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早上讀文章,晚上看評論。 中醫(yī)書友會第 1733期 每天一期,陪伴中醫(yī)人成長 I導讀:本文的第一個醫(yī)案著實驚喜了我一下,關(guān)鍵是,很有道理。手汗好治嗎?書友們有何高見?(編輯/王超) 背部冷痛、手汗苓桂術(shù)甘湯治驗 作者/胡繼友 苓桂術(shù)甘湯載于張仲景之《傷寒論》,由茯苓、桂枝、白術(shù)、甘草等4味藥組成。是一個通陽化氣、溫化寒痰的良方。筆者運用該方加減,治效頗良?,F(xiàn)舉例如下: 例1:手汗 張某某,男,19歲,學生?;际殖隼浜拱Y1年余。于1986年3月7日來我院中醫(yī)科就診:手汗頻出如露珠,手帕擦后數(shù)秒鐘即現(xiàn)。手腳發(fā)涼,汗出冰冷,精神萎靡,面色少華,舌苔淡白,脈象沉遲。平素伴有頭昏心悸,食欲不振。前醫(yī)曾用玉屏風散加止汗斂汗之品及西藥B族維生素之類藥品屢治不效。 處方:茯苓15g,桂枝8g,白術(shù)15g,甘草10g。6劑水煎服。 3月13日二診:上方服后,手汗?jié)u止,精神好轉(zhuǎn),飲食增加。再以原方加黨參、黃芪各15g,又進7劑而告痊愈。隨訪2年未見復發(fā)。 按:氣血虛弱,不能遠達四末,而致手腳發(fā)涼,冷汗頻出。筆者根據(jù)《注解傷寒論》“陽不足者補之以甘,里氣逆者散之以辛”的道理。用茯苓、白術(shù)生津液而益陽氣,用桂枝、甘草行陽散氣。以達到陽氣通而汗自止的目的。后又加黨參、黃芪是以補氣益陽,從而使陽氣去之有路,生之有源。 例2:背部冷痛 王某某,男,46歲,農(nóng)民?;急巢亢涮弁?年余,屢治不效,十分痛苦。于1986年4月3日來我院中醫(yī)科就診:病人除有背部寒冷疼痛外,無任何其它不適。疼痛部位在心俞穴左附近,疼痛時患處如置冰塊,寒冷徹骨。疼痛范圍約手掌大小,并可連及心前區(qū)隱痛,痛甚時有小汗出。舌淡苔白,脈象遲緊。 此為寒痰積聚,陽氣不通之故。查前醫(yī)曾單以閉證論治,而投與當歸四逆湯之類加減,久治不愈。處方:茯苓15g,桂枝10g,白術(shù)15g,甘草10g。另加蔥白2寸,并囑其每次服藥后飲用黃酒兩杯。共服藥7劑,癥狀消除。為鞏固療效,又追加3劑,1年半后隨訪未見復發(fā)。 按:背部冷痛案屬雜病范疇,就其病因病機來說,多與寒痰積聚,陽氣閉塞有關(guān)。正如張仲景所云:“夫心下有留飲,其人背寒冷如掌大?!彼灾委煷思?,首先要以溫藥健脾陽,助氣化,以達到散寒除濕消飲之目的,正如張仲景所說:“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惫嗜≤蜍吒实瓭B濕以利水飲,桂枝辛溫宣導以行陽氣,白術(shù)去濕以健脾陽,甘草和中以益中氣,另加蔥白黃酒以加強通陽化氣之功。 I 版權(quán)聲明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