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60年代,在新疆吐魯番發(fā)掘出土的趙義深家書是當時的一份書信實物。這封信農(nóng)歷九月五日從西州(今吐魯番)發(fā)出,十二月三日在洛陽收到,兩地相距大約3000公里,3個月收到,平均每天要走30多公里。 古代郵件嚴格的保密措施
保密是古代“快遞業(yè)”非常重視的問題。為了防止中途泄密,被人拆看或偽造,古人采取了不少特殊的手段。 以秦代為例,當時有嚴格的交接和登記制度?!缎袝伞分幸?guī)定:“行傳書,受書,必書其起及到日月夙暮,以輒相報也。書有亡者,亟告官?!蓖瑫r對投遞員的素質(zhì)也提出了硬性要求,“隸臣妾老弱及不可誠仁者勿令”,即老弱和不誠信的人不能擔任投遞員。
防止泄密最重要的手段是密封。在秦代,文書寫在竹簡上,傳遞前人們都會將郵件捆扎妥當,在結(jié)繩處使用封泥,并蓋上相關(guān)印璽,以防私拆,寫在絹素上的則要裝入書袋中。 到了漢代,封裝工具和手段更加豐富,外封套有函、篋、囊等,根據(jù)物件的形狀、大小,分別裝入不同的包裝袋中。在唐代,公文郵件的封裝通常要用囊封。封泥不僅有保密作用,還有等級之分,最高五封,最低三封,封泥越多郵件越重要。 清代郵件的封發(fā)、保密和防損工作做得更好,有“重封入遞”“木匣入遞”“絹袋封發(fā)”“匯總封發(fā)”“長引隔眼”等多種裝封手段。清代在速遞奏折一類的重要郵件時還有專用的封裝程序,使用“封桶”“報匣”“夾板”等封套,外人是絕對看不到的。
由于古代快遞多為政令、軍務(wù)一類,如果“快遞”變成“慢遞”,或?qū)⑧]件遞錯、丟失等,將會受到嚴懲。 《唐律疏議》規(guī)定,“諸文書應(yīng)遣驛而不遣驛,凡不應(yīng)遣驛而遣驛者,杖一百”。打板子是最輕的處分,若快遞送晚了或是不依驛道行走,要根據(jù)耽誤時間的長短、公文的性質(zhì)、引起的后果作出相應(yīng)處罰,最嚴厲的就是處死。對失密或私拆、損壞、丟失郵件也有相應(yīng)處罰規(guī)定,其中對泄密處罰得最厲害,“諸漏泄大事應(yīng)密者,絞;非大事應(yīng)密者徒一年半。”此后各朝代對郵遞違規(guī)的處罰規(guī)定,均與唐朝差不多。 值得一提的是,古代官方投遞員都持有牌符一類的信物,就是相當于通行證的馳驛證件,“一證通行”,大大減少了快遞過程中的人為耽誤。 古代“生鮮速遞”和“海外購”
古代的物流雖然遠不如今天這樣便捷,但也有蔬果生鮮的“快遞服務(wù)”,甚至還出現(xiàn)了最早的“海外購”。 唐代段成式的《酉陽雜俎》中記載:“平原郡貢糖蟹,采于河間界。每年生貢,斬冰火照,懸老犬肉,蟹覺老犬肉即浮,因取之。一枚直百金。以氈密束于驛馬,馳至于京?!边@是從山東進貢的海鮮,為了保證新鮮,捉到以后就直接用氈子密封,然后用驛馬速遞到長安。明代于慎行也有類似的詩句“六月鰣魚帶雪寒,三千江路到長安”。 然而,這種果蔬生鮮的“快遞”業(yè)務(wù)僅僅是為了滿足王公貴族們的口腹之欲,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因此長期以來都是言官和文人們勸諫、諷刺的對象,最有名的就是唐代詩人杜牧《過華清宮絕句》中的那句“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
五百里加急的快馬,原本是為了傳送緊急軍情,現(xiàn)在卻被用來給楊貴妃運送新鮮水果,國政荒廢,怎么能夠不令人痛心疾首!又如宋代的花石綱,千斤巨石也能運送,雖然是物流發(fā)達的一個體現(xiàn),但同時也是對民脂民膏的剝削,流毒二十余年,導(dǎo)致了北宋末年的農(nóng)民起義…… 和今天一樣,古代物流也會輸送很多來自國外的商品,那時的“快遞”輸送著最早的“海外購”。 西漢時,張騫兩次出使西域,開辟出“絲綢之路”。隋唐時期,除了陸路以外,還可以走海路,東到日本,西到波斯灣。到了宋代,海運和海外貿(mào)易進一步發(fā)展,廣州、泉州、明州、杭州和密州設(shè)置了五個市舶司,專門管理海外貿(mào)易事務(wù)。彼時海外的商品多達幾百種,有香料、寶物、皮貨、食品等,其中光是香料就有一百多種。
明代的海外貿(mào)易雖然時開時禁,但總體上十分繁榮,很多我們現(xiàn)在常見的作物都是那個時候才有的,例如南瓜、玉米、番茄、煙草等。 看完這些,我們似乎可以在腦中勾勒出這樣一幅古代物流業(yè)的圖景——遍布全國的郵政網(wǎng)絡(luò)主要為公文、軍情以及基本的物資運輸服務(wù),有時候也會奔馳著裝有荔枝或海鮮的駿馬,揚起一路煙塵。那時,普通百姓能收到一封信就能樂上半天,想快遞貴重物品只能拜托鏢局,而“神秘的遠方”時常會運來一些“稀奇古怪”的東西,裝點著人們的生活……
那么大家都來說說吧 你們平時在網(wǎng)上都買些什么? 快遞送的快嗎? 歡迎在下面留言 和我們說說 ↓↓↓
|
|
|
來自: 360_ss_note2 > 《微信群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