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親寶寶育兒,溫水清荷 最近,高考錄取通知書開始投遞,我接到了不少的報喜電話,為孩子開心的同時,又有一絲憂慮堵在心口。 填志愿那段時間,我的電話差點被打爆了。很多親戚朋友就孩子的專業(yè)填報問題求助于我。 然而被問到孩子想學什么時,家長卻搖搖頭,說孩子好像對哪個專業(yè)都沒有特別喜歡。 做老師這么多年,我見過無數(shù)在選擇前茫然無措的孩子。哪怕站在人生最重要的分岔口上,他們也沒有主見,只依賴父母長輩為自己決定未來。 自主抉擇能力是現(xiàn)代人最重要的一項生存能力,而我們的孩子,在離成年只有一步之遙時,仍缺乏自主性,不敢做選擇也不會做選擇,這如何不讓家長們焦慮和失落。 其實,從孩子兩歲多起,我們就該把選擇權逐步還給他們了。讓孩子自己做選擇,才是真正讓ta受益一生的教育。 曾經(jīng)的我,也是個“專制”媽媽,我習慣于為孩子安排一切,下意識地認為,自己為寶寶做出的選擇都是最好的。 兩歲之前,寶寶很乖,樂于接受媽媽爸爸安排的一切,但兩歲之后,一切都變了,寶寶反抗哭鬧與爸媽的郁悶無奈成了親子生活中的常態(tài)。 2歲左右的孩子正在經(jīng)歷一個重要敏感期——自我意識敏感期。小嬰兒在剛出生的時候,會認為自己與媽媽,甚至與這個世界都是一體的。 直到兩歲左右,他們開始發(fā)現(xiàn),自己與媽媽、與這個世界實際上是分離的。自我的意識,就在這個時候萌芽了。 在這個時候,孩子內在的需求就是建立自我與外在的邊界。 在這一時期的孩子,會越來越多的把“不”說出口,但其實孩子口中的“不”也并不是真正的拒絕,而是在表達“我要自己做決定”的態(tài)度。 一開始,我并不認同育兒書上的相關知識點,如果讓孩子自己做選擇,這不亂套了嗎?孩子晚上不愿意睡覺想去玩,我得答應他嗎?孩子要摘天上的月亮,那我也要滿足他嗎? 在我困惑不解之時,閨蜜小A用一個周末的時間,明明白白告訴我,我錯了。 上周到閨蜜小A居住的城市開會,小A熱情地邀請我去她家暫住。小A的女兒家寶,烏溜溜的大眼睛配著白嫩嫩的小臉蛋,看一眼就融化了我的老阿姨心。 最關鍵的是,家寶的乖巧懂事遠遠超過了同齡孩子,飯前主動洗手,把自己的小碗筷拿到餐桌上,吃飯時不吵不鬧,飯后還會將餐具歸位,擦干凈嘴巴,自己去玩玩具。 目睹這一切的我只能在內心流淚感慨,天哪,跟自己家的混世魔王一比,這是什么天使寶貝! 周六早上,小A問女兒:“寶貝,你上午是想看電視還是看繪本?”家寶興奮地說想看電視。 小A繼續(xù)問:“如果現(xiàn)在看電視的話,午睡之后就不能看咯,你確定要現(xiàn)在看嗎?” 家寶想了想,說:“可是我現(xiàn)在就想看電視。” 小A點頭道:“那好,現(xiàn)在可以看半個小時,下午睡醒后就不能看了?!?/p> 我心下詫異,家寶不過兩歲半而已,這么復雜的選擇比較,她真的懂嗎?等到午睡結束,家寶會不會耍賴反悔? 果不其然,下午睡醒后,家寶軟乎乎地對小A撒嬌:“媽媽我能看一會動畫片嗎?” 小A蹲下身子,平視女兒,態(tài)度認真,口氣和緩地說:
“好吧,那我想去玩積木?!奔覍毧雌饋碛悬c失落,但沒有吵鬧著非要看電視不可。這么聽話的寶貝是怎么培養(yǎng)出來的,我轉身就拉住小A取經(jīng)。 小A坦言,自從孩子開始學會表達之后,就有意識地去培養(yǎng)孩子的自主選擇能力,把一些簡單的生活日常交給孩子去做決定。 比如早飯吃紫薯配米粥還是面包加雞蛋,是上午看電視還是下午看電視,今天玩拼圖還是堆積木……并且教會孩子為自己的選擇負責任。 兩歲的孩子已經(jīng)產(chǎn)生了較為強烈的自我意愿,能夠用簡單的詞語去描述自己的想法,并樂于表達自己的意愿。 孩子“我”的概念逐漸加強,對于父母的安排敢于say no,有時甚至會激烈反抗。別小看孩子這段時間的怪脾氣,這是因為他們進入了人生中第一個叛逆期。 孩子學會選擇,父母尊重孩子選擇的意愿,是寶貝們順利度過這個時期的關鍵所在。 如何把選擇權還給孩子,家長可以這樣做: 逐步訓練孩子選擇的能力,理性面對孩子的后悔情緒。 把選擇權還給孩子是一個漸進的過程,不能一蹴而就。從最基礎的選擇開始,逐步引導孩子進行自主判斷。 一開始孩子還不能為自己的選擇負責,往往在做了一個選擇后,又向往另一個選項。在這個問題上,家長要有策略地應對。 孩子出現(xiàn)后悔情緒時,如果用哭鬧的方式來表達不滿,家長首先要做到冷靜,爸爸媽媽保持統(tǒng)一的態(tài)度,不要急于制止孩子哭鬧、耍賴的行為,更不可輕易地順從孩子。 接著清楚地告訴孩子:“媽媽知道你現(xiàn)在不開心了,如果你想哭的話可以哭一會,媽媽會在你旁邊陪著你?!?/p> 等孩子冷靜下來時,可以一邊增加肢體動作,比如幫孩子擦眼淚、握住孩子的手等,一邊與孩子溝通,“媽媽知道寶寶現(xiàn)在又想要XX了,可是我們之前不是約好了嗎,我們可以一會兒再要XX?!?/p> 出現(xiàn)“第三種選項”怎么辦?尊重孩子“我想……”的意愿 當孩子拒絕家長所提供的有限選擇,提出“第三種選項”時,如果家長馬上拒絕,那么就錯過了與孩子溝通的最好時機。 這個時候,家長應該蹲下身子,平視孩子,語調和緩地跟孩子商量,問問孩子他的“我想……”是什么,引導孩子說出自己別有他選的原因。 如果孩子描述的理由合理,并且這個“第三種選項”是在家長可控制的安全范圍,那么家長應該尊重孩子的“我想”。 不要小看這個商量的過程,與成年人交換看法、相互溝通不僅對兒童的道德感培養(yǎng)很重要,而且對他們的智力發(fā)展也極為重要,非常有利于培養(yǎng)孩子的邏輯思維。 巧設游戲,讓選擇變得趣味十足。 以游戲的形式鍛煉孩子的選擇能力,在寓教于樂的同時,還能很好地增進親子關系。游戲形式多種多樣,孩子年齡太小的話可以從最簡單的擲骰子開始。 很多玩具店里有賣家務骰子,把不同的家務刻到骰子的每個面上,誰搖到哪個面,就要分擔相應的家務。同樣的,這個創(chuàng)意也能復制到培養(yǎng)孩子選擇力上。 把可供孩子選擇的選項貼到骰子上,讓孩子通過擲骰子的方式選擇做什么。 年齡大一些的孩子可以選擇五子棋、飛行棋、大富翁等游戲,這些游戲不僅可以使孩子理解什么叫做為自己的選擇負責,還可以開發(fā)智力,培養(yǎng)孩子的策略能力。 選擇在生活中無處不在,家長還可以利用生活情景鼓勵孩子多做選擇,比如每天為孩子準備兩套服裝搭配,讓孩子自己選擇今天穿哪套。 等孩子再大一些,知道冷暖了以后可以鼓勵孩子每天晚上自己為明天要穿的衣服做搭配,媽媽爸爸在旁邊輔助孩子。 J. K. 羅琳曾說過:
如果俞洪敏沒有堅持自己的選擇去參加第三次高考,就不會有今天的新東方。如果李安聽從父母的安排去讀博士、當學者,就不會有今天的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導演。 選擇就像是人位于一個岔路口,走哪條路都要靠自己做決策。真正讓孩子受益一生的教育,就是讓他自己做選擇。 希望寶爸寶媽們多多傾聽孩子的想法,尊重他們的意 愿,小寶貝們的每次選擇,都是意義非凡的! 培養(yǎng)孩子選擇能力 讓孩子自己做主吧 你讓孩子做過什么選擇?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