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朗讀者》前三集的大牌明星姚明、袁泉、胡歌之后,第四集一改畫風,迎來另一位重量級的科學人物——中國科學畫家曾孝濂! 曾老先生在《朗讀者》節(jié)目第二季第三期朗讀了賈平凹先生的《落葉》,他手執(zhí)的書本,是浙江文藝出版社“名家散文典藏”系列之《丑石——平凹散文》。 老一輩的人,或許還記得多年前“炒郵票”的狂熱景象。 那些年里最火爆的郵票,很多設計就出自曾先生的手筆:1991年《杜鵑花》、1992年《杉樹》、2000年《君子蘭》、2003年的《百合花》,這些都被評為當年全國最佳郵票。 《百合花》 “植物科學畫家”曾孝濂先生,是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教授級畫家、中國植物學會原植物科學畫協(xié)會主席。我們小學中學的教材里學到的很多植物插畫,都出自他的畫筆。 這是曾孝濂筆下的鳥。 不僅外形真實,而且神態(tài)傳神。所以,在2008年2月28日,這套6枚的《中國鳥》郵票,獲得第十三屆政府間郵票印制者大會最佳連票獎,這也是迄今為止中國唯一一次獲得該獎項。 再看看他筆下的《杜鵑花》和《杉樹》。 《杜鵑花》及型張 《杉樹》,這組組品被評為當年度全國最佳郵票。 植物科學畫既要求精準的反映植株和器官的形態(tài)特征,把高倍顯微鏡下的影像真實地復原出來,同時又要求與藝術融為一體。 通常一幅植物科學畫要耗費一般畫家半個多月,而曾大師的畫,往往都要花兩個多月心思。如今,中國專職從事繪制植物科學畫的人不到10人。 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寫半句空 《紐約客》特約撰稿人格拉德威爾在《異類》一書中提出過“一萬小時定律”為很多人所知:要成為專家,至少需要一萬小時的練習。 如果每天工作八個小時,一周工作五天,那么成為一個領域的專家至少需要五年。而曾孝濂已經(jīng)畫了將近六十年,而且醉心其中、樂趣無窮。 說到最初接觸繪畫,曾孝濂回憶說,自己1958年中學畢業(yè),1959年就進入昆明植物所半工半讀。當時《中國植物志》編纂工作啟動,需要很多插畫師,他便被分配到植物分類室,自此開始,從一而終,直到退休。 1959年啟動,2004年才得以編撰完成的《中國植物志》 “當時全中國360多個植物分類學家、164個插圖師,全力以赴投入這個工作?!睘橹参飿浔鞯墓ぷ饕蛔鼍褪?7年,曾孝濂和一百多位同事一起默默奉獻、無怨無悔,為《中國植物志》的面世作出了極大的貢獻。
他一有工夫就跑去野外、植物園找參考植物,還會到圖書館大量翻書,以考察求證。其設計的動植物郵票,也全都是在采風后一筆一筆畫出來的。他的作品不僅具有科學性,還有東方的神韻。 “我們?nèi)瞬皇谴笞匀坏闹髟?,也不是清高的旁觀者,我們就是自然的一部分?!贝笞匀辉㈠サ?,是來自靈魂的震動,也讓他得到愛和美的啟迪。
為了畫出逼真的效果,他在作畫前,把大部分時間都用在了觀察上。他畫的寫真,就好像能喃喃細語,把它訴說的畫出來,這給了他畫下去的樂趣。就這樣,一張一張為植物志樹碑立傳。 野百合,選自《云南花鳥》?!独首x者》現(xiàn)場,董卿問曾孝濂她自己像什么花,這幅畫就是回答 這也是為什么,他能將干枯褪色的植物標本,繪制得栩栩如生,且特征準確,細節(jié)處理豐富完整。 因此,為了畫好標本,曾孝濂還積極參加野外科學考察,徒步西雙版納熱帶雨林,翻山越嶺,風餐露宿,蚊叮、蟻咬、蜂蟄……最多的一次,喂飽了40多只旱螞蝗!
雖異常艱苦,但他卻樂此不疲。對于他而言,旅途中的艱辛勞苦都是值得的,與花草神交,與鳥獸對語,能感受到大自然的生命力。這份生命力給了他創(chuàng)作的靈感。 將干枯的標本化為紙上的生動形象絕非易事,首先必須遵照標本,其次要熟悉活體特征。這就離不開大量的寫生。
曾孝濂是當初一起入所的畫師中最愛跑野外的人,出野外艱苦,螞蟥、蛇、毒蟲都是???,有人唯恐避之不及,唯獨他求著領導主動申請出野外,哪怕要加班加點地把本來的工作量完成。
曾孝濂在雨林里寫生
這份辛苦又孤獨的工作在曾孝濂看來卻是很有味道。 “畫博物畫要耐得住寂寞,甚至有時候是孤獨的。我覺得一個人在孤獨的時候特別重要,孤獨的時候進行的思考,最清晰,最有效。繪畫是一種個體勞動,在個體勞動的過程中,如果你覺得很寂寞的話,當你適應了,會覺得是一種享受?!?/span> 孤獨反而讓他能感受大自然很多精妙的、宏觀的以及微觀的東西。 當時他有一個座右銘,就是史學家韓儒林作的一副對聯(lián)——“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寫半句空” 。
信手涂鴉一頑童,機緣巧合入畫途 1998年,曾孝濂在中國美術館舉辦了“百鳥圖”個展,作品《雉雞》為中國美術館收藏。
我們小時候常見的《中國云南百鳥圖》畫集、《曾孝濂百鳥圖精品選》冊頁、《花之韻》畫冊,以及《鳥語》《花香》明信片,《曾孝濂花鳥小品》明信片等都是出自他之手。
曾孝濂筆下的這些生物,可不僅僅是藝術品,它們更有科學價值。隨著現(xiàn)代文明的高速發(fā)展,全球范圍的植物也陷入了巨大的危機。 特別在中國,生物多樣化的危機更加嚴重。我國是一個生物多樣性特別豐富的國家,全球30多萬種植物,中國占了十分之一,高等植物35784種,其中15000多種植物是中國特有的。但是,35784種植物中,已有40種植物瀕臨滅絕。
新近研究顯示:有3879種(約11%)受到不同程度的威脅,多達40種植物已經(jīng)確認滅絕,占比0.11%。其中屬于絕滅等級的21種植物都是中國特有。 也許我們的后代都不知道,曾有這樣美麗的生物出現(xiàn)在中華大地上。
植物科學繪畫的意義,便在于將那些通常難以直接觀察到的事物帶到觀眾眼前。有人說:“如果說攝影能夠記錄瞬間,那么科學繪畫記錄的就是物種的永恒?!?/span>
曾孝濂老先生所從事的這一職業(yè),給瀕臨滅絕的植物留下了珍貴痕跡,讓它們的生命通過科學繪畫得以延續(xù)。
如今,國內(nèi)植物園和研究機構(gòu)從業(yè)的科學繪畫師,已不到10人。數(shù)碼電子技術的出現(xiàn)更是使得科學繪畫不再那么重要,這不得不說是一種遺憾。 植物科學繪畫是一門不應沒落的藝術手藝。曾孝濂說,植物科學畫最高的境界是,站在那兒它就迸發(fā)出一種生命的力量。 老先生對年輕人充滿希望:
他謙虛地認為自己還沒達到這種境界,他把希望寄托在了年輕一代的身上。 曾孝濂曾說:“我們這一代人的未竟之志希望年輕人們來完成。我是機緣巧合入畫途,但現(xiàn)在好多年輕人居然把自己的工作辭掉,投身于植物畫,我非常敬佩他們。有了更好的條件和環(huán)境,其中很多人已經(jīng)顯示出非凡的才華,我相信下一代肯定比我們畫得更好,也比我們進步得更快?!?/p>
對于自己的繪畫人生,曾孝濂在生日時寫下小文,言語平實,卻令人動容。 “信手涂鴉一頑童,機緣巧合入畫途,以蠟葉標本為依據(jù),為植物志畫插圖。世人多不屑一顧,我偏覺得味道足。既要坐得冷板凳,也要登得大山頭。 時而心猿意馬闖深山老林,領略狂野之壯美;時而呆若木雞靜觀花開花落,澄懷味象感悟生命之真諦。動靜之間尋覓靈感之沃土。 以勤補拙,死摳硬磨,練就無法之法。凝花鳥樹木于筆端,哄慰自己,也給觀者留下些許回味。隨意而安,盡力而為,平平淡淡,自得其樂?!?/p>
他說: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