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楷書   行書   草書 
 田蘊章書法講座《每日一題每日一字》【221-族-拜師需要行大禮嗎?】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uW411n7zo?p=221 每日一題     “天地君親師”。拜師時應(yīng)該行大禮。 每日一字    學(xué)寫“族”字。左邊上方的一點要高起,所謂高起就是要和橫畫分開,不能連接起來。橫長且斜勢,當然有個度。第三筆是先寫轉(zhuǎn)折這筆,不是先寫撇的。右方的扁人起筆時不能低于左方的點,橫和左方的橫在一個水平線上。最后一點一定要沉重,要有力量。因為它是終筆,終筆就不可以輕。右邊也可以寫成扁人下面一個夫字。行書的族字左方可以寫成一個木字旁的草書。一般把方的偏旁在行草書中都寫成像木字旁的樣子。不過為了好認,最好還是把它寫成方字。草書的族字右邊的下邊寫的好像是一個去字的草書的樣子。上面加上扁人。左邊就是木的草寫。 
 
  
 
 族,矢鋒也。束之族族也。從?從矢。       ——《說文》 族,箭頭。將箭只捆綁時箭頭齊刷刷一片。字形采用“?、矢”會意。   ——《象形字典》 族,會意。本義:箭頭?!稘h典》  
 
 古代同一氏族或宗族的人,不但有血緣關(guān)系,同時也是一個戰(zhàn)斗單位或武裝集團。甲骨文、金文的族字,從矢在旗下,樹旗所以聚眾,箭矢則代表武器。所以,族字的本義即指氏族、宗族和家族而言,用為動詞,則有聚結(jié)、集中之義。
 族姓:指同族親屬。又指大族、望族。
 族黨:聚居的同族親屬,也指聚族而居的村落。
 
 另:
 
   【構(gòu)造】會意字。甲骨文從?(旗),從二矢,像旗下聚眾矢狀。旗用以聚眾,矢用以戰(zhàn)斗,這一形象有三種含義:古代同一家族或氏族是一個戰(zhàn)斗單位,故一指宗族,家族;戰(zhàn)斗要用箭,故二指箭,箭頭;戰(zhàn)斗需聚眾人眾矢,故三指聚合。金文省為一矢。篆文整齊化。隸變后楷書寫作族。    【本義】《說文·?部》:“族,矢鋒也,束之族族也。從?,從矢?!北玖x為聚集許多箭頭。是“鏃”的初文。    【演變】族,本義指①箭,箭頭。也指②聚合:云氣不待~而雨,草木不待黃而落。引申為③眾多,一般:良庖歲更刀,割也;~庖月更刀,折也。又引申指④筋骨交錯聚結(jié)處:每至于~,吾見其難為,怵然為戒。又指⑤宗族,家族:九~既睦|~長|同~同宗。用作動詞指⑥滅族:勿妄言,~矣。引申指⑦種族,民族:漢~|斯拉夫~。又引申指⑧種類,品類:萬物百~,使各有經(jīng)紀條貫|士大夫之~,曰師曰弟子云者,則群聚而笑之。為了分化字義,后專用“族”來表示宗族等類含義。箭頭之義便另加義符“金”寫作“鏃”來表示。聚集之義則用“簇”來表示。   ○鏃,如今簡作鏃,從金從族,族也兼表聲。讀zú,本義指箭頭:秦無亡矢遺~之費,而天下已困矣。   ○簇,從竹從族,族也兼表聲。讀cù,本義指①叢生的小竹。引申泛指②聚集:蜂~野花吟細韻。用作名詞,指③聚集成的團或堆:千里澄江似練,翠峰如~|花團錦~|~擁。用作量詞,指④成堆成團的東西:桃花一~開無主。由一堆引申,用作副詞,表示⑤全,很:~新的衣服都刮破了。    【組字】族,如今既可單用,也可作偏旁。不是《說文》部首?,F(xiàn)今歸入方部。凡從族取義的字皆與箭、宗族、聚合等義有關(guān)。   以族作聲兼義符的字有:蔟、鏃、簇。    以族作聲符的字有:嗾。  資料主要來源:   ①謝光輝主編《漢語字源字典(圖解本)》(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2000年)   ②谷衍奎《漢字源流字典》(華夏出版社,2003年) 
  
 
   zú 表意,甲骨文、金文、小篆從?(yǎn)從矢,?為旗,是氏族的標志,矢為箭,指武器,隸定為“族”。本義表示同姓氏的人手持武器聚集在一起,共同御敵。(一說表示箭在旗下聚湊,本義為聚集。)引申為宗族、家族、滅族(古代一種殘酷刑罰,一人犯罪,父母、兄弟、妻子等親屬一齊被殺)、種族、民族、有某種共同屬性的事物或人等。    【辨析】①以“族”作音符構(gòu)成的形聲字讀音不同。zú:鏃∣cù:簇、蔟∣sǒu:嗾。②族/簇/湊/聚 這四個字都有聚集的意思,讀音相近,是同源字。  資料主要來源:   ①魏勵《常用漢字源流字典》(上海辭書出版社,2010年)  
 
   這是“萬族各有托”的“族”字。甲骨文①是一桿大旗下兩枝箭(矢),表示很多箭同時射向大旗,這有“聚集”之意。金文②則在大旗下僅留一枝箭,書寫方便。小篆③則是從金文演變而來,“箭”形仍在旗下。④是楷書的形體。    “族”字的本義是“聚集”,后又引申為“家族”,同一家族的人聚結(jié)在一起也就稱為“同族”。唐代詩人元結(jié)《與瀼溪鄰里》詩:“昔年苦逆亂,舉族來南奔?!薄芭e族”就是全家族的意思。從“家族”又可以引申為“同類”的意思,如《淮南子·俶真》:“萬物百族?!辈贿^《史記·秦始皇本紀》中有“以古非今者族”的話,這個“族”是什么意思呢?是“滅族”的意思。這是說:對以古非今的人要給以滅族之罪。   正因為“族”字本與箭有關(guān),所以“族”字再加個“金”旁,即成為左形右聲的形聲字“鏃”,就是箭頭。因為“族”字本有“聚集”之義,所以在“族”字之上再加個“竹字頭”,又產(chǎn)生了一個上形下聲的新形聲字“簇”(cù醋),仍表示“聚集”的意思,如韋莊《聽趙秀才彈琴》:“蜂簇野花吟細韻?!?br>——(左民安《細說漢字》) 眾矢匯集于旗幟之下——“矢”、“族”二字趣釋   “矢”甲骨文作“ ”或“  ”,金文作“  ”。其形體就像箭一樣,前端是銳利的箭頭鏑,中間是箭桿,鼓起的部分像上下相接的地方纏的東西,下部分是箭尾,似結(jié)有雕羽。可見,“矢”的本義就是箭,是古代的一種射殺遠方敵人的兵器或捕獵的工具。持有這種兵器不需與敵人交手就可起到刺殺敵人的效果,因而在古代的交戰(zhàn)中使用特別多。   小篆的“矢”作“ ”?!墩f文解字·矢部》:“矢,弓弩也。從入,象鏑栝羽之形。古者夷牟初作矢。”許慎的說解由于受小篆“矢”的限制,將其誤為從入,實則是一種錯覺。許慎又說矢為夷牟所發(fā)明,此說并不可靠。箭的歷史悠久,早在石器時代,我們的祖先為了捕獵野獸或抵御猛獸的進攻,就用獸骨或石頭制成骨鏃或石鏃??梢院敛豢鋸埖卣f,人類出現(xiàn)在地球上時,為了生存,就有可能開始造箭了。如果說夷牟真有其人,他至多對前人制造的箭做過一些改進。   “矢”常引申為“起誓”,其意思同“誓”。據(jù)說這是因為古代出師之前,將士們常以手持箭在神靈的面前起誓,以此祈求神靈保佑,獲取戰(zhàn)爭的勝利。如《詩·庸風·柏舟》:“髧彼兩髦,實維我儀,之死矢靡它?!泵鄠鳎骸笆?,誓?!边@段話的意思是:那垂發(fā)齊眉的少年郎,該和我來成一雙,我發(fā)誓,到死也不會變心腸。清代學(xué)者阮元在《釋矢》中說:“矢”還有“直而短”的意思。弓矢的矢是不滿一公尺的箭,射出后成直線飛行,但飛不了很遠就會落地,因而引申出“正直”、“端正”的意思。如揚雄《法言·五百》:“圣人矢口而成言,肆筆而成書。”   古代投壺用的籌碼,其形制與矢相近,因此稱籌碼也叫“矢”。投壺是古代宴會時的一種游戲。其方法是先將裝酒的壺口當目標,手拿著籌碼向壺口投去,按投中多少定勝負,誰輸了就喝酒。如《禮記·少儀》:“侍射則約矢,侍投則擁矢?!币约砬蠹獞c的心理,在少數(shù)民族中至今仍有存留。永寧納西族人常在家中供奉幾支箭,他們認為箭有避邪驅(qū)鬼、保證家庭吉祥安寧的作用。納西族在祭天結(jié)束之日還舉行射箭儀式。這天,家族長者將箭分給族中的男子漢,然后讓他們依次瞄準“敵人”射箭,每人射三支,若射中“敵人”,大家歡呼雀躍,并由族長給他敬酒,以此使他們不忘祖先的殺敵之功,并準備隨時迎擊來犯的敵人。   “族”的甲骨文作“ ”或“  ”。其中的“  ”,即是“?”(yǎn),古代部族的標志,像旗幟的形狀。其中的“矢”有一支或兩支。在甲骨文中,字的部首,單復(fù)數(shù)無別,即所表示的意思相同?!笆浮痹谙让衲抢锛仁菓?zhàn)斗的工具,也是生產(chǎn)的工具,還是一種強有力的標記。從上述分析可知“族”為會意字,它的本義是一群有著血統(tǒng)關(guān)系的人們聚居在一起?!白濉币彩枪糯膽?zhàn)斗單位。   “矢”與“人”的血緣關(guān)系發(fā)生聯(lián)系,對此,有人認為似乎不可思議,但在古人看來,這是十分自然的。在許多原始民族中,箭矢都曾被視作男性生殖器的象征。箭矢為什么會同男性生殖器聯(lián)系起來呢?在遠古時代,弓矢是先民崇拜的神靈之物。他們認為“矢”決定人的吉兇禍福,具有“射日”、“救月”的種種神奇力量,而這些又與男性是緊密相連的。所以,在男性生殖器崇拜的原始思維作用下,古人用“矢”來象征男性生殖器。在那時,神化男性生殖器的功能,不但是可能的,甚至是必然的。   美國學(xué)者魏勒在他的《性崇拜》中說:原始人類中還以箭象征男性生殖器,箭的兩羽竟意味著睪丸。傳說愛神丘比特手中常拿著一張弓和一支箭或一盒箭,這些形象都是在合法的夫妻生活中激發(fā)的關(guān)于男性生殖器的象征。印度藝術(shù)中也有這一現(xiàn)象,愛神伽摩的形象就是在射一支用一個蓮花苞做成的箭,蓮花苞是男性性器官的象征。魏勒在他的書中雖然沒有列舉中華民族的祖先的這種習俗,但并不等于以箭象征男性生殖器的性崇拜在我們民族中不存在。“族”的造字意義就表明了漢民族的祖先也有類似的觀念。在他們看來,最能體現(xiàn)部族力量的是男子,而體現(xiàn)男子力量的就是生殖器,因而在本族的旗幟“?”上加上“矢”。   由于“族”是許多箭同時匯集于大旗之下,因此引申出“聚集”、“集合”的意思。如《莊子·在宥》:“云氣不待族而雨,草木不待黃而落。”又由于“族”的本義就是“部族”,因此引申出“家族”、“民族”等意思。 ——(吳東平《漢字文化趣釋》) 
  
 
  ——《王力古漢語字典》
  
 【221-族-拜師需要行大禮嗎?】 http://ent.enorth.com.cn/system/2008/05/21/003298226.shtml
(北方網(wǎ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