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方劑組成】茯苓12克,炙甘草、細辛、干姜各6克,五味子14克,半夏15克。 【用法】水煎溫服。 【方歌】苓甘五味姜辛夏,咳滿暫止沖氣發(fā),痰飲在里無表證,治療支飲效可夸。 【方解】本方是由苓甘五味姜辛湯加半夏而成。半夏逐飲止嘔,降逆治咳,加于苓甘五味姜辛湯中,故治療該方證見飲多而嘔逆者。 【仲景原文解析】 《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病》第38條:咳滿即止,而更復渴,沖氣復發(fā)者,以細辛干姜為熱藥也,服之當遂渴,而渴反止者,為支飲也。支飲者,法當冒,冒者必嘔,嘔者復內(nèi)半夏,以去其水。 解析:本條是接前第37條而說,服苓甘五味姜辛湯后,則咳滿即止,但患者又感口渴、氣上沖,這是因為細辛、干姜為驅(qū)寒逐飲的熱藥,服后痰飲去,同時胃中燥,故感到口渴。但沒多久口渴又消失了,這是心下有支飲的緣故。支飲容易出現(xiàn)飲逆上沖而見眩冒,眩冒和嘔的成因都是飲逆上沖,兩者多同時并見,故謂冒者亦必嘔,這種證是因水飲重,所以用苓甘五味姜辛湯加半夏,以去水飲。 【臨證思考】本方與苓甘五味姜辛湯方義相同,凡遇前方證痰飲重者即可用本方。 【辨證要點】咳而胸滿、吐稀白痰、頭暈嘔逆者。 |
|
|
來自: 鑒益堂 > 《道醫(yī)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