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里行間,除了艷羨之情之外,更多的是一種隱晦的暗示:悄無聲息就能進入清華大學攻讀博士學位,這背后一定是得到了楊振寧的特殊關照。
圖片來源自網絡 雖然清華大學新聞中心負責人表示,翁帆以香港居民的身份提出博士生入學申請后,清華嚴格按照招收港澳臺來源研究生的工作程序,對翁帆和其他提出申請的港澳臺學生進行了考核,考核通過后予以錄取。 只能說,有了這樣的學術背景,即使離開了楊振寧,翁帆未來在教書和做研究上,也能輕松立足。
圖片來源自網絡 40歲:十幾年婚姻路,趨于平凡 結婚十幾年之后,翁帆回憶自己十幾年的婚姻道路:“回頭看這十一年,我覺得我的生活平靜、穩(wěn)定,我享受其中,一直覺得自己在象牙塔中的象牙塔,但這種狀態(tài)讓我安心。我自己當初也沒有想到,會這么喜歡這種狀態(tài)。他營造了一個很純凈的世界給我。” 年輕的翁帆,是否品嘗過戀愛的滋味?是否甘心和飽經世紀風霜的人過這樣平淡如水的生活?這樣近乎枯燥的“象牙塔”生活,帶給翁帆的究竟是更深的禁錮還是溫柔的呵護?我們作為外人,永遠都不得而知。 如今,翁帆已經40多歲,結婚14年,她的容顏也已經不復青春年少時的光彩,更多地透露出歲月的痕跡。 十幾年過去,大眾似乎也對這段持久的婚姻關系也喪失了追逐的熱度。她與楊振寧一起出席中國美術館捐贈儀式時,現場記者廖廖無幾。
圖片來源自網絡 媒體在采訪翁帆的父親時,他曾用了這樣的話,他說:“我的女兒愿意去照顧楊教授,愿意做這樣的犧牲,我會尊重她的決定?!睈矍榛蛘呋橐觯y道是一方對一方的犧牲嗎? 楊振寧回復道:“我想,翁帆在剛開始跟我的時候,包括到后來,都沒有覺得她是做了犧牲。不過從客觀立場上講,是有犧牲的成分在里頭,但我不要用犧牲這個詞,因為犧牲還有很多其它意義。從一開始我就知道,我們的年齡相差甚遠,將來我不在的時候,她還會活好幾十年,這個在我的意識中,始終是知道的。事實上,你要問我的話,我的態(tài)度比較明確:一開始我就清楚,在別人看來我們之間的問題所在,我希望,能夠今天做的事情,別拖到明天,這樣會使得將來問題少一些。不過,我始終不會用犧牲兩個字,過去不會,現在也不會。” 實際上,做為兩個成年人,楊振寧和翁帆有自主選擇生活的權利。也許是愛情,也許不是;也許是得到,也許是失去;從當初嬌俏可愛的少女,到如今容顏滄桑的婦人,這場婚姻里摻雜了太多復雜的情感和初衷,但這背后,也必定有我們看不到的美好。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