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常生活中,我曾經(jīng)遇到、聽過很多人(包括一些佛教界的出家僧眾)都喜歡把佛教寺院稱之為“寺廟”。 事實上,這是一種不嚴(yán)謹(jǐn)、不正確、不符合歷史起源和事實的錯誤稱呼。 佛教的寺院和人間的神廟,無論是從歷史起源和名詞定義來作考察,還是從場所設(shè)施與日?;顒觼碜饔^察,都是完全不同的兩種概念、兩類環(huán)境和兩個世界。 今天,先辨析一個錯誤: 什么是廟? 一 廟是供奉和祭祀自已祖先的場所 中國歷史上,普通人沒有資格為自已家族里面的祖先建立神廟。 只有通過科舉考試獲得功名、做過官員的人們,才可以為自已的祖宗建廟。這種廟通常稱之為“家廟”或“祠堂”。 統(tǒng)治天下的帝王們,為自已的祖先建立的“家廟”或“祠堂”,則被稱之為“宗廟”或“太廟”,并且每年都會在幾個固定的日子里,由皇帝本人親自前來祭祀,或者是指定某位官員前來代為祭祀。 《說文解字》:古者廟以祀先祖。凡神不為廟也。為神立廟者、始三代以后?!稄V雅·釋天》:廟祧壇墠,鬼祭先祖也。 《禮記·明堂位》:太廟,天子明堂。(周制:天子七廟,…諸侯五廟,大夫三廟,士一廟。) 《呂氏春秋》:(季春之月)以共郊廟之服。 《康熙字典》:《說文》尊先祖貌也。《古今注》廟者,貌也,所以仿佛先人之形容也?!夺屆废茸嫘蚊菜谝?。 二 廟是供奉和祭祀民間神靈的場所 中國歷史上,由于長期處于農(nóng)業(yè)社會,對于氣候和雨水非常依賴,因此傳說中可以興云布雨的“龍王”自然成為百姓心中的神靈,供奉和祭祀的“龍王廟”也隨之出現(xiàn)在神洲各地。 中國傳統(tǒng)建筑,多以木材結(jié)構(gòu)為主,據(jù)說當(dāng)年項羽焚燒阿房宮,大火曾經(jīng)焚燒了三個月之久才熄滅。因此中國的傳統(tǒng)建筑,除了各種風(fēng)化、腐蝕和白蟻咬蛀之外,最害怕發(fā)生的災(zāi)難,就是大火焚燒。于是,“火神廟”應(yīng)運而生,人們希望通過供奉和祭祀這位火神,可以保佑不發(fā)生火災(zāi)。 還有出海捕魚者,面對變化莫測、隨時可能造成船毀人亡的大海,供奉和祭祀的海上女神“媽祖廟”; 還有“城隍廟”、“黃大仙廟”、“五毒老爺廟”等等供奉和祭祀各種民間神靈的神廟。 又凡祠外神者亦曰廟。《史記·封禪書》趙人新垣平,以望氣見上,言長安東北有神氣,成五采,于是作渭陽五帝廟。 三 廟是供奉和祭祀為國家、為民族、為一方百姓,作出重大貢獻的歷史人物的場所 為中國歷史上推廣民間教育的教育家孔子建立了“孔廟”; 為設(shè)計都江堰水利工程的李冰父子建立了“二王廟”; 為三國時代重視兄弟義氣的關(guān)羽建立了“關(guān)帝廟”; 為中國人心目中足智多謀的諸葛亮建立了“孔明廟”; 《三國志》:詔為亮立廟于沔陽。 為南宋時期抗擊外族入侵的民族英雄岳飛建立了“岳王廟”。 四 廟在中國歷史文獻中,特指皇宮的前殿,寓意和代表最高朝政所在 北宋文臣范仲淹在著名的《岳陽樓記》里,曾經(jīng)寫下“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 古代漢語中,出現(xiàn)過許多和最高朝政相關(guān)的詞語,諸如: 廟算(朝廷議定的克敵謀略); 廟謀(朝廷的謀略); 廟朝(專指朝廷); 廟略(朝廷的謀略); 廟廊(朝廷;借指天子)。 從以上對于“廟”的歷史考察資料里,可以看出,人間出現(xiàn)的“廟”,不僅與佛教沒有任何關(guān)系,與佛教的寺院也沒有任何關(guān)系! “廟”,本來就不是“寺”,請不要再把佛教的寺院稱之為“寺廟”! |
|
|