 因為我擁有全部的我, 我能夠和自己成為親密的朋友。 由于我能夠如此, 我可以愛自己, 并且和我的每一部分和諧共處, 于是我能讓自己完整和諧地運作, 創(chuàng)造出最棒的自己。 我知道自己有些部分讓我感到困惑, 還有其他部分是我不明白的。 但我只要對自己友善且疼愛, 我就能勇敢且滿懷希望地尋求解答, 并且發(fā)現(xiàn)更多的自己。 我有方法能讓自己活得有意義, 也能夠親近他人, 并且豐富地創(chuàng)造出我的生命。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