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蕭西講座《明治國家的建立》 提問實錄 作者:蕭西之水
答:稅負必然是明治時代以后高,且不論明治時代的“以金代米”繳稅方式對稅負的實際增加現象,單說明治維新剛剛開始時,明治政府就要求各藩將所收稅米全部送到東京,而以前是只送到各藩所在地即可,這就等于是在普通的稅負基礎上、又加上一筆運送費用,造成農民壓力更大。
答:宮中與民權兩派的主要首腦都是維新武士出身的政治家,之所以反對伊藤博文,也是因為不愿意看到“薩長藩閥”掌控明治新政府,而后來伊藤博文通過華族制度創(chuàng)立收攏兩邊人心,獲得雙方的共同支持。 脫亞入歐
答:《脫亞論》是1885年3月16日《時事新報》(福澤諭吉創(chuàng)辦)的無署名社論,論調雖以“謝絕亞洲惡友”、走向文明開化為主旨,但文中并無“脫亞入歐”四個字。文章發(fā)表后,在媒體中沒有引起評論,在1951年史學家遠山茂樹之前也無人引用這篇文章,總體上被當時人忽視了。還有更重要的是,《脫亞論》沒有署名,福澤諭吉在世時也從未把這篇文章放入自己的文集中。直到去世以后,弟子才把所有《時事新報》社論一并劃入《福澤全集》之中,其中甚至還有數篇是福澤諭吉去世之后的社論,換言之無法證明福澤諭吉寫了這篇文章。
答:首先明確地說,日本戰(zhàn)前不存在“脫亞入歐”這個口號,只有一些基于實用主義的“歐洲化”運動,而且社會上對于“歐洲化”的反對呼聲絲毫不亞于支持呼聲。如今日本仍然有單一政黨長期執(zhí)政、政治家與高盈利行業(yè)世襲化等等特征,國民并不反感甚至一次次將同一姓氏的政治家選上去,能感覺到日本仍然存在很多固守于國民內心深處的“日本化”色彩。第二,非常同意你的觀點,日本雖然建立起憲法體系,但本質上仍然是一個擁有憲法與法律體系的寡頭制國家。明治國家的實際憲政水平并不應該過高評價,其能夠接連戰(zhàn)勝中國、俄國,更多是靠了軍部與政府之間的高效合作,而與所謂“憲政”并沒有邏輯上必然的因果關系。 如今明治維新已經過去150年,還是希望更多中國人能夠客觀看待這場變革,了解到明治維新并不是一次多么成功的改革,也不是日本近代最佳的發(fā)展途徑。事實上,明治維新既與后來大正民主浪潮、發(fā)動侵略的“大東亞戰(zhàn)爭”密不可分,也與日本江戶幕府中期以來的各項改革有著明確的承繼關系。深挖明治時代各大政策,早在江戶中期的田沼改革(1767-1786)就已初見端倪(重商主義、開拓北部領土),為了應對鴉片戰(zhàn)爭危機的天保改革(1841-1843)更是加以繼承(充實海防、容許外國船只駐留),經由幕末的文久改革(1862)、慶應改革(1866-1867)基本成型,即便日本依舊停留在幕府統(tǒng)治下,相關改革依然有可能繼續(xù)。甚至可以大膽推測,如果省去維新志士替代幕府高官成為國家精英的過程,改革可能會以更為和平而無害的方式完成。 伊藤博文
答:伊藤博文的權力基礎是以薩摩、長州等倒幕時期的主要武士組成的“藩閥”,而同樣在倒幕時期出過力的土佐、肥前以及薩長邊緣人物則成為他們的制衡力量。其中一部分下野來到民間,與民眾結合成為自由民權運動,如板垣退助、大隈重信等;另一部分與天皇結合在一起,如土方久元、佐佐木高行、谷干城等,形成制約伊藤博文權力的“宮中”集團。最終伊藤博文是理清幾大政治勢力之間的邊界,吸收“宮中”集團成員作為與天皇溝通的渠道,吸收民權派進入1890年開設的議會。
答:首先明治憲法第11條只是提到天皇擁有統(tǒng)帥權,所謂“統(tǒng)帥權獨立”是憲法解釋的范圍。之所以有這種現象出現,是因為山縣有朋、大山巖等明治時代的“軍主流派”成長于幕末戰(zhàn)爭中,一來不愿意失去對軍隊的控制權,二來也不愿意讓軍隊成為政府的工具、以免出現另一個嶄新的幕府。所以他們將天皇對軍隊的統(tǒng)帥權獨立于政府,再把軍事上的輔弼職責交給自己。當然,由于高層軍人與高層政治家之間的界限很模糊,山縣有朋等人日后也成為政府高官,為日后軍國主義誕生埋下伏筆。 西鄉(xiāng)隆盛
答:不太理解所謂“洋務派”是什么意思,事實上新政府建立以后,所有政治家都傾向于模仿西式軍制與政治制度,很難說有“洋務派”與“本土派”之分。提到西南戰(zhàn)爭,這場日本史上最后的內戰(zhàn)充斥著很多詭異色彩,如西鄉(xiāng)隆盛本人在戰(zhàn)前認為,自己的目的只是與大久保利通去聊一聊、認為到了熊本城就會有昔日朋友樺山資紀帶著熊本城歸降,很明顯他是對戰(zhàn)爭形勢有著極強的誤判。畢竟他雖然在1873年被迫離開政府,但他與中央政府并沒有形成太強的敵對關系,甚至于在鹿兒島建立“私學?!币彩菫閲遗囵B(yǎng)軍事人才,“私學校”與鹿兒島縣政府關系也非常好,這場內戰(zhàn)從打響到結束都仍然有著很多未解之謎。
答:伊藤博文本質上并不完全依賴于藩閥,事實上他與本藩閥出身的山縣有朋、桂太郎等人都有一定距離,反而是與薩摩藩的大久保利通、佐賀閥的大隈重信形成過長時間的政治同盟, 后來雖然與大隈重信分道揚鑣,但總體上還是在政府中對各藩出身的官員都加以任用,甚至留用大量原幕府臣子;(2)的確,明治國家是一個根植于藩閥勢力的政權,總體上也能清晰反映出各系統(tǒng)政治家的勢力對比,于是進入大正/昭和時期以后,日本逐步形成以帝國大學/陸軍海軍大學的學閥為主的嶄新官僚體系,極大弱化藩閥勢力的統(tǒng)治基礎,各方勢力意在爭奪具體的“輔弼”職位。至于昭和天皇,他在人生中前期銳意掌握實權,包括在1929年要求首相田中義一辭職都有類似考量,但他的努力與中層官僚的努力并沒有對上茬兒,所以明治國家的根本結構沒有改變,日本軍國主義是以軍部以軍事“輔弼”職責兼任政府“輔弼”職責完成最終構建。
答:他們非常高興。事實上在江戶時代中期,所謂藩權也早就不在他們手中,而是分散到臣子手中,相反他們還要承擔者守土安民責任?!皬U藩置縣”這個提議最早就是由各藩藩主提出,他們能夠離開本藩所在地來到東京居住,還能夠獲得華族地位與爵位俸祿,非常高興。1872年征兵令下達以后,各藩藩兵全部解體,按照所屬地區(qū)編成新軍。 最后的幕府將軍德川慶喜
答:最主要一點,就是幕府將軍不再掌握幕府實權,各藩藩主也不再掌握藩政實權,世襲化的名義領導均退居二線,讓幕府的譜代大名成為幕府的實權掌握者。中下層武士也隨著商品經濟發(fā)展、豪商巨賈出現而逐步邊緣化,他們將問題歸罪于譜代大名,進而走向反抗路線。
答:這涉及到“秩祿處分”問題。針對舊武士,新政府制定了一整套策略,包括勸說武士回家務農(勸農令)、一次性買斷工齡(秩祿公債、金祿公債)等政策,總體將貧困的中下層武士與農民結合在一起;而對于幕府的高級官員,明治政府基本予以留任,大久保政權時期(1874-1879)原幕府臣子甚至超過明治政府官員的三分之一,既可以宣傳所謂“天皇的仁德”,又可以將舊幕府經驗活學活用。 明治天皇 明治時代街景
答:記得以前看到一個德國人的日記,提到1880年天長節(jié)時期,日本普通民眾如果沒有警察督促也不愿意掛上旭日旗。對于幕末成長的一代人來說,他們明確知道天皇是被扶上去的,忠君愛國的思想也就不是那么濃重;但隨著明治時代的推進,教育系統(tǒng)不斷發(fā)達,新一代年輕人更容易接受民族主義敘事。至于效忠對象,天皇與國家兩者確實難以分開,畢竟在伊藤博文的憲法體系設計里,天皇代表著國家的“自我意識”,這也是民族主義構成的關鍵因素。
答:(1)就明治時代而言,陸海軍的矛盾還不如后來那么大,雙方分別學習德國、英國也只是因為德國陸軍剛剛在普法戰(zhàn)爭中取勝(實際上更早的時候,明治陸軍與幕府陸軍一樣學習法國)、英國一直是海軍最強,是一種實用主義考量;(2)很有道理,事實上二戰(zhàn)時期的“近衛(wèi)新體制”本質上就有了一定古典意義的僭主制特征。 青年維也納2018年下半年講座詳情參看:青年維也納歷史推送大合集+2018下半年講座計劃! 強烈建議參加這個半年講座計劃,掃碼!紅包客服108元!下半年講多少場您都隨便聽! 7月份除了計劃進行的講座外,還將加講一期彩蛋內容:克羅采對談蕭西之水:明治憲法和普魯士憲法的異同。 時間:7月14日(本周六)晚8:30(當晚沒有世界杯球賽) 本賬號系網易新聞·網易號“各有態(tài)度”簽約賬號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