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很多人認為晚清最后十年之所以慈禧與后來的載灃愿意改革,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們認為憲政改革可以保證“立憲一事,可使我滿洲朝基永久確固”;可梳理史料,這種認識難免失之偏頗。不錯,在慈禧以及載灃等滿蒙貴族的許多發(fā)言里確實有許多關于憲政改革成果后可永保皇室地位的記錄;可是這并不代表滿蒙貴族們不知道憲政改革對于一個少數民族政權來說,究竟代表著什么。 事實上我們有足夠的理由相信,慈禧以及清王朝上層對立憲后所存在的危險是有著充分的認識的。比如日本法學博士中村進午就很明確的向清政府高層點出了立憲后可能會出現的問題。作者說:“滿人漢人之爭鬩,由來伙矣。立朝者,或欲因立憲以弭此爭端,不知在他國所謂保守、進步主義之爭,在清國議會,即成為滿漢兩種之爭。滿人若以為籍自己立憲之功,為能得億兆之心,必有感戴謳歌之報,其愚遂不可及矣。選舉之結果,議員之多數為漢人所占無疑,然則立憲之結果,于滿人有何利益?誠不待智者而后決也。使?jié)M人之勢力尚足以匹漢人,則猶可言,然其爭亦適足以召清國分裂之禍。北美合眾國之南北戰(zhàn)爭,所得之善果,豈清國所能夢見者乎?清國之力,尚不足以防內國之變,更何能抵抗列強分割之事乎?內顧之憂,外患之可乘也。” 當然,這也并不是說以慈禧為代表清政府高層就如此偉大,愿意犧牲小我,成全大我。只是想說明一點,清政府上層在進行改革的時候是預計到了最壞結果的,而不是被“有心人”蒙在鼓里,稀里糊涂的進行的改革。事實上,正是因為對最壞結果有比較清醒的認識,從慈溪到載灃無不強調改革首要目的是保全皇室,才會在最后搞出一個“皇族內閣”來。 重讀康有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